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的“耻”看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揭芳[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年:2013
期刊名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期:01
页码范围:64-66
增刊:增刊
所属部门:哲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672-6359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j201302010.aspx
DOI:10.3969/j.issn.1002-3240.2013.02.010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历史生成与当代价值
关键词:耻;论语;自律精神
摘要:"耻"是主体受到他人的侮辱,或者内疚于自身的不足、过错而产生的一种痛苦体验。自管子始,"耻"成为一种道德要求。在《论语》中"有耻"是士人人格修养的首要目标。"耻"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远恶向善的道德自觉;它以一种消极的、痛苦的情感体验,从反面督促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不该做的事,起到了道德堤防的作用。而《论语》中的"耻"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自律精神。
作者其他论文
人道之谊与理性之爱的分野--儒家友道论与亚里士多德友爱观之比较研究.揭芳.河南社会科学.2014,100-104.
论"朋友有信".揭芳.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1),127-130.
友道精神的确立--先秦儒家友道之成因分析.揭芳.云南社会科学.2013,34-38.
合情合理--正当对合理性的超越.揭芳.邯郸学院学报.2013,23(3),36-38.
论梁启超《新民说》的国家主义倾向.揭芳.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