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心理解剖及其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吴才智; 谌 燕; 孙启武; 于丽霞; 江光荣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9)
收稿日期:2017-06-20出版日期:2018-03-15发布日期:2018-01-31
通讯作者:孙启武, E-mail: sunqiwu@mail.ccnu.edu.cnE-mail:E-mail: sunqiwu@mail.ccnu.edu.cn

基金资助:“湖北高校大学生自杀个案十年调研分析报告(2004- 2013)” (项目批准号13zd02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232)资助。

Psychological autops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suicide research

WU Cai-Zhi; CHEN Yan; SUN Qi-Wu; YU Li-Xia; JIANG Guang-Rong
(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Key Labora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9, China)
Received:2017-06-20Online:2018-03-15Published:2018-01-31
Contact:SUN Qi-Wu, E-mail: sunqiwu@mail.ccnu.edu.cn E-mail:E-mail: sunqiwu@mail.ccnu.edu.cn

Supported by:




摘要/Abstract


摘要: 心理解剖是一种综合性、回顾性的研究方法, 指的是通过访谈死者的知情人或信息代理人, 收集死者生前和死后的相关信息, 重新构建死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 以推定其自杀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 心理解剖对自杀研究有着重要贡献, 是自杀研究中最有价值的工具之一。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心理解剖的研究过程, 为该方法在自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另一部分论述了通过心理解剖研究得到的自杀的危险因素, 帮助更加详细地了解心理解剖在自杀研究中的研究进展。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心理解剖的本土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同时有必要应用心理解剖进一步探索自杀的多个危险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1]张火垠, 张明明, 丁瑞, 李帅霞, 罗文波. “养育脑”网络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6): 1072-1084.
[2]赵鹤宾, 夏勉, 曹奔, 江光荣. 接触干预在减少精神障碍公众污名中的应用[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5): 843-857.
[3]刘宇平, 赵辉, 李姗珊, 张卓, 杨波.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其司法启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0): 1726-1742.
[4]靳宇倡, 余梦, 胡云龙. 网络游戏成瘾研究的争议及趋势[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1): 83-95.
[5]杜睿;江光荣. 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研究展望[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8): 1437-1452.
[6]李欢欢;谢蔚臻;李永娜. 基于“心理痛苦”理论的眶额皮质介导抑郁症自杀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7): 1187-1195.
[7]陈子晨;汪新建. 躯体化的心身交互机制及其中的文化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23(5): 849-857.
[8]陈红敏;赵雷;伍新春. 生活事件对情感和行为的影响:理论比较与启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3): 492-501.
[9]刘玉新;张建卫;张西超;王成全;张杰. 新生代员工自杀意念的产生机理[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7): 1150-1161.
[10]陈子晨;汪新建. 从DSM-Ⅳ躯体形式障碍到DSM-5躯体症状障碍[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11): 1967-1975.
[11]梁挺;张小远;王喆. 自杀“守门人”培训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8): 1287-1295.
[12]石伟;贾凤翔. 自杀性恐怖主义的心理学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9): 1378-1386.
[13]江光荣;于丽霞;郑莺;冯玉;凌霄. 自伤行为研究:现状、问题与建议[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6): 861-873.
[14]王曼;陶嵘;胡姝婧;朱旭. 新的视角:从脆弱高自尊看人格障碍症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07): 1141-1146.
[15]赵玉芳;赵守良. 震前生活事件、创伤程度对中学生震后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03): 511-515.





PDF全文下载地址:

http://journal.psych.ac.cn/xlkxjz/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4237
相关话题/心理 科学 生活 社会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