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马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1


马 戎教授 博士生导师
marong@pku.edu.cn
理科5号楼307房间
Ph.D (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1987)

教育及培训经历 2013年2月至2013年5月:台湾中兴大学访问教授;
2006年1月至2006年5月:美国杜克大学亚太研究所访问教授,(开设研究生课程:Ethnicity:ChinaandtheWorld);
2000年3月至2000年6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系访问教授,(开设研究生课程:EthnicityinContemporaryChina);
1997年1月至1997年4月:日本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
1990年3月至1991年8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
1984年至1987年: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1987年获博士学位;
1982年至1984年: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1984年获硕士学位;
1979年至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73年至1976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农业机械系,农机设计专业学习,毕业。


研究领域 族群关系研究;
教育研究;
人口迁移研究;
边疆社会变迁。


教学经验 研究生课程:
民族社会学(1988—2015);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990—2000)。
本科生课程:
民族与社会(2001—2015全校通选);
人口社会学(2000—)。


论文及著作 独立完成的中文著作与文集:
2016,《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人口迁移与族群交往:内蒙古赤峰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人口迁移与社区变迁:内蒙古赤峰调查》(续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中国民族关系现状与前景》,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社会学的应用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民族与社会发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6,《西藏的人口与社会》,北京:同心出版社。
主编或参与主编的中文著作与文集:
2016,《“中华民族是一个”——围绕1939年这一议题的大讨论》(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民国时期西部边疆的政权建设与族群关系》(合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研究》(主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西藏社会发展研究》(主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0,《西方民族社会学经典读本》(主编译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合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与就业》(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合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合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合编),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繁体字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简体字版);
2001,《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合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二) (合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合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合编),台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0,《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合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中国乡镇组织调查》(合编),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合编),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中国西部边区发展模式研究》(合编),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9,《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合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现代化与社会科学的应用》(合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合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田野工作与文化自觉》(合编),北京:群言出版社;
1997,《西藏社会发展研究》(执行主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1997,《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主编译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6,《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合编),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与运行机制》(合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中国边远地区开发研究》(合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4,《九十年代中国乡镇企业调查》(合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3,《边区开发论著》(合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翻译和参加翻译的著作:
2016,《种族与文化少数群体》(GeorgeE.Simpson&J.MiltonYinger,1985,RacialandCulturalMinorities,5thedition,NewYork:PlenumPress,马戎、王凡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5,《美国生活中的同化》(MiltonGordon,1964,AssimilationinAmericanLif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马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社会学》(AnthonyGiddens,1997,Sociology,3rdedition,Cambridge:PolityPress,马戎翻译第九章“族群与种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现代社会中的科层制》(PeterM.Blau&MarshallW.Meyer,1971,BureaucracyinModernSociety2ndedition,NewYork:RandomHouser,马戎、时宪民、邱泽奇译),上海:学林出版社。
发表文章(中文期刊):
2020,马戎,《民国时期的造“国民”与造“民族”——由王明珂《民族与国民在边疆:以历史语言研究所早期民族考察为例的探讨》,《开放时代》,2020年01期;
2019,马戎,《中华文明基本特质与不同文明的平等共处》,《人民论坛》,2019年07月下;
2019,马戎,《学校教育是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和共同繁荣的桥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民族教育研究》第2期;
2019,马戎,《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思想战线》:第2期;
2019,马戎,《鸦片战争后新观念的进入和中国话语体系的转型》,《社会科学战线》:1-12[2019-03-13];
2019,马戎,《中国文化与政治交往史中的“蛮夷”“入主中原”》,《学术月刊》第2期;
2019,马戎,《共产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20世纪上半叶苏联对华外交主导思想初探》,《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18,马戎,《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北京日报》2018年10月22日版;
2018,马戎、郑惠元,《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民族话语》,《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2018,马戎,《从犹太人到以色列国的历史启示》,《思想战线》第3期;
2018,王明珂、马戎、田耕,《当代都市人的社群认同与认同危机》,《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18,《历史学与中国民族史研究》,《探索与争鸣》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8年第5期)
2018,《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学术月刊》第1期;
2018,《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8年第4期;《社会学文摘》2018年第3期)
2018,《关于藏区和新疆加强双语教育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1期;
2018,《研究新形势下中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18年第6期)
2018,《习近平主席近期讲话指引我国民族工作的方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3期;
2018,《历史演进中的中华文化和中国民族话语》,《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2018,《从犹太人到以色列国的历史启示》,《思想战线》第3期;
2017,《汉语学习与中国少数族群的现代化》,《社会政策研究》第1期;
2017,《重构中国的民族话语体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2期;
2017,《中国应加强对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因素的研究》,《思想战线》第4期;
2017,《‘一带一路’倡议需人才护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5期;
2016,《试论中国民族地区的语言区域与语言应用模式》,《语言战略研究》第1期;
2016,《民国边疆史与地方军阀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
2016,《传统文化承载者的历史变迁——李健<西藏的唐卡艺人>序言》,《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16,《苏联解体中的民族因素对中国有哪些借鉴——何俊芳<族体、语言与政策——关于苏联、俄罗斯民族问题的探讨>序言》,《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
2016,《藏族学生思想状况调查设计与样本结构——我国藏区青年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之一》,《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2016,《中华文明的‘内’与‘外’》,《复旦学报》第5期;
2016,《汉语的功能转型、语言学习与内地办学》,《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
2016,《如何认识‘跨境民族’》,《开放时代》第6期;
2016,《费孝通先生的民族问题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16,《如何回应‘钱学森之问’——中国的博士生培养体制应当如何改进》,《社会科学战线》第12期;
2015,《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关系演变》,《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15,《1940年的盛世才与他治理下的新疆——读<盛世才上莫斯科斯大林报告书(1940)>》,《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
2015,《民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政权建设与民族关系》,《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2015,《旗帜不变,稳住阵脚,调整思路,务实改革——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解读》,《青海民族研究》第2期;
2015,《他山之石——美国种族关系困境症结与启示》,《学术月刊》第8期;
2015,《民族平等和群体优惠政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
2015,《关于“民族识别”的口述史研究——卢露<从桂省到壮乡>一书序言》,《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15,《<从大清到民国>:解读“中华民族”近代构建的一个视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2015,《谨防中国的“维稳”工作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中国与世界观察》第3/4期;
2014,《民族研究中的原住民问题》(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
2014,《构建新型民族关系——郝时远、张海洋、马戎三人谈》,《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14,《新疆对口支援项目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
2014,《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问答与讨论》,《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
2014,《加快创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经济导刊》2014年6月号;
2013,《关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100个思考题》,《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2013,《如何进一步思考我国现实中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
2013,《知识分子在社会族群结构和族际交往中的角色——读戈登的<美国人生活中的同化>》,《社会科学战线》第7期;
2013,《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就业人口的职业结构变迁与跨地域流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4期;
2013,《对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的反思》,《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
2013,《如何思考21世纪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国研究》秋季卷总第16期;
2013,《民族研究中的原住民问题》(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2期;
2012,《创建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应对21世纪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2012,《从现代化发展的视角来思考双语教育》,《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3期;
2012,《跨文化对话需构建基本价值认同》,《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4期;
2012,《如何认识“民族”和“中华民族”——回顾1939年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
2012,《社区调查与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
2012,《现代国家观念的出现与国家形态的演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期;
