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1947年中国南海断续线精准划定的地形依据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唐盟1,2,, 马劲松1,, 王颖1,2, 夏非1,3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岸海洋科学系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23
2.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93
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城市与资源环境学院,南京 210013

Spatial demarcation principles of the Dotted Lin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ANGMeng1,2,, MAJinsong1,, WANGYing1,2, XIAFei1,3
1. The Key Laboratory of Coast and Island Developmen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Coastal Ocean Science,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2. China Centre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South China Sea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3. School of Urban and Resource Environment,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3, China
通讯作者:马劲松(1969-), 男, 江苏南京人,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研究。E-mail: majs@nju.edu.cn
收稿日期:2015-01-5
修回日期:2016-04-22
网络出版日期:2016-06-30
版权声明:2016《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项目(2016ZWH005A-005)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唐盟(1989-), 男, 四川大竹人, 博士生, 主要从事海岸海洋地貌与资源环境研究。E-mail: tame159@qq.com



展开

摘要
基于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400万《南海诸岛位置图》,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化仿射变换精准测量出11段断续线的地理坐标,同时利用4.4万多个实测水深点数据建立南海海底三维地形模型,通过叠加分析获得了1947年南海断续线所在位置的海底地形特征。结果显示:断续线东长西短,间距东西大、南北小,其走向、形态与下伏地形特征相符合,主要分布在大陆坡和大陆架上;并基于断续线下伏海底地形分析,推断出当时断续线划定时可能遵循如下依据:① 在浅海盆地、海峡处采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进行划分;② 在具有明显地形变化处沿海槽坡麓或海槽槽沟中线进行划分;③ 在西南部陆坡陆架区,结合岸线走向及下伏地形特征进行划分。

关键词:断续线;疆域划界;叠合分析;海底地形;仿射变换;南海;中国
Abstract
The latitude/longitude coordinates of eleven dotted-line segments in The Location Ma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Nanhai zhudao weizhi tu, in Chinese) of the scale 1:4,000,000, produced by the then-Chinese government in 1947, were determined by affine transformation in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is map, a three-dimensional terrain model of the South China Sea was built and then the seafloor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spatial overlay algorithm. Results show that the lengths and intervals of the dotted-line segments vary with their geographic locations, with larger lengths in the east and smaller lengths in the west. The range and shape of the dotted-line segments, mostly located o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nd shelf, are parallel to the underlying topography. Three principles for demarcation of the dotted line are further summarized: (1) the principle of "equidistance midline" is adopted for the shallow sea basins and canyons; (2) in areas with dramatic reliefs, it follows the axis of troughs; (3) on the southwestern continental slope and shelf of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horeline and underlying topography control its distribution. These results could provid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olution of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Keywords:the Dotted Line;demarcation;overlapping analysis;submarine topography;affine transformation;South China Sea;China

-->0
PDF (873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唐盟, 马劲松, 王颖, 夏非. 1947年中国南海断续线精准划定的地形依据[J]. , 2016, 71(6): 914-92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6002
TANG Meng, MA Jinsong, WANG Ying, XIA Fei. Spatial demarcation principles of the Dotted Line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地理学报, 2016, 71(6): 914-927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6002

