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显君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5


李显君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 汽车产业系统工程学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
汽车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汽车企业高级研修中心 主任
地址:李兆基科技大楼A328室 北京市海淀区 100084
电话:(86-10)** 传真:(86-10)** 邮箱:leexj@tsinghua.edu.cn
RM.A328of Lee Shau Ke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in Tsinghua Campus, Beijing, China



个人主页


教育背景
工作履历
研究领域
研究概况
学术兼职
荣誉与奖励
学术成果
1998-2001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1995-1998 吉林大学商学院,管理学硕士
1985-1989 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学学士


2010.01-2011.0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 访问研究
2004.07-今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车辆学院,副研究员,学科主任、中心主任
2002.04-2004.06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后
1998.08-2002.04 吉林大学商学院,讲师
1992.03-1995.09 吉林正大/吉林省饲料总公司,经济师,董事会秘书,办公室主任,企划部总经理
1990.11-1992.03 吉林省农业机械总公司,助理经济师,负责全省行业管理
1989.07-1990.11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发动机厂,计划员


产业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竞争战略、创新战略、管理整合及业务流程再造、开放式创新与经营模式


(一)国家基金课题
1.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与机制:来自中国汽车及高铁产业的实证”(2016-2019)
2.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汽车产业创新补偿研究: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2012-2015)
3. 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产业价值转移与路径创新的中国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突破机制研究”(2007-2009年)
4. 负责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研究: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视角”(2008-2009年)
5. 负责人,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基于价值转移的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研究”(2003-2004年)


(二)政府咨询课题
1. 负责人,北京市科委课题:“顺义区汽车产业战略研究及十一五规划设计”(2005-2006年)
2. 负责人,北京市科委课题:“顺义区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研究”(2007-2008年)
3. 负责人,“西安市‘十一五’汽车产业战略研究”(2004-2005年)
4. 负责人,“西安市产业战略研究”(2006-2007年)
5. 负责人,“西安市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战略研究”(2008-2009年)
6. 负责人,“西安浐灞生态区现代服务业战略规划及设计”(2008-2009年)
7. 负责人,原国家经贸委“世界汽车服务贸易政策体系研究”(2001年)
8. 子课题负责人,教育部“老工业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1999年)
9. 核心研究人员,教育部重大课题:“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力研究”(2006-2008年)
10. 核心研究人员,国家科技重大攻关课题:“区域科技计划体系研究”(2002-2004年)协助合作导师负责课题总体进度,主笔总报告
11. 核心研究人员,国家科技部课题: “中国建立世界制造中心研究”(2002-2003年)
12. 参与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大中型企业竞争力评价课题研究”(2003年)
13. 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课题——区域科技战略研究(2004年)
14. 参与北京市科委软科学课题:“WTO与北京市科技计划体系研究”(2002年)


(三)汽车企业咨询课题
1. 负责人,德国大众集团总部“Automotive Drivers for China 2037”(2012-2013)
2. 负责人,上汽集团“日美汽车企业竞争模式比较研究”(2004-2009年共承担上汽集团5项课题)
3. 负责人,一汽集团客车公司“竞争战略研究”(2004-2005年)
4. 负责人,一汽集团“中重载货车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研究”(2000-2001年)
5. 负责人,一汽集团“营销战略研究”(1999年)
6. 负责人,一汽集团装备公司“发展战略与流程再造”(2009年)
7. 负责人,一汽红塔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流程再造及管理整合研究”(2004年)
8. 负责人,天津一汽“体系能力构建、业务流程再造及运营模式设计研究”(2007-2009年)
9. 负责人,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和市场战略研究”(2007年)
10.负责人,福特(亚太)公司研究项目:中国汽车分心驾驶研究(2016.1-2016.6)
12. 负责人,麦肯锡公司研究项目:未来汽车及出行趋势研究(2019.9-2020.1)


1.兵装集团战略投资委员会,专家顾问 (2010-)
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现代化管理分会,委员(2004-今)
3.国资委经济研究中心,企业竞争力特聘研究员(2002-2003年)
4.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2001-今)
5.中国市场营销学会,副会长(2001-今)
6.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000-2003年)


1. 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
2. 清华大学汽车行业合作奖,2010年;
3. 西安市产业发展战略:获国家发改委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陕西省经济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
4.“西安市汽车产业战略及十一五规划研究”获国家发改委二等奖(2006)、陕西省经济学会特等奖(2005);
5.“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误区及路径突破”,获第三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汽车工程分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006);
6.“An empirical study on regional R&D disparity in China”(ISTP 检索),获第五届技术管理国际论坛(ISMOT,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2007)会议优秀论文。