2012,《中国的民族问题与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2012,《2008年夏季拉萨、日喀则、泽当三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综述》(合写),《中国藏学》第3期;
2012,《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的“民族”和“民族主义”》,《中国学术》第32辑;
2011,《21世纪的中国是否面临国家分裂的风险》(上),《领导者》总第38期;
2011,《21世纪的中国是否面临国家分裂的风险》(下),《领导者》总第39期;
2011,《西藏社会发展与双语教育》,《中国藏学》第2期;
2011,《2010年国外社会学的族群研究综述》(合写),《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11,《全球化、本土化与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理论》(合写),《社会科学家》第4期;
2011,《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理论视野》第3期;
2011,《新疆城镇发展和双语教育的进程:南疆地区两个专题调研报告》,《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2011,《如何思考中国的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第3期;
2011,《深层面剖析历史,理性走出历史事件的阴影》,《领导者》总第40期;
2011,《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精英:理解中国从“天下帝国”到“民族国家”进程的钥匙》,《社会科学战线》第8期;
2011,《中国民族问题的历史与现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
2011,《重思援藏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
2010,《“汉化”还是现代化》,《领导者》总第33期;
2010,《对苏联民族政策实践效果的反思——读萨尼教授的<历史的报复>》,《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10,《构建‘民族国家’,谨防民族分裂》,《中国与世界观察》第3/4合期;
2010,《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几点思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2010,《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要把握几种关系》,《中国教育学刊》第1期;
2010,《如何思考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期;
2010,《略谈列宁、斯大林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第2期;
2010,《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黄帝崇拜”的族群狭隘性》,《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2010,《外出务工对民族混居农村的影响:来自内蒙古翁牛特旗农村的调查》,《社会》第3期;
2010,《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
2010,《社会学在2008年的主要进展和最新研究成果》(合写),《社会》第4期;
2009,《2007年西方社会学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综述》,《社会》第2期;
2009,《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领导者》总第26期;
2009,《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09,《经济发展中的贫富差距问题——区域差异、职业差异和族群差异》,《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
2009,《内蒙古草原牧区的蒙汉关系演变及影响因素——以锡盟东乌旗一个牧业社区为个案》,《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09,《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2009,《医德与中国医疗体制的改革》,《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
2009,《中国人口跨地域流动及其对族际交往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2009,《重思援藏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靳薇<援助政策与西藏经济发展>序》,《领导者》总第28期;
2008,《“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与“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北京大学学报》第5期;
2008,《民族研究的创新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2008,《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2008,《西藏自治区人口结构与变迁》,《中国藏学》第3期;
2008,《现代中国民族关系的类型划分》,《社会》第1期;
2008,《新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双语教育的实践》,《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期;
2007,《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
2007,《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思考双语教育》,《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
2007,《当前中国民族研究的选题与思路》,《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2007,《南疆维吾尔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2007,《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07,《西部六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综合报告》(合写),《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2006,《拉萨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合写),《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06,《引用文献不能断章取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2005,《新疆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与就业状况》(合写),《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2004,《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
2004,《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2004,《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03,《从防治“非典”看中国社会》,《人口研究》第4期;
2003,《漫谈社会学与社会发展》(与林南合写),《社会学研究》第4期;
2003,《试论“族群”意识》,《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2003,《试论语言社会学在社会变迁与族群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
2003,《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03,《中国各族群之间的结构性差异》,《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
2003,《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02,《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与结合》,《民族研究》第5期;
2002,《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
2002,《大草原的变迁》,《民俗研究》第3期;
2002,《西部开发、劳动力流动与少数民族教育》,《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01,《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第5期;
2001,《评安东尼·史密斯关于‘nation’(民族)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2001,《试论社会学学位论文的写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9期;
2000,《关于民族的定义》,《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
2000,《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2000,《论民族意识的产生》,《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第2期;
2000,《试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姻》,《民族研究》第6期;
2000,《中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变迁》,《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00,《中国居民环境意识与环保态度的城乡差异》(合写),《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2000,《新疆喀什地区的民族人口分布》,《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1999,《促进学术对话,推动学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1999,《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1999,《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1999,《罪与孽:中国的法治与德治概说》,《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
1998,《必须重视环境社会学》,《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1998,《试论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问题》,《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1998,《试论中国乡镇政府对基层学校的管理》,《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
1998,《西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藏学》第2期;
1998,《中华经济圈与它的社会、文化基础》,《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
1997,《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北京大学学报》第1期;
1997,《蒙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中蒙关系》(合写),《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1996,《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1995,《西藏城乡居民的择偶与婚姻》,《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1993,《西藏的经济形态及其对区域间人口迁移的影响》《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1993,《西藏自治区的区内人口迁移》,《人口研究》第5期;
1990,《拉萨市区藏汉民族之间社会交往的条件》,《社会学研究》第3期;
1990,《小城镇的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1989,《居住形式、社会交往与蒙汉民族关系》(合写),《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1989,《科层制与官僚制——韦伯和列宁关于Bureaucracy的论述》,《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6期;
1989,《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实现迁移的条件——赤峰调查》,《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1989,《重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新的历史条件》,《北京大学学报》第4期;
1988,《摆动人口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经济与社会》第4期;
1988,《赤峰农村牧区蒙汉通婚的研究》(合写),《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
1988,《解放以来我国藏族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地理分布》(合写),《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发表文章(中文文集):
2018,《我所认识的一位北大人——潘乃穆老师和她整理出版的潘光旦先生遗著》,蒋朗朗主编,《精神的魅力201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01-309页。
2015,《族群分层、文化区隔与语言应用模式》,武翠英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8-45页;
2015,《第二十六章人口》,张云主编《西藏通史》(当代卷下-I),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第920-957页;
2015,《第三十一章教育》,张云主编《西藏通史》(当代卷下-I),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第1121-1183页。
2014,《郝苏民先生对北京大学民族研究的支持》,马忠才等编《薪火春秋》,北京:民族出版社,第5-8页;
2013,《中华民族的文化建构》,武翠英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8-43页;
2013,《当代中国的族群关系研究》,费孝通主编,《当代社会人类学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94-241页;
2012,《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潘蛟主编,《人类学讲堂》第一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第1-51页;
2012,《学者的爱国情怀》,杨圣敏主编,《中国学派的道路》,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第12-14页;
2012,《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进一步思考》,马戎,《中国民族史与中华共同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06-336页;
2011,《陈达先生学术年表》、“《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导读”,陈达,2011,《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02-324页;
2011,《社会学》(合写),教育部社会科学会秘书处组编《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0》,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15-360页;
2011,《在革命背景下俄国与中国的“民族构建”路径》,《大观》总第5卷,北京:法律出版社,第6-20页;
2011,《“民族问题”及其解决》,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20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153-165页;
2010,《社会学》(合写),教育部社会科学会秘书处组编《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12-354页;
2010,《传统中华文明的宗教包容与外来宗教的本土化模式——以伊斯兰教为例》(合写),高师宁、杨凤岗主编,《从书斋到田野》(宗教社会科学高峰论坛论文集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58-272页;
2009,《费孝通教授对民族研究的关怀》,马戎等编《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15-218页;