1 引言

2009年,马来西亚和越南提交了对南海外大陆架划界方案联合申请之后,中国在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交照会时首次使用了1:400万《南海诸岛位置图》予以回击,并声明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并对相关海域及其海床和底土享有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国政府这一一贯明确的立场为国际社会所周知。但国内一些****对于《南海诸岛位置图》中断续线的属性存在不同的认识,例如“岛礁归属线”[1]、“历史性权利线”[2]、“群岛水域线”[3-4]和“国界线”[5-6]等。王颖等[6]根据《南海诸岛位置图》里中越陆地界线的海中延伸及加里曼丹岛与婆罗洲界线均与陆地国界线符号相同,明确了南海断续线的性质就是海疆国界线。国际上,在地中海各国的岛屿之间亦是以断续线段表示海域分界线。因此,《南海诸岛位置图》具有维护中国南海主权的重要作用。
在疆域划界工作中,地形变化与地貌特征是划界的重要参考依据。陆域划界通常采用山脊线(如印度东北部与缅甸以顺延阿拉干山脉进行划界)、河流中线进行划分(中国东北部与朝鲜北部以鸭绿江中线进行划界);海域常以海峡中线(俄罗斯东部与美国阿拉斯加州西部以白令海峡为界)、海洋法意义上的大陆坡及大陆架进行划分(德国、丹麦、荷兰在北海以大陆架进行划界)。南海海域地貌具有弧后盆地的典型特点,海域中部存在深度超过4000 m的深水盆地,而四周则被岛弧及大陆坡、大陆架所包围,南海断续线的独特外形与海域四周环绕的岛弧、大陆坡、大陆架分布位置及走向保持了高度一致,显示通过地貌特征进行划界的可能性。但是,目前结合海底地貌探究南海断续线段形态及划分原则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6-7]。因此,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化手段,对于《南海诸岛位置图》中(图1)断续线进行了精确定位,获取了断续线地理位置信息。并且,通过将断续线与海底地形叠合分析,制作地形横剖面,获得断续线下伏地形特征,以此探究当时断续线划定所遵循的地形依据。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1947年1:400万中国《南海诸岛位置图》复印件注:《南海诸岛位置图》于1947年中国内政部印制。
-->Fig. 1Copy of "The Location Map of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in 1947 (1:4,000,000)"
-->

2 南海断续线的地理位置及形态特点

依据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方域司印制的《南海诸岛位置图》[8](原件存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图上共有11段以断续形式划定的断续线,往后出版的地图均遵照政府规定,画有这些断续线,标示了中国最南端疆界,图中注明了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位置和名称,系中国南海地图的重要蓝本。
