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发表了题为《劳工神圣》的热情洋溢的演说。他说:“我说的劳工,不但是金工、木工,等等,凡是用自己的劳力作成有益他人的事业,不管他用的是体力、是脑力,都是劳工。所以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并反复陈述,“我们要自己认识劳工的价值!劳工神圣!”五四运动前后,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苦大众。中国工人阶级正是在在“劳工神圣”的启蒙中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919年5月1日,在李大钊协助下,北京《晨报》第7版“文化副刊”设“五一劳动节纪念”专号,介绍欧洲国际劳动大会盛况,号召中国工人阶级与国际劳动组织接轨。李大钊在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五一节MayDay杂感》,指出这个日子是工人的“直接行动”(Direct Action)取得成功的日子。这篇文章对工人阶级“直接参与”到现实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中来,对即将爆发的五四运动、特别是对五四运动后期工人阶级的加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20年5月1日,以北京大学为主阵地的《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号》(7卷6号),以李大钊的《“五一”MayDay运动史》作为发刊词,介绍国际劳动节的由来、欧美工人争取8小时工作制的胜利斗争,希望中国工人把它看成是觉醒的日子。同时孙中山题词“天下为公”、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题词“劳工神圣”,曾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发表《劳动者底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及唐山等地的劳动状况调查等。
当天,北京大学师生在二院召开了约有500多名工友和学生参加的五一劳动节纪念大会。李大钊主持大会,他在会上热情洋溢地号召大家把五一节“当作我们一盏引路的明灯”,“本着劳工神圣的信条,跟着这个明灯走向光明的地方去。”
会后,工读互助团成员何梦雄等分乘两辆汽车到东西城游行,车上飘扬的横幅写有“劳工神圣”“五月一日万岁”的口号,并沿途高呼“劳工万岁”散发《五月一日北京劳工宣言》。这一天,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各工业城市的工人群众举行集会游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大型活动纪念“五一劳动节”。

1920年北京大学纪念“五一”劳动节大会会场
1921年5月1日,北京大学学生精心创作了《五一纪念歌》,由邓中夏等到长辛店机车车辆厂向工人们教唱,宣传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意义,鼓舞工人斗志,争取自身的解放。长辛店1000多名工人举行了纪念五一劳动节群众大会和示威游行,庆祝自己工会组织的成立。李大钊发表《中国学生界的“五一”》,指出:“五月四日这一天是中国学生界的‘五一’,因为在那一天,中国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与劳动界的五月一日有同一的意味,所以要把他当做一个纪念日。”
“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 ——《五一纪念歌》歌词
1922年5月1日,李大钊在北京高师工学会、北大马克思研究会、北京学生联合会举行的五一纪念大会上,作了题为“五一纪念于中国劳动界的意义”的演讲,李大钊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反对国际的军阀、财阀的压迫”“改善工人境遇”“要求8小时工作”等斗争口号,号召全社会一起为之奋斗。
1923年5月1日,李大钊在《晨报》副刊上,署名T.C.L 发表了《工人国际运动史》,对世界工人阶级的国际组织演进做了详实的介绍。他说:“吾信工人的国际运动的联合战线,终有成功的一日。故当本年的劳动节,为介绍工人的国际运动史略如此。”
1924年5月1日,李大钊在《北大经济半月刊》上发表了《这一周》短文,指出五月里可纪念的日子,有五一纪念日、五四纪念日、五月五日是马克思诞辰、五月七日是日本帝国主义提出致我死命的“二十一条”的国耻纪念日。“在民国十三年‘五一’纪念日的示威运动中,我的国民的呐喊”就是“国际帝国主义是我国民唯一的仇敌”!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
李大钊的“五一”情怀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大钊与五一国际劳动节
中国档案报:
劳工神圣走向光明——“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由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李大钊文集(下)“五一”May Day运动史
1920年5月1日上海工人的第一个“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