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会伊始,兰台读书会指导老师徐拥军副教授带领大家回顾了兰台读书会走过的5年时光,对同学们的坚持以及各位领导专家的指导表示了感谢,此后,将由加小双博士接替担任兰台读书会指导老师。加小双称,自己出于兰台,最终归于兰台。她表示将不负重托,带领着大家一起坚持阅读,一起不断进步。
主持人乔晓杨首先对本期阅读书目《大学》《中庸》作简要介绍,四位同学分享阅读感悟。
李艳蓉以“人生灯塔”为题分享了她对《大学》的读后感。她从对《大学》的内容简析和文章结构入手,宏观与微观角度相结合,谈了自己对《大学》在当今社会所具备的现实意义:以《大学》为人生灯塔,指引前行的道路。
林佳桦带来了她的分享:我们的《大学》。她从“易懂文章,难行学问”、“推广《大学》的主要成果”、“当《大学》遇见二十一世纪”三个方面循序渐进,批评了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并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同时,也引起了大家的反思:“纸上得来”之后,你“躬行”了吗?
柴兴转分享了题为“大学之道,内定外安”的读后感。她分析了“三纲”“八目”的内在逻辑性,向我们展示出“大学之道”由内之外、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告诉同学们: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除了结果,也不要忽略了过程的美好。
魏洋楠分享了她对《中庸》的再读感悟。她结合自己在阅读时印象深刻的片段,进一步具体阐释了中庸思想下的君子之道,并将其中蕴含的哲理映射到我们可以接触的周边事例中,让大家对《中庸》的基本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随后,梁继红从四个方面对四位同学的读书分享作了精彩而又深刻的点评。她提出了在文化传承层面上的现时性问题,认为在国学经典的现时性的转换过程中,应该做到把经典中的精神、价值、意义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其次,她强调了对国学经典的实践性问题,以日常生活作例,指出只有实践与经典互证,理解才会进阶。接着,她以“天”“德”“诚”等重点词语概念举例,帮助同学们梳理《大学》《中庸》的章节间的内在联系,并告诉我们抓住中心词读经典,内心理顺脉络,更易于读懂经典。最后,梁继红勉励大家读经典的同时,要努力养成一种君子人格,尽我所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在讨论环节,同学们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大学》《中庸》等国学对君子的道德标准是否还适用今天的社会?《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与人人平等的观念是否矛盾,我们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二者?梁继红和徐拥军也参与讨论,与同学们频繁互动,交流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