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1999年《新闻事实论》的写作算起,到2019年《新闻规律论》划上句号为止,‘新闻十论’整整用了20年时间。回头望去,我由青年、中年开始步入老年,黑发变成了‘二毛’、再到近乎全白,但当年的愿望也由想象一步步变成了摆在面前的文本,思想变成了可触可摸的文字,说实话,自己是相当欣慰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杨保军回顾创作“新闻十论”的20年时如是说。
近日,杨保军的学术著作《新闻规律论》出版发行,该书是“新闻十论”的第十论,其出版标志着他历时20年的“新闻十论”创作最终完成。
(二十年,《新闻规律论》为“新闻十论”划上句号)
“新闻十论”,包括杨保军自1999年至2019年写作的十本专著:《新闻事实论》(2001)、《新闻价值论》(2003)、《新闻真实论》(2006)、《新闻活动论》(2006)、《新闻精神论》(2007)、《新闻本体论》(2008)、《新闻道德论》(2010)、《新闻观念论》(2014)、《新闻主体论》(2016)、《新闻规律论》(2019)。每部专著围绕一个新闻学基本范畴,结合新闻活动实际,展开深入分析阐释,构建了关于这一范畴的系统研究体系。
比如最新出版的《新闻规律论》,就是在既有相对比较零散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对新闻规律的性质与特征、新闻规律的形成、新闻规律的系统构成、新闻系统要素演变规律、新闻活动核心规律、新闻活动的宏观规律、“党媒”的特殊规律、新闻规律的实践体现以及新闻规律的作用机制做了全面的探讨,建构起关于新闻规律研究的基本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为新闻规律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重要参照。
整体来看,“新闻十论”致力于阐释、解决新闻学领域重大的基础性理论问题,有****评价:“杨保军的系列专著,都带有拓荒的性质,它们对理论新闻学体系建设形成了稳固的支撑作用。”
创作缘起:自己把自己“逼上梁山”
1999年开始写作“第一论”《新闻事实论》时,杨保军还只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位 “高龄”博士研究生。1998年入学时,他已36岁。2001年1月,他提前半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
“自己并没有想到要写这么多论。2001年《新闻事实论》出版时,我有了新的写作计划,但也只是想写‘三论’:即除了《新闻事实论》之外,再写《新闻价值论》和《新闻自由论》。” 杨保军回想创作的开始时说。
杨保军的博士生导师童兵先生在给《新闻事实论》写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三部曲”搞成了,是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基础研究的一个贡献。杨保军直言,“童兵先生的这句话大大鼓舞了我的士气,也增强了我做基础研究的信心”。
2003年,《新闻价值论》出版了,杨保军的《新闻自由论》两三万字的写作大纲也基本完成。“我想着再用两三年时间,写完《新闻自由论》,‘三部曲’就结束了,然后再做其他问题的研究。”
但历史似乎没有“同意”杨保军的想法。
2003年11月的一天夜里近11点,一位老先生给杨保军家打来电话。“他不紧不慢、‘笑眯眯’地告知我:‘祝贺你,保军,你这个小老鼠掉到大米缸里啦,你的论文《新闻事实论》入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啦!’”
