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错失恐惧:我又错过了什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柴唤友1,2; 牛更枫1,3; 褚晓伟1; 魏 祺1; 宋玉红1; 孙晓军1
(1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2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9) (3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 西安 710049)
收稿日期:2017-04-08出版日期:2018-03-15发布日期:2018-01-31
通讯作者:孙晓军, E-mail: sunxiaojun@mail.ccnu.edu.cn E-mail: E-mail: sunxiaojun@mail.ccnu.edu.cn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31400887), 华中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创新项目(CCNU13A05042), 华中师范大学专项基金项目(CCNU15A02043)。

Fear of missing out: What have I missed again?

CHAI Huan You1,2; NIU Geng Feng1,3; CHU Xiao Wei1; WEI Qi1; SONG Yu Hong1; SUN Xiao Jun1
(1 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2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Technology of Big Data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E-Learni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3 Institute of Social Psych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Received:2017-04-08Online:2018-03-15Published:2018-01-31
Contact:SUN Xiao Jun, E-mail: sunxiaojun@mail.ccnu.edu.cn E-mail: E-mail: sunxiaojun@mail.ccnu.edu.cn

Supported by:




摘要/Abstract


摘要: 错失恐惧是指个体因担心错失他人的新奇经历或正性事件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错失恐惧受人格特质、心理需要、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错失恐惧对社交媒体使用、心理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且在其他变量对其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邻近概念的区分、测量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以及影响因素和后效的探讨。






[1]陈晨, 刘玉新, 赵晨. 独立、协同和平衡视角下的单维式基本心理需要满足[J]. 心理科学进展, 2020, 28(12): 2076-2090.
[2]彭苏浩, 陶丹, 冷玥, 邓慧华. 社会排斥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脑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9): 1656-1666.
[3]张春虎.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工作动机研究脉络及未来走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8): 1489-1506.
[4]王财玉, 郑晓旭, 余秋婷, 雷雳. 绿色消费的困境:身份建构抑或环境关心?[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8): 1507-1520.
[5]张青, 董书阳, 王争艳. 婴幼儿自我调节的发展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2): 230-241.
[6]史健, 龙立荣. 员工睡眠剥夺的损耗效应:组织管理研究的新主题[J].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5): 896-909.
[7]刘陈陵;王芸. 来访者动机: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与实践的整合[J]. 心理科学进展, 2016, 24(2): 261-269.
[8]张宏伟;李晔. 两种道德自我调节机制下的道德行为[J]. 心理科学进展, 2014, 22(7): 1178-1187.
[9]姚唐;郑秋莹;李惠璠;邱琪;曹花蕊;吴瑞林. Web 2.0环境中顾客参与的实现型快乐感形成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13, 21(8): 1347-1356.
[10]王国霞;盖笑松. 青少年期的意向性自我调节[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8): 1158-1165.
[11]柴晓运;龚少英';段婷;钟柳;焦永清. 师生之间的动机感染:基于社会认知的视角[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8): 1166-1173.
[12]程翠萍;张永红. 时限性自我调节理论:健康行为研究的一种新取向[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8): 1186-1192.
[13]赖丹凤;伍新春.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教师激励风格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19(4): 580-588.
[14]谭洁;郑全全. 目标追求过程中的权力效应[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11): 1782-1788.
[15]张剑; 张建兵; 李跃; Edward L. Deci. 促进工作动机的有效路径: 自我决定理论的观点[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05): 752-759.





PDF全文下载地址:

http://journal.psych.ac.cn/xlkxjz/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4239
相关话题/心理 科学 华中师范大学 社会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