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张强弓 性别:
男
学历:
博士 专家类别:
副研究员
电话:
010-8409 7043 传真:
电子邮件:
Qianggong.zhang@itpcas.ac.cn 个人主页: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100101
简历:
2000年9月-2004年7月东北大学工学学士
2004年9月-2009年7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理学博士
2009年7月-2012年6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2年7月至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其中
2006年1月-2006年3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访问****
2007年10月-11月美国缅因大学气候变化研究所访问****
2011年6月-12月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冰川与环境地球物理实验室访问****
研究方向:
雪冰重金属记录与大气环境
职务:
社会任职:
承担项目:
获奖及荣誉:
2009 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
2009 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
代表论著:
Zhang, Q.G., Huang, J., Wang, F.Y., Loewen, M., Xu, J.Z., Armstrong, D., Li, C.L., Zhang, Y.L., & Kang, S.C. (2012). Mercury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 in glacier snow over 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6 (10), 5404 - 5413.
Zhang, Q.G., Kang, S.C., Li, C.L., Chen, F., Boukalova, Z., ?erny, I. (2010). Assessment of elemental distribution and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surficial wetland sediments,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DOI: 10.1007/s10661-010-1635-9.
Zhang, Q.G., Kang, S.C., Kaspari, S., Li, C.L., Qin, D.H., Mayewski, P.A. & Hou, S.G. (2009). Rare earth elements in an ice core from Mt. Everest: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potential sources. Atmospheric Research, 94, 300-312.
Zhang, Q.G., Kang, S., Cong, Z., Hou, S. & Liu, Y. (2008). Elemental composition in surface snow from the ultra-high elevation area of mt. Qomolangma (everes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3, 289-294.
Zhang, Q.G., Kang, S.C., Wang, F.Y., Li, C.L. & Xu, Y.W. (2008). Major ion geochemistry of Nam Co Lake and its sources, Tibetan Plateau. Aquatic Geochemistry, 14, 321-336.
Zhang, Q.G., Kang, S.C. & Yan, Y.P. (2006).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onthly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16, 351-358.
张强弓,康世昌,李潮流,郑伟,黄杰,高坛光 (2011) 纳木错流域环境化学特征, 青藏高原纳木错流域现代环境过程及其变化. 气象出版社, 北京.
Kang, S.C., Zhang, Q.G., Kaspari, S., Qin, D.H., Cong, Z.Y., Ren, J.W. & Mayewski, P.A. (2007).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elemental composition in mt. Everest (qomolangma) snow/fir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41, 7208-7218.
康世昌,张强弓 (2010) 青藏高原大气污染科学考察与监测,自然杂志, 32 (1): 13-18.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强弓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6-02
相关话题/中国科学院 青藏高原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伟林
姓名:张伟林性别:男学历:博士专家类别:副研究员 电话:010-84097034传真:010-84097079电子邮件:zhangwl@itpcas.ac.cn个人主页: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100101简历:2013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2011年2月-2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清海
姓名:张清海性别:男学历:博士专家类别:副研究员 电话:传真:010-84097079电子邮件:zhang@itpcas.ac.cn个人主页: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100101简历:2018.01–至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2013.02–2017.01,德国不来梅大学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郑东海
姓名:郑东海性别:男学历:博士专家类别:副研究员 电话:010-84097043传真:010-84097079电子邮件:zhengd@itpcas.ac.cn个人主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Donghai_Zheng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华标
姓名:赵华标性别:男学历:博士专家类别:副研究员 电话:010-84097052传真:电子邮件:zhaohb@itpcas.ac.cn个人主页: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16号院3号楼100101简历:1998.9-2002.7兰州大学地理系理学学士;2002.9-2008.7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6-02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我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与兰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宗日遗址开展系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与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宗日先民的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认为粟黍是其主要食物但并非本地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NSR: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云和降水特征及其对下游天气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和云降水过程,对高原下游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也是理解亚洲季风系统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的关键。为增进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我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多次系统性的大气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云和降水及其影响概念图 在近期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JH&JGLR:青藏高原纳木错水温观测与热量平衡研究取得进展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野外工作条件限制了湖泊连续观测工作的开展,目前,高原大部分湖泊的热力循环类型和季节变化特征尚缺乏观测和研究,而湖泊的这些特征对于水生生态系统及环境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纳木错作为青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在地理位置、湖泊特征及对气候变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盐分对青藏高原湖泊细菌群落结构及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盐分是驱动湖泊及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但其对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还缺乏广泛研究。为此,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孔维栋研究员课题组采集了青藏高原25个盐分范围为0.46-118.07g/L的湖泊表层水样品,通过针对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盐分对细菌多样性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JGR:从水汽来源探讨青藏高原内流区水量变化的原因
青藏高原内流区(图1)约占整个高原面积的1/3(7.08×105 km2),拥有超过66%的高原湖泊总面积和55%的湖泊总数。近几十年,内流区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增加、湖泊扩张以及陆地水储量上升,而这些变化的驱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从内流区大气水汽来源与收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其与降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Geology:青藏高原隆升快速消耗古近纪大气CO2的新反馈机制
地球是目前认定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其核心因素就是地球保持了适合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相对恒定的CO2浓度和温度。构造活动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驱动的硅酸盐风化和有机碳埋藏长期被认为是新生代全球变冷和地质碳循环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然而自Raymo等提出“高原隆升加速消耗CO2从而驱动气候变冷”的假说以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