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熟能生巧”。在感知觉加工中,训练也可以使人们对外部输入的编码变得更为精细,这一过程也被称作知觉学习。行为水平上,知觉学习表现为个体对特定刺激的知觉能力随训练或经验而产生的长期稳定的变化;神经活动上,则表现为大脑不同加工阶段的可塑性。嗅觉系统位于异生皮质中,在演化史上非常古老,人们对其可塑性了解很少。一般认为,嗅知觉学习发生在嗅觉加工的晚期阶段,换言之,训练鼻子带来的嗅知觉增益来源于高级嗅觉区域的可塑性变化,而在高级嗅觉区域,鼻两侧的嗅觉输入得以整合,因此,对鼻子一侧进行训练,其训练效果理应迁移到未训练的另一侧鼻子。然而,这一观点近期得到了挑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周雯研究组发现,成人的嗅知觉可塑性存在单鼻特异性和基于分子结构的特异性,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eLife。
该研究巧妙地利用互为对应异构体的手性气味对作为实验材料。大家知道,当碳原子结合的4个原子或原子团各不相同时,相应的分子就有了手性。虽然互为对映异构体的分子具有基本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但两者的气味不尽相同,人们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分辨。究其根本,“气味”是化学分子与鼻内嗅觉受体结合的产物,而嗅觉受体的基本构成单元氨基酸也是手性的(左旋)。由此,探究对手性气味的分辨学习的特异性为我们理解嗅觉系统的可塑性机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
研究包括两个实验,流程如图1a所示。训练开始前,研究者评估了受试者鼻两侧对不同手性气味对的手性分辨能力(前测)。在训练中,仅向受试者鼻子一侧反复呈现一对手性分子(training pair),要求分辨,并给予即刻反馈。训练持续多日(平均10-11天),直到受试者的分辨正确率连续两天达到75%或以上为止。随后,研究者评估了受试者鼻两侧对训练的气味对和未经训练的气味对(control pair)的手性分辨情况(后测)。
图1
实验一中使用的手性气味对是α-蒎烯和2-丁醇(图1b),它们结构迥异。研究者发现,训练过程中受试者对训练所用的气味对的手性分辨正确率表现出从随机水平开始的连续增长(图1c)。后测数据显示,这种分辨能力的提升只发生在训练的一侧鼻孔,并没有迁移到未训练的另一侧鼻孔,也没有迁移到未经训练的另一对手性气味对(图1d)。换言之,手性分辨训练带来的知觉增益存在单鼻特异性。
考虑到嗅觉编码起始于对分子结构的解析,然而又显著受到记忆的影响,接下来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受试者在训练过程中到底学习到的是对分子构型(手性碳)的分辨,还是对气味属性(闻起来是什么样的)的分辨?如果是前者,研究者推测,训练效果应该可以泛化到与训练所用手性分子结构相似而气味不同的另一对手性气味对上。
于是,研究者在实验二中选取了香芹酮、柠檬烯和α-蒎烯的对应异构体作为材料。三者自然存在于植物中,气味差异明显;结构上,香芹酮和柠檬烯仅差一个羰基(图2a),而α-蒎烯则迥异于香芹酮和柠檬烯。训练过程类似实验一(图2b),后测结果如图2c所示。与实验一相同,训练带来的增益仍局限于受训练的鼻侧。十分有趣的是,训练对香芹酮的手性分辨之后,受试者对呈现在训练鼻侧的柠檬烯的手性分辨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对α-蒎烯的分辨则毫无长进,反之亦然,印证了之前的假设。此外,手性分辨能力的提升也不依赖于知觉适应(图2d),比如,对用香芹酮训练的受试者而言,在后测中当香芹酮与柠檬烯呈现在受训练鼻侧时,他知觉到香芹酮的气味较之前测变淡,柠檬烯的气味强度则没有变化,然而他对香芹酮和柠檬烯均表现出手性分辨能力的提升。
图2
综上,研究表明人的嗅知觉在一定程度上是习得的。嗅知觉学习可以发生在嗅觉加工的初级阶段,即对鼻单侧嗅觉输入结构特征的解析在成人中仍具有可塑性。鼻子的一侧并不总知道另一侧学到了什么。
该研究受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B-SSW-SMC055)、战略性先导专项(XDB320102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31422023和31830037)等资助。
论文信息:Feng,G.& Zhou, W. (2019).Nostril-specific and structure-based olfactory learning of chiral discrimination in human adults.eLife,8,e41296.https://elifesciences.org/articles/41296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心理所研究揭示成人初级嗅觉编码仍具有可塑性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5
相关话题/实验 结构
心理所研究发现青少年及早期成年人核心脑网络间的层级结构
脑是由多个分散的大尺度网络构成的系统。默认网络、背侧注意网络和突显网络是研究者所普遍关注的三个核心脑网络,它们在个体发展和老化的过程中起到维持正常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如注意、工作记忆、决策)的关键作用;扰乱这些脑网络间功能交互可能导致神经和精神疾病(如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精神分裂症、痴呆等)的发生。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心理所研究揭示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症状结构的跨性别稳定性及其与行为问题之间的差异性关联
