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重新认识重费米子超导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1

在重费米子超导体中,正常态重电子的有效质量可以达到自由电子质量的上百倍,其特征费米能量也相应削减,只有meV的量级。1979年,德国科学家Frank Steglich等人首先在CeCu2Si2中发现了重费米子超导,其超导转变温度约为0.6 K,为重电子费米能的5%,远大于一般的元素超导体,堪称“高温超导体”。同时其德拜温度又远大于重电子费米能,无法用传统的BCS超导理论解释,需要新的超导机理。这一发现开创了非常规超导的研究领域,奠定了重费米子超导的历史地位。过去40年间,重费米子超导家族日益增长,目前已发现有40余种材料可在常压或压力下超导[物理学报 64, 217401 (2015)]。与其他非常规超导体系相比,重费米子超导体呈现出更加多样的竞争序,丰富了非常规超导的研究。
  CeCu2Si2超导的发现不仅仅具有开创的意义,还确立了以磁性量子临界涨落为配对胶水,诱导重电子发生d波配对的基本理论图像,成为描述重费米子超导的标准范式之一。这一图像也得到了中子散射、核磁共振、转角比热等众多实验支持,30多年来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在2014年,故事突然发生了翻转。日本科学家在更高质量的CeCu2Si2单晶样品中做了更精细的比热测量,发现当温度低至60 mK时,比热系数呈现指数的温度依赖关系,并且随磁场线性增加,数据拟合表明超导应具有两个无节点能隙,而非先前以为的有节点d波能隙。随后的穿透深度、转角比热等实验也都支持无节点两能隙的结论。同时考虑到多带效应,最新分析表明无节点两能隙s±配对也能解释核磁共振等先前以为支持d波的实验数据。
  这些新的实验结果否定了传统的单带d波配对的简化图像,表明多个费米面的存在对超导配对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基于第一性原理和随机相或微扰近似的计算只能得到d波或具有环形节点的s波解,与实验不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EX9组的杨义峰研究员指导博士研究生李宇与刘敏(联合培养)对CeCu2Si2超导配对及其能带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同时考虑了体系中的电子和空穴型费米面,发现当两个费米面之间存在较强的库珀对散射时,可以得到无节点的s±波解,其能隙比值也与实验相符,首次为解释实验提供了可能的理论基础。新理论还认为先前计算所得到的d波和环形节点s波解分别来自于电子和空穴型费米面本身,在压力下,电子型费米面消失,超导会从无节点s±波过渡到仅由空穴费米面诱导的有节点s波配对,从而解释高压下观测到的新超导相。这一结果表明在实际重费米子材料中,多个费米面的存在和费米面之间的对散射会导致完全不同于传统单带图像的全新结果;而是否存在较强的面间对散射,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每个费米面的轨道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轨道涨落。现有第一性原理计算过高估计了电子型费米面的嵌套和由此导致的d波超导解,未来需要更好地处理强关联效应对费米面和配对作用(即量子临界涨落)的影响。
  以上分析意味着有必要重新认识实际重费米子材料中的超导配对及其形成机制,并对现有重费米子超导理论进行全面梳理。相关工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20, 217001 (2018)],合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的杨帆教授、河南师范大学的付召明副教授和四川大学的陈向荣教授。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2017YFA0303103、2015CB9213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11522435、11174339)、中科院先导(XDB07020200)与青促会基金项目的支持。
  [1] Y. Li, M. Liu, Z. Fu, X. Chen, F. Yang, and Y.-F. Yang*, Phys. Rev. Lett. 120, 217001 (2018)
  文章链接:
  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0.217001
图1:(a) 常压下CeCu2Si2电子和空穴型费米面; (b) 带内和带间对散射的示意图。
图2:三类超导解的能隙结构及其角度依赖性。
图3:常压下CeCu2Si2超导的理论相图,强带间散射可以导致无节点s±波解,图中d波区间的范围被高估。


PRL120,217001(2018).pdf
相关话题/电子 实验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物理所参与共建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首篇用户实验成果文章在Nano Energy杂志上线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的第一篇用户实验科学成果文章于2018年4月17日在国际材料领域顶级期刊Nano Energy(影响因子为12.34)杂志上线。该项成果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潘锋教授领导的材料基因组研究团队、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BT1中子衍射仪黄清镇,以及中国散裂中子源通用粉末衍射谱仪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