王颖等[7]2003年发表“南海海底特征、资源区位与疆界断续线”一文,分析了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650万《南海诸岛位置图》上所划出断续线的具体位置,并对于断续线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400万《南海诸岛位置图》的原图复印件(图1),使用ArcGIS 10.1软件进行地图配准及数据处理分析。此图左上角区域标明了“墨卡托投影;比例尺四百万分之一”的繁体字样,且图中经线与纬线互相垂直,相邻经线、纬线之间平行,相邻纬线间隔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加,以上特征均符合墨卡托投影性质。因此,选用墨卡托投影进行数字仿射变换来完成地图配准。本图图幅上注明了110°E、115°E和120°E经线以及5°N、10°N、15°N、20°N、25°N纬线,除经纬线在110°E,25°N的交点被图名“南海诸岛位置图”字框所遮挡外,其余14处经纬线交点清晰可见。配准以位于图幅中心、靠近中沙群岛的115°E与15°N的经纬线交点为坐标系原点,采用14处清晰可见的经纬线交点进行地图配准,配准的总均方根误差为0.09597个像元,具有很高精度。此外,以南海西北部划分中、越边界的断续线为第1段,并按逆时针顺序,自西向东将断续线编号命名(第1至第11段),进而利用ArcGIS 10.1精准测量出北部湾2段,越南东南部3段,婆罗洲北岸及吕宋岛西岸6段等共11段断续线所在的经纬度,其具体位置如表1所示。
Tab. 1
表1
表11947年中国1:400万《南海诸岛位置图》中的断续线地理位置数据
Tab. 1Geographical location data of the Dotted Line on "The Location Map of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in 1947 (1:4,000,000)"
断续线
编号
地理位置端点经纬度位置长度(km)
走向
断续线间距(km)
起点终点
1北部湾以北,中越陆上
界线的延伸
105.015107.500701.0103.1
23.14619.964SE, SW
2海南岛西侧,平行于
海南岛西岸
107.246108.127195.6297.5
19.07117.547SE
3西沙群岛以西,平行于越南东岸,近土伦(顺化)110.000110.812167.0369.7
15.55514.248SE
4西沙群岛以西,平行于越南南岸,西北为金兰湾110.755109.779208.0406.0
10.9119.257SW
5南沙群岛西南,接近
纳土纳群岛
108.778109.594200.2173.8
5.7234.083SE
6曾母暗沙以南,平行于婆罗洲(加里曼丹岛)北岸111.050113.313275.2204.8
3.5054.485E, NE
7平行于婆罗洲北岸,
拉布安岛西北
114.551116.729361.5170.4
5.8608.395NE
8巴拉望岛西南,
巴拉巴克海峡以西
117.643118.697235.1532.0
9.63211.527NE
9南沙群岛东北,菲律宾布桑加岛、龟良岛以西119.246119.519267.0115.9
16.30618.755NS
10巴士海峡内,台湾七星岩与吕宋岛之间119.876121.423230.361.4
19.74421.200NE
11台湾台东以东南121.948122.612118.5
21.45122.241NE