2009,《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症结与出路》,《北大讲座》第2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89-308页;
2008,《北大的学术创新》,赵为民主编《北大之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82-287页;
2008,《关于当前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反思》,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6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95-122页;
2008,《种族与族群关系》,李培林等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04-340页;
2008,《社会学》(合写),教育部社会科学会秘书处组编《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8》,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95-332页;
2007,《草原上的学校——牧区蒙古族基层教育事业的变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3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第88-112页;
2007,《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报告》(合写),《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北京:民族出版社,第1-40页;
2007,《社会学应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洪大用主编《中国环境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15页;
2005,《从“魁阁”到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潘乃谷、王铭铭主编《重归“魁阁”》,北京: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第102-115页;
2004,《族群问题的“政治化”与“文化化”》,《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刊》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3-89页;
2004,《中国传统“族群观”与先秦文献“族”字使用浅析》,关世杰主编《世界文化的东亚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87-404页;
2003,《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教育发展具体政策及其实施办法研究》,《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第250-259页;
2003,《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族群问题》,袁明主编《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7-61页;
2003,《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北大讲座》第四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84-217页;
2002,《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发展》,《北大讲座》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4-56页;
2002,《人文思想与中国现代教育》,《科技发展与人文重建论文集》,台北:法鼓人文社会学院,第197-210页;
2002,《社会学中的民族关系研究》,文池主编《在北大听讲座》第五辑(思想的灵光),北京:新世界出版社,第233-250页;
2002,《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合写),铁木尔主编《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一辑,北京:民族出版社,第289-315页;
2001,《三访府村:一个北方半农半牧社区的跟踪调查》,马戎、潘乃谷、周星主编《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9-70页;
2001,《北京大学大学民族社区调查户访问卷综合分析》,马戎、潘乃谷、周星主编《中国民族社区发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第497-549页;
2001,《西藏自治区1990-1998年人口变迁分析》,中国边政协会编《公元二千年两岸藏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蒙藏委员会,第353-362页;
2000,《民族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44-150页;
1998,《未名湖畔》,赵为民主编《青春的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47-550页;
1998,《结合中国现代化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社会学研究》,乔健主编《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香港:《新亚学术集刊》第16期,第353-362页;
1997,《人口与环境》,刘世定、丁元竹主编《走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问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65-308页;
1996,《体制变革、人口流动与文化融合:一个草原牧业社区的历史变迁》,潘乃谷、马戎主编《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531-594页;
1996,《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498-532页;
1996,《牧区体制改革与草场使用、人口迁移、社区生活及草原生态系统的变迁》,周星、王铭铭主编《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658-688页;
1996,《中国西藏自治区人口调查研究》,张天路、黄荣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4-68页;
1995,《重建中国的社会主体文化》,乔健、潘乃谷主编《中国人的观念与行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362-374页;
1995,《我国小城镇的结构与进镇人口迁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6-69页;
1995,《评<身在黄金屋:在西藏的日子>》,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23-224页;
1995,《草原资源的利用与牧区社会发展》(合写),潘乃谷、周星主编《多民族地区:资源、贫困与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1-30页;
1995,《重塑中国的社会主体文化》,童庆炳、王宁、桑思奋主编《文化评论—中国当代文化战略》,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第23-39页;
1994,《牧区体制改革对畜牧业、人口迁移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合写),《第六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人口学会,第97-101页;
1993,《中国藏族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地理分布》(合写),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西藏自治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当代中国西藏人口》,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第78-94页;
1993,《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府村调查》(合写),潘乃谷、马戎主编《边区开发论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82-139页;
1988,《中国行业与职业结构城乡差异的分析》,中国人口问题思考编写组主编《中国人口问题思考》,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78-98页。
出版英文专著与文集:
2011,PopulationandSocietyinContemporaryTibet,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ISBN13:978-962-209-202-0) .
2008,EthnicRelationsinChina,Beijing:ChinaTebetologyPublishingHouse(ISBN978-7-80253-034-8);
参与主编的英文著作:
2007,LocalGovernanceandGrassrootsDemocracyinIndiaandChina:Righttoparticipate,editedwithManoranjanMohanty,RichardBaum,andGeorgeMathew,NewDelhi:SagePublications(contributed:"ChangesinLocalAdministrationandtheirImpactonCommunityLifeintheGrasslandsofInnerMongolia",pp.141-160).
1995,China'sRuralEntrepreneurs:TenCaseStudies,editedwithJohnWongandYangMu,Singapore:TimesAcademicPress(contributed: "Chapters1.TheProjectandItsMethodology",pp.1-15; "Chapter4.PlasticMedicalProductsFactory",pp.77-101);
发表英文文章(期刊):
2014, "ReflectionsonthedebateonChina'sethnicpolicy:myreformproposalandtheircritics",AsianEthnicity,Volume15,Number2(March2014):237-246.
2013, "AHanvs.MinoritiesDualStructureofChineseSociety",China:AnInternationalJournal(CIJ)Volume11Number2(August2013):7–24;
2011, "IncomeGapsinEconomicDevelopment:DifferencesamongRegions,OccupationalGroupsandEthnicGroups",ProtoSociologyVol.28(2011) -China'sModernizationI,pp.101-129;
2010, "TheSovietModel'sInfluenceandtheCurrentDebateonEthnicRelations",GlobalAsiaVolume5,No.2(Summer2010):50-55;
2010, "The'Politicization'and'Culturization'ofEthnicGroups",ChineseSociologyandAnthropology,vol.42,no.4(Summer2010),pp.32-46;
2009, "TheDevelopmentofMinorityEducationandthePracticeofBilingualEducationintheXinjiangUyghurAutonomousRegion",FrontiersofEducationinChinaVol.4,No.2(June2009):188-251;
2009, "TheKeytoUnderstandingandInterpretingEthnicRelationsinContemporaryChina",InternationalInstituteofSocialStudies(ISS),TheHague,Nov.13.
2008,"TemporaryMigrantsinLhasain2005" (withTanzenLhundup),Journalof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TibetanStudies(JIATS),No.4(December);
2007,"BilingualEducationforChina'sEthnicMinorities",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40,No.2(March/April2007):9-24;
2007, "ANewPerspectiveinGuidingEthnicRelationsinthe21stCentury: 'De-politicization'ofEthnicityinChina",AsianEthnicity,Vol.8,No.3:199-217;
2006, "EthnicRelationsinContemporaryChina:CulturalTraditionandEthnicPoliciesinChinasince1949",PolicyandSocietyVol.25,No.1,pp.85-108;
2003, "EconomicDevelopment,LaborTransference,andMinorityEducationintheWestofChina",DevelopmentandSociety,Vol.32,Number2(Dec.2003),pp.125-143;
2003,"ChangesinLocalAdministrationandtheirImpactonCommunityLifeinGrasslandsofInnerMongolia,China",ChinaReport,Vol.39.No.4(Oct. –Dec.2003),pp.459-475;
2001, "MarriagesandSpouseSelectioninTibet",DevelopmentandSociety,Volume30,Number1(June2001):79-117;
1998, "GuestEditor'sIntroduction" (withJ.Lamontagne),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31,No.3, (May-June,1998):3-15;
1998, "RuralEducationSurveysinInnerMongoliaandGuangdong:GaomingCity",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Vol.31,No.4, (July-August,1998):66-92;
1998, "Nation-BuildingofChina'sPluralistUnityandtheFuturePerspectives",JournalofIndianAnthropologicalSociety(1998)Vol.33:47-57;
1997,"TheRoleofAnthropologyinContemporaryChina",MinpakuAnthropologyNewsletter(June1997,Number4),pp.8-9;
1993, "CountyTown--JianzhiTownDifferentialsandMigrationtoTownsinChina",KoreaJournalofPopulationandDevelopment,22(1):89-117;
1993, "ChangesintheNomadicPatternanditsImpactontheInnerMongolianSteppeGrasslandsEcosystem"(withLiOuandJamesSimpson),NomadicPeoples,No.33,pp.63-72;
1993, "MigrantandEthnicIntegrationintheProcessofSocio-economicChangeinInnerMongolia,China:AVillageStudy",NomadicPeoples,No.33,pp.173-192;
1991, "TheDevelopmentoftheSmallTownsandtheirRoleintheModernizationofChina",SocialSciencesinChinaXII(1):90-113;
1991, "Han-TibetanResidentialPatternsinLhasa",TheChinaQuarterly, (Dec.1991)Vol.128,pp.814-835;
1990, "TheRoleofTownsinModernization",BeijingReview,33(18):16-17;
1990, "MajorFactorsandConditionsforMigration:SurveyinChifeng,theIn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Science,2(1):25-36;
发表英文文章(文集):
2014, "BilingualEducationandLanguagePolicyinTibet",JamesLeiboldandChenYangbin,eds.,MinorityEducationinChina,HongKong:HongKongUniversityPress,pp.83-106;
2014, "Evaluationonthe'NationBuilding'ofIndiabytheUnitedNationsDevelopmentProgramme",XieLizhong,ed.De-PoliticizationofEthnicQuestionsinChina,Singapore:WorldScientific,pp.85-90;
2014, "CurrentCruxandSolutionstoCurrentEthnicIssuesinChina",XieLizhong,ed.De-PoliticizationofEthnicQuestionsinChina,Singapore:WorldScientific,pp.155-172.
