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田晖教授和杨子浩同学等人首次测量得到日冕磁场的全球性分布,为日冕磁场测量这一世纪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从而向实现日冕磁场常规测量的最终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两篇相关论文近日分别发表在Science 杂志(《科学》)和Sci China Tech Sci 杂志(《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上。
磁场对于我们的太阳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本质上是太阳大尺度磁场的周期性转化;(2) 太阳系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通常是由太阳磁场的演化所驱动的;(3) 与磁场相关的物理过程导致了太阳外层大气——日冕的百万度高温,并因此产生充满行星际空间的超声速太阳风。正是因为磁场,关于太阳的科学研究才会数百年来一直长盛不衰(从17世纪初伽利略用望远镜观测和研究太阳算起)。
图1 根据势场源表面模型计算得到的太阳三维磁场结构。不同颜色的线代表磁力线,中间为光球磁场在视线方向上的分量分布图(Yang, Tian, Tomczyk, et al. 2020, Sci China Tech Sci )
由于磁场的重要性,测量太阳磁场一直都是太阳物理学家最重要的使命之一。20世纪初,著名天文学家George Ellery Hale基于刚发现不久的物理学原理——塞曼效应(谱线在磁场中分裂的现象,19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首次直接测量到太阳黑子中数千高斯的磁场。在那之后,塞曼效应一直被用于测量太阳表面(光球)的磁场。然而100多年过去了,我们对太阳磁场的常规测量仍局限在光球。光球之上的太阳大气,尤其是最外层的日冕,由于磁场很弱,很难通过塞曼效应来测量。由于太阳大气各层次中的磁场实际上是一个整体,磁场将各层大气耦合在一起,这导致太阳上最重要的物理过程大多跟磁场的三维结构及其演化有关,因此,日冕磁场测量的困难极大地制约了太阳物理研究的发展。
在缺乏日冕磁场测量的现实条件下,我们通常只能在一些假设下,通过模型来重构出日冕磁场位形。但是这些模型假设对于日冕中的有些区域不一定成立,而且不同模型重构得到的磁场结构经常不一样。另一方面,太阳物理****也在孜孜不倦地寻找其他能够用来测量日冕磁场的方法,但之前已知的方法都难以对日冕的全球性磁场进行常规测量。
图2 2017年日全食期间,北京大学研究生陈亚杰、张婧雯等人拍摄的日冕红线图像(Chen, Tian, Su,et al. 2018, ApJ )
20多年前,一种被称为“磁震学”的方法被认为能够用于日冕磁场的测量。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冕环等结构中偶而发生的震荡或波动现象的观测,结合磁流体波动理论,来诊断日冕中的磁场。但由于这些震荡现象通常只是发生在日冕中很小的区域内,并且震荡经过几个周期后就衰减消亡了,这种方法一般只能给出震荡结构的平均磁场强度,在少数情况下也只能给出磁场强度沿着某条线的一维分布,因此其应用比较有限。要打破这个瓶颈,对更大区域内的磁场及其演化进行测量,需要将磁震学方法应用到更加普遍的波动现象上。近年来,利用新一代太阳望远镜,人们确实发现日冕中存在至少两类比较普遍的震荡或波动现象:第一类是冕环中无衰减的横向震荡,由两个研究团队分别通过极紫外成像观测和光谱观测发现(Wang et al. 2012; Tian et al. 2012);第二类是日冕中几乎处处都存在的传播的磁流体横波,最早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通过日冕多通道偏振仪(CoMP)的光谱观测所发现(Tomczyk et al. 2007)。
CoMP是一台具有成像光谱观测能力和偏振测量能力的地面日冕仪,可观测Fe XIII 1074.7 nm和1079.8nm等近红外谱线。田晖课题组与CoMP团队合作,近年来在日冕物质抛射的大视场光谱观测(Tian et al. 2013)、日冕暗腔磁场结构的诊断(Chen et al. 2018)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近期,他们提出基于日冕中普遍存在的磁流体横波来测量磁场的新方法。他们首先将过去局限于部分区域的波动追踪方法拓展到整个视场范围,从而获得这些波动传播速度的全球性分布。之后,他们利用1074.7 nm和1079.8nm谱线辐射强度之比对密度敏感的特性,得到了日冕等离子体密度的全球性分布。最后,在波动追踪和密度诊断的基础上,他们首次基于日冕观测获得了日冕磁场的全球性分布(图3)。
图3 CoMP观测的日冕磁场强度(左)和方向(右)分布图叠加在SDO卫星拍摄的日冕图像上(Yang, Tian, Tomczyket al. 2020, Sci China Tech Sci ;Yang, Bethge, Tian, Tomczyk, et al. 2020, Science )
这一研究实现了用磁震学方法测量日冕磁场从点、线到面的飞跃,填补了全球性太阳磁场测量的空缺,向实现日冕磁场常规测量的最终目标迈进了一大步。未来,将这一方法运用到类似CoMP的仪器的日常观测数据中,就可以实现全球性日冕磁场的常规测量,从而推动太阳周期、日冕加热、太阳爆发及空间天气预报等重大课题的研究。这一方法测量到的是垂直于视线方向上(天空平面)的磁场分量,而无法得到沿着视线方向上的磁场分量。因此,我们仍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继续探索并结合其他可用于测量日冕磁场的有效方法。
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均为北京大学研究生杨子浩,《科学》论文的通讯作者为田晖教授和CoMP仪器负责人SteveTomczyk博士,《中国科学:技术科学》论文的通讯作者为田晖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德国马普伙伴小组等项目的联合支持。
田晖现为地空学院教授、国家****基金获得者,兼中科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太阳物理的相关研究工作。2014年以来,田晖及其课题组在太阳过渡区结构、黑子和耀斑动力学、低层大气磁活动与日冕加热、日冕磁场诊断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在Science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篇,在ApJ等天文和空间科学领域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获美国天文学会太阳物理分会2020年度HarveyPrize等奖励。
参考文献:
1. Z.-H. Yang, C. Bethge, H. Tian, S. Tomczyk, et al., Science, 369, 694 (2020).
2. Z.-H. Yang, H. Tian, S. Tomczyk, et al., Sci China Tech Sci, in press(2020).
3. Y.-J. Chen, H. Tian, Y.-N. Su, et al., Astrophys. J. 856, 21 (2018).
4. S. Tomczyk et al., Science, 317, 1192 (2007).
5. H. Tian et al., Astrophys. J., 759, 144 (2012).
6. H. Tian et al., Sol. Phys., 288, 637 (2013).
7. T. Wang et al., Astrophys. J. Lett., 751, L27 (2012).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地空学院田晖和杨子浩等首次测量得到日冕磁场的全球性分布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0
相关话题/测量 观测 结构 大气 物理
生命科学学院高宁研究组报道人源核糖体大亚基前体复合物结构
2020年7月15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宁研究组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snapshotsofhumanpre-60Sribosomalparticlesbeforeandafternuclearexport”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人源核糖体大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物理评论快报》报道量子中心谢心澄研究组及合作者关于外尔半金属中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及其边缘态物理图像的研究
自1980年vonKlitzing在二维电子气体系中发现量子霍尔效应以来,就有理论工作讨论如何在三维体系中实现霍尔电导的量子化。在三维体系中,电子在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形成朗道能级,在沿着磁场的方向有连续的色散。所以,无论费米能级处于哪里,总会有体态的电子参与到输运过程之中,导致无法量子化。然而,拓扑物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生命科学学院季雄课题组在RNA聚合酶与染色质三维结构研究中取得进展
基因转录与染色质三维结构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也存在争论。一方面,以往在哺乳动物细胞发育和疾病模型中的研究表明,活跃转录的染色质区域通常具有较高频率的染色质互作(Zhengetal.,2019),而在果蝇细胞中,染色质高级结构甚至可以仅通过转录数据来模拟(Hugetal.,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物理学院杨金波、叶堉课题组二维磁性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自2017年来,二维磁性在单层材料中的实现使得二维磁性材料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些范德瓦尔斯磁体让我们对二维极限下的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结构的范德瓦尔斯磁体使得实验上探究二维下的磁学模型成为可能。比如,Ising铁磁在单层CrI3中发现,而且XY模型的NiPS3在单层极限下磁性被抑制。除了这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忠明课题组发现大气颗粒物过氧化氢更重要来源
大气氧化性偏强被认为是重污染期间二次细颗粒物(PM2.5)浓度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是造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之一,然而有关定量机理还很不清楚。过氧化物作为大气中气相、液相和颗粒相重要氧化剂以及高活性自由基储库,广泛参与大气化学反应,对大气氧化性产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大气氧化能力的指示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物理学院马仁敏课题组与合作者实现高性能钠基等离激元波导与激光
表面等离激元,是光与金属中自由电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新型元激发,因其对光场具有亚波长尺度的约束能力和突破衍射极限的传输特性,在微纳光子器件和光子集成、超分辨成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等离激元激发有电子振荡参与,由焦耳热引起的损耗成了等离激元器件走向应用的瓶颈。对于微纳光子器件及集成芯片来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物理学院刘开辉课题组实现30余种高指数晶面、A4纸尺寸单晶铜箔库制造突破
2020年5月27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刘开辉研究员、王恩哥院士与南方科技大学俞大鹏院士、韩国蔚山科学技术院丁峰教授等合作在高指数单晶铜箔制造方向上取得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创造性提出晶体表界面调控的“变异和遗传”生长机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种类最全、尺寸最大的高指数晶面单晶铜箔库的制造。相关研究成果以“S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北大实验核物理团队发现丰中子核16C的链状分子转动带
日前,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团队依靠系统可靠的实验观测和分析,发现了丰中子核16C中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在不稳定核奇特结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不稳定原子核占有核素版图的绝大部分区域,近20多年来在实验室中逐步产生出来,表现出一系列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与合作单位在Nature Physics发表激光聚变快点火方面的重要进展
近期,国际学术期刊NaturePhysics(《自然?物理》)发表了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CAPT)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教研室与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LFRC)、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IAPCM)、国防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和上海光机所联合室等单位在间接驱动高增益激光聚变快点火领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陈默涵研究员与合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原子尺度的无序超均态理论预测新成果
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陈默涵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最近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首次预测了原子尺度的无序超均态材料,ScienceAdvances于4月17日在线发表了他们题为“DisorderedHyperuniformityinTwo-DimensionalAmorphousSilica”的研究论文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