注:断续线端点的经纬度坐标单位为东经(°E),北纬(°N)。
新窗口打开
精准测量后发现,断续线并非按照等长、等间距的原则“平均”分布于南海海域。其长短具有较大的差异(表1),最长段为第1段,长度为701.0 km,最短段为第11段,长度为118.5 km,两者长度相差582.5 km,其平均长度为296.3 km,具有西部长,东部短的特点。测算断续线前段终点与后段起点的直线距离也表明断续线间距亦有较大差异,间距最大的是第8段与第9段间,为532.0 km,间距最小的是第10段与11段间,为 61.4 km,其平均间距为243.3 km,总体表现出东西两侧间距大,南北两端间距小的态势。
南海断续线有长短之分,间距有大小之别,导致此结果是由于划定断续线时考虑了多种因素所致。收录本图1:850万比例尺版本的《南海诸岛地理志略》第二章“地质地形”中(第7页)亦收录了1:1800万的南海海底地形图:《南海地形鸟瞰图》[9],由此可见在划定断续线之前,中国政府已经拥有一定的南海海底地形资料。因此,本文试图从断续线下伏地形地貌特征对断续线划定原则进行探究。

3 南海断续线下伏海底地形特征分析

3.1 南海海底地形地貌概况

南海位于中国南部,是西北太平洋内大型的边缘海,海域面积356×104 km2。南海海底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自周边陆架向南海中央下降,中央为呈NE-SW延长的菱形盆地,纵长1500 km,最宽处820 km。其于欧亚大陆、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属于大洋型和大陆型地壳构造域之间的过渡型构造域,其构造运动较为复杂,大规模水平运动伴随着大规模的垂直运动,剧烈的陆海扩张伴随着剧烈的陆缘挤压[10-13],即陆壳在北缘离散阶梯状下降,在南缘拼贴增生。洋壳在中央海盆新生,在东侧马尼拉海沟消减。陆缘地堑在扩张中形成,岛弧—海沟在挤压中发育[14]
南海大陆架北部及西北部属于水深小于200 m的陆架海域,在地质构造和沉积物源特征上与中国华南大陆关系密切,其中北部湾为半封闭的浅海盆地(北部湾盆地),水深在20~50 m;南海南部为宽广的巽他大陆架,其宽度超过300 km,坡度平缓,水深小于150 m[15];南海西部为中南半岛大陆架,大陆架沿越南东海岸呈带状分布[16],宽度约40~50 km,大陆架外缘水深小于200 m[17-18];南海东部为带状分布的狭窄岛架,分布于吕宋岛、巴拉望岛边缘,以急剧变化的地形坡度向吕宋海槽和巴拉望海槽过渡。
南海大陆坡位于大陆架的周边外缘,面积达120×104 km2,系南海区域分布最广阔的大地单元,深度介于150~3600 m之间[19]。深海盆地南北两侧大陆坡是块状断裂下沉形成的阶梯状大陆坡,相对高出深海盆地数千米,表现为海底高原;深海盆地东西两侧陆坡狭窄而坡度陡峭,西、北吕宋海槽、马尼拉海沟均分布于东侧陆坡,其具有阶梯状下降的特点。
南海海盆位于南海中部偏东,面积达40×104 km2 [20],中央水深超过4000 m,盆地中分布着由孤立的海底山组成的高出海盆底部3400~3900 m的海底山群,以及27座高度超过1000 m的海山和多座400~1000 m的海丘[21]。海盆北部边缘为华南陆架,其内部有一系列阶梯状正断层以及地堑和地垒交错分布,盆地中填充了巨厚的沉积,是拉张型边缘;南海海盆南部为南沙海槽,南沙海槽是特提斯的残留海,自燕山时期开始向南消减,在加里曼丹岛北部形成褶皱带及冲断层带,为挤压型边缘;南海海盆西部为狭窄的中南半岛大陆架,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陆架上有一系列平直的阶梯状断层,系剪切拉张所形成;南海海盆东部有近似S-N向的马尼拉海沟与台湾—菲律宾岛弧相分隔,海沟位于向陆一侧,有别于西太平洋边缘其他海沟—岛弧体系,具有挤压型边缘特征。因此,南海海盆自西北向东南裂离蠕散,后缘阶梯状拉张,前缘挤压,两侧剪切,这是南海海盆边缘的基本构造特征[15, 22]