2013, "TemporaryLaborMigrationinThreeCitiesoftheTibetAutonomousRegion" (withTanzenLhundup),LiPeilinandLaurenceRoulleau-Berger,eds.,China'sInternalandInternationalMigration,London:Routledge,pp.84-114;
2011, "TheDevelopmentofMinorityEducationandthePracticeofBilingualEducationinXinjiangUyghurAutonomousRegion",inGulbaharH.BeckettandGerardA.Postiglione,eds.China'sAssimilationistLanguagePolicy,London: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pp.33-74;
2011, "IndigenizationofImportedReligionsinChina:theCaseofIslamandtheHuiPeople" (withJianZhixiang),inYangFenggangandJosephTamneyeds.ConfucianismandSpiritualTraditionsinModernChinaandBeyond,Leiden,theNetherlands:KoninklijkeBrillNV,pp.201-207;
2010, "'Culturalism'and'Nationalism'inModernChina",inN.GuibernauandJohnRexeds.TheEthnicityReader2ndedition,London:PolityPress,pp.299-307;
2009, "ANewPerspectiveinGuidingEthnicRelationsinthe21stCentury: 'De-politicization'ofEthnicityinChina",inDaliL.YangandLitaoZhaoeds.China'sReformsat30:ChallengesandProspects,London:WorldScientific,pp.137-166;
2009, "IssuesofMinorityEducationinXinjiang,China",inZhouMinglangandAnnMaxwellHill,eds.AffirmativeActioninChinaandtheU.S.NewYork:PalgraveMacmillan,pp.179-198;
2006, "Nation-buildingandEthnicity",JingTiankui,MasamichiSasakiandLiPeilineds.SocialChangeintheAgeofGlobalization,Leiden-Boston:Brill,pp.251-259;
2003, "PopulationDistributionandRelationsAmongEthnicGroupsintheKashgarRegion,XinjiangUyghurAutonomousRegion",R.Iredale,N.Bilik,andF.Guoeds.,China'sMinoritiesontheMove,NewYork:M.E.Sharpe,Inc.,pp.106-122;
2003,"AwarenessandAttitudestowardsEnvironmentalChanges:Rural-UrbanDifferentialsinChina",P.Ester,etal.eds.CultureandSustainability,Amsterdam:DutchUniversityPress,pp.103-119;
1999, "PopulationGrowthandUrbanization",R.E.Gamer,ed.UnderstandingContemporaryChina.Boulder:LynneRiennerPublishers,pp.207-236;
1998,"EconomicPatternsoftheTibetAutonomousRegion",inG.E.Clarke,ed.Development,Society,andEnvironmentinTibet.Wien:OsterreichischeAkademiederWissensenschaften,pp.167-186;
1998, "ChineseStudiesintheWest",inKwonTai-HwanandOhMyung-Seokeds.,AsianStudiesintheAgeofGlobalization,Seoul:SeoulNationalUniversityPress,pp.139-148;
1998, "ChangesofSteppeGrasslandEcosystemandNomadicPatternsinInnerMongolia",CuradiDonatellaMazzoleni,ed.,NatureArchitectureDiversity,Italia:ElectaNapoli,pp.318-353(bothinEnglishandItalian);
1998, "InstitutionalizationofSociologyinChina",Su-HoonLee,ed.Heritage,Challenges,Perspectives:SociologyinEastAsiaandItsStruggleforCreativity.ServicesdeProphisme-AlainMongeau;
1997,"DevelopmentofRuralEducationinthePearlRiverDelta,China",inR.Ramos,JoseR.Dinis,R.Wilson,andD.Y.Yuaneds.,MacaoandItsNeighboursinTransition,Macao:UniversityofMacaoPress,pp.277-291;
1995,"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inChina'sCitiesandCounties" (withJ.Lamontagne),inG.A.PostiglioneandLeeWingOneds.,SocialChangeandEducationalDevelopment.HongKong:CentreofAsianStudies,TheUniversityofHongKong,pp.153-173;
1995, "EconomicPatterns,Migration,andEthnicRelationshipsintheTibetAutonomousRegion,China",inCalvinGoldscheider,ed.Population,Ethnicity,andNation-Building,Boulder:WestviewPress,pp.37-76;
1994,"TheTibetanPopulationandTheirGeographicDistributioninChina" (withPanNaigu),inPerKvaerne,ed.TibetanStudies(Vol.1),Oslo:TheInstituteforComparativeResearchinHumanCulture,pp.507-516;
1993,"ResidentialPatternsandTheirImpactonHan-TibetanRelationsinLhasaCity,TheTibetAutonomousRegion",inGregoryGuldinandA.Southalleds.,UrbanAnthropologyinChina,Leiden:E.J.Brill,pp.268-277;
1992, "TheDevelopmentofSmallTownsandTheirRoleintheModernizationofChina",inGregoryGuldin,ed.UrbanizingChina,Westport:GreenwoodPress,pp.119-154;
1992, "SocialSciences",inNationalResearchCounciled.GrasslandsandGrasslandSciencesinNorthernChina,Washington:NationalAcademicPress,pp.121-129;
1992,"TownResidentsandRural-TownMigrationinInnerMongolia,P.R.China",inCalvinGoldscheidered.Migration,PopulationStructure,andRedistributionPolicies,Boulder:WestviewPress,pp.91-116;
1988, "DemographicChangesinChina'sTibetan-InhabitedAreas" (withPanNaigu),inDaiYannian,EdnaDriscoll,Ginghong,andZhuYuaneds.,Tibet:MythVsReality.Beijing:BeijingReviewPress,pp.63-70.AlsoinBeijingReview31(14):21-24;


工作论文 书评(英文):
2001,评Francisco J. Gil-White, 2001, "Are Ethnic Groups Biological 'Species'to Human Brain?" Current Anthropology, Volume 42, Number 4 (August-October, 2001), pp. 543-544. (SSCI);
1994,评 Burton Pasternak and Janet Salaff, 1993. "Cowboys and Cultivators: The Chinese of Inner Mongoli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The China Quarterly (Sept. 1994), No.139, pp. 834-835. (SSCI );
1991,评Catriona Bass, 1990. "Inside the Treasure House: A Time in Tibet", London: Victor-Gollancz Ltd. The China Quarterly, (June 1991) No.126, pp. 391-393. (SSCI ).

