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地球空间科学学院薛进庄等发表PNAS封面文章揭示早期维管植物的成土作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0

2016年8月23日,地空学院薛进庄等在PNAS杂志发表了题为Belowground rhizomes in paleosols: the hidden half of an Early Devonian vascular plant(古土壤中的地下根状茎:早泥盆世维管植物隐藏的另一半)的封面文章,揭示了早期维管植物在促进土壤圈形成以及增强地貌稳定性方面的显著作用。
维管植物在志留—泥盆纪时期成功占领陆地,奠定了后续陆地生物和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对地球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植物的地下组织如根或根状茎是它们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直接媒介。然而,早期植物的根或根状茎化石非常少见,这制约着人们对早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与土壤相互作用的认识。薛进庄团队基于我国云南的一套形成于大约4.1亿年前(泥盆纪早期)、地质学上称为“徐家冲组”的地层,通过细致的沉积学研究,揭示出徐家冲组代表河流沉积物记录了频繁的洪泛事件;洪泛平原上发育最古老的是具根系红层古土壤;徐家冲组体现出河道趋于稳定、洪泛平原厚度大、古土壤发育(累积厚度350余米)等沉积特征,这些特征在泥盆纪之前的时代(即维管植物主导陆地植被之前)是非常少见的。形态学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徐家冲组红层古土壤形成于干湿交替的气候背景下,可归入初成土或钙化土,其中普遍含钙结核以及一类原始石松植物——镰蕨(Drepanophycus)的根状茎。前人研究多关注化石植物的地上部分,镰蕨被复原为数十厘米高的草本植物。但该团队发现,镰蕨可通过地下的根状茎克隆生长,形成庞大的长寿克隆体,在每立方米古土壤中,根状茎的总长度可达800至1300米,它们重复多次K-型或H-型分枝,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徐家冲组的单个红层古土壤厚度可达20米,根状茎贯穿其中,反映长期稳定的洪泛平原堆积和植被发育,以及植物克隆体对沉积物频繁埋藏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扩展能力。作者们提出,庞大的根状茎网状系统可增进河流沉积物的抗侵蚀能力,促进成土作用,从而增强河流地貌的稳定性、提高早期土壤的固碳能力,因此在植物登陆初期,克隆生长是原始的维管植物作用于地球系统的一种重要机制。4亿年以来,根状茎克隆生长普遍存在于各类植被和陆地环境中,但它们的地质意义却常被人们所忽视。在现代生态系统中,克隆植物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沙丘上的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和人们熟知的竹子。
?PNAS封面图片:4.1亿年前的原始土壤及植物根状茎化石
该项研究由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与国内外多家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研究生邓珍珍、黄璞协助完成论文的野外和实验室工作,其他合作者包括郝守刚、James F. Basinger、Michael J. Benton、王德明、刘建波、沈冰等诸位教授以及黄康俊、崔莹博士。一位评审人表示,很少见到如此strong、complete和clean的稿件(“…rarely have I come across a manuscript as strong, complete, and clean as this”);另一评审人认为,论文对研究早期植物对地球系统演化的影响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a very 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early plant life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Earth System”)。该项研究被PNAS遴选为34期的封面和亮点论文。
?泥盆纪早期的河流与洪泛平原植被景观复原(徐家冲组邓珍珍绘制)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编辑:白杨

相关话题/植物 土壤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沈阳生态所揭示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及频率对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的调节机制
    外源有机碳输入是影响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的同时,能够为土壤生物提供大量碳源。秸秆还田作为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其施用的数量和质量也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的变化(图1),进而影响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为探讨秸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08
  • 沈阳生态所揭示中国东部森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纬度多样性变化差异的潜在机制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维持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大量证据显示地球上大型动植物的多样性会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能够支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甚至有些研究基于特定的的纬度范围发现微生物多样性可能与纬度之间根本不存在线性关系。此外由于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08
  • 沈阳生态所揭示阔叶红松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中木质素的保护机制
    森林植被发育过程中,植物残体基质组成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均相应改变,导致土壤团聚体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对土壤有机碳固存和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开展土壤团聚体不同颗粒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降解程度的研究,对森林群落发育下土壤碳截获过程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团聚结构和稳定性受植物根系生长周转和真菌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08
  • 沈阳生态所揭示北方草地土壤线虫群落沿干旱梯度的响应及驱动机制
    干旱等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般而言,干旱能够降低草地土壤生物群落多度和丰富度,并导致不同营养类群之间的差异化响应。然而,相比于地上生态群落,对土壤生物群落的研究都是短期的小尺度研究,缺乏较大尺度上的机理研究。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08
  • 沈阳生态所揭示病原真菌和昆虫对温带森林木本植物物种共存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形形色色的物种能够共同生活在一起?这背后隐藏着什么奥秘?该问题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早期研究发现周围相同树种个体越多,其后代更新和存活表现越差,这种同种之间的相互抑制为其他种定植提供了生存空间,从而促进物种共存。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同种“自疏”现象?Janzen-Connell假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08
  • 沈阳生态所揭示土壤微生物残留物分解过程
    微生物在土壤物质循环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分解土壤有机质,释放温室气体;另一方面微生物死亡后的残留物也是形成土壤的重要前体物质。相对前者,对于微生物死亡残留物的研究十分有限,微生物死亡残留物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有多快?残留物是以何种形态保存在土壤中的?这些问题尚有待回答。  基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08
  • 沈阳生态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分解激发效应的影响
    土壤激发效应是指由有机物质加入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分解在短期内剧烈改变的现象。激发效应能够调控土壤碳氮周转的速度,并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对养分的获取和竞争,维持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日益严重的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激发效应。然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08
  • 沈阳生态所揭示植物根际热点土内微生物生长及酶动力特征的调控因素
    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土壤中分泌易分解有机物质,增大了根系周围微生物的活性,并促进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的进行,从而形成了微生物的热点。一般情况下,热点土的微生物群落以生长速度更快的r-对策者为主,且其所释放的酶具有较高的活性和较低的底物亲和力。然而,在不同肥力的土壤条件下,热点土与非根际土之间土壤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08
  • 三部东北植物学研究的典籍性著作出版
    中国东北地区是全球同纬度植物群落和物种及其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中一个重要的地带。东北地区包括全国八个植被区域中的四个植被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为国内特有,尤其在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区域内,在长白山高山带分布有高山冻原,为我国仅有的两处高山冻原之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08
  • 沈阳生态所揭示植物性状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规律
    群落稳定性是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一个综合特征,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剧,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植物群落稳定性与植物群落的功能属性或性状紧密相关。群落功能多样性实质上反映了群落内植物间的功能属性差异,因此解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