专著
1. 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1月
2. 李显君,《管理之本:结构与整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
3. 李显君,《汽车理想国》,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7.9.14.
主要学术论文
1. DonghuiMeng,Xianjun Li, and Ke Xu. Differences of technology absorptive capacity: evidence from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2014 Portland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PICMET 2014/July 27-31, 2014. Kanazawa, Japan.(EI和INSPEC检索,大会应邀发言)
2. Xianjun Li, Ke Xu, Bowen Zhang, and DonghuiMeng. Innovation policy and mechanism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evidence from China.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IAMOT 2014/ May 22-26, 2014. Washington, D.C.
3. Xianjun Li, Bowen Zhang, Ke Xu, Siyu Yan. Study on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performance of China's auto firms.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IT-Driven Services (PICMET),Proceedings of PICMET '13, 2013,7-8:711-721. (EI 收录)
4. Ke Xu, Xianjun Li.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Acquisition-Based Innovation on Industry Economy: Evidence from China’s Auto Industry.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 2013, 5(7):769 ~ 776. (EI 收录)
5. Ke Xu, Xianjun Li. Technologicalinnovationfromimitationinlatecomerfirms:evidencefromChina’sautofirms. GERPISA 2013, 6, Paris.
6. Xianjun Li and Li Pang. Empirical analysis on Chinese self-brand automobil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vol.7 (3-4), 374-393, 2010
7. Xianjun Li and NanxiangXie. Measurement of R&D capabilities in Chinese self-brand automotive fir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vol. 10(4): 414-429, 2010.
8. Xianjun Li and Henry Chesbrough. Innovation Architecture of Firms in Emerging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China’s Two Industries ,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Forthcoming).
9. Li Xianjun, Xu Ke, Pangli.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n China’s automotive firms. Port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PICMET '09 Conference), August, 2009.
10. Li Xianjun, XieNanxiang, Pangli. Empirical analysis of R&D capability in China’s automotive firms , Port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PICMET '08 Conference), July, 2008.
11. Shouhua Wei,Xianjun Li,GuishengWu.“Absorptive capability, local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 an empirical study in the Chinese ICT sector” in Patricia ed. China an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Springer,2008.
12. Wu Gusheng, Li Xianjun, Regional Technological Characteristic Types in China, Portl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July, 2003.
13. Wei Shou-hua, Li xian-jun Wu Gui-she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regional R&D disparity in China,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ISMOT), June, 2007.
14. 李显君, 章博文, 孟东晖,高歌. 后发国家创新政策与机制——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 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 中国湖南湘潭, 2014[C].
15. 李显君. 国家:反思与行动.汽车商业评论, 2014(08):101-108.
16. 高歌, 李显君, 徐可. 技术创新对中国汽车出口的影响实证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14,14(7):1-6. 已标注 期刊论文
17. 刘丝雨, 李显君, 徐可.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 汽车工业研究, 2013(7): 4-14.
18. 王刚, 章博文, 李显君. 中国汽车企业技术追赶模式差异化的实证分析. 技术经济, 2014(08):10-15.
19. 山德, 孟东晖, 李显君. 美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及相关政策. 汽车工业研究, 2014(6):5-11. 已标注 期刊论文
20. 孟东晖, 李显君, 徐可. 技术吸收能力差异:中国汽车企业实证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19):81-86.
21. 徐可,李显君. 我国汽车企业基于模仿的技术能力演化实证分析. 中国科技信息, 2013(12):131-132, 12期
22. 庞丽,李显君. 汽车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统计与决策, 2012(19): 130-132. 已标注 期刊论文
23. 李显君.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的思考. 汽车工业研究, 2012(01): 8-15, 2012. 已标注 期刊论文
24. 李显君等, 汽车产品开发过程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科研管理,2011(2):32-40.
25. 李显君,庞丽,徐可.价值转移、路径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基于中国汽车企业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10(1): 102-115.
26. 徐可, 李显君. 我国汽车企业基于模仿的技术能力演化实证分析. 中国科技信息, 2013, (12):131-132.
27. 闫思宇, 李显君, 徐可. 中国区域汽车产业竞争力演化的实证分析. 汽车实用技术, 2013, (4):7-15, 35.
28. 刘丝雨, 李显君, 徐可.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 汽车产业研究, 2013, (7):4-14.
29. 李显君,董本云,徐可.我国汽车产业区创新绩效实证分析.汽车工程(国内汽车行类一级学术刊物,EI检索刊物).2009(9):893-899.