书评(中文):
2013,《评关凯“国家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问题”》,《文化纵横》2013年8月号,第126-127页;
2007,《黄帝崇拜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构建——介绍孙隆基新作<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96-98页;
2006,《关心少数族群企业家的成长——介绍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教授的新书<凉山彝族企业家>》,《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第200-203页;
1997,评 Burton Pasternak and Janet Salaff, 1993. "Cowboys and Cultivators: The Chinese of Inner Mongolia". Boulder: Westview Press.《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7期,第254-256页。

其他文字出版物:
2013,《马戎先生谈西藏教育》(陈进、覃琳),《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2013年第3期,第1-15页;
2012, "L'enseignement pour les Minorities Ethniques en Chine Aujourd'hui", in Regards Croises, ed. La Rencontre Des Cultures: Un Defi Por L’ecode, Paris: L’ Harmattan, pp.143-168.(法文);
2012,《从社会学的视角思考双语教育》,《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维文版),2012年第1期,第1-12页;
1998,《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中国21》Vol.3(1996年4月),第143-154页(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会主编日文期刊)(日文);
1998, "Changes of Steppe Grassland Ecosystem and Nomadic Patterns in Inner Mongolia", Cura di Donatella Mazzoleni, ed., Nature Architecture Diversity, Italia: Electa Napoli, pp. 318-353 (意大利文);
1997,《大中华经济圈与它的社会、文化基础》,《中苏研究》,第21卷第3号(总第75号),第43-65页(韩国汉阳大学主编韩文期刊)(韩文);

报纸、刊物署名文章:
2018,《中华民族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人民日报》5月23日,第7版;
2018,《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长江日报》10月16日,第17版;
2018,《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特质》,《北京日报》10月22日,第15版;
2016,《人才结构平衡亟需顶层设计》,《环球时报》1月13日,第14版。
2015,《不必将民族主义贴上负面标签》,《环球时报》4月28日,第14版;
2015,《建议改称“汉语”为“国语”》,《环球时报》8月27日,第14版(《民族宗教研究动态》2015年第5期,第60-61页);
2015,《国家建设视角下的中国民族问题——马戎教授访谈》(马戎、关凯),《学术月刊》第8期,第169-176页(《民族宗教研究动态》2015年第6期,第9-21页);
2015,《少数民族职业教育与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专访北京大学马戎教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期,彩页第1-4页;
2015,《“西部大开发”可为“一带一路”热身》,《环球时报》11月10日,第14版;
2014,《种族偏见在美国仍根深蒂固》,《环球时报》8月28日,第15版;
2014,《调研西藏,解析民族研究遇到的新问题》,《甘肃统战理论研究》第3期,第78-80页;
2013,《重读马克思、恩格斯论著中的“民族”和“民族主义”》 (一)(二)(三)(四)(五)(六),《中国民族报》3月8日、3月15日、3月22日、3月29日、4月5日、4月12日第6版;
2013,《关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100个思考题》 (一)(二)(三)(四)(五),《中国民族报》4月26日、5月3日、5月10日、5月17日、5月24日第6版;
2013,《加强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环球时报》7月23日第14版(《红旗文摘》2013年10月刊,第69-71页);
2013,《著名社会学家马戎先生谈西藏教育》(陈进、覃琳),《西藏大学学报》第1期,第61-67页;
2013,《评关凯<国家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问题>》,《文化纵横》8月号,第126-127页;
2013,《构建新型民族关系》(郝时远、张海洋、马戎三人谈),《领导者》 8月(总第53期),第79-100页;
2012,《21世纪中国的文化应向何处去》,《中国民族报》5月18日第6版;
2012,《深层面剖析历史,理性地认识历史——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马戎教授》(李艳玲),《红旗文稿》第10期,第19-24页;
2012,《面对当今日本,中华民族更需增强凝聚力》,《中国民族报》9月21日第5版;
2012,《从中西比较看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北京日报》, 10月22日第19版;
2012,《“民族”之辨——从1939年的那场大讨论说起》(一)(二)(三)(四),《中国民族报》11月2日、11月9日、11月16日、11月23日第7版;
2011,《民族主义思潮下的中国民族问题》,《人民论坛》1月(上)(总第313期),第24-25页(《红旗文摘》2011年第2期,第153-154页);
2011,《调整全体国民的“民族”意识定位》,《中国民族报》1月7日第5版;
2011,《站在全体国民共同利益的立场,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和政策》,《中国民族报》1月14日第5版;
2011,《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上)(下),《中国民族报》2月18日第5版,2月 25日第5版;
2011,《国外社会学的民族研究回顾》(合写),《中国民族报》3月 25日,4月1日,4月8日,4月15日,4月22日,4月 29日,5月6日,5月13日第6版;
2011,《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精英:理解中国从“天下帝国”到“民族国家”进程的钥匙》,《中国民族报》5月 27日第7版;
2011,《“去政治化”的意思,就是要给少数民族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完整的公民权利——对话著名社会学家马戎教授》(郑茜、牛志男),《中国民族》第8期,第4-12页;
2011,《百年革命史,两种民族观》,《环球时报》10月17日第14版;
2010,《专家推荐:民族研究》,《出版人·图书馆与阅读》1月,第68-69页;
2010,《只有“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报》1月8日第5版;
2010,《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西藏社会发展研究》,《中国民族报》1月15日第6版;
2010,《文化娱乐中怎么体现“多民族国家”》,《南方周末》3月4日第31版;
2010 ,《警惕艺术制作中的民族区隔》,《中国民族报》3月12日第5版;
2010,《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理应相互支持与帮助》,《中国民族报》4月9日第5版;
2010 ,《超越“援助”和“感恩”》,《南风窗》第10期,第16-17页;
2010,《应调整高校体系中的民族区隔》,《南方周末》5月20日第31版;
2010,《中国和中华民族不等于汉族》,《中国民族报》6月11日第5版;
2010,《警惕民族研究中的学科区隔》,《中国民族报》6月25日第5版;
2010,《对苏联民族政策实践效果的反思——读萨尼教授的<历史的报复>》(上)(下),《领导者》8月(总第35期),第166-177页;2010年10月(总第36期),第167-173页;
2010,《“中华民族”是一家》,《中国社会科学报》8月;
2010,《西方的苏联研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中国民族报》9月17日第6版;
2010,《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是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的》,《中国民族报》9月26日第6版;
2010,《“民族化”政策的影响及其后果》,《中国民族报》10月22日第6版;
2010,《费老: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中国民族报》10月29日第5版;
2010,《借鉴西方学者研究成果,深入开展苏联民族问题研究》,《中国民族报》11月12日第6版;
2009,《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凝聚核心与共同历史》,《中国民族报》2月6日;
2009,《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与黄帝崇拜》,《中国民族报》4月3日;
2009,《中西文化交流的正确方向》,《中国民族报》5月1日;
2009,《一部中国民族的交往史和融合史:从王桐龄<中国民族史>谈起》,《中国民族报》6月12日;
2009,《创新体例,各成一家:对上世纪30年代3部<中国民族史>的比较》,《中国民族报》6月19日;
2009,《美国如何处理“民族问题”》,《南方周末》7月16日第31版;
2009,《双语教育:加快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民族报》7月17日;
2009,《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调整西部地区双语教育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 9月23日第8版;
2009,《任何力量也破坏不了民族团结》,《人民论坛》10月上(总第267期),第22-23页;
2009,《现代化不是汉化,更不是民族同化》,《中国民族报》12月11日第5版;
2008,《世界各国民族关系类型特征浅析》(上)(下),《中国民族报》4月18日、4月25日;
2008,《马戎:从文化角度对待中国民族问题》(沈文璟访谈),《领导者》6月(总第22期),第97-108页;
2008,《个人一小步,能否带动民族一大步?——从对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的调查看跨省劳务输出的现状及对策》,《中国民族报》7月11日;
2008,《为了明天,今天还需更努力——新疆喀什地区双语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民族报》8月1日;
2008,《双语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议题》,《中国民族报》8月1日;
2008,《多元一体理论:拓展中华民族研究新视野》(赵志研问答),《中国民族报》8月9日;
2008,《认识中国人的全新视角》,《人民论坛》第11期,第24-25页;
2008,《强化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人民论坛》第14期,第24-25页;
2008,《改变西方偏见的一个转折点》,《人民论坛》第15期,第44-45页;
2008,《文化“补课”弥补中西鸿沟》,《人民论坛》第16期,第18-19页;
2008,《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人民论坛》第18期,第18-19页;
2008,《公民社会的人际观还未形成》,《北京日报》10月13日;
2008,《前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出了什么错?》,《南方周末》10月23日第31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2009年第1期,第22-25页);
2008,《民众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有信心》,《人民论坛》第22期,第16-17页;
2008,《族群关系“去政治化”》,《南风窗》,2008年第26期(12月17日-12月30日),第50-51页;
2007,《反思民族研究:理论与实践》(上)(中)(下),《中国民族报》 3月2日、3月9日、3月16日;
2007,《创新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三个前提》,《中国民族报》8月3日;
2007,《联邦体制对苏联解体的影响》,《中国民族报》11月2日;
2005,《费孝通教授倾情民族研究》,《中国民族报》7月8日;
2001,《西部大开发与人口较少民族的全面发展问题》,《中国报道》第5期,第44-47页;
2001,《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特点探析》,《中国民族报》10月2日;
2001,《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体制转轨与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中国民族报》10月9日;
2001,《西部劳动力市场化:挑战与对策》,《中国民族报》10月16日;
2001,《关于少数民族教育的若干思考》,《中国民族报》10月23日;
2001,《“入世”与反腐败漫议》,《中国民族报》12月18日;
2000,《罪与孽——论中国的“法治”与“德治”》,《北京日报》6月19日;
2000,《社会学与大众》,《光明日报》7月13日;
1997,《社会学学科建设要中国化》,《光明日报》6月21日;
1995,《牧区发展:不容忽视草场资源的生态保护》,《人民日报》2月24日;
1995,《民族地区经济起飞的关键》,《人民日报》4月1日。
在国际会议和境外学术讲座上宣读论文:
2015,"The Differential Mode of Social Struct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21st Century Human Value Forum, Andong, Republic of Koran 韩国(May 28-31 );
2015,"The Han vs. Minorities Dual Structure in the Chinese Society", A Lecture in Dept. of Sociolog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eoul, Republic of Korea韩国(June 2);
2015, "The Han vs. Minorities Dual Structure in the Chinese Society", A Lecture in East Asian Study Department,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Israel 以色列(June 18);
2015,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ui Population in Its Regional Variations in China",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Muslim Groups in Southern China , 神户大学,Japan 日本(Nov. 18-19).
