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印度板块持续北向挤压,不仅造成青藏高原隆升,还在高原及其周边产生了巨大构造变形。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作为印度-欧亚碰撞的远程响应地区,是高原生长的最年轻地区。理解高原东北部新生代以来挤压应力演化,对认识高原东北部地区构造活动过程、解决当前高原隆升变形模式争议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该地区现今的应力研究主要采用GPS观测等,而对于地质时期的古应力研究极少。
磁组构作为一种灵敏的应力变化指示计,能够有效地记录沉积岩石形成时的古应力场方向,进而揭示应力场方向的变化特征。目前在高原东北部最大的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北缘(柴北缘)开展了少量的沉积岩磁组构研究,对于其形成到底是古水流变化还是岩石形成时期的构造挤压作用所引起,仍存在争议;而最近揭示的柴北缘地区新生代经历了三阶段旋转变形,会对应力变化产生明显影响。
图1 柴北缘地区构造简图及红柳沟剖面位置(☆标注)
针对此现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颜茂都研究员及其合作者,选取柴北缘中部红柳沟剖面新生代地层作为研究对象,在高精度磁性地层年代控制和精细古地磁旋转变形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磁组构研究(图1)。通过分析磁组构数据以及对比古水流数据,结果(图2,3)表明,该地区新生代河湖相地层的磁组构受岩石沉积时期的构造挤压作用导致,反映岩石在形成或形成后不久时期的挤压应力方向。旋转变形校正之后的磁组构结果表明,红柳沟地区的挤压应力方向在~33-10 Ma期间经历了显著的(~45°)顺时针旋转,由早期的N-S向转变为NE-SW向(图4a)。结合同区大红沟剖面相似的磁组构数据和旋转变形结果,研究人员认为柴北缘地区的挤压应力方向在~33-10 Ma期间发生了显著的顺时针转变。其中,~33 Ma之前近乎N-S的挤压应力方向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方向一致;而~33-10 Ma期间挤压应力方向的显著转变与该地区古地磁揭示的显著顺时针旋转变形时间(~33-14 Ma)几乎一致。结合柴北缘地区山体隆升和断裂活动等地质证据,认为柴北缘地区~33-10 Ma期间挤压应力方向的转变与阿尔金断裂在该时段的快速左行走滑活动紧密相关(图4b)。
该成果近期以“Magnetic Fabric Constraints on the Cenozoic Compressional Strain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Qaidam Marginal Thrust Belt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为题在线发表于构造地质学期刊Tectonics。栗兵帅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现在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工作),颜茂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盆地主要成盐期干旱气候事件与成钾作用”课题(2017YFC0602803)、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XDA20070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19TC005989
图2 红柳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岩性柱(a)、地层产状(b)、古水流方向(c)、邻近地区古水流方向(d)和磁性地层极性柱对比方案(e)
图3 红柳沟剖面各时间节点磁组构特征
图4(a)红柳沟剖面新生代磁偏角方向(绿点)、观测挤压应力方向(蓝点)和旋转变形校正后挤压应力方向(红点)变化特征;(b)早渐新世-中中新世时期柴北缘地区块体发生显著顺时针旋转变形(~25-30°),并伴随挤压应力方向发生显著顺时针旋转(~45°)以及早渐新世时期柴达木盆地及高原周边地区相关地质活动记录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Tectonics: 磁组构揭示柴北缘地区新生代挤压应力方向转变及其构造意义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6-02
相关话题/岩石 青藏高原
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我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与兰州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哈佛大学、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新石器晚期青藏高原不同生计方式人群共存模式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宗日遗址开展系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与分析,研究团队发现宗日先民的生计方式以狩猎为主,认为粟黍是其主要食物但并非本地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NSR: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云和降水特征及其对下游天气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和云降水过程,对高原下游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也是理解亚洲季风系统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的关键。为增进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我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多次系统性的大气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云和降水及其影响概念图 在近期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JH&JGLR:青藏高原纳木错水温观测与热量平衡研究取得进展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野外工作条件限制了湖泊连续观测工作的开展,目前,高原大部分湖泊的热力循环类型和季节变化特征尚缺乏观测和研究,而湖泊的这些特征对于水生生态系统及环境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纳木错作为青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在地理位置、湖泊特征及对气候变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JGR-Solid Earth:沉积地层中火山物质的岩石磁学识别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盆地发育大量的新生代地层,蕴藏了丰富的构造、气候和生物等古环境演化信息,对解译高原乃至地球系统的演化规律和应对未来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大多数地层仍缺乏精确年代限定,严重阻碍了对上述科学问题的认识。火山物质作为绝对年代定年的最佳材料,很多时候在沉积地层中并不能很好的用肉眼直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GRL:西藏普兰蛇绿岩中“石榴石”二辉橄榄岩 ——深部大洋岩石圈地幔剥露证据
经典的蛇绿岩成因模型认为,蛇绿岩代表了形成于不同扩张速率洋脊的古大洋岩石圈残片,其地幔单元岩石主要为来源于浅部(15~20 km)大洋岩石圈地幔的斜长石/尖晶石相橄榄岩。然而,近十几年来,****们从全球多个地区(中国西藏、俄罗斯极地乌拉尔等)的蛇绿岩地幔橄榄岩/铬铁矿中陆续发现了金刚石等不寻常矿物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盐分对青藏高原湖泊细菌群落结构及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盐分是驱动湖泊及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但其对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还缺乏广泛研究。为此,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孔维栋研究员课题组采集了青藏高原25个盐分范围为0.46-118.07g/L的湖泊表层水样品,通过针对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盐分对细菌多样性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JGR:从水汽来源探讨青藏高原内流区水量变化的原因
青藏高原内流区(图1)约占整个高原面积的1/3(7.08×105 km2),拥有超过66%的高原湖泊总面积和55%的湖泊总数。近几十年,内流区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增加、湖泊扩张以及陆地水储量上升,而这些变化的驱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从内流区大气水汽来源与收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其与降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Geology:青藏高原隆升快速消耗古近纪大气CO2的新反馈机制
地球是目前认定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其核心因素就是地球保持了适合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相对恒定的CO2浓度和温度。构造活动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驱动的硅酸盐风化和有机碳埋藏长期被认为是新生代全球变冷和地质碳循环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然而自Raymo等提出“高原隆升加速消耗CO2从而驱动气候变冷”的假说以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Nature Communications:摸清青藏高原冻土碳库家底
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针对高原碳库大小和格局,过去研究做了大量有益尝试,但不同研究给出的估算结果差异很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研究样点的代表性有限、覆盖范围不同;另一方面,多年冻土碳库的形成是在漫长历史气候变迁中发生与发展的结果,而当前碳库估算都是基于现代气候条件,未考虑古气候变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Science评论文章:模拟显示青藏高原主体在4000万年前隆升到4000m
2019年09月20日,Science杂志刊出由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该成果对青藏高原始新世古高度进行了模拟,并对Botsyun等(2019)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Revised paleoaltimetry da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