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CI, IF: 4.106)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团队葛勇博士等撰写的学术论文“Phytoliths in Inflorescence Bracts: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on Common Panicoideae Plants in China”(中国黍亚科植物小穗植硅体的初步研究)。
禾本科植物小穗植硅体的研究极大推动了植硅体分类学及考古学方面的应用,然而由于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几种主要的农作物,已经发表的植硅体鉴定标准是否可靠,鉴定的精度到底如何仍未完全详明。为了促进小穗植硅体鉴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以黍粟等旱作作物为主的农业考古方面的应用,本文针对38种黍亚科(禾本科)植物的小穗植硅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其样品涵盖了常见的作物、作物的野生亲缘种、杂粮(救荒)作物和田间杂草。在对每一个样品进行系统的解剖基础上,对小穗的每一个苞片(包括总苞、第一颖、第二颖、外稃和内稃)进行单独处理,对其中产生的植硅体类型进行原位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不同苞片类型产生植硅体的规律,并且提出了可以用于属一级分类的鉴定标准。
图1. 不同类型的小穗及其苞片 (葛勇 供图)
研究发现,黍亚科中稃片产生的特殊类型植硅体:具有分枝状结构的稃片植硅体(即黍、粟、稗的Ω、和β这一稃片类型植硅体,在本文中统一命名为Interdigitating,这一名称涵盖了所有这一类型的植硅体)具有更高的分类能力。通过对Interdigitating这一类型植硅体的特征进行分解,研究人员一共获得4个有效的形态特征,分别是:主体的形状(main body),乳突的形态(papillae),两侧分支的形态(undulation)以及两端交接部位的形态(connection),利用这4个形态特征及其测量指标,能够从形态和形态参数两方面有效的区分黍、粟、稗、狗尾草、求米草、雀稗和马唐属的植物。
图2 具有分枝状结构的稃片植硅体的分布模式及形态(葛勇 供图)
研究还发现,薏苡的外壳中含有大量的植硅体,这些植硅体互相链接在一起组成厚层的硅质外壳(involucre phytolith layer),然而具有坚硬外壳的薏苡(通常用于装饰)和较脆弱外壳的薏苡(通常用以当做粮食)其外壳中产生不同类型的植硅体:坚硬外壳的薏苡(装饰用)中植硅体形态一致,为具有瘤状突起的不规则球形(Blocky amoeboid),这些植硅体之间链接紧密,组成了坚硬不易碎的外壳(需要用锤砸开);较脆弱外壳的薏苡(食用)中植硅体则为常见的哑铃型和棒型的组合,虽然有些植硅体形态因为挤压而变形,但这些植硅体之间的链接并不坚固,因此表现出外壳较脆弱(用手指即可碾碎)。由于外壳的硬度是薏苡驯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认为薏苡外壳中植硅体的这种差异能够应用于探讨薏苡的驯化过程。
图3 小穗中常见的植硅体类型(葛勇 供图)
基于本文的研究材料,研究人员认为小穗中的植硅体产生可能受到了基因及分子调控的影响,体现了植物育种过程中的一种防御机制;同时此次研究认为,基于现有的研究材料,利用小穗中植硅体进行属一级的分类较为可靠,未来采集更多样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能能够提供组(section,属以下种以上的一个分类单元)或者种一级的分类标准,进而促进小穗植硅体鉴定标准的不断完善。
本研究在新发表的植硅体命名规则基础上对涉及到的植硅体类型进行了重新的修订和命名,为后续研究中植硅体的命名提供了参照;基于现有材料,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形态和形态参数的黍亚科小穗植硅体的鉴定标准,并且发现了可能用于探讨薏苡驯化的植硅体特征,这些方面的研究能够为准确识别植物种类、复原植被类型、古人植物利用和农业经济提供可靠的参考指标。
图4 利用形态参数能够从属一级进行分类鉴定(葛勇 供图)
本文合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张健平副研究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灿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02021, 41830322和4143010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26000000)与博士后科学基金(2018M641480)的共同资助。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为英文植物学专业期刊,致力于发表全球前沿植物学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JCR分区:Q1,中科院SCI期刊分区:生物2区)。
原文链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禾本科黍亚科植物小穗植硅体形态分类及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植物 鉴定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直接测年最早的水稻大植物遗存
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关于水稻向南传播的路径和时间节点尚有诸多疑问和缺环。考古学和遗传学的证据表明,岭南地区的稻作农业来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是水稻进入岭南各个地区的时间和路径等尚有不同的说法。多位****研究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岭南史前生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水稻和稻作农业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古脊椎所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保存1亿多年前禾本植物起源信息