30. 李显君,王贺武.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研究进展.汽车工程.2006(8):699-706.
31. 李显君,谢楠香,徐可.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技术竞争力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5): 125-134.
32. 李显君.庞丽.中国汽车企业竞争优势突破机制探讨.科学学研究. 2008 (1):111-114.
33. 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探讨.中国软科学.2003(5): 64—69;管理科学全文转载.
34. 李显君.管理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探析.中国管理科学.2003(4): 95-100.
35. 李显君.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57-60.
36. 李显君.产业价值转移与企业竞争优势.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2):77-80.
37. 李显君.转型期国企改革重在竞争不在产权,经济学动态,1999.8
38. 李显君.宋丹妮.中外典型汽车产业园区比较及实证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08(5):10-13.
39. 李显君. 庞丽.我国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08(10)
40. 李显君.中外汽车集团体制模式选择比较.汽车工业研究.2005(8):14-17.
41. 李显君. 循环经济与汽车产业竞争力.汽车工业研究.2005(10):23-26.
42. 李显君.庞丽.汽车产业经济增长效应区域差异化变迁的实证分析,商业研究2009(8).
43. 李显君. 我国汽车产业要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战略转变.上海汽车.2005(9):2-6.
44. 李显君.客户关系管理.企业管理.2001(3):49-51.
45. 李显君,从管理变革的高度重视发展管理咨询业,光明日报理论版2000.4.11,管理科学全文刊摘,2000-2003年该篇论文在国内管理咨询类论文引用率最高.
46. 李显君,“产权神话”误导改革注意力,危害极大,中组部《党建研究参考资料》,中央《政研内参》转载,2000.5.10.
47. 李显君,“产权崇拜”与“产权神话”,经济学消息报,经济展望杂志转载1999.4.2
48. 李显君,消减冗员,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根本途径,经济纵横,2000.3
49. 李显君,价值转移与竞争范式演变,数字财富,2002(2) .
50. 李显君,高寿命公司与核心能力,企业管理,2000(3).
51. 李显君,巨人、微软、多角化,企业管理,1999(4).
52. 李显君,论企业竞争优势,吉林大学学报,1999(3).
[52] Donghui Meng, Xianjun Li*, Ke Rong. Industry-to-university knowledge transfer in ecosystem-based 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Case study of automotive dynamics & control group in Tsinghua Universit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9, 141: 249~262. (SSCI)
[53] Xianjun Li*, Wei Liu, Bowen Zhang, Donghui Meng. New entrants versus establishers in China and US electric vehicle marketplac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2019.1, 25(1): 19~39. (SSCI).
[54] Bowen Zhang, Xianjun Li*, Donghui Meng, Lewis Liu. Catching up in a bidirectional way: Evidence from Chinese electric automotive industry leader BYD. PICMET 2016, 2017.1.4, 1172~1177. (EI)
[55] Xingda Qi, Xianjun Li*, Siyu Yan, Shijin Shuai.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PICMET 2016, 2017.1.4, 1202~1210. (EI)
[56] Wei Wang, Xianjun Li*, Wenchao Liu.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wnership structure, R&D investment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data analysis of listed auto companies in China. PICMET 2016, 2017.1.4, 1245~1256. (EI)
[57] Yueyan Zhang, Xianjun Li*, Xianhua Wei, Xiangying Meng, Donghui Meng. Market value of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China's stock market. PICMET 2016, 2017, 1148~1155. (EI)
[58] 李显君*, 王京伦, 章博文, 孟东晖. 电动汽车新进入者领先在位者机制研究. 科研管理, 2018. 39(11): 7~16. (CSSCI, ,清华经管A类期刊)
[59] 李显君*, 孟东晖, 刘暐. 核心技术微观机理与突破路径——以中国汽车AMT技术为例. 中国软科学, 2018.8.28, (8): 88~104. (CSSCI, 当期封面推荐文章,清华经管A类期刊)
[60] 孟东晖, 李显君*, 梅亮, 齐兴达. 核心技术解构与突破:“清华-绿控”AMT技术2000~2016年纵向案例研究. 科研管理, 2018.6.20, 39(6): 78~87. (CSSCI, 当期封面推荐文章,清华大学经管学院A类期刊)
[61] 李显君*, 王巍, 刘文超, 王京伦. (2018). 中国上市汽车公司所有权属性、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联研究. 管理评论, 2018.2.28, 30(2):71~82. (CSSCI, 清华经管A类期刊)
[62] 李显君*, 钟领, 王京伦, 王巍. 开放式创新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基于我国汽车企业的实证. 科研管理, 2018,39(1): 45~52. (CSSCI,清华经管A类期刊)
[63] 章博文, 李显君*. 商业模式与新进入者领先:来自电动汽车产业的实证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35(2): 59~65. (CSSCI)
[64] 章博文, 李显君*, 闫旭. 专利视角下中美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比较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7,49(7): 86~92. (EI)
[65] 张越艳, 李显君*, 孟祥莺, 魏先华. 汽车行业高管薪酬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管理评论, 2017,29(6): 106~117. (CSSCI,清华经管A类期刊)
[66] 齐兴达, 李显君*, 章博文.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有效性分析——以纯电动汽车为例. 技术经济, 2017, 36(4): 72~78. (CSSCIE, 清华经管A-类期刊)
[67] 李显君*, 高歌, 孟东晖, 章博文. 工艺创新机制研究:来自中国汽车企业的实证. 科研管理, 2016, 37(12): 37~45. (CSSCI,清华经管A类期刊)
[68] 魏先华, 蒋艺萌, 张越艳, 李显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溢出与公司股票收益率:基于吸收能力的实证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6, 33(14): 93~99. (CSSCI)
专利申请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李显君,AECA汽车企业竞争力动态监测及分析软件V1.0;登记号,2008SR16873;授权时间,2008年8月22日。


相关话题/清华大学 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