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领会中央关于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有关精神,更好地总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教训,寻找中国企业培养全球竞争力的路径,以该书问世为契机,2019年7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培育”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召开。

“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培育”研讨会
研讨会邀请了该书作者和推荐者、相关领域专家****、企业家及相关媒体,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共同探讨“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实现路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企业集体崛起将成为未来30年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壮观景象,然而,这种集体崛起不会自动实现,需要中国企业持续努力培育全球竞争力,重视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和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通过对当下国际新格局的洞察、对中国企业以往“走出去”经验教训和成果的总结,《全球竞争力培育》开创性地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再造体系,并全面揭示全球竞争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代表活动主办方先后致辞。李永强指出,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企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变迁。杨永胜新作《全球竞争力培育》的出版正当其时,全面解决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必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避开雷区、少走弯路提供切实指引。王文高度评价了《全球竞争力培育》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强调该书融合作者多年企业管理实践和深刻洞察,对中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高质量“走出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堪称企业全球竞争力研究领域的本土开创性著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致辞
杨永胜随后作分享发言,就其多年企业管理的广泛实践和深入思考,介绍了本书创作缘起以及当前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谋发展;同时,“走出去”之后面临的困局,诸多海外经营受挫事件的披露,又让中国企业清醒意识到,“走出去”不仅意味着更多机会,同时也要面对危机四伏的“雷区”,稍有疏忽就可能付出惨重代价。特别是对那些刚刚步入全球市场、缺乏“走出去”经验的企业而言,汲取经验教训,练好内功,提升全球竞争能力,是投身全球市场的当务之急。

《全球竞争力培育:中国企业如何高质量“走出去”》作者杨永胜发言
参与研讨的嘉宾依次就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培育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说,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我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必须完成的使命。杨永胜近年一直关注相关问题,新作《全球竞争力培育》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实践,研究了世界新格局下中国企业如何提升认识、增强能力、防范风险等诸多问题,既有理论分析,也不乏典型实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发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蒋希蘅、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大海、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等先后发言,指出杨永胜所著《全球竞争力培育》立足本土、心怀未来,在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与模式、中国企业领先之道、中国企业“走出去”模式与路径、“走出去”风险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颇有建树,是该领域屈指可数的“实践派”研究成果典范,对中国经济管理学科学术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蒋希蘅发言

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大海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发言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伟创力讲席教授杨百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井润田、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等。
站在改革开放40 年的新起点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更加强调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全球竞争力培育》一书为中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提供了分析框架、学习指南和案例素材;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率先诠释了国家关于全球竞争力的顶层战略,是十九大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后的首本系统性相关著作,值得企业家、经营者和经济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决策者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