2013, "A Survey Report on Temporary Migration in Lhasa: Key Issues in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The Lecture of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Taiwan 台湾(March 22);
2013,"The Han vs. Minorities Dual Struc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The Lecture of School of Humanities of Zhongxing University, Taiwan台湾(April 7 );
2013, "The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of the Terms of Nation, Minority Nationality, Ethnic Minority, and Indigenous People in Chinese language",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igenous People and Ethnic Minorities, Zhongxing University, Taiwan台湾(April 19-20 );
2012,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School System Reform in Xinjiang", The 19th Annual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 Conference, Indiana University, USA 美国 (March 3);
2012,"The Han vs. Minority Dual structure in Chinese Society", Yenching Institute and Fairbank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USA 美国 (March 8);
2012, "De-politicizing Ethnicity --- A New Perspective in Understanding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Brown Bag Lecture at East Asian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美国 (March 26);
2012,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ociety and China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南京(October 27-28);
2011, "The Terms used in Chinese History to Define Ethnic Groups: A Documentary Study",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AAS &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Honolulu, USA 美国 (March 31-April 3);
2011, "Another Dual Struc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Workshop on Religious Revival in Ethnic Areas of China, As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新加坡 (August 25-26);
2010, "Temporary migration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A Survey of Three Cities", (CASS Forum) Internal Mi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ASS, Beijing 北京 (March 23-24);
2010, "The Historical Roots and Future Solution of Ethnic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inority Groups: U.S. and China, Tufts University, USA美国 (June 25-27);
2010, "Bilingual Education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Challenges to Chinese National Integration", La Trobe University, Australia 澳大利亚 (Dec. 2-3);
2009 ,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hanges in the TAR and other Tibetan areas", The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 in Tibetan Pastoral Areas, Halle University, Germany 德国 (Dec. 2-4);
2008,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onference on Minority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Hong Kong University, 香港 (April 19);
2008, "Traditional Religious Tole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ndignoulization of Foreign religions" (with Jian Zhixiang), the "Forum of Chinese Religion and Society",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October 8-10);
2007, "Migration in Tibet: Labor Market and Ethnic Rel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ultur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ponsored by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Taiwan 台湾 (May 22-23);
2007, "New Perspective of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hina: The Next Decade" Making the East Asian Institute's 10th Anniversary, Singapore 新加坡 (June 18-19);
2007, "New Perspective of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 北京(Nov. 2-3);
2007,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hanges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y in Tibet", Sponsored by Fairbank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USA 美国 (Nov. 28-29);
2006, "Temporary Migrants in Lhasa in 2005",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Contemporary Tibet, Harvard University, USA美国 (Feb. 3-5);
2006, "De-politicizing Ethnicity: A New Approach in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Jensen Lecture Series, Dept. of Sociology, Duke University, USA美国 (Feb. 17);
2006, "Temporary Migrants in Lhasa in 2005”, The China Speaker Series for 2006 of the Carolina Asia Center, Univ. of North Carolina, USA美国 (Feb. 19);
2006, "Ethnic Rel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WEP Forum of School of Social Work, Univ. of North Carolina, USA美国 (Feb. 21);
2006, "De-politicizing Ethnicity", Dep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USA美国 (Feb.27);
2006, "Temporary Migrants in Lhasa, Tibet", CPSES/APSI Joint Workshop on “Health, Economics, and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Duke University, USA美国 (March 24);
2006,"Bilingual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Xinjiang, Chin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a’s Positive Policies in Minority Education: Plural Perspectives, Dickinson College, USA 美国 (April 14-15);
2006, "Temporary Migrants in Lhasa, Tibet", Society of East Asian Anthropology (SEAA) Conference on “Anthropology in East Asia”,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香港 (July 12-16);
2006, "Temporary Labor Migration in Lhasa City, Tibet", the 11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ibetan Study, Bonn University, Germany 德国 (August 27-September 2);
2005, "A new Perspective of Ethnic Relations: De-politicizing of Ethnicity", Dept. of Sociology,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Seoul, South Korea韩国 (Nov. 16);
2004, "Economic Development, Labor Transferen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West of China", Dept. of Sociology, Duke University USA美国 (Janu. 28);
2004, "Economic Development, Labor Transference,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West of China”,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Brown University USA美国 (Feb. 2);
2004, "Culturlization or Politicization: a New Approach in Viewing Ethnic Relations", 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 北京, (Oct. 13-16);
2003, "Local Administra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Community Life in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Local Governance in India and China: Rur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Calcutta, India 印度(Janu. 5-8);
2003, "Economic Development, Labor Transference, and Minority Education in the West of China", Programme of the Second National Workshop on China, Delhi, India 印度(Janu. 10-16 );
2002, "Changes of Township Organizations of China: History,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seminar sponsored by Dept. of Sociology at the Univ. of Hong Kong, Hong Kong 香港(May 2);
2001, "Humanities and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The 7th Conference on Chinese Cultural and Modernization, Taipei, Taiwan 台湾 (Oct. 6-14);
2000, "Population Changes in Tibet during 1990-199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ibetan Studies in 2000, organized by Commission of Mongolia-Tibet Affairs, Taipei, Taiwan台湾 (Dec. 7-13);
1999, "On Key Issues of Ethnic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Towards the 21st Century, Organized by ISA at Peking Univ., Institute of Ethnic Studies at Donghua Univ. (Taiwan) and Chongji College at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 , Wujiang, China 中国吴江(Nov. 2-5 );
1998, "Social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ince the Reform", The China Panel at 1998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CEO, Hong Kong 香港(March 10-15);
1998, "Crime and Sin: On Rule by Law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 (July 18-24);
1998,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ibet and Central Government Policies", a Seminar at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October 25);
1998, "Inter-Ethnic Marriage in Inner Mongolia”, a Seminar at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October 15);
1998, "Economic Patterns in Tibet: the Past and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hared Social Ecology of Seven Himalayan Countries, Bhopal, India 印度(Nov. 25-28);
1998,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al Policies in Tibet", a Seminar of China Study Center, Delhi, India 印度(Dec. 2);
1997, "Application of Sociology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s", the Confere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香港、台湾(April 24-27);
1997,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Cotemporary Tibe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ibetan Studies, Beijing 北京(August 20-23);
1996,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ao and Its Neighbors in Transition, University of Macao, Macao 澳门 (March 18-19);
1996, "The Residential Pattern of Lhasa City and its Impact on Ethnic Relation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Osaka, Japan 日本 (October 11-12 );
1996 ,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ociology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of Sociology in East Asia, Seoul, South Korea 韩国 (November 22-23);
1995,"Study of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of Township Administration and Their Transition During the Reform", The Institute Seminar of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 Singapore 新加坡 (March 18);
1995, "Economic Patterns and Their Changes in Tibet: Before and After 1951", the 7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Graz, Austria 奥地利 (June 18-24);
1995,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Their Role in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the 3rd Conference on China's Modernization, Taipei, Taiwan 台湾 (August 2-6);
1995, "Policy Implications in Grassland Ecosystem Changes, Inner Mongoli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e, Architecture and Divers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ardens, Landscapes and ecosystems, Naples, Italy 意大利 (October 12-19);
1995, "Public Opinions about Environment in China", GOES (Global Environment Survey) workshop, Belo Horizonte, Brazil 巴西 (Nov. 30-Dec. 2);
1994, "The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Organized by State Planning Commission of China, Beijing. 北京 (October 7-9);
1993,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in Shandong: Case Studies", the Workshop on China's Township Enterprises, sponsored by East Asian Political Economy, Singapore. 新加坡 (May 3-16);
