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立波副教授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6-13


ulli{list-style:disc}olli{list-style-type:decimal;}张立波副教授简历  
  


  一、个人信息
  • 性别:男
  • 民族:汉
  • 籍贯:山西省闻喜县
  • 出生日期:1968年4月27日
  • 职称:副教授
  • 最后学位:哲学博士
  • 简历:
    • 1986.9-1990.7南开大学哲学系哲学学士
    • 1993.9-1996.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
    • 1996.9-2000.7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
    • 2000.7-2002.6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 2002.7-2003.6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 2003.7-2007.9北京大学副教授
    • (2005.1-2005.6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访学,东亚与太平洋研究中心研究员)
    • 2007.5-2008.11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外聘研究人员。
    • 2007.10-2008.11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 2008.11-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二、研究领域
  1.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2.历史理论
  3.文化理论
  3.1895-1945年间中国思想进程

  三、开设课程
  1.《哲学素质培养》(哲学院本科生课程)
  2.《历史哲学》(校选修课)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研究生课程)
  4.《专业文献》(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课程)

  2003年7月以来的科研成果
  专著
  《阅读、书写和历史意识——对马克思的多重表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参编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主编
  《后现代历史哲学译丛》(第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论文
  1.《马克思和现代性》,《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嬗变与重构》,《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8期。
  3.《读者批评与马克思文本的解读》,《学术研究》2003年第9期。
  4.《SARS话语的符号学分析》,《求是学刊》2003年第5期。
  5.《从东方学到东方主义:萨义德的阐述及其意义》,《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4年第3期。
  6.《学术性和现实性的游离与耦合——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种叙事》,《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7.《萨义德和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
  8.《身体在实践话语中的位置》,《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9.《后现代语境中唯物史观的自觉》,《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哲学原理》2004年第410期转摘。
  10.《后殖民主义:背景、资源和特征》,《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1.《后学科:背景、中介和关键词》,《学术研究》2004年第9期。
  12.《后殖民理论视域中的东方民族文化身份》,《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13.《哲学和马克思主义:萨特《方法问题》解读》(第一作者),《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0期。
  14.《性别在唯物史观中的位置》,《学术月刊》2005年第5期。
  15.《从方法到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踪迹》(第二作者),《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16.《书写作为一项哲学议题》,《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17.《从科学到叙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踪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8.《从批判到讥讽: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踪迹》,《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4期。
  19.《福山和马克思主义》,《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0.《书写马克思的三种方式》,《江海学刊》2006年第5期。
  2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学科间的对话与交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哲学原理》2007年第2期转摘。
  22.《话语的力量:以现代性为例》,《岭南学刊》2007年第1期。《哲学原理》2007年第4期转摘。
  23.《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哲学》2007年第2期。
  24.《翻译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云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2007年第12期转摘
  25.《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局限》,《哲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6.《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性质与缘由》,《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27.《法西斯主义与性政治:赖希的阐述及其启示》,《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2期。
  28.《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第二作者),《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
  29.《从“原理”到“导论”:哲学基本观念的变迁》,《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4期。
  30.《质疑自然辩证法:从卢卡奇到莱文》,《中州学刊》2008年第5期。
  31.《五四时期的妇女话语》,《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译文
  1.《经济学和认知科学》(诺斯著)(第一译者),《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后现代视域中的唯物史观”(批准号04CZX001)。
  2.主持北京大学“211”二期项目“后现代历史哲学导论”。
  3.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比较”(批准号01JA720019)。
  4.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问题研究”(批准号03JZD002)子课题“挑战与回应:当代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关话题/导师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