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地区植被-土壤水关系是国际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焦点,也是半干旱区水资源植被承载能力的核心,目前主要采用地面观测和模型模拟的方法开展研究。受地面观测能力和植被-土壤水相互作用模型发展不足等因素的局限,在区域尺度上研究结果不确定性较大。而全球土壤水监测在传感器和反演算法上不断更新,由于缺乏土壤水地面监测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傅伯杰研究组从表征植被干旱特征的“植被覆盖—地表温度的三角空间”概念出发,提出了综合采用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来验证全球土壤水AMSR-E遥感产品的新方法,揭示了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界定了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导致大规模土壤水分下降的区域,研究发现森林-草地过渡带是土壤水分下降最为剧烈的区域。该项研究为大尺度植被恢复的区域适宜性和有效性评价提供了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刊物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上。
原文链接
研究流程图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7年5月22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植被-土壤水关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2
相关话题/土壤 观测
史文娇等在大尺度土壤粒径空间插值和土壤质地分类方面取得新进展
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性质的最重要属性之一,土壤粒径是众多土壤、水文、生态系统和环境评估等大型陆表过程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在大尺度范围内,提高其空间预测精度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土壤物理、水文、生态和环境等过程机制。系统比较五种机器学习模型结合土壤粒径原始数据及三种对数比转换数据在土壤粒径插值和土壤质地分类中精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廖晓勇课题组揭示喀斯特地貌地区土壤重金属的人为-自然因素交互机制
喀斯特地貌地区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集中强降雨、地形复杂、地质灾害多发、地下河系发达、地表水渗漏大)耦合近年来频繁的工矿业活动(选矿、冶炼、不合理开采等)导致区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因此,定量化喀斯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因子并识别其主控因素,揭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之间的交互耦合机制,对于区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廖晓勇课题组在《Geoderma》和《JGS》发表土壤污染物刻画和污染成因探索的最新成果
1. 污染场地土壤复合型污染较为常见,但关于复合型污染物的三维精细刻画研究长期来受到3方面的制约:①关注污染物三维插值结果的可视化表征;②场地土壤质地对污染物刻画的影响和污染物各向异性特征;③污染场地具有“污染土体深,污染物空间变异大,钻井点位少”的特点。砷和多环芳烃是场地中常见的污染物,两者共存会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方红亮课题组研制一个新的土壤反射率模型
土壤反射率是表征土壤的基本物理特性之一,也是冠层辐射传输模型和陆面过程模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单元。土壤反射率模型通过若干特征反射率向量的组合变换,来模拟世界上千变万化的土壤光谱反射率。土壤反射率的模拟精度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冠层辐射传输建模和陆表关键参数的遥感反演精度。土壤反射率模型的研究一直是定量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廖晓勇研究团队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面取得系列科研进展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国家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2016年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近期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等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发的支持。由于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起步较晚,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方红亮小组发表关于植被表观聚集指数观测研究的论文
植被冠层聚集指数(CI)表征植被枝叶在空间的非随机分布状况,是研究冠层辐射传输过程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通常地面实测聚集指数都通过光学仪器测量得到。但是由于观测条件的复杂特性,植被聚集指数在实际中难以获取,一般的光学仪器(如常用的LAI-2200)仅仅得到的是植被的表观聚集指数(ACI)。同时由于观测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史文娇等在Geoderma上发表关于提高土壤粒径数据制图精度的SCI文章
土壤粒径数据的空间制图在区域水文、生态、地质、农业、环境等研究领域均应用广泛。为了提高土壤粒径等土壤成分数据空间制图的精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史文娇等曾在Journal of Hydrology上发表了关于成分克里金和log-ratio系列变换方法结合克里金等方法精度比较方面的文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何念鹏和温学发等揭示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机质组分空间格局及其分解过程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青藏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贮量巨大,在气候变暖情景下其土壤碳贮量的微弱变化就会对区域碳源/汇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据预测青藏高原升温远高于其它地区,因此,科学地评估气候变暖对高寒草地土壤碳贮量的影响及其过程机理在当前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依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当雄生态站的模拟增温实验、垂直样带和横跨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史文娇、王宗在Journal of Hydrology发表土壤粒径数据空间预测方法比较的SCI文章
土壤粒径经常被作为区域水文、生态、地理、农业和环境等领域模型模拟的重要输入数据,其空间预测的准确性是模型模拟的基础。作为典型的成分数据,土壤粒径的插值结果需满足非负、和为1(100%)、估计误差最小化和无偏估计的限制条件,传统的插值方法则很难满足。为此,地理资源所史文娇、王宗将加和对数比转换(alr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何念鹏、于贵瑞和温学发等关于土壤碳氮周转过程、格局与影响因素的系列研究成果在GCB和JGR等期刊发表
土壤碳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两个重要环节。其中,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大气CO2浓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产生正/负反馈作用,而且这种反馈作用的强度和方向主要取决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温度敏感性。土壤氮矿化是土壤有机氮转化为无机氮而被植物利用的过程,其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