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际小学期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有25个学院(系、部)开设109门课程,包括中国研究、学科通识及学科前沿、中国文化普及和语言培训四大系列。其中,“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共18门,包括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等5个类别;“学科通识和学科前沿”系列课程共83门,包括人文类、社会类、政治类、经济类、管理类、理工类等6个类别;“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共2门,包括太极拳、京剧艺术等2个类别;“语言培训”系列课程共6门,18个课堂,包括对外汉语培训和本校学生英语强化2个类别。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8/03-4.jpg)
111名来自本校和国际一流大学的优秀师资承担国际小学期课程。其中,本校教师26人,境外大学和机构教师85人。境外教师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就职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中国香港大学等79所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国内外3215名学生选修了国际小学期校级核心课程。其中,本校学生2741人(本科生2569人,研究生172人),国内其它高校学生27人,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大学学生474人。
2018年国际小学期期间,学校除了开展课堂教学外,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历史文化古迹,观看中国传统杂技演出等。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加深了国际小学期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加强了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对与文化多样性的包容、理解和尊重。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08/02-5.jpg)
2018年国际小学期筹备和运行期间,有216名学生志愿者与国际学生“结对子”,20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国际小学期其它志愿服务工作,包括协助接机、开学报到、开学典礼以及周末活动组织等工作;100名研究生承担109门课程的助教工作。各学院及学校教务、人事、国际交流等部门努力做好招生、师资、教学管理和运行等各项工作,学校财务部门、后勤集团、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保卫处等努力做好小学期教学辅助和后勤保障,全校上下全力配合,积极协调,保证了2018年国际小学期的成功举办。
在全校2018年国际小学期继续实行校院两级办学。除校级核心课程外,2018年国际小学期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各学院和单位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实践、夏令营,学术会议等,极大丰富了国际小学期的内涵。主要活动包括:财政金融学院召开“2018国际货币论坛”;法学院举办第三届两岸人权论坛;国际关系学院举办第一届“中国与世界秩序”国际论坛;数学学院举办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外国语学院举办2018美国亚裔文学高端论坛——跨界:21世纪的美国亚裔文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师生赴芝加哥进行暑期专业实习;经济学院举办数量经济学研讨会:Panel Parametric, Semi-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Construction of Counterfactuals – California Tobacco Control Revisited;各个学院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等。据不完全统计,国际小学期期间,各学院共组织国际学术会议、论坛11场;组织课程教学与讲座19项;各类学生暑期实践、实习11项;校级交流和研讨会9项;夏令营活动19项。全校共有3400余人次参加了上述相关活动。
国际小学期作为双向交流、多元文化交融的项目,是学校结合国情和校情,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契合国家发展需求,全面提升人民大学办学国际性的一项重要举措。2018年,国际小学期已成功开办10届,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学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一个品牌项目。学校将进一步总结国际小学期办学经验,完善各项制度,同时,通过小学期的课程教学平台,推进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和学习方式转变,以点带面,在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国际性方面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