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狭隘"到"理性"的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多维解读
外文标题:Conditions From “Irrational” to “Rational”——Nationalism in Multidimensional Views in 90's of Last Century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姬泰然[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年:2012
期刊名称: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卷:32
期:2
页码范围:107-109
增刊:增刊
所属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8-9640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fjyxyxb201202037.aspx
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2.02.037
关键词:民族主义;网络;家庭;代沟
摘要:民族主义思潮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九十年代,大概可以分为三波:第一波是九十年代初何新的种种反西方言论;第二波是1994年以来,张颐武、陈晓明的后殖民文化批判;第三波则以宋强、张藏藏等人合著的《中国可以说不》为代表.《中国可以说不》在1996年出版后多次再版,并译为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发行,受到了民众的追捧.接下来的《中国还是能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以及世纪之交出版的《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构成了这波民族主义思潮的“四部曲”.和民间的热捧形成对比的是学界的批判.乐山主编的《潜流》从外交、冲突、全球化等层面抨击《说不》的价值倒错,并提出建构一种以自由主义为价值基础的“理性”代替《说不》中的“狭隘”.但建立在自由主义基础上的“理性”在实践中也许会走向另一种“狭隘”.因此,本文基本观点是: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没有“理性”和“狭隘”之分;构建“理性”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去创造由“狭隘”向“理性”转化的条件.所以,本文惜墨于民族主义本身,而泼墨于九十年代前后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试图解释为什么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会显现出它偏激的一面.
作者其他论文
弱者的武器--农民工两种极端的维权方式.姬泰然.金田.2011,191-191.
“公开审理”:从“背对背”到“面对面”——党纪案件审理的模式创新.姬泰然.传承.201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