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还是"代表什么"的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2

文献详情
论定性调查的人数问题:是"代表性"还是"代表什么"的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及其方法论意义
外文标题:The Number of the Interviewees in Qualitative Study: Is It the Issue of" Representing a Population" or "Representing What"?——Methodological Meaning of the" Maximum Dif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aturation Sampling Strategy"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潘绥铭[1]姚星亮[2]黄盈盈[3]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3]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年:2010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研究
期:4
页码范围:108-115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51C0392010040022)
所属部门:社会与人口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0-4769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hkxyj201004022.aspx
DOI:10.3969/j.issn.1000-4769.2010.04.022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基金: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 *; 中国人民大学与北卡大学合作项目
关键词:定性调查 质性研究 扎根理论 代表性 理论抽样 持续对比法
摘要:在定性调查中究竟应该调查多少人,这个根源于"代表性"的问题很现实却又是错向的.本文认为在质性研究的最主要形式"求异调查"中,不是有没有、要不要"代表性"的问题,而是究竟要代表什么的问题.定性调查试图囊括的是"研究主题相关的所有潜在信息",追求的是对"研究主题的归纳程度",而不是定量调查所要求的"代表性"(代表"总体中的全部个体").定性调查只要相对实现了"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就足以反映信息的整体质性,足以通过归纳来满足研究主题的需要,而绝不在于人数的多少.因此,对于定性调查而言,所谓"代表性"其实是个伪问题,以此来衡量定性调查则是个误区.
作者其他论文



多样化"婚姻":扩宽社会学研究的想象力.黄盈盈.中国青年研究.2014,4-8,79.
性/别框架下的"性与生殖健康".黄盈盈.探索与争鸣.2014,32-34.
"单性别成长"的独生子女婚恋状况的对照研究-全国14-30岁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分析.黄盈盈;潘绥铭.中国青年研究.2014,51-56,101.
论"主体建构"的认识论来源及理论意义.潘绥铭;鲍雨.学术界.2015,76-87.
21世纪中国的"亲密消费":国家法理与民间信念的互构.潘绥铭;侯荣庭.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70.

相关话题/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 中文 文献 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