为了较高分辨率地提取南海断续线下伏海底地形数据,本文选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提供的相关海域28幅海图(表2),完成配准后提取水深点信息44022个,采用最近邻域法插值,提取出200 m间距的等深线,并通过等深线编制出南海海底分层设色数字地形图(图2),图上可明显辨识大陆架、大陆坡、深海盆地、海沟等地形单元。
Tab. 2
表2
表2选用的28幅中国南海海域海图明细表
Tab. 2List of 28 selected char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编号图名投影系比例尺
(万)
深度点
数量
编号图名投影系比例尺
(万)
深度点
数量
10015福州至广州墨卡托1:100222117600中南暗沙附近墨卡托1:25853
10016香港至海防墨卡托1:100169917900双子群礁北部墨卡托1:25814
10017中沙群岛至
巴士海峡
墨卡托1:100153818050南沙群岛北、
中部
墨卡托1:803441
10018西沙群岛至
南沙群岛
墨卡托1:100188918100双子群礁至
郑和群礁
墨卡托1:251099
10019黄岩岛至
巴拉巴克海峡
墨卡托1:100264818102万安滩至
广雅滩
墨卡托1:251255
10020金瓯角至
纳土纳群岛
墨卡托1:100241718103皇路礁至
南安礁
墨卡托1:251503
10021纳土纳群岛至
巴拉巴克海峡
墨卡托1:100181018104曾母暗沙及附近墨卡托1:251773
17010西沙、中沙群岛墨卡托1:50222118200礼乐滩墨卡托1:252581
17020中建岛、惹岛至
莹角
墨卡托1:50171018300永暑礁至
尹庆群礁
墨卡托1:251532
17030中沙群岛至
南沙群岛
墨卡托1:50102218400郑和群礁
至永暑礁
墨卡托1:251840
17040莹角至湄公河
口、日积礁
墨卡托1:50268618500南方浅滩
至海口礁
墨卡托1:251694
17100西沙群岛墨卡托1:2582818600尹庆群礁
至南薇滩
墨卡托1:251551
17101富贵岛附近墨卡托1:2592718700无乜礁至皇路礁墨卡托1:251666
17310黄岩岛墨卡托1:1089918800海口礁至榆亚暗沙墨卡托1:251249
深度点数量总计44022


新窗口打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中国南海海底数字地形图注:图中“南海断续线”取自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制1:400万《南海诸岛位置图》。
-->Fig. 2Digital topographic ma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

