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下文简称“北大深研院”)作为北京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战略组成和北京大学在深圳的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军”。二十年来,培植基础学科的原始创新,激励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涌现,积极布局筹建医学技术、海洋科学及大数据与互联网等相关领域学科组织,持续深化学科布局与广东省、深圳市产业布局的紧密结合。
2021年,北大深研院正式纳入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序列,将积极推进材料与化学基因组学、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等四个学科的建设,以此提升带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一级学科建设。
北大深研院正式纳入广东省新一轮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序列
立足深圳产业 优化学科布局
2002年11月22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深圳举行。会议提出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要引进和建设与深圳市经济发展方向基本一致的学科规划框架。学科发展规划要紧密结合三方面:符合深圳市经济发展方向;与北京大学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一致;追踪世界学科发展前沿。
2002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与本部相关的5个学院共同建立了商学院、文法学院、生物技术与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城市学院。遵循学科发展规划的原则,北大深研院首批招生专业为“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法律”“金融学”“先进材料与力学”。2008年创建国际法学院,深圳商学院冠名汇丰商学院。同年,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提出“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办学方针,提出建设国际化校区,开始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2013年成立新材料学院与通识教育中心,进一步明确与本部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2015年,财经传媒专业硕士招生获得批准,进一步完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科布局。
如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已有信息工程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新材料学院、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八个学院。
“与校本部差异化发展、学科互补;面向深圳,服务广东,辐射华南,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北大深研院的发展原则。谈及深研院与本部的差异化发展理念,环境与能源学院副研究员李瑞利老师说道:“学院在环保、生态领域相关研究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海洋产业是深圳的四大未来产业之一,我们的科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深圳海洋产业的发展,旨在更充分地发挥海洋资源潜力,以更为合理、更为绿色的方式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紧扣国家和深圳市关于海洋主题的研究主旨,这和本部的相关团队的关注点是有明显不同的。”
北大深研院的环境与能源学院以优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围绕着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水、大气、能源等问题,重点发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倡导“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工程学院依托深圳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偏向于工程技术的研发和人才培养。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立足于重大疾病的化学基因组学研究,专注“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旨在建设现代化的创新药物研究平台。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重视“安全与应急环保,生态文明建设”,以国际化视野探索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本土化实践路径,承载着深圳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新材料学院以物质结构研究为基础,开展基于交叉学科的材料基因组学新型材料学科建设,探索结构化学和材料研发新范式。汇丰商学院践行“打造世界一流商界军校”理念,重视“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商业模式变革。国际法学院提供不同法律传统和法律体系的教育,思考东西方融合带来的系列政策与法律实践新问题,培养跨国法律人才。
与此同时,北大深研院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及深圳战略性支柱与新兴产业,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及地方发展需要,坚持“四个面向”,向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迈进。
环境与能源学院学科考察暨党建活动
拓展国际视野 发展交叉学科
北大深研院瞄准一流,构建传承北大、深圳特色的国际化办学体系。以汇丰商学院和国际法学院为代表,实行全英教学,并采用“国际交换项目 + 短期海外学习项目”的组织方式,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海外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汇丰商学院通过了AACSB(国际商学院联合会)、EFMD(欧洲管理发展委员会)、AMBA(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三大国际认证。国际法学院是中国也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一所提供全英文环境下的美国法Juris Doctor学位教育(J.D学位)和中国法法律硕士学位教育(J.M学位)的法学院。针对跨国法律概况、中美法律问题等比较性跨学科课程,国际法学院副院长茅少伟认为:“虽然中美法系不同,但核心法律技能是共通的。当学生进入中国法的学习时,他们将会具备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更宽广的学术视野。”
此外,北大深研院的外籍教师也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国际法学院创院院长杰弗里·雷蒙教授与外国专家弗朗西斯·施耐德先后获得2011年度、2018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
在保持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北大深研院以交叉学科为主体学术框架,推动“化学+生物、金融+传媒、新材料+工程、能源+环境”蓬勃发展,走好学科建设特色之路: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体现了化学、生物学与转化医学等几个学科的交叉;汇丰商学院“北京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举办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北京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举办企业管理(金融工程)硕士教育项目”“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举办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等备受学生青睐。
