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的起源与传播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然而关于水稻向南传播的路径和时间节点尚有诸多疑问和缺环。考古学和遗传学的证据表明,岭南地区的稻作农业来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是水稻进入岭南各个地区的时间和路径等尚有不同的说法。多位****研究表明,渔猎采集经济在岭南史前生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水稻和稻作农业的出现时间比较晚。目前岭南地区的植物考古工作开展较少,酸性土壤也使得水稻大植物遗存的保存状况较差。植硅体分析能够有效的鉴别水稻遗存,在早期稻作农业的起源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茶岭遗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龙镇汤村盘铭里西部,珠江三角洲的北部。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茶岭遗址发掘发掘面积达3113㎡,其中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174座、灰坑(含窖穴)130个,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00多件。从文化特征上来看,该遗址与粤北石峡文化关系较为密切,总体面貌上属于石峡文化的范畴,同时又具有自身区域特点。该遗址目前是广州市发现的文化堆积最丰富、遗迹现象最复杂、出土遗物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下,古脊椎所研究人员挑选了新石器时代末期的部分灰坑和遗址典型剖面分别进行大植物浮选和植硅体分析。水稻大植物遗存直接测年结果为4477 cal.a B.P.。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至少在距今4400年前,茶岭先民已经开始种植以粳稻为主的栽培稻;新石器时代末期,该聚落的生业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先民同时从事水稻种植、采集业和狩猎活动来维持生计。商周时期,水稻的种植规模有所扩大,采集业仍是先民食物来源的重要组成。通过对岭南地区的史前水稻遗存梳理发现:新石器时代末期,栽培稻开始出现在岭南地区并获得较大发展,分别在距今5000年、4500年前后传入广东和广西地区;此后在4500 a B.P.左右遍布粤北石峡文化各遗存中,并沿珠江进一步向岭南内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扩散。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直接测年最早的水稻遗存,证实了水稻至少在距今4400年已经到达了珠江三角洲的北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妍副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夏秀敏对上述样品开展了全面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水稻在岭南地区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线索。该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共同资助
相关成果发表在《第四纪研究》。
http://www.dsjyj.com.cn/CN/Y2019/V39/I1/24
图1 茶岭遗址常见植硅体类型(a-f:水稻植硅体)
图2 茶岭遗址若干单位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a-f:水稻)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直接测年最早的水稻大植物遗存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岭南 植物
古脊椎所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保存1亿多年前禾本植物起源信息
注重学科交叉,拓展研究方向,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研宗旨之一。吴妍、尤海鲁和李小强三位研究人员经过近四年的努力,近日取得重要研究成果,从一亿多年前早白垩纪晚期发现的鸭嘴龙类恐龙(马鬃龙)牙齿周边保存的一种特殊结构中,成功提取到植物表皮和植硅体残留物。经过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揭示这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张知彬研究组发现鼠类可通过种子雨同步性调控植物间的合作与对抗
自然界,动物作为植物种子捕食者或扩散者可导致植物间的似然竞争(apparent competition)、似然互惠(apparent mutualism)和似然捕食(apparent predation)。然而,基于野外长期研究的证据很少,相关机制尚不清楚。最近,张知彬研究组在四川都江堰亚热带森林生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动物所揭示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下植物抗虫性的新机制
大气CO2浓度升高不仅通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还对植物抗虫性产生深刻影响。过去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会降低植物的茉莉酸和乙烯信号途径,有利于刺吸式口器昆虫种群发生,但对于植物抗虫激素途径的上游调控一直不清楚。中科院动物所戈峰研究组的孙玉诚博士、郭慧娟博士以蚜虫和转基因烟草为材料,研究大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前沿报道】PNAS:陆生植物繁盛之前地球上已存在类似现今的河流体系
通过对苏格兰地区中-新元古界河流相砂岩进行实验、数值模拟以及现代沉积观察,发现其所代表的古河流具有较低的坡降和较深的河道,类似于现代平原的稳定河流。运用相同方法对地球上其它十处前寒武系河流相砂岩进行计算,获得类似的结果,这一发现表明在志留纪陆生植物繁盛之前,地球上已广泛存在类似现今的河流体系。陆生植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植物的光适应与捕光调节机制:光合作用状态转换复合体结构
2018年6月8日,Science期刊发表了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e of the maize photosystem I supercomplex with light-harvesting complexes I and II”。该项工作首次报道了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中英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签署第二个五年合作协议
2020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和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就植物和微生物科学联合研究中心(CEPAMS)签署了新的五年合作协议,继续双方在粮食安全和药用天然产物等领域的科研合作。 在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李寅和英国研究与创新署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国际副总监Tim Willis的见证下,英国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组蛋白甲基化和小RN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转座子活性的机制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20年1月10日,由李家洋、韩斌、林鸿宣三位院士推荐的“组蛋白甲基化和小RNA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转座子活性的机制研究”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项成果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领衔,刘春艳、宋显伟、陆发隆、刘斌等组成的团队历时11年完成的,他们率先开展了植物组蛋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2019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学术委员会议暨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1月12日成功召开。学术委员会主任武维华院士、副主任种康院士,学术委员傅向东研究员、韩斌院士、刘宝教授、孙其信教授、王道文研究员、薛勇彪研究员、张学勇研究员、周俭民研究员,以及实验室各研究组长出席了会议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冬季青年学术论坛成功召开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度冬季青年学术论坛于12月19至20日成功召开。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研究生和博士后等共计4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曹晓风院士致开幕辞,向青年学子们提问“为什么做科研?”,并引用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本庶佑的“6C”,即好奇心(curiosity)、勇气(coura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发育所部分)召开2019年度总结会议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部分)于12月18日召开了2019年度总结会议。重点实验室(遗传发育所部分)全体课题组长参加了会议,并就团队建设、主要研究进展、承担主要国家级任务情况与进一步发展计划等方面作了年度工作汇报。实验室主任左建儒研究员对重点实验室(遗传发育所部分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