3.2 南海断续线与海底地形叠合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索断续线划定的地形依据,基于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南海诸岛位置图》中的断续线,按照逆时针顺序,自南海西北开始对每一段断续线的起点(A)、中点(B)和终点(C)分别做垂直于各点切线的地形横剖面32条(具体位置和基本信息如图3表3所示,其中第1断续线仅有入海部分的中点和终点)。测算显示,最长的为第6断续线A点剖面,长443.7 km;最短的为第11断续线C点剖面,长117.6 km。剖面走向以SW-NE及NW-SE为多,主要分布于南海中央盆地东、西、南3个方向。以下分别就南海西部(第1~4)、南部(第5~7)和东部(第8~11)3组断续线与下伏地形关系进行叠合分析。
3.2.1 西部断续线 第1断续线陆域部分沿东南走向,经越南东兴市入海后改为西南向,所示范围大致为越南防城市至中国海南岛西北部。
Tab. 3
表3
表31947年中国南海断续线上的地形横剖面基本信息表
Tab. 3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topographic profiles across the Dotted Lin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1947
名称/编号端点位置与断续线相交点位置范围长度(km)走向
起点终点
第1断续线B剖面107.366
21.178
109.916
20.238
108.083
20.866
越南东兴市到海南岛东北295.2NW-SE
第1断续线C剖面106.658
20.557
108.617
19.166
107.500
19.964
越南海防市至海南东方市264.8NW-SE
第2断续线A剖面105.655
19.063
108.633
19.034
107.246
19.071
越南荣市至海南东方市326.2W-E
第2断续线B剖面106.501
17.667
108.683
18.233
107.534
18.234
越南洞海市至海南莺歌咀270.3SW-NE
第2断续线C剖面107.351
16.766
108.953
18.383
108.127
17.547
越南洞海南至海南岛西南252.0SW-NE
第3断续线A剖面109.016
14.766
111.416
16.653
110.000
15.555
越南岘港至永乐群岛338.5SW-NE
第3断续线B剖面109.216
14.053
111.933
15.966
110.466
14.916
越南归仁至永乐群岛363.8SW-NE
第3断续线C剖面109.287
13.755
112.516
14.816
110.812
14.248
越南归仁至中建岛以南383.1SW-NE
第4断续线A剖面109.116
11.553
112.133
10.316
110.755
10.911
越南大叻至南沙群岛西北362.1NW-SE
第4断续线B剖面108.466
11.083
111.653
9.355
110.333
10.051
越南大叻至南沙群岛西北399.1NW-SE
第4断续线C剖面107.816
10.702
110.983
8.354
109.779
9.257
越南胡志明市至
南沙群岛西北
432.5NW-SE
第5断续线A剖面107.266
5.466
111.258
5.983
108.778
5.723
大纳土纳岛北侧至
万安滩南
333.5W-E
第5断续线B剖面107.716
4.155
110.433
5.537
109.066
4.816
大纳土纳岛北侧至
万安滩南
331.7SW-NE
第5断续线C剖面108.483
3.083
110.716
5.083
109.594
4.083
大纳土纳岛北侧至
万安滩南侧
326.6SW-NE
第6断续线A剖面111.033
1.544
111.033
5.516
111.050
3.505
马来西亚古晋至广雅滩443.7S-N
第6断续线B剖面112.752
3.083
115.916
4.683
122.366
3.816
马来西亚北岸至曾母暗沙201.9SE-NW
第6断续线C剖面113.753
4.010
128.633
5.258
113.313
4.485
马来西亚北岸至北康暗沙179.0SE-NW
第7断续线A剖面115.433
4.966
113.655
6.752
114.551
5.860
文莱至南薇滩227.3SE-NW
第7断续线B剖面116.516
6.583
114.966
7.766
115.733
7.166
马来西亚古达至安渡滩217.2SE-NW
第7断续线C剖面117.466
7.733
115.953
9.063
116.729
8.395
巴拉阿克岛至仙娥礁218.9SE-NW
第8断续线A剖面118.766
8.667
116.483
9.067
117.643
9.632
巴拉望岛至礼乐滩331.3SE-NW
第8断续线B剖面119.516
9.766
116.916
11.316
118.216
10.552
巴拉望岛至礼乐滩328.6SE-NW
第8断续线C剖面120.155
11.083
117.233
11.983
118.697
11.527
巴拉望岛至南海海盆331.2SE-NW
第9断续线A剖面120.423
16.283
118.083
16.333
119.246
16.306
吕宋岛至中沙群岛254.7E-W
第9断续线B剖面120.433
17.502
118.154
17.543
119.350
17.583
吕宋岛至中沙群岛248.9E-W
第9断续线C剖面120.583
18.454
118.433
19.067
119.519
18.755
吕宋岛至东沙群岛南侧243.2E-W
第10断续线A剖面121.151
18.951
118.583
20.553
119.876
19.744
达卢皮里岛至东沙岛328.9SE-NW
第10断续线B剖面121.633
19.427
119.680
21.710
120.642
20.567
巴林塘海峡至台湾浅滩332.6SE-NW
第10断续线C剖面122.016
20.459
120.852
21.998
121.423
21.200
巴林塘海峡至台湾岛南部211.1SE-NW
第11断续线A剖面128.527
20.539
121.581
22.447
121.948
21.451
太平洋至台湾岛中部222.1SE-NW
第11断续线B剖面123.174
21.312
121.581
22.447
122.461
21.787
太平洋至台湾岛中部222.4SE-NW
第11断续线C剖面123.174
22.167
121.581
22.447
122.612
22.241
太平洋至台湾岛中部117.6E-W