1993, "Re-establishing the Princip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Society", the 3rd Conference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Hong Kong and Suzhou. 香港-苏州 (September 9-12);
1993, "Impact of System Reform on Pasture Management and Ecosystem of the Mongolian Steppe", Grassland Ecosystem of the Mongolian Steppe: A Research Conference, Racine, Wisconsin, USA. 美国 (November 4-7);
1993, "China Study in the Wes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sian Studies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Kyungju, South Korea. 韩国 (November 26-28);
1992,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in China", The Seminar on Township Enterprises at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Singapore. 新加坡 (March 2-11);
1992, "Research of Social Sciences on the Mongolia Steppe",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ssland Ecosystem of the Mongolian Steppe, Racine, Wisconsin, USA. 美国 (March 26-29);
1992, "The Tibetan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Since 1952",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Fagernes, Norway. 挪威 (August 21-28);
1991, Participated in 1991 Annual Meeting of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PAA) as the Organizer and the Chair of its Session of "Economic Reform and Demographic Changes in China", Washington, DC, USA. 美国 (March 21-23);
1991, "Economic Patterns of Tibet before and after 1952 and Their Impacts on Mig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ast-West, North-South Dilemma, Brown Univ. USA. 美国 (June 12-16);
1991, "Development of Towns and Rural-Town Migration in China", the China Seminar at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Singapore. 新加坡 (August 26 - September 2);
1990, "Condition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Han and Tibetan Residents in Lhasa City", A Seminar Sponsored by Dept. of Anthropology,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USA. 美国 (May 15) ;
1990, "New Conditions for the Pluralistic Unific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Patterns and Development, at East-West Center, Honolulu, USA. 美国 (June 18-25);
1990, "Lenin and Max Weber on Bureaucracy",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x Weber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a, at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West Germany. 西德 (July 26-August 2);
1990, "Han-Mongolian Intermarriage Patterns in Inner Mongolia", the Modern China Seminar at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美国 (December 13);
1990, "Intermarriage Patterns in Rural Chifeng, Inner Mongolia", the Fairbank Center Seminar at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USA. 美国 (November 16);
1990, "The Structure of Town Population and Rural-Town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Summer Seminar Series, Brown University, USA. 美国 (June 6);
1989, "Small Towns and China's Urban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Transi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Beijing, China. 北京(November 15-18) ;
1989, "Han-Tibetan Residential Patterns in Lhasa",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Urban Anthropology, Beijing, China. 北京 (Dec.12, 1989 - Jan. 2, 1990) ;
1988, "Development of the Township Enterprises and Pollution in China" (with Jiang Meiqiou),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Dimensions of Global Changes, Beijing, China. 北京 (October) ;
1987, "The Commuting Popul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ization and Urban Population Problems, Tianjin, China. 天津 Dec. 12-16, 1987;


研究课题 2015—2018,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列宁、斯大林民族理论和前苏联在民族问题上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5JJD840001);
2015—2016,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课题“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反思”(A**);
2014—2015,中国藏学中心重点课题“西藏政治发展态势研究”子项目“藏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动态研究”;
2013—2015,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课题“当今一些国家促进国内民族交往交流实例研究” (2013-GM-172);
2012—2015,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度重点项目“近百年来影响新疆民族问题的境外因素研究”(12AZD075);
2012—2015,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课题“对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问题论述的解读”(2012-GM-007);
2011—2015,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项目“新疆/西藏内地办学项目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11BSH036);
2010—2011,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10”(社会学)部分;
2010—2012,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课题“援疆项目实施社会效益追踪评估”(GM-2010-076);
2009—2013,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民国时期我国西北地区政权建设和民族政策演变研究”(2009JJD840002);
2009—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9”(社会学)部分;
2009—2010,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课题“西藏和其他藏区城镇流动人口的民族交往研究”(GM-2009-42);
2008—2009,西藏自治区发展咨询委员会课题“西藏流动人口管理与对策研究”;
2008—2009,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课题“内蒙古牧区民族关系研究”;
2008—2009,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报告2008”(社会学)部分;
2005—2006,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课题“西部开发中的流动人口研究”;
2004—2009,教育部2004年重大课题招标项目“西部开发中的人口流动与族际交往研究”(04JZDH0021);
2004—2005,深圳产学研合作基金资助项目“深圳今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研究”;
2004—2005,主持与加拿大Manitoba大学合作课题“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研究”,加方资助;
2003—2008,国家社科基金“西部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03BSH025);
2002—2005,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课题“西部开发中的劳动力市场变化与民族关系”;
2000—2005,北京市“十五”规划项目“北京市三类社区中居民委员会功能比较研究;
2000—2007,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重大研究课题“西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变迁”(2000ZDXM840001);
2000—2001,主持国家民委“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中心共同承担,国家民委资助;
1999—2000,人事部委托“博士后工作站评估办法”课题;
1999—2000,主持与美国未来研究所合作课题“中国生活方式变迁研究”,美国未来研究所资助;
1998—2001,主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变迁”系列课题,北京大学资助;
1998—1999,国家教委人事司委托课题“跨世纪人才培养项目评估办法”;
1998—1999,中欧高等教育项目课题“欧洲民族关系和外籍工人问题”;
1997—1999,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与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合作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日本文部省资助;
1997—2000,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民族社会学学科建设”;
1996—1998,美国福特基金会课题“扶贫策略与绩效”;
1996—1997,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组织的“公众环境意识状况调查”,日本环境厅国立环境研究所资助;
1995,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与北京市农委合作课题“北京市郊区城镇化研究”;
1995—1996,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与新加坡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合作课题“中国乡镇组织的发展历史与运行”,新加坡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资助;
1994—1996,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合作课题“中国区域教育与社会发展”,由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资助;
1994—1995,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课题“赣闽林区居民消费与生态变化”,英国ODA资助;
1992—1996,参加费孝通教授主持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与发展”,课题负责人;
1993—1994,国家教委社科基金课题“美国少数民族问题研究”;
1993—1994,参加潘乃谷教授主持国家教委社科基金课题“蒙古国社会经济发展与中蒙关系”;
1992—1993,主持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课题“内蒙古牧区生育率变化与社会变迁”;
1992—1993,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与新加坡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合作课题“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历史与运行机制”,新加坡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资助;
1991—1993,参加美国国家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蒙古国家科学院等单位合作课题“蒙古草原的生态系统研究”,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承担关于社会科学部分,课题主持人;
1992—1995,国家教委博士点课题“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民族社会学)”;
1989—1992,国家教委青年教师基金课题“黄河上游多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1989—1992,参加联合国人口基金P04项目课题之一“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课题负责人之一并承担“西藏人口”部分;
1988—1992,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作课题“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
1987—1991,参加费孝通教授主持的国家“七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研究”。参加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调查工作,课题组织者。



社会兼职与服务 社会兼职:
西藏自治区第三届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2016年3月);
全国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6年3月);
新疆智库,专家委员会,委员(2015-2018)
中央统战部,专家咨询组,成员(2014-2017);
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2014-2018);
国家民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2013-2016);
宁夏回族自治区特聘专家(2010年9月);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学术委员会,委员(1992年至今);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2009年9月);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评审专家(2008年9月);
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作国家级人选评审委员会,委员(2007年10月);
中国民族博物馆,特聘专家(2005年12月);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04-2008,2008-2012,2012-2016);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2003年1月);
国家留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2002年6月);
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1998-2012);
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2004);
国家行政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新疆师范 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新疆教育学院、喀什大学、三峡大学: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全国性学术团体兼职: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ChinaUnionofAnthropologicalAnd Ethnological
Studies)副会长;
中国民族学会(ChineseAssociationofEthnology)副会长;
中国人类学会(ChineseAssociationofAnthropology)副会长;
中国社会学会(ChineseAssociationofSociology)常务理事,民族社会学专业研究会负责人;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ChineseAssociationofMinorityEducation)常务理事。
学术期刊兼职:
《社会》、《经济导刊》学术委员会成员、《青海民族研究》学术指导委员会成员、《西北民族研究》学术编辑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学术编辑委员会编委;
《北京大学学报》、《中国研究》、《民族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中国与世界观察》、《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广西民族研究》、《双语教育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编辑委员会成员;
China:AnInternationalJournal(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EditorialBoardMember(SSCI);
SocialChange(SagePublications)EditorialBoardMember(SSCI);
ChinaReport(SagePublications)EditorialBoardMember(SSCI);
ChineseEducationandSociety(M.E.Sharpe)AdvisoryCommitteeMember;
DevelopmentandSociety(SeoulNationalUniversity)InternationalEditor;
InternationalJournalofContemporarySociology(SagePublications)EditorialBoardMember.


