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社会化:群体社会化理论的视角
文献类型:会议
作者:吴志明[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年:2009
会议名称:新中国人口60年——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集:新中国人口60年——回顾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页码范围:634-640
会议地点:北京
会议开始日期:2009-11-26
所属部门:社会与人口学院
语言:中文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化;群体社会化理论;同伴群体
摘要: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父母和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同伴群体的同化过程中实现的。近年来不断增长的流动儿童群体,他们与父母远寓家乡熟人社区,流浪在乡土文化之外,在陌生的城市具有缺乏同伴群体的特点。在这样的状况下,流动儿童作为弱势群体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闻题。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审视流动儿童,发现其社会化的过程伴随着乡土文化的断裂、畸形人格的形成和个体角色的模糊的趋势。因而营建一个具有同伴群体现象和稳定社会文化交流和传递机制的社会环境是引导流动儿童群体健康社会化的现实路径。
作者其他论文
人口流迁与城市化:理解费孝通与霍华德.吴志明;赵伦.城市发展研究.2010,17(9),13-19.
中国脏钱流向哪里?--Walker引力模型与"起源地-目的地"五维分析.杨泾;John Walker;吴志明.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42-47.
通往社会城市之路--霍华德的构想与中国城市的未来.吴志明.城市发展研究.2010,17(3),11-16.
境外洗钱区域流向的新分析框架--以中国为例.杨泾;吴志明.金融监管研究.2013,78-89.
手淫研究:一个社会学角度的综述.吴志明.中国性科学.2011,20(3),43-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