注:海底地形横剖面的端点及其与断续线相交点的经纬度坐标单位为东经(°E),北纬(°N)。
新窗口打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1947年中国南海断续线上的地形横剖面位置分布
-->Fig. 3Distribution map of the topographic profiles across the Dotted Lin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1947
-->

从其地形横剖面形态上看(图4),两条剖面自陆向海水深先增大后减小,最深处不超过80 m,B点水深40 m,C点水深28 m。沿NE-SW方向,自B点到C点的断续线下伏水深有所减少,地形起伏变化和缓。第1断续线下伏地形均为水深变化较小的北部湾浅海盆地,是中越陆上疆界的海上延续。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1947年第1~4断续线上经过A、B、C点的海底地形横剖面
-->Fig. 4Topographic profiles across dot A, B and C on the 1st-4th Dotted Lin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1947
-->

第2断续线位于北部湾西南部浅海盆地内,呈弧形,东南走向,朝越南一侧凸出,与中国海南岛西岸及越南北部海岸的岸线形状类似,所示范围大致为越南荣市、洞海市到中国海南岛西部。
从其地形横剖面形态上看(图4),3条剖面形态相似,均自西向东水深逐步加深至60~95 m后开始减少,最大水深不超过95 m。以断续线所在位置为中心的地形横剖面形态基本对称,说明断续线上A、B、C 3点均接近浅海盆地的中线位置,第2断续线是以等距离中线的方式划分了中国与越南在北部湾盆地南部的界线。
第3断续线位于越南东部中南半岛大陆坡上,中建海台西南侧,北端靠近越南岘港,南端靠近越南怀仁,形状呈弧形,向东北方向稍微凸起,沿越南东部海岸线呈东南走向,所示范围大致为越南岘港市至中国永乐群岛。
从其地形横剖面形态上看(图4),3条剖面起伏变化较大,下伏地形呈阶梯状,水深自陆向海逐渐增加,距岸300 km后水深有所减小,说明此区域内拉张作用明显,大陆坡呈阶梯状破碎下降,海槽、海洼与海岭相间分布,在地形横剖面上表现为凹陷与凸起相互交错分布,系中南半岛陆架与西沙海台的过渡地带。断续线上A点,下伏水深约450 m,位于越南东部陆架的海洼之中,海洼比周围水深低出约50 m;断续线上B点,下伏水深约380 m,位于越南东部陆架的海山顶部,其西南侧有一个深约600 m的海底峡谷,东北侧存在数个因拉张断裂所产生的海沟;断续线上C点,下伏水深约2400 m,位于海山之间的海沟内。因此,第3断续线下伏地形为越南东北部陆架与西沙海台的交界处,将陆架与海台这两个地形单元相分隔,其划分了越南东北部陆坡与中国西沙群岛的界线。
第4断续线位于越南东南部,西南走向,北部位于中南半岛大陆坡,南部靠近巽他大陆坡,走向与陆架边缘保持一致,略微朝东南方向凸出,所示范围大致为越南大叻市至中国南沙群岛西北。
从其地形横剖面形态上来看(图4),3条剖面起伏变化较大,大陆架、大陆坡、海槽可明显识别。经A、B点的横剖面贯穿了相对高差达800 m的海岭后,在距岸350 km左右处水深急剧加大,由于抵达南海海盆扩张所产生的西南海盆,水深迅速下降至3000 m左右。经过C点的横剖面穿过陆架、陆坡和西南海盆南缘之后,抵达南沙群岛广雅滩北部区域。第4断续线A、B、C 3点下伏中南半岛大陆架东南部与西南海盆南缘水深1000~2000 m的过渡地带,其划分了越南东南部大陆坡与中国南沙群岛的界线。
3.2.2 南部断续线 第5断续线呈弧形,东南走向,略朝纳土纳群岛(今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方向凸出,形状与纳土纳群岛岸线相似,西距该群岛112 km,所示范围大致为纳土纳大岛至中国南沙群岛西南。
从其地形横剖面形态(图5)来看,3条剖面形态较为接近,均沿西南—东北向水深逐渐增加,在距西侧端点300 km处水深明显变化,反映出巽他陆架外侧与陆坡如下特点:① 断续线下伏的巽他陆架平台中部水深在80~140 m之间,陆架陆坡转折带水深在140~150 m之间,单一陆坡的坡脚水深超过610 m。② 经过A点剖面反映出巽他陆架宽广而平坦的特点,经过B、C点剖面反映出该处陆架处于折断下沉的初期,海台与海洼相间分布,系陆架折断下降中的残留遗迹。第5断续线A、B、C 3点下伏水深均不超过200 m,为变化平缓的巽他大陆架上,其划分了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与中国南沙群岛间的界线。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1947年第5~7断续线上经过A、B、C点的海底地形横剖面
-->Fig. 5Topographic profiles across dot A, B and C on the 5th-7th Dotted Lin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1947
-->

