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以上问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根据青藏高原观测数据,综合考虑砾石和有机碳含量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针对青藏高原不同下垫面提出适合的水、热参数化方案,较好平衡了水、热参量之间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仅考虑砾石或有机碳含量的参数化方案,会高估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热参量和水参量变化的偏差较大;综合考虑砾石和有机碳影响,会大大提高高原暖季土壤温、湿度的模拟能力。科研人员还发现,影响土壤温、湿度变化的关键水、热参量分别是孔隙度、B指数的变化和饱和热导率与干土热导率的变化。
以上研究成果近日以“Mod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rmal and Hydrological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for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Warm Season”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上,我所马耀明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我所与兰州大学联培的在读博士生袁源为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837208)、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XDA20060101)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项(2019QZKK0103)等联合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1JD035177

图1 CLM(编号1)、test1(编号2)、test2(编号3)和 test3(编号4)在QOMS(a)、BJ(b)和A'rou(c)站5cm(黑色)、10cm(红色)、20cm(蓝色)和40cm(黄色)深度的土壤温度泰勒图

图2 CLM(编号1)、test1(编号2)、test2(编号3)和 test3(编号4)在QOMS(a)、BJ(b)和A'rou(c)站5cm(黑色)、10cm(红色)、20cm(蓝色)和40cm(黄色)深度的土壤湿度泰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