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9年中期)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7

6月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9年中期)”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外部冲击下韧性显现的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出席论坛。他指出,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处于攻坚期,内部很多问题已经在过去两年陆续显现。过去我们在讨论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时,会遵循三大逻辑来看待未来的变化,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逻辑性壁垒。我们过去定义中国经济新常态,确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路径的时候,对世界经济在长期停滞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的格局性变化预期不够。他提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另一方面,依然要对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格局,未来的状况,进行更好的前瞻性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于泽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论坛主报告《外部冲击下韧性显现的中国宏观经济》。

报告指出,2019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弱企稳”迹象。从需求侧来看,对上半年宏观经济边际贡献最大的是净出口,1-5月份贸易顺差持续上升。净出口从2018年对GDP负向拉动0.6个百分点,到2019年一季度正向拉动1.46个百分点,对GDP影响变动了2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和基础建设投资逐步回暖对冲了制造业投资下行,稳定了投资。从供给侧来看,最为显著的改变是金融业增加值提速,对服务业的增长起到了稳定作用。这些变化既有意料之外的外贸形势和房地产市场变化,更有情理之中的金融业增速和基建回暖。上半年面对不利的贸易形势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有效稳定了出口和外资,进出口数据亮眼。一季度的房地产市场“小阳春”在调控不变的情况下显得特立独行。上述超预期变化之外,更多的是宏观政策发力和改革提速带来的意料之中。松紧有度的货币政策稳定了金融形势。一方面,股市走强带动券商,另一方面,补充资本金后,银行表内信贷扩张加之稳定的利差,提升了银行业盈利水平。同时,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下,地方政府专项债提前发力,稳定了基建投资。有更多是政策因素支撑,“弱企稳”背后的国内市场基础还不牢固。
展望下半年,意料之外的因素难以继续维持,情理之中的政策性支撑因素还在。由于前期更多是在政策支撑下的经济暂时性企稳,随着总需求政策的边际走弱、改革红利的释放存在一定的时滞,在市场内生需求不足局面无法改观的持续作用下,宏观经济未来继续低位运行,结构性下行压力较大。
报告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一是中美贸易摩擦驱动力是美国国内政治问题,这些与美国制造业等产业相关的政治问题已经摆上台面,将会在长期中持续。选举年这些问题影响会逐步加大,今明两年是高峰,需要积极应对,但是不会随着选举结束消失,未来将会持续。二是面对全球化驱动因素的变化,必须对全球化的未来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不能简单从经济角度分析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全球化的经济动因还在,全球经济不会脱钩,我国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要时刻准备应对各国国内政治议题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力加强对各国的国别研究,不能简单从一个统一的国际观点看各国。同时,积极推动WTO改革,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等,推动更加包容的全球化,降低国内政治冲击力度。三是未来的全球产业链是建立在知识密集、研发密集和数据密集基础之上的,相关政策要有针对性,以此为目标精准降成本、补短板。不用过于担心工资上涨对产业迁出的影响,一方面劳动套利型价值链在下降,另一方面,重要的是生产率基础上的实际工资,而不是简单的名义工资。建立必要的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国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份额。四是为了更好发挥中国经济的潜力,需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外部环境和国内发展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结构必然要随之发生调整。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阻碍结构调整的因素。在这种环境中,简单用总需求政策稳定经济可能会加剧结构调整问题。五是短期稳增长政策需要适应新的开放和改革要求。在设计短期政策时候,更多考虑未来的改革开放要求,考虑政策叠加后果,构建与未来适应的宏观调控框架。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平;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凤良,经济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等专家与会,围绕“外部冲击下韧性显现的中国宏观经济”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关话题/政策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