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设计封面示意图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课题组结合多种宏观/微观表征技术,包括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非原位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在代表性的二元高镍层状氧化物LiNi0.9Co0.1O2中全面研究热诱导的局域结构演化与Li/O之间的关系。他们基于[Li1-xNix]3b[Ni0.9-xCo0.1]3aO2-x的Li/O损失模型,从体相内和表面定量地研究了在相变过程中Li/O损失的动力学。大约20%的Li/O损失发生在300-700℃的温度范围内,这导致Li/O缺乏的中间体具有严重的Li/Ni混排。它在高温下层状相不稳定并快速转变为岩盐相Li1-xNixO(x约为80%),并伴随严重的Li/O损失。详细的原位TEM观察实验包括从室温到1000℃加热样品,在TEM下原位地以每秒25张采集动态实时的结构动态变化图像,课题组发现单个初级粒子内的局部结构演化是由表面Li/O损失引起的,由于浓差扩散使得层状材料锂层中Li+高的快速扩散到界面,导致锂层有不断增加的锂空位,在升温过程到900℃时,TEM原位观察到了在一秒钟之内发生热诱导的层状到岩盐相的结构演化。本文的定量分析和直接观测不仅为Li/O损失行为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而且从Li/O损失的角度为提高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a)材料在900℃时的TEM图;(b)材料脱锂过程中结构演变示意图
这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国际纳米与能源知名杂志NanoEnergy,题为“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Li/O loss in high-Ni layered oxidecathodes”(NanoEnergy,59(2019), p327,影响因子为13.12)。该工作由潘锋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助理研究员张明建博士指导,2016级研究生孔德飞完成。本工作得到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重点研发计划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