这位老先生,正是现年94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
“方先生电话里又鼓励了我几句,我表示了感谢,还表达了继续努力的决心”,杨保军回忆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不仅名声听起来还不错,同时也是件比较实惠的事情,因为可以申报特别资助基金。我申报了‘新闻理论基础系列专论’研究的课题,承诺写三部专著——《新闻本体论》《新闻真实论》《新闻道德论》。这一下子等于把自己‘逼上梁山’,但也因此我正式规划起‘新闻十论’的写作”。
后来估计连杨保军也没想到,这一规划,就是20年的人生,20年的“新闻十论”。
(《新闻规律论》外的“九论”)
“每天写1500字,一年只要写200余天,一本30多万字的著作就基本写成了”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协调好教学和科研非常重要。“高校教师,除了教学是首位的事情,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科研,何况这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没有好的科研,本质上很难有好的教学。教学是前台,科研是幕后”。杨保军认为,“科研就是为教学准备教案,但却是一件细水长流、老牛慢车的事情,需要观察实际、阅读文献、适当交流、独立思考、不断写作”。
“写作过程,要说不辛苦,那是假话,但要说多么辛苦,也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作为研究者,能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也是很美的事情”。
谈及他的写作方法,杨保军说:“很多人以为我写作速度快,其实不是,我写得比较慢,但有一个可能不错的习惯:一旦一本著作比较成熟的写作大纲形成,正式写作开始,我就进入比较‘死板的程序’或写作模式了。只要没有课,没有其他特殊的事情,每天写1500字,不多写,多写基本是灌水。这样一年只要写200余天,一本30多万字的著作就基本写成了,再拿出一年半载的修改,也就基本成形了。”
杨保军还有一种特殊的著书方式,他称之为“遍地开花”:“我自己感觉效果还不错。一本书,不管篇幅多大、章节多少,我采取的不是从前到后一章一节地写,而是哪一章、哪一节想好了、资料比较充实了,就先写,不管前后顺序。这种方法的一个好处是写作始终是整体推进,另一个更大的好处是,进入写作状态后,不管从那个渠道获得的材料,只要有用,一下子就知道该用到哪里,不仅不浪费材料,也提高了写作效率。”
(“对于一个读书人、教书人、写书人来说,出版几本书是份内的事,也是生活过程的自然呈现”)
“‘新闻十论’确实记录了我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和新闻理论研究者的历程,对我国当代新闻基础理论研究可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作为学术研究成果,到底能有什么样的价值,要留给时间去评判”。杨保军认为,“学问的事,本就是寂寞的,用不着张扬。写出来的东西有无价值,价值大小,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充满自信也没用,要交给时间去评判,交给历史去检验。这既不是我的矫情,也绝不是所谓的谦虚,而是我真实的看法”。
在杨保军看来,这20年创作“新闻十论”,是做了一件他自己想做的事,并且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内做完了,算是给自己也有了一个交代。
“对于一个读书人、教书人、写书人来说,出版几本书是份内的事情,也是生活过程的自然呈现,没有什么过多值得说的东西,但在自己的背后,却有许许多多要感谢的人,要说的事。”
“读书、写作需要时间、需要清净,但自己有了时间、有了清净,有些人就得为你忙起来、跑起来。人们容易看到台前的人,很难看见幕后的人,但没有幕后的辛劳,台前的人是表演不好的。”
杨保军想感谢的人,他在“新闻十论”的每一论后记中都有记录。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爱人。对她来说,‘感谢’一词实在过于轻淡了,即使给前面加上各种各样的修饰词,也增加不了多少感谢的分量。语言的能量其实太有限了。也许,带出更好的学生、写出更好的著作,是最好的感谢方式。”
“新闻十论”已经写完了,准备再写什么?
杨保军身边不少朋友问过他:“新闻十论”已经写完了,准备再写什么?