环境与能源学院的栾胜基教授这样解读“交叉学科”:“应用学科的交叉就在于把不同的一级学科组织在一起,成立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指导小组培养学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就具有了复合性的特点。”从有主次之分的跨学科逻辑演变为按照内在逻辑而联结渗透的交叉学科逻辑,一方面保证学子们拥有更加宽广的知识幅度,通过整体性的观察启迪新知,形成科研内容的独创性,另一方面则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对学科的移植交叉带来的益处,学生们也深有体会。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付子阳发表了一篇Nature子刊文章,并发现了新冠病毒抑制剂作用机制。谈到如何完成这些成果,他说:“很感谢学院能贯彻交叉学科教学,第一学年前往北京本部进行课程学习,后续返回深圳进行课题研究,让我们不仅能够在交叉学科中获得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还具备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领域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
北大深研院国际化师资队伍
全球遴选师资 近者悦远者来
北大深研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制度创新,汇聚了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北大深研院采取“全球视野遴选二级学院院长”的方式遴选学院负责人,强调二级学院院长“行政负责人”与“学科建设责任人”的双重角色。2019年3月,深研院完成了新老人事制度转换评估,教研系列教师的引进与晋升评估已实现与学校的全面接轨。授课情况、承担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质量、指导学生项目、参与的社会调研与服务等,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深研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史莉莉指出了这一评价体系的意义:“卓越的教师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学术卓越、研究创新的主体和依托。实施以终身教职制度(Tenure-track)为核心的教师管理体制,在保障教师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强化教师队伍的竞争性与效率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制度目前在交叉学科教师评价、新工科建设理念下的团队评价及终身教职后评估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各学科以具备国际视野和一流学科建设经验的学术带头人为中心,形成了“大师当龙头、留学归国及国内优秀中青年专家****作中坚、博士后为补充”的“三位一体”人才梯队。通过建设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性别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推动形成顶尖学科带头人“举旗定向、宏观调控”,中青年学术核心骨干“协同共进、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生态;二级学院人才引进需契合学院发展规划,规范化引进程序;青年人才引进需强化对人才发展潜力的考察,关注青年教师学术发展;以优化博士后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科研支撑队伍建设,助力形成活力迸发、追求卓越、学术生态更加优化的创新体系。
良师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最强的智力支持,也是同学人生的启明灯。新材料学院的郑世胜同学提及他和导师的相处时光:“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二氧化碳还原、固氮催化剂的设计。导师是潘锋教授,很有幸能跟着潘老师学习,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所谓大****,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的内涵。” 北大深研院多位教师入选2020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和Elsevier 2020“中国高被引****(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海闻教授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吴云东院士获得2015年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成就奖、杨震教授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王荣刚教授获得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潘锋教授连续三年被Elsevier列为中国最高被引****,他们引领带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相关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学科研的国际化水平及学科声誉。同时,深研院深耕“引育并举”人才强院战略,近年来,自主培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多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等,彰显了深研院的人才培养成效。
薄膜晶体管与先进显示重点实验室研究成果
增强学科建设 产出创造性成果
科研创新平台具有“集中性”的特点,集中目标资源,为科研成果的发展积蓄力量。扁平化而非层级的管理模式还可以突破院系设置,有利于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和积极性。建院二十年,一个个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拔地而起。目前,北大深研院已建和在建市级以上各类重点研究室、工程实验室等40多个,其中包括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研究平台,18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17个深圳市工程实验室和6个深圳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也为创造性科研成果的输出添砖加瓦。各学院持续开展南燕学术讲座,举办“国际创新药物技术发展”学术论坛、中韩环境学术研讨会、2021可持续技术与发展国际会议等,轻松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进一步拓宽了与会师生的科研视野和研究思路。在信息工程学院毕业生蒋一峰看来:“信息工程学院邀请全球专业造诣深厚的一批名师教授开设学术讲座,提供顶尖学府的交流机会,培养和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举措,逐步锤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北大深研院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追踪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研究和科研转化工作,协同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应用研究,以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工程等为依托,构建了互为支撑、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体系。全方位参与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为国家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自2001年起,北大深研院紧密结合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环境与能源、城市规划设计、新材料等方向开展长期、系统、深入的科研创新,实现了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信息工程学院张盛东教授课题组一次性转让“薄膜晶体管器件与电路”等相关专利,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潘峥婴研究员课题组“Btk 抑制剂”技术的相关专利也直接转让应用于市场。
历史之河大浪淘沙,千锤百炼方能留下。20岁的北大深研院,在“双区驱动”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将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建成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引领人才的培养高地,双区战略下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创新平台,扎根大湾区、面向世界的新工科建设试验田,前沿领域、交叉学科联动发展的全新范式,不断书写北京大学在南国办学发展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