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生导师简介(2020.3月更新)(6)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30


目前的研究工作包括: 1)高性能纳米催化剂的结构设计、可控制备及其性能调控。
2)多级次纳米结构材料在能源中的应用。 Email:liguodong@nanoctr.cn

李连山,博士生导师, 2010年获得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2010年至 2012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迄今为止,在 Nat. Chem.,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Funct. Mater., Chem. Soc.
Rev.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 SCI论文多篇。
研究方向为纳米多孔材料在新型膜分离领域的应用,重点探索共价有机骨架材料、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它新型多孔材料的薄膜化,并用于重要混合物体系的高效膜分离。主要研究课题包括: 1)设计合成高孔隙率及孔道联通性的多孔材料,用于高通量的有机体系纳米过滤及分子分离; 2)结合孔尺寸和孔表面的精确控制,实现多种重要工业分离体系,如互溶性有机溶剂、同系物、同分异构体、手性对映体等的高效分离;
3)在单分子层多孔膜中实现离子的高效分离 ,并进一步将膜的选择性传质行为用于高效能源器件。
Email:lils@nanoctr.cn

刘璐琪,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3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生获得理学博士, 2003年至 2006年在以色列威兹曼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 2017年至 2018年在美国莱斯大学访学。 2007年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要从事低维材料力学和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在 Phys. Rev. Lett., Nano Lett.,Adv. Mater.,ACS Nano, Smal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SCI
论文 60余篇。
研究领域为微纳米实验力学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重点探索低维纳米材料力学行为、微纳尺度界面力学,揭示材料跨尺度力学传递规律。研究课题为: 1)低维材料微纳米力学测试技术研究; 2)复合材料界面力学行为研究; 3)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设计和制备。
Email:liulq@nanoctr.cn

刘前,日本工学博士,曾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和日本国立产业综合研究所( AIST)学习工作多年, 2005年加入中心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科技管理部主任。现为中心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教授、苏州纳米所客座研究员。 2010到 2013年曾多次在英国和芬兰、日本做短期访问教授和合作研究。
主要从事新型微纳加工方法、纳米光学与光子学、纳米薄膜与器件、功能纳米材料等领域的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已主持完成科研项目十余个,包括国家 973、863、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重点方向性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欧盟项目等。已在 Nature Commun.,Nano Letters,JACS,Adv Mater, ACSNano,Light, Optics Letter,Optics Expres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16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和译著各一部,获得美、日和中国授权专利以及申请中的国际国内专利 30余项,研制成功纳米台阶高度国家一级标准物质 5个。现任中国科学院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纳米环境与生态联合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代物理》主编 ,十余个中英文杂志的编委,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委员会( ARC)国家基金项目的海外评审专家, 2013年度被评为中国科学人材料领域年度个人、爱思唯尔 2014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等。目前,主持的研究项目有国家重点研究计划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科学院先导项目等。
当前主要研究领域: 1)新概念微纳加工方法及其设备研制; 2)薄膜纳米构造及功
能化; 3)薄膜纳米器件; 4)新型功能纳米结构材料; 5)超分辨等离子增强与器件。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liuqian/ Email:liuq@nanoctr.cn

刘雅玲,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主要从事纳米结构材料的可控构筑及功能调控研究,在 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J.Am. Chem. Soc.、ACS Nano等国际著
名期刊发表 SCI论文 40余篇。 2014年度入选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2015年度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5/8)。目前研究方向: 1)配位聚合物基纳米结构的可控构筑及功能调控;2)有机 -无机纳米结构的设计、精准构筑及光电性能调控。 E-mail:liuyl@nanoctr.cn

吕琨,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物理化学博士。 2010年至今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工作历任助研、副研和研究员,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在
Nat. Commun, J.Am. Chem. Soc,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SCI论文 70多篇。入选 2015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获得 2016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 2017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研究领域为有机光伏材料和器件,重点探索 π体系分子结构与薄膜聚集态结构的关系以及在柔性光伏器件方面的应用。研究课题为: 1)有机光伏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的调控; 2)有机光伏共混薄膜的形貌控制与影响因素; 3)卷对卷印刷柔性大面积光伏器件及在可穿戴电子中的应用。
Email:lvk@nanoctr.cn

孙连峰,博士生导师。 2000年在中科院物理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剑桥大学 Cavendish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主要为碳基纳米材料中奇异物性、机理及应用研究。具体分为四个方面:基于碳管及石墨烯高性能新型碳纤维研究;碳基材料边缘态特性研究;基于碳基边缘态的新型存储器及信息类器件研究;
高效电磁感应纳米发电机研究。现已发表包括 Nature , JACS , Nano Lett. , Adv. Mater. , App. Phys. Lett.等SCI论文约 100篇,文章引用约 2600次。获得过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次。
E-mail:slf@nanoctr.cn