在2013年公布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DSM-5)中,专家组基于实证研究与临床经验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临床症状标准进行了多项修改,由此引发了研究者们关于PTSD临床症状结构的新一轮探讨。逐渐积累起来的研究证据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微电子所在二维材料异质结构光电器件研究中取得进展
半导体光伏结构因其能够有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被认为是实现清洁能源的重要途径。然而早在1961年,美国科学家肖克莱、德国科学家凯赛尔便提出光伏单元的效率由于难以避免的损耗而存在理论极限。其中,由于光子吸收和再辐射导致的自发辐射损耗最为关键,这种损耗正比于自发辐射立体角和太阳光立体角的比值。太阳光的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通过电子自旋相干测量实验揭示CdSe 胶体量子点中超长寿命光致负荷电态
胶体量子点中,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不饱和键的存在所导致的电子-空穴空间分离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基于电荷分离,光致荷电或者光掺杂法可以用来获得带正电荷或者带负电荷的量子点。稳定的光致负荷电,也叫n型光掺杂,对于零阈值光增益,光催化和光伏电池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长自旋寿命,有利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微纳结构单模激光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与红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张龙、董红星领衔的微结构与光物理研究团队与南京晓庄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国内研究机构合作在微纳单模激光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创新提出并制备了一种新型全无机钙钛矿RbPbBr3材料,通过理论模拟与实验解析了钙钛矿材料的相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光调控分子材料电子结构以及多功能耦合研究进展
光响应智能材料可以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在两个或多个状态之间可逆切换,导致材料颜色、形状、磁性、电性等物理化学的性质变化,有望应用于分子开关、传感及高密度存储器件等领域。目前,光响应分子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罗吡喃和偶氮苯类衍生物,通常涉及分子结构层次上的化学键异构或基团转动,只能在溶液中进行高效的转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助力6G通信 — 基于深亚波长单元结构的太赫兹波束整形器件
利用超表面(metasurface)操控电磁波的散射与传播是近年来电磁学与光子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超表面通常由一系列微小的谐振单元构成,当入射电磁波与这些谐振单元相互作用后,出射波的振幅、相位或者偏振可发生明显的变化。通过对这些谐振单元的结构和空间分布进行调整,可以对出射波的状态进行精确控制,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低偏振相关损耗和高容差的二维光栅耦合器 | 光电子器件与集成功能实验室
由于高集成度和良好的CMOS兼容性,硅基平台正成为光子集成电路一个强大而新颖的平台,同时硅的发光效率极低,目前主要采用外部光源,但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光源耦合的问题:硅基波导中传输的模斑尺寸和单模光纤中传输的模斑尺寸严重不匹配。针对这一问题,主要的解决方案有两种:端面耦合和垂直耦合。与端面耦合技术相比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福建物构所钕掺杂LiLuF4近红外纳米发光材料电子结构研究获进展
稀土掺杂近红外纳米发光材料由于深层生物组织穿透、无背景荧光干扰和对生物样本损伤小等特点在生物成像和温度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Nd3+离子在介质材料中的光学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局域态的电子结构和激发态动力学,对Nd3+基纳米发光材料开展深入的光物理研究对其光学性能的优化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至关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相干x射线光谱学揭示了岛结构在逐层生长过程中的持久性
了解外延薄膜生长过程中的表面动力学是制备性能可控的高质量材料的关键。利用相干x射线的x射线光子相关光谱(XPCS)为原位观察晶体生长过程中的原子尺度波动动力学提供了新的机会。近日,来自美国的研究人员提出了XPCS测量在逐层模式的同外延生长中的二维岛动力学。利用双时间关联分析结果揭示了一个新的现象—— ...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