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表达中的"隐喻"传统与历史写作--兼谈开拓"隐喻史"研究的重要性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杨念群[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年:2011
期刊名称:天津社会科学
期:6
页码范围:132-141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所属部门:清史所
语言:中文
ISSN:1002-3976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tjshkx201106018.aspx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基金: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新时期经费的资助
关键词:艺术;隐喻;历史书写
摘要:无论在鼎革时期还是在相对常态的历史环境中,士人都存在着难以用通行文字表达的思想和情绪,他们往往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如诗词、书法、绘画、碑刻等隐晦地表达某种内心感受,但对于历史学者而言,常常会发现其表面的陈述和隐藏的深意互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只有通过细致的解读才能洞悉其真义,从而丰富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通过对以往“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研究方法的反思和批评,初步提出了建立“隐喻史”研究路径的构想,并从明末遗民如何借助描摹景物完成气节书写,唐宋士人诗词中反映出的游离与回归宦场的复杂情绪,以及清朝皇帝如何通过绘画隐示自身获得统治合法性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拓展“隐喻史”研究的可行性.
作者其他论文
中国时刻的思想创发.高全喜;许章润;林国基,等.天府新论.2014,1-48.
"断裂"还是"延续"?--关于中华民国史研究如何汲取传统资源的思考.杨念群.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50(1),108-112.
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清史研究能否走出第三条道路?.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5(2),116-124.
中国历史学如何回应时代思潮(1978-2008).杨念群.天津社会科学.2009,123-129.
通往意象之途中国史学的未来宿命?.杨念群.电影艺术.2007,316(5),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