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选官原则的确立与"科举社会"的唐代形态
文献类型:会议
作者:刘后滨[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年:2009
会议名称: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
会议论文集: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
页码范围:308-309
会议地点:天津
会议开始日期:2009-09-18
所属部门:历史学院
人气指数:1
浏览次数:1
语言:中文
关键词:考试选官原则;科举社会;唐代形态
摘要:“科举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笔者目力所及,在已有的研究中,对“科举社会”的界定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选拔的标准及其体现的价值取向,如郑若玲认为,宋代以后,科举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及其重大影响,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以“凭才取人”的人才选拔标准和能力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为表征的科举社会。二是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和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如近藤一成提出了“宋代科举社会”的概念,其对科举社会的界定是,居于最上层的科举及第者以及科举应试者与自称有应试能力之人,被认为是区别于庶民的士人,正是他们构成了不同于庶民层的“士人层”社会,即科举社会。近藤一成认为,科举不仅源源不断地产生和补充社会构成中的“士人层”,而且也建立了让落第者信服的机制,从宋朝科举社会成立以后,一直到清朝,科举超越王朝的交替,持续发挥了传统社会体制再生产的机能。近藤一成界定的科举社会是一个这样的社会:由科举维持社会持续流动、并保持一个相当庞大的动态的士人层,形成了一个传统社会体制再生产的系统。
作者其他论文
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背景.刘后滨.文史天地.2014,18-22.
唐代名相房玄龄.刘后滨.秘书工作.2014,70-72.
唐玄宗与姚崇:一对君臣的相互成就.刘后滨.文史天地.2014,11-15.
唐太宗的政绩观与贞观之治.刘后滨.文史天地.2014,1.
唐宋间三省在政务运行中角色与地位的演变.刘后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5(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