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痛苦"理论的眶额皮质介导抑郁症自杀机制
外文标题:Neural Circuits of Orbitofrontal Cortex Involved in Suicidal Attempts Among Major Depression Patients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李欢欢[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2]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3]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年:2015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进展
卷:23
期:7
页码范围:1187-1195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心理学系
语言:中文
ISSN:1671-3710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lxdt201507009.aspx
DOI:10.3724/SP.J.1042.2015.01187
人气指数:7
浏览次数:7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中国人民大学团队预研项目基金(14XNLQ05)资助。
关键词:心理痛苦;痛苦逃避;抑郁;自杀;眶额皮质
摘要:近年来,自杀的心理痛苦三因素模型(包括痛苦唤醒、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在临床抑郁症患者群体得到验证。痛苦逃避是该模型的核心成分。行为学研究证据显示,痛苦逃避维度得分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预测力远高于Beck抑郁问卷得分和痛苦体验得分。由于眶额皮质是介导情绪反应和控制复杂行为的关键界面,主要参与负性情绪引发回避惩罚(痛苦)的动机控制,与动机、决策和行为监控密切相关。眶额皮质及其与前额叶、皮层下结构(扣带前回、杏仁核和下丘脑等)的异常激活模式可能是痛苦体验引发高逃避动机、进而产生自杀行为(风险决策)的重要神经基础。本文在综述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改编和发展情感激励延迟和金钱激励延迟的认知任务,对痛苦体验和痛苦逃避动机阶段进行时间上的分离,建立眶额皮质介导抑郁症自杀的脑功能病理模型的研究思路。
作者其他论文
视听通道双任务对多目标追踪的影响:干扰还是促进?.魏柳青;张学民;李永娜,等.心理学报.2014,727-739.
自动情绪调节的神经机制及其可塑性.张晶;周仁来;李永娜,等.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9-13.
大学生自我分化,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对自杀意念的影响.罗兴伟;李欢欢;赵伟,等.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12),1119-1121.
飞行学员多目标追踪任务加工特点的研究.姜薇;丰廷宗;潘静,等.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3,26(4),269-273.
抑郁,自杀新闻暴露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榜样行为的影响.李欢欢;涂敏;王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1),88-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