注重学科交叉,拓展研究方向,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宗旨之一。吴妍、尤海鲁和李小强三位研究人员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近日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从一亿多年前早白垩纪晚期发现的鸭嘴龙类恐龙(马鬃龙)牙齿周边保存的一种特殊结构中,成功提取到植物表皮和植硅体残留物。经过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揭示这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张知彬研究组发现鼠类可通过种子雨同步性调控植物间的合作与对抗
自然界,动物作为植物种子捕食者或扩散者可导致植物间的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似然互惠(apparent mutualism)和似然捕食(apparent predation)。然而,基于野外长期研究的证据很少,相关机制尚不清楚。最近,张知彬研究组在四川都江堰亚热带森林生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动物所揭示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下植物抗虫性的新机制
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还对植物抗虫性产生深刻影响。过去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会降低植物的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途径,有利于刺吸式口器昆虫种群发生,但对于植物抗虫激素途径的上游调控一直不清楚。中科院动物所戈峰研究组的孙玉诚博士、郭慧娟博士以蚜虫和转基因烟草为材料,研究大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陆生植物繁盛之前地球上已存在类似现今的河流体系
通过对苏格兰地区中-新元古界河流相砂岩进行实验、数值模拟以及现代沉积观察,发现其所代表的古河流具有较低的坡降和较深的河道,类似于现代平原的稳定河流。运用相同方法对地球上其它十处前寒武系河流相砂岩进行计算,获得类似的结果,这一发现表明在志留纪陆生植物繁盛之前,地球上已广泛存在类似现今的河流体系。陆生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植物的光适应与捕光调节机制:光合作用状态转换复合体结构
2018年6月8日,Science期刊发表了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e of the maize photosystem I supercomplex with 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 I and II”。该项工作首次报道了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高热负载磁体的常温自循环蒸发冷却技术及应用”项目通过技术成果鉴定
3月16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近代物理研究所完成的“高热负载磁体的常温自循环蒸发冷却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鉴定会。项目鉴定委员会由主任委员陶文铨院士、副主任委员罗安院士和隋永滨教授级高工等9名国内知名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负责人阮琳研究员代表项目完成单位做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北京放射性核束加速器自主研发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12月20日,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二司组织召开北京放射性核束加速器自主研发及应用(HI-13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项目成果鉴定会。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由陈佳洱、沈文庆、何多慧、夏佳文、唐立、马余刚、黄国俊、张闯、刘永、郭之虞、唐传祥、颜学庆、杜进、刘立业等专家组成。国防科技工业局、中核集团有关部门负责人,原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7中英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签署第二个五年合作协议
2020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就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EPAMS)签署了新的五年合作协议,继续双方在粮食安全和药用天然产物等领域的科研合作。 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李寅和英国研究与创新署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国际副总监Tim Willis的见证下,英国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组蛋白甲基化和小RN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转座子活性的机制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0年1月10日,由李家洋、韩斌、林鸿宣三位院士推荐的“组蛋白甲基化和小RN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转座子活性的机制研究”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项成果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领衔,刘春艳、宋显伟、陆发隆、刘斌等组成的团队历时11年完成的,他们率先开展了植物组蛋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