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历史命运及其原始意蕴
外文标题:The Source Connotation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Xiao (孝)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焦国成[1]
机构:[1](1957-)男河北元氏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2](1963-)女天津蓟县人哲学博士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道学研究中心讲师
年:2012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期:1
页码范围:5-10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哲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1-022X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lxk201201001.aspx
DOI:10.3969/j.issn.1001-022X.2012.01.001
人气指数:4
浏览次数:4
关键词:孝;甲骨文;神本;人本
摘要:“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德.自“孝”文化产生时代起,它就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在中国古代,孝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神本到人本、由家庭道德到政治道德的历史变迁.“善事父母”不是“孝”字的原始涵义,而追祀事鬼、“继志述事”更接近“孝”的原始义.甲骨文的“孝”字与金文之后的“孝”字结构及其涵义的差别,反映的是殷周之际伦理文化的变革,即由“神本”伦理到“人本”伦理的变革.
作者其他论文
评《社会伦理学研究》.焦国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2(2),12-14.
渭河:中华文明的源头与中华人文精神?.焦国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3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焦国成;郭忻.道德与文明.2008,16-20.
诚信的制度保障.焦国成.江海学刊.2003,18-22.
"善"语词考源.焦国成.伦理学研究.2013,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