“我想做的研究很多,想写的东西也很多,实际上,已经有大量的思想随笔、读书眉批等着我整理,但时间精力有限,我得量力而行。第一位的还是教学,这对教师来说是职责,是天职。”
至于写作,杨保军认为当下就要做的事情是:着手整理“新闻十论”的集纳出版,虽然这可能是相当费力的一件事。
“但在我心中更加重要的事情,其实已经念叨很多年了,也写了好几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就是要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本科生写一本原理性的新闻理论教材,为我国的新闻理论教材建设做一点新贡献。”
杨保军一直记得方汉奇先生说过的话:“一般说来,新闻教育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两个因素:一个是师资,一个是教材。两者之间,教材的作用更大,因为师资的多少和良窳,往往受办学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教材一旦完成,就可以直接嘉惠于学子,风行四海,无远弗届。进一步说,一部好的教材,不仅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人才,而且还可以同时拥有一定的学术含量,推动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要完成一些课题研究任务,并且根据新闻活动的不断变化,探索撰写一些关于最新问题的研究论文。但我的出发点,仍然像过去一样,着重于基础研究。”
杨保军,教育部“****奖励计划”****,中国人民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支持计划”****(A岗);《国际新闻界》副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两次出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曾长期担任人大新闻学院史论教研部主任。 主要学术著作有“新闻十论”,另出版有本科教材《新闻理论教程》(2004、2009、2014、2019)、研究生教材《新闻理论研究引论》(2009)。中国知网收入论文220余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者,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获得者,第七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潜心新闻研究 专注基础理论 | 人大新闻学院杨保军教授20年完成“新闻十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6
相关话题/新闻 写作
“数字记忆”专项训练营线上第三讲:会议论文的投稿与写作
3月4日中午,“数字记忆厚重人才培养计划”专项训练营第三讲在腾讯会议平台举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师王彦妍担任主讲人,为参会的130余名师生讲解了参与国际会议所需的前期准备、论文撰写、投稿及会议展示等相关事宜。王彦妍表示,大学生参加学术会议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了解领域内的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周俊应邀组建五百人志愿者团队支援
2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周俊应邀牵头发起、组建五百人的志愿者团队,承接救助信息核实登记上报工作。自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扩散以来,为了救助武汉在家隔离而未被收治的危重患者,人民日报社发起救助志愿者活动,通过全媒体渠道收集求助者信息,及时上报中央指导组。但由于求助信息过载,原有志愿者队伍工 ...中国人民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6新闻与社会发展论坛举办 ?共议新闻舆论与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发展
12月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新闻与社会发展论坛在云南昆明举办。来自国内外新闻院校的近百名专家****师生齐聚一堂,围绕“新闻舆论与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发展”主题,交流学术前沿热点,研究学科建设发展。致辞:新闻传播学科转型与国家治理创 ...中国人民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6人大新闻学院第三期学术拔尖人才选拔结束 本硕博12人入选培养计划
12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第三期“新闻传播学科学术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集中选拔在学院演播厅举行。经公开面试,人大新闻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李泓江、王睿路,2019级博士研究生秦艺丹、凌昱、王怡溪,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静、张雪、付晓雅、高琳轩等9名同学入选。在此之前的9月11日,学院将面向本科 ...中国人民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6“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 “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
10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关于公布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2019年度入围项目名单的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品的“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成功入选第一届“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作为一项国家级荣誉,此次入围是对人大社数字出版产品的高度认可与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6何梓华藏书文献捐赠人大新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史项目启动
5月14日上午,已故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理论家何梓华一批藏书文献经家属捐赠入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文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史项目同时宣布启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代表学院接受捐赠并颁发捐赠证书)藏书文献捐赠暨项目启动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梓华厅举行。何梓华之子何浩、新 ...中国人民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6“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在第十二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上获评“优秀数字教育平台”
日前,由中国出版协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举办的第十二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凭借便捷实用的数字教学平台以及权威优质的数字学习资源,最终通过专家评审获得“优秀数字教育平台”奖项。此次互联网发展大会,旨在加强新闻出版业充分利用数字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 ...中国人民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6“中国审判案例数据库”获第十二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优秀知识服务平台”奖
1月11日,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新闻出版业互联网发展大会在京开幕。本届大会以“融合出版、跨界创新”为主题,全面梳理年度行业发展成果,深入探讨新闻出版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同时表彰本年度的行业优秀产品与在本领域内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品的“中 ...中国人民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6中国新闻史学会京津冀常务理事工作会在新闻学院召开
1月5日,中国新闻史学会京津冀常务理事工作会议(2019)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召开。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方汉奇、赵玉明、程曼丽,会长陈昌凤,副会长王润泽,常务理事白贵、陈开和、黄升民、李秀云、万京华、向芬、熊澄宇、赵丽芳(按姓氏音序),特邀理事白润生、乔云霞,联席秘书长邓绍根、史安斌,副秘书长常 ...中国人民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6新闻学院博士生何天平获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学子奖
12月22日,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在人民日报社颁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何天平获学子奖。本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师奖授予复旦大学教授孟建、浙江大学教授邵培仁,良友奖授予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何天平等10位在校生获学子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 ...中国人民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