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中的公共精神困境与超越进路--以"差序格局"为视角的分析
文献类型:会议
作者:Bian-Guiping[1]
机构:[1]The Philosophy court, The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国北京 100872
年:2012
会议名称: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
会议论文集:第一届京津高校青年哲学论坛论文集
页码范围:62-69
会议地点:北京
会议开始日期:2012-12-15
所属部门:哲学院
语言:中文
关键词:儒家伦理;公共精神;社会结构;人际关系
摘要: 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已然成为时下不争的客观事实。追踪溯源,作为个体精神结构之一的儒家伦理就成为问题肇始的原始成因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性”表征,儒家伦理的“差序性”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构成原则。正是通过对个体相互间的角色定位来型塑社会的结构与秩序。在公民伦理向公共精神的内在转换中,教育成为必不可少的中介。与此同时,法律因其对个体德性的“型塑”功能对个体公共精神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即只有在“德”—“法”生态构建中才有可能突破“差序”人伦,从而促进现代公共精神的有效生成。
作者其他论文
从主体意识到公共意识:现代人价值思维之应然转换.卞桂平;邹颖佳.理论导刊.2014,34-37.
浅议立德树人:内涵,实质及要求.卞桂平;焦晶.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33(2),50-52.
公共精神的伦理形态及逻辑进路.卞桂平.云南社会科学.2014,33-37.
论"理性的公共性与公共理性"之哲学意蕴及启示意义--基于康德1784年两篇文本的分析.卞桂平.云南社会科学.2013,43-47.
伦理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路探微.卞桂平.求实.20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