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尤其是低剂量薄层CT筛查项目的普及和广泛开展,无症状的肺内亚实性结节(SSN)病例的检出率不断攀升,引起临床上的广泛重视。肺内亚实性结节也称为肺磨玻璃结节,指在高分辨率薄层CT影像上肺支气管及血管结构未被遮挡,但局灶或多灶CT密度增加,呈类似“磨玻璃”状的结节。影像学表型为肺内亚实性结节的肿瘤是一类较独特的肺腺癌病灶,病理上通常包括早期肺腺癌和癌前病变,并可根据CT特征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和混合型结节(PSN)两类,其基因组特征和临床决策指标的分子基础迄今鲜有研究。
2019年11月7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生命科学学院白凡课题组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俊团队合作在国际权威临床学术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发表题为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pulmonary subsolid nodules: mutational landscape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的研究论文。作者团队对募集的120位患者的154例肺内亚实性结节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详细的临床参数测量统计(图1),研究了SSN的突变特征、多病灶SSNs之间的克隆起源关系、灶内异质性,以及临床影像参数和基因突变特征的对应关系。该研究首次系统描绘了SSN的突变图谱,并阐明其影像学参数可作为临床诊疗的分子基础,进一步深化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层面对SSN和肺腺癌发生发展的认识。
图1,综合外显子测序方法和临床参数测量统计揭示肺内亚实性结节的基因组突变和临床表型特征
首先,作者通过对154个肺内亚实性结节病灶进行外显子测序,分析了SSN中的体细胞点突变、小片段的插入和缺失变异,并鉴定出群体中高频驱动事件,绘制出SSN的体细胞突变图谱(图2)。研究发现SSN的体细胞突变率中位值仅为1.12 mutations/Mb,符合其处于早期肺腺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病理特征;EGFR、RBM10、TP53、STK11、BIRC6和KRAS基因突变在SSN肿瘤发生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且解析出的突变印迹暗示其发病与吸烟和DNA错配修复功能缺失相关。此外,作者通过与已发表的中国人群晚期(II-IV期)肺腺癌突变数据比较,发现EGFR和RBM10基因在SSN样本中的突变频率显著较高,而抑癌基因TP53、APC和NOTCH1/2/3/4以及原癌基因KRAS、ERBB4和PIK3CA/B突变在晚期肺腺癌中显著富集,揭示潜在维持SSN相对惰性特征和从SSN进展至晚期肺腺癌的关键基因突变事件。
图2,肺内亚实性结节非同义体细胞突变图谱
肺内亚实性结节患者中约20-30%拥有同期多发的SSN病灶,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其各病灶为独立起源而非存在转移关系。该项目通过对26位同期多发SSN患者的66个病灶取样测序,进行多病灶间的克隆演化分析,大体证实同一患者内部的同期多发的SSNs的独立起源关系。不同寻常的是,作者还鉴定出非多中心起源的演化关系(图3),此结果提示,即使普遍认为较为惰性的表型为SSN的早期肺腺癌病灶也有可能具备转移能力,将引发临床上对肺腺癌临床决策的进一步思考。此外,作者还采用同一病灶多区域取样的方法研究SSN内部不同组分的差异,发现SSN呈现很大程度的灶内异质性和分支演化的特征。
图3,同一患者同期SSN多病灶的3D位置重构图、突变分布热图和克隆关系进化树
肺内亚实性结节的影像学参数(如总直径,实性成分直径,实性成分比例等)是目前作为其诊断和治疗决策选择的重要参考(图4),然而各项参数的分子基础鲜有研究。本项目选取各影像学参数在临床诊疗中有意义的阈值,并结合突变数据,进行影像基因组学分析。研究发现随着肺内亚实性结节中表征恶性的实性成分的增加,病灶更显著富集EGFR、TP53、RBM10和ARID1B等基因突变,暗示这些基因突变在SSN至肺腺癌的肿瘤恶性进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此结果为今后通过CT筛查更准确预测SSN的突变特征和恶性程度提供可能。
图4,肺内亚实性结节具有临床诊疗参考意义的影像学指标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博士生李炎梦、赵轶凡、刘子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李晓、李浩医生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王俊、杨帆教授和白凡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癌症中心Daniel S.W. Tan教授和中科院动物所翟巍巍研究员为本项研究提供了指导。本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生命学院白凡课题组与合作者报道肺内亚实性结节基因组突变特征与影像基因组学研究成果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0
相关话题/临床 北京大学
Nature Medicine发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多囊卵巢综合征最新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2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IF:30.641)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研究员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该论文题为“Gutmicrobiota-bileacid-interleukin22axisorche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口腔医院傅开元教授课题组关于颞下颌关节早期骨关节病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傅开元教授课题组关于颞下颌关节早期骨关节病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取得新突破。该研究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针对早期骨关节病伴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以非手术方式复位前移位的关节盘联合前伸位合垫治疗,髁突表面可出现显著的骨质再生,甚至完全修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京大学魏文胜课题组报道新型基因编辑技术
2019年7月15日,北京大学魏文胜课题组以长文形式在NatureBiotechn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rogrammableRNAeditingbyrecruitingendogenousADARusingengineeredRNA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名为LEAPER的新型RNA单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刊登武阳丰团队研究成果:“以实施临床路径为主的医疗质量改进行动”的干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JAMACardiology(《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近日在线发表了“中国医疗条件不足医院开展医疗质量改进行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章,该论文是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教授团队开展的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路径研究项目第三期(CPACS-3)的主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京大学白凡/张宁团队揭示混合型肝癌分子特征和诊断标志物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每年造成全球约70万病人死亡,且过半死亡病例来自中国。其致死率在所有癌种中高居第二。肝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肝细胞癌(~80%)、肝内胆管癌(~15%)和混合型肝癌(~5%)。混合型肝癌兼具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两种成分,是预后最差的一种肝癌。目前,混合型肝癌的分子特征未知,缺乏准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黄晓军团队研究成果在美国癌症学会(AACR)《临床肿瘤研究》上发表
2019年3月,美国癌症学会(AACR)会刊ClinicalCancerResearch(《临床肿瘤研究》,影响因子10.199)以论著形式发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团队的“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缓解期清髓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优于化疗”的前瞻研究成果,为中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次缓解期巩固治疗选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京大学郭雪峰课题组在Nature Reviews Physics和Chem上发表重要综述
2016年初,半导体工业界宣布一方面延续摩尔定律,继续追求器件尺寸的微小化,另一方面提出以功能为导向来构建电子电路的策略。分子电子学为这一策略提供了全面的发展思路:利用单个或几个有机分子作为电子电路的功能单元。有机分子材料具有尺寸小、结构/功能多样化和成本低等特点,这为构建功能化的电子器件提供了广阔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效果及预后极差。RNA结合蛋白(RNAbandingproteins,RBPs)介导的转录后调控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RBPs在HCC进展中的生物学功能和机制尚不清楚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北京大学汤富酬/乔杰/付卫研究团队在Science发文揭示人类结直肠癌发病新机制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汤富酬教授研究组,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付卫教授研究组、乔杰教授研究组合作,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Multi-omicsSequencingandAnalysesof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医学部詹思延与合作者特约为The BMJ撰文:制定高质量临床指南是促进患者健康的重要途径
近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詹思延教授,《英国医学杂志》(TheBMJ)中国编辑尹道馨,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唐金陵教授在TheBMJ上联合撰文“中国临床指南:解决利益冲突和吸纳患者参与”。这篇文 ...北京大学通知公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