  • 重电子掺杂铁硒基超导体的高压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非常规超导体系中,通过引入载流子、施加物理或化学压力等调控手段,可有效调控超导相与其它电子序的竞争,可能诱导出两个超导相,对应超导转变温度Tc呈现出双拱形(double dome)相图。例如,对重费米子CeCu2(Si1-xGex)2体系施加压力可以诱导出两个超导相,分别对应反铁磁序的量子临界点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
  • 实验观测到WC中的三重简并点和费米弧表面态
    在固体物理中,两个能带交叉时通常会相互杂化打开能隙。而在一些材料的体态电子结构中,某些对称性的保护会导致能带交叉时不会杂化,出现能带简并。在理想情况下,这些能带简并刚好位于费米能级,并且在费米能级没有其它能带,这时材料的价带和导带之间的能隙为零,费米能级处的态密度也趋近于零,这些特征介于金属和绝缘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
  • 首次在实验上验证二维“节线”(node-line)拓扑半金属
    “拓扑半金属”是不同于“拓扑绝缘体”的一类全新的拓扑电子态,因具备非同寻常的奇异磁输运性质(如负磁阻、巨磁电阻)以及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等优势迅速成为量子材料领域崭新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它类似"三维的拓扑表面态",被认为是拓扑态可能取得实际应用的突破点之一。根据能带在费米面处的交叉点在晶格动量空间的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
  • 巡游电子量子临界行为研究取得进展
    按照朗道费米液体理论,金属中巡游电子间相互作用的效果是其质量和动力学性质得到了修正,变成准粒子。准粒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当温度趋于零的时候,准粒子的寿命趋于无穷,准粒子权重趋于有限值。然而,在大多数关联巡游电子系统中,尤其当靠近量子临界点时,如重费米子系统中的磁性量子临界点,铜基、铁基超导体中的反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
  • 细菌叶绿素分子激发态多振动模耦合量子相干态的飞秒时间分辨二维电子光谱测量
    玻尔曾经说过,谁要是说他懂了量子理论,那么说明他完全不了解量子力学(If you think you can talk about quantum theory without feeling dizzy, you haven't understood the first thing about 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
  • 三维拓扑绝缘体电子退相干的新机制
    固态系统的量子输运性质与电子的波动性密切相关。在低温下,电子波能在很长距离上保持相干性,波的干涉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介观物理效应,如 Aharonov-Bohm效应、Altshuler-Aronov-Spivak效应、普适电导涨落和弱局域化效应,等等。研究材料中的电子的退相干机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量子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
  • 实验证实非简单空间群拓扑绝缘体中的沙漏费米子
    “拓扑”是数学中的一个概念,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物理领域。随着拓扑能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出形形色色的对称性保护的拓扑量子物态,如拓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拓扑超导等等。这些拓扑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存在拓扑性保护的表面电子态,如强拓扑绝缘体中的狄拉克锥型色散的表面态、拓扑外尔半金属中的非闭合费米弧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
  • 复杂氧化物界面二维电子液体的自旋流-电流转换效应
    自旋电子学可能导致面向未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自旋流的产生、调控以及自旋流-电流的转换是自旋电子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具有Rashba 形式自旋-轨道耦合的二维电子体系为自旋流的高效调控提供了新机遇。对于二维电子体系,V. M. Edelstein 预言存在一种新物理效应,即,Edelstein效应:与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
  • 硅烯中新型狄拉克锥的直接实验观测和起源
    硅烯是指单层硅原子构成的二维单晶结构。由于它具有和石墨烯类似的蜂窝状晶体构型,因此理论预言它将具有和石墨烯类似的电子结构,即在布里渊区的顶角(K点)存在狄拉克锥。在石墨烯中,狄拉克点附近的准粒子近似为无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从而导致众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及高的电子迁移率。硅烯除了具有石墨烯所具有的类似物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