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崩溃与重建】2013北京大学MTI考研心路历程(2)
北京大学 /2013-10-27
比如在楼主做各校真题中百科题的时候,北外的分数往往是北航的两倍,因为北航的理科知识科技知识实在让楼主头大……但做对外经贸的百科就得心应手,因为学过经济的课程,所以做偏重经济类的题便很轻松。补充一下,楼主印象里今年北大的英汉名词互译有好几个跟法律有关的,遗产什么的,还有几个政治文化类的,英译汉也是世界政治,复试的文章也是社科政治文化方向的(为什么用了三个词界定……因为那文章实在很难分类……后面说道复试的时候再表),所以如果这方面的积淀比较好,就可以考虑北大。
(二)不必太在意招生人数。
北大的招生简章上标注的招生人数是30人,其中保送20人,就是说只招10个人。很多同学因为这个对北大望而却步,觉得太过冒险。楼主个人的观点是,其实招生人数少当然会使得你的压力大一些,但是却并不是你能否考上的决定性原因。
一来北大每年的实际招生人数都比10个人要多,从往年的20余人到去年今年的15人不等。二来压力也是动力,如果不是让你觉得稍有一些冒险的目标,是无法令你发挥出全力甚至潜力的。
《士兵突击》里早期的成才虽不成熟,但有句话却令我印象深刻,补看这剧正是我决定学校专业时,这句话也令我坚定了报考北大的决心。那是剧中的一场选拔,名额3人。成才的话大意是这样:我相信不管是几个人,其中一定有我。如果名额是3个人,我就是其中的三分之一。如果是1个人,那么那个人就一定是我。
(三)是该稳妥还是该冒险?
视个人情况而定。个人认为考研如果是最佳选择,那么就应该全心准备。不要抱着两手准备的思想一起复习出国考试和找工作,虽然未必会占用多少时间,但是心不静的话很影响效率。考研初试结束之后再申请出国和找工作虽然失去了时间上的优势,但是认真对待也完全来得及。
可以负担出国的费用或者家里有找工作的助力等等退路的同学,完全可以报考心仪的大学。因为客观上你可以承受失败的结果。但是主观上还是要忘掉自己有退路,暗示自己只考一年,一定要考上。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考研就是唯一的选择,那么还是建议选择稳妥一些的学校。毕竟考上好的学校也不能一劳永逸,而大好青春年华是不该拿来赌博甚至赌气的。
楼主个人认为考上北大实在幸运成分是很大的,除了个别大牛,大多数参加复试的同学分差都不大,可能你初试的时候多答对两个词汇翻译就考上了,状态不好忘了两个词就考不上了……所以绝不倡议破釜沉舟,也不支持在考试之前就做好打算复读。每一年的时间都是宝贵的。
当然,强者运强,稳妥和冒险什么的,彪悍的人生是不需要考虑这些的。心理素质好的同学,全宇宙欢迎你报考北大,在复习的过程中塑造和认识新的自己。
(四)择校初期的摇摆和跳跃是完全正常的。
楼主仍然记得我在暑假之前的几个月,思来想去自己该考什么专业和学校。跳脱到几乎隔几天见到朋友被问到考哪里的时候,答案都不一样……从编剧到比较文学,从金融到市场营销,从心理到法律硕士……甚至到暑假的时候楼主终于决定要考北大的经院,在高数的苦海中浮沉了两个月之后,又在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反悔,决定还是考翻译。具体原因很难言传,总之我想要说的是,不要怕目标和思想的反复和摇摆,因为那说明你在思考。
当然,不管怎样跳跃,你最终还是要选择一个适合你的落脚点。最终想明白决定考翻译之后,楼主就开始纠结考那个学校,纠结完考那个学校之后,已经9月底了……选择北大MTI作为落脚点之后,楼主一边复习,一边还会时不时地分心忧虑这个决定到底是傻是对是错……但是,一开始的摇摆是正常的,一旦真的学进去,思考的问题就会变成如何弥补自己的弱项,当你发现你考虑报的学校对不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少,考虑怎么考上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是静下来了。倒不是说静下来的人一定能考上,但是静不下来的人……就……比较困难了。
同时,更重要的是,不管选择的过程如何纠结,学习的脚步是绝对不能放慢的。在考虑选择经济还是翻译的时候,楼主每天在扇贝网上背700个单词,以弥补我薄弱的词汇基础,因为不管考哪个方向,英语是一定会考的。所以大家也可以把纠结的时间放在吃饭、洗澡、睡前,不要坐在图书馆里忧思重重,结果早起晚睡还没有学到什么,要缩短战线,提高效率,对自己好一点……
(五)不要本末倒置。
“好考”不该是你考的原因,“想考”才是。考研过程艰苦,尤其是中后期,每天都经历心理的崩溃与重建,需要巨大的原动力或者意志力才能支撑。或者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件事、或者是一个想法,把它精炼成一句话或者一个画面,这就是你非考不可的理由。这样你在学到晕头的时候,就想想这句话,或者这个画面,就可以很快打起精神坚持下去。在这种时候,报的学校“好考”是不能给你任何安慰的……
或者更纯粹地想,考研本身便是磨砺心智,其中甜苦当然都要奉献给一个心甘情愿的目标才值得,反正再好的学校也要招生,再差的学校也有可能落榜。考研虽然是应试,但完全功利主义地对待似乎对自己太苛刻了。再好的学校,只要复习方法对,踏踏实实全心对待,备战半年,足够了。(当然你不能跟楼主较劲说学英文的一定要去北大读生命科学研究生……)
(六)关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尤其是考研这件事。这似乎和上一条背道而驰,不是要考“想考”的学校吗?但是“想考”也一定是相对的,不能天马行空,不计成本。就拿楼主屡次提到的二外法语问题来举例,我考虑到学硕和北外MTI要考二外,于是放弃了这两个选择。但其实没有什么是决定你考或不考一个专业和学校的“唯一”因素,二外也不是。如果一心一意想考北外,楼主就会下定决心攻下二外。但考研一定要考虑到投入产出比,大家复习的时间差不了几个月,一定的时间里,人的精力也是一定的,每个认真考北大北外的人都是在全力备战,那么在二外上花费的时间,楼主有其他优势科目可以补回来吗?答案是并没有……而如果我放弃死磕这个我的弱项,去考同等水平的北大,这个弱项便没有了,便有了更多把握。所以说,你不要老去想舞台多大,关键要弄明白自己心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