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稻作起源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水稻驯化的起始时间、地点和动因。以往的研究发现,我国南方新石器早期遗址似乎不利于水稻大植物遗存的保存,难以成为探讨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可靠依据。植硅体明显不同,它耐腐蚀而易保存,可望成为稻作起源研究的重要对象。
  近年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蒋乐平研究员发掘了钱塘江上游的荷花山遗址 (图1)。该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石块等文化遗物。结合出土陶器的文化类型和夹植物陶片的AMS碳十四测年数据(8540-6830BC),不难判断其属于上山文化。
  应蒋乐平研究员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妍副研究员选取了荷花山遗址的植硅体系列样品,并指导中国科学院大学邱振威博士(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工作),对上述样品开展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源自稻叶的扇型植硅体,其含量和形态特征均出现了历时性变化,随着时代的拉近,其总体趋势为:数量增多、尺寸变大、鱼鳞状纹饰递增(图2)。而令人振奋的是,居然在生土层中发现有野生性状水稻扇型和水稻双峰型植硅体,这一事实暗示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以前,该遗址所在地即生长有野生稻。人们不难猜想,上山文化时期,先民不仅认识到野生稻可以食用充饥,逐渐学会了采集、储存野生稻,并有意、无意地尝试了栽培。这就是说,上山文化时期应是水稻栽培和驯化的早期阶段。结合上山文化的相关考古发现与研究,完全可以说,钱塘江流域不仅是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源地,也可能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摇篮。
  相关成果(New evidence for rice cultivation from the Early Neolithic Hehuashan site)发表在SCI和SSCI双索引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上。该项研究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2520-018-0602-1
 

  图1 荷花山遗址发掘区和取样位置(吴妍供图)
  

  图2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水稻扇型植硅体鱼鳞状纹饰的历时性变化(吴妍供图)

相关话题/文化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