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万早年在莱顿大学修读汉学,后于哈佛大学取得历史与东亚语言(History and East Asian Languages )博士学位。他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研究领域包括中共党史、二战中的中国、中国海关史等,著作有《从朋友到同志: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复兴中的中国:蒋介石、战争与国民党》等,是具有国际声誉的历史学家。

方德万教授
3月30日,“北大文研论坛”第九十二期“五四与现代中国”主题论坛在北京大学二教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汇聚国内外一流学者,回顾五四运动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与伦理变革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方德万教授受邀出席并在主题演讲环节作报告。
方德万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作为真实政治的五四”。他使用政治哲学家雷蒙德·戈伊斯(Raymond Geuss)的“真实政治”概念来描述具有宪政意义的五四运动。百年前,当政治制度不能为解决政治分歧而提供可被普遍接受的出路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并与这场共和宪法危机共同作用、相互影响。随之而来的,便是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态度强化、公众舆论在中国政治的重要性极大提升——此二者彰显着这一运动的重大影响。

方德万教授在“五四与现代中国”论坛上讲演
2019年4月11日,“北大文研讲座”第一百二十期第一场在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豫湘桂会战——二战的转折点”。方德万教授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奇生主持。讲座正式开始前,文研院院长邓小南向方德万教授颁发特邀访问教授聘书。
讲座中,方德万教授指出过去学界对抗战后期以及豫湘桂会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是中国,国外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也存在类似情况。因此,方德万教授希望学界能增加对抗战后期局势的了解。方德万教授对豫湘桂会战始末以及各方面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指出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可以视作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介绍了战场的基本情况并解释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方德万教授还分析了豫湘桂会战的其他后果,并把重心放在国共关系的政治层面。他强调军事目标不仅是一场会战的胜利,战场的失败不意味着政治上的失败。而从世界角度书写战争史时,应当注意“二战”性质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也就要求学者了解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

邓小南为方德万教授颁发聘书
2019年4月15日,“北大文研讲座”第一百二十期第二场在第二体育馆B102报告厅举行,主题为“抗战时期战场以外的中国:战时的日常生活”。方德万教授主讲,王奇生主持。
讲座中,方德万教授指出历史研究者不能把战场和战场之外的社会分开,并以陈克文在抗战时期所写的日记和齐邦媛的回忆录为例阐述了社会精英阶层与战场的关联。另外,抗战时期的“中国通史”类教科书相当流行,学生接受中国史教育、历史学家编写教材,两方都经历了一个对中国史性质和价值重认和重新思考的过程。然而,历史学家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一方面是编写教材资料的匮乏,而另一方面,笼罩在30年代学术界的“疑古”思潮对资料的可靠性提出了挑战。最后,方德万教授指出,在欧洲、美国,政府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老百姓的态度,但在中国推行类似的社会调查的困难在于老百姓的识字率较低,而报纸的报道又不一定客观,这给历史学家研究战场以外的底层百姓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应当综合利用佛寺道观等场所的材料、日本对中国战时经济的掌握情况等多方资料来进行历史研究。
访问期间,方德万教授还受邀赴华中师范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作学术报告。此外,他还参加了文研院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对文研院营造的一流的交流氛围予以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