奖励及荣誉 省部级、市级奖励:
2015,PopulationandSocietyinContemporaryTibet(2011,HongKongUniversityPress)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颁发“第三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英文研究专著类三等奖。
2015,PopulationandSocietyinContemporaryTibet(2011,HongKongUniversityPress)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专著二等奖;
2010,《西藏自治区人口结构与变迁》(《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颁发“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汉文学术论文类二等奖;
2010,"TemporaryMigrationinUrbanLhasain2005" (合作) (Journalof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TibetanStudies(JIATS),No.4,December2008)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颁发“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英文学术论文类三等奖;
2009,"ANewPerspectiveinGuidingEthnicRelationsinthe21stCentury: 'De-politicization'ofEthnicityinChina",AsianEthnicity,(2007)Vol.8,No.3:199-217.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学论文二等奖(教社科证字(2009)第203号);
2007, 《民族社会学导论》评为2006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006,《民族与社会》评为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6, 《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年同心出版社)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颁发“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汉文研究专著类三等奖;
2005,《民族与社会》评为2004年北京市精品课程;
2005,《民族社会学》课程建设获2004年北京市教育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
2004,北京市民族教育第六届“烛光杯”奖;
2002,《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马戎、王铁志合写),2002年获国家民委2001年调研报告一等奖(以该报告作为附件的国家民委向国务院提交的“十五”规划项目报告,被国务院采纳并有正式批文);
2001,《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24县调查》(合编,1999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
1999,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3月16日颁发,编号:360376);
1998,《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年同心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民族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998,北京市“第四届首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1997,教育部、人事部颁发“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
1997,《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年同心出版社),北京市1996年版优秀图书二等奖;
1997,《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年同心出版社),北京市1996年“十个一工程”提名作品奖;
1996,《边区开发论著》(合编,199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高校中青年优秀成果奖;
1994,《西藏的经济形态及其对区域间人口迁移的影响》(《西北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北京大学安泰青年教师科研成果奖
1992,起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第(92)**)。
校级奖励:
2015,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
2010,北京大学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奖;
2009,《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第八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2008,《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年同心出版社)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
2008,北京大学第13届“十佳教师”;
2006,获2006年北京大学进修教师、访问学者奖励工程优秀导师奖;
2005,《民族社会学》课程建设项目,被评为2004年度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1,《罪与孽:中国的法治与德治概说》,第五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1998-2000年);
2000,《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与发展》(合编,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第七届文科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
1998,《美国的种族与少数族群问题》,第四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



相关话题/民族 北京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邱泽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邱泽奇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qiuzq@pku.edu.cn理科5号楼106房间Ph.D(北京大学,1994)教育及培训经历2013年至2013年:瑞士日内瓦大学;2012年至2012年:瑞典隆德大学;2001年至200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1997年至1998年:美国哈佛大学;1996年至1997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1994年: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86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钱民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钱民辉教授博士生导师mhqian@pku.edu.cn理科5号楼244房间Ph.D(华东师范大学,1996)教育及培训经历2014至2015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系学术交流与访问;2011年至2011年:日本广岛大学教育学部学术交流与访问;2002年至2003年:德国洪堡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2000年至2000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1998年至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孙飞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孙飞宇副教授sunfeiyu@pku.edu.cn理科5号楼105房间Ph.D(加拿大约克大学,2010)教育及培训经历2005年—2010年:加拿大约克大学,社会与政治思想(SocialandPoliticalThought)博士候选人,获博士学位;2002年—200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在读,获硕士学位;1998年—2002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在读,获法学学士学位。研究领域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渠敬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学者qujingdong70@163.com理科5号楼252房间Ph.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8)教育及培训经历2005年6月—2005年8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访问学者;2003年6月—2004年5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995年9月—199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1992年8月—1995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田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田耕助理教授gengtian@pku.edu.cn理科5号楼127房间Ph.D(芝加哥大学,2015年)教育及培训经历2015年:博士,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硕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3年:学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学;社会理论;历史社会学;韦伯学说;近代中国社会转折。教学经验本科生课程:中国边疆的社会学研究(2015—2016年秋);家庭社会学(2015—2016年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陶林-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陶林副教授taolin@pku.edu.cn理科5号楼103房间Ph.D(哈佛大学,2006年)教育及培训经历1999年9月至2006年12月: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硕士,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学系;1991年9月至1996年7月:本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博弈论;实验社会学;道德动机与行为;志愿行动与非盈利组织。教学经验本科生课程:中国社会(2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王迪副教授wangdipku@pku.edu.cn北京大学理科5号楼105房间Ph.D(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2013;北京大学,2011)教育及培训经历2011年7月—2013年6月,博士后(讲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年10月—2013年6月,获社会学博士学位,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2006年9月—2011年7月,获社会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4年9月—2006年7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佟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佟新教授博士生导师tongxpku@163.com理科5号楼126房间Ph.D(北京大学,1997)教育及培训经历2013年—现在,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2005年—现在,北京大学中国工人与劳动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现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4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10月—2000年1月,加拿大UBC大学妇女中心访问学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王铭铭教授博士生导师wangmingming@263.net;wangmingming2006@163.com理科5号楼243房间Ph.D(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1993)教育及培训经历1987年10月至1993年1月:博士,英国伦敦大学;1985年9月至1987年6月:硕士,厦门大学人类学系;1981年9月至1985年6月:本科,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研究领域文化理论;区域研究(中国东南与西南历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
  •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王娟助理教授wangjuanpku@pku.edu.cn理科5号楼120房间Ph.D(北京大学,2013)教育及培训经历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博士后研究人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硕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8年8月至2002年7月:本科,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管理系。研究领域民族社会学;民国时期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