孙向南,国家纳米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9-2006年在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学院就读,先后获理学学士及硕士学位,专业方向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硕士导师为周琼教授。 2007-2011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有机光电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导师为刘云圻院士。 2012-2015年在西班牙 CIC Nanogune研究中心 Luis.
E. Hueso教授课题组从事有机自旋电子器件的研究工作,期间获西班牙科技部 Juan de la Cierva Fellowship资助。 2016年 1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迄今在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文章 30余篇。 2017年课题组在 Science上报道的首个分子自旋光伏器件工作,实现了分子自旋电子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入选了 2017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研究领域为新型有机光电器件及有机自旋电子学。研究课题为: 1)分子自旋电子学,功能性分子自旋电子器件; 2)新型分子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研究; 3)磁性纳米材料及应用。
课题组主页: http://www.escience.cn/people/sunxiangna/index.html
Email:sunxn@nanoctr.cn


王振兴,博士生导师。 200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期间在加拿大 Alberta大学访问; 2009至 2011年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 2011年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现为研究员。主要从事低维半导体材料、物理和信息器件研究,在 Nature Electronics,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刊物发表 110余篇,被引用 3400余
次, H指数 32。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和优秀会员,曾获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北京市科技奖等奖项。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新型低维电子材料的制备及异质结构构筑; 2)低维半导体材料的物性研究,包括光 /电/磁/热性质等; 3)基于新结构和新原理的电子器件,如光电探测器、存储器、隧穿晶体管、神经形态电子器件等。
Email:wangzx@nanoctr.cn

鄢勇,博士生导师,科技部 “纳米科技 ”重点专项青年项目负责人。 2010年7月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4年12月加入中心。近年来主要从事功能纳米材料与器件的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包括:提出金属纳米材料构筑电子器件与电路的新概念、新方法与新理论;建立精准调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构
筑分子电子器件的新模型与新方法;发展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的高效能源器件以及手性自组装材料在自旋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等。代表性论文: Nature Nanotech., 11,603 (2016), Nature Nanotech., 9, 901 (2014),Nature Nanotech., 6, 740 (2011),J. Am. Chem. Soc., 136, 578 (2014),J. Am. Chem. Soc., 132, 12006 (2010),Angew. Chem. Int. Ed., 48, 2003 (2009), Adv. Mater., 19, 3353 (2007)。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1)纳米电子器件; 2)能源材料与器件。
E-mail:yany@nanoctr.cn


张勇,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1年和 2006年分别在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2006年至 2007年在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做博士后。 2007年至 2011年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作博士后,期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普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半年。 2011年至 2015年在爱尔兰三一学院担任研究员。 2015
年 3月全职回国,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工作。长期从事低维纳米材料,薄膜材料,以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在 Nature Nanotechnology,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授权中国专利一项。受邀担任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 Macromolecules, PhotonicsResearch等十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受邀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
研究领域为功能纳米材料的集成和应用,采用化学,物理,材料,和工程等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低维异质纳米材料的可控集成和柔性复合以及其在高性能和多功能成像、传感、催化、和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目前正在主持所级 /院级 /国家级科研项目三项。具体包括: 1)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低维异质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集成和应用; 2)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项目:柔性智能复合薄膜的研制和应用;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离子激元 -光子异质纳米棒阵列的设计,可控制备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Email:zhangyong@nanoctr.cn

智林杰,博士生导师。 2000年在中科院煤炭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2005年起任马普高分子所课题组长,天津大学、中科院煤炭化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国家纳米中心-马普高分子所合作伙伴小组组长。主要从事能源和环境领域多功能纳米材料的研究。包括: 1)利用石墨烯及其片段结构之间强相互作用,通过化学、材料及物理的深度交叉来构建新型多功能纳米通道材料及这些材料在电子、离子、空穴传输以及能量转移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2)通过对前驱体结构和反应的设计来可控性制备具有全新结构和功能的非传统纳米炭质和炭-金属杂化材料及这些材料在清洁能源的生产、储运和节约,在环境检测和修复等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 Angew. Chem., Int. Ed.,J.Am. Chem. Soc.,Nano Lett.,
Adv. Mater.,ACS nano,Adv. Func. Mater., Small等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目前主要研究领域: 1)结构可控的富碳纳米功能材料; 2)针对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的新型高效电极材料; 3)具有特定结构的多功能催化材料。
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zhilinjie/ketizu/

E-mail: zhilj@nanoctr.cn


周二军,男,博士生导师, 1980年5月出生, 2001年7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李永舫院士,进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的研究,获得 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2007年9月至 2014年2月先后在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 JST)、
日本东京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RIKEN)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2014年3月加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 2016年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支持。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