第6断续线走向平行于婆罗洲(加里曼丹岛)西北岸,先朝东后转向北东,呈弧形,朝婆罗洲一侧凸出,所示范围大致为加里曼丹岛以北至中国南沙群岛南部。
从其地形横剖面形态上来看(图5),3条剖面形态变化和缓,经过A点的横剖面在离岸约400 km处出现大陆架与大陆坡的转折点,反映出巽他大陆架宽广而平缓的特点。第6断续线上A、B、C 3点下伏水深均不超过100 m,系巽他大陆架北部,其划分了婆罗洲与中国南沙群岛之间的界线。
第7断续线平行于婆罗洲东北岸,拉布安岛西北,与岸线形状相似,呈直线状,东北走向,与南沙海槽东缘平行,所示范围大致为文莱至南薇滩。
从其地形横剖面形态上来看(图5),3条剖面形态较为相似,大陆架、大陆坡、海槽可清晰识别。自陆向海距端点150 km左右水深陡然加大,在200 km处达到最大值 2800 m,直至220 km处水深开始减小。横剖面上显示的深槽系南海板块向加里曼丹岛俯冲所形成南沙海槽。第7断续线A、B、C 3点下伏地形均为水深小于200 m的加里曼丹北部岛架,且3点间下伏地形变化较小。因此,它经过加里曼丹岛架与南沙海槽这两个地形单元之间将婆罗洲与中国南沙群岛予以划分。
3.2.3 南海东部断续线 第8断续线位于巴拉望岛西侧大陆坡上,巴拉巴克海峡西南,礼乐海台东南,呈直线状,东北走向,与大陆架走向平行,所示范围大致为巴拉望岛至礼乐滩。
从其地形横剖面形态上来看(图6),3条剖面地形较大起伏,距东侧端点150 km处水深急剧加大,而275 km处水深又急剧减小。剖面均贯穿了位于礼乐滩东南部水深约1800 m的海槽,此海槽将南沙海台与巴拉望岛架两个地形单元分隔开来。第8断续线上A、B、C 3点下伏水深200~500 m,系在巴拉望岛西侧的狭窄岛坡上,其划分了菲律宾巴拉望岛与中国南沙群岛之间的界线。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1947年第8~11断续线上经过A、B、C点的海底地形横剖面
-->Fig. 6Topographic profiles across dot A, B and C on the 8th-11th Dotted Lin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1947
-->

第9断续线位于菲律宾吕宋岛西、北吕宋海槽内,呈直线状,南北走向,大致与吕宋岛北部岸线平行,所示范围大致为吕宋岛西侧至中沙群岛。
从其地形横剖面形态上来看(图6),3条剖面地形起伏较大,经过B、C两点的横剖面中出现了两处较深的凹槽,近岸的为西、北吕宋海槽,水深达3000 m;远岸的为马尼拉海沟,水深大于4000 m,系由于南海深海盆地扩张,大洋板块向下俯冲插入吕宋岛弧之下而形成。第9断续线上A点之下为下降岛坡中上部,水深1700 m,B点之下为折断下降的西、北吕宋海槽中,水深约3000 m,C点之下为水深大于2500 m的海槽东侧坡麓上,其位于菲律宾吕宋岛西侧岛坡、海槽内,通过西北吕宋海槽将吕宋岛与中沙海台两个不同的地形单元予以区分,划分了菲律宾吕宋岛与中国中沙群岛之间的界线。
第10断续线位于巴士海峡西南部,台湾七星岩与吕宋岛之间,呈直线状,东北走向,南端位于马尼拉海沟内,北端位于巴士海峡中,所示范围大致为巴士海峡至台湾浅滩。
其地形横剖面形态特征明显(图6),具有较大的起伏,经过A、C两点的剖面呈“W”形,存在两处明显的凹谷,此区域内地形变化复杂,主要受挤压作用影响,从而形成了多条NS的海底山脉。第10断续线之下为菲律宾吕宋岛—中国台湾岛之间多座高出周围海底约1500 m的海山、海台,其上A、B、C 3点下伏水深为1700~2500 m海峡中,其主要划分了菲律宾吕宋岛与中国台湾岛之间的界线。
第11段位于台湾东南部之外,呈弧形向太平洋一侧凸出,东北走向,所示范围大致为太平洋至台湾岛中部。
从其地形横剖面形态上来看(图6),经过A点的剖面具有海沟、海岭相间分布的特点,地形起伏大。经过B、C点的剖面近岸一侧均贯穿了相对高差达2000 m的海山,随后向NW水深逐步加大,最深处达到5500 m,在剖面上表现起伏较大。第11断续线上A、B两点之下为水深2600~3700 m的海底峡谷内,C点之下为自台湾向大洋隆起、深度3200 m的斜坡上,下伏地形为台湾东南侧、平均水深约3200 m的“岛弧—海沟”体系的海沟之中,并且穿过巴士海峡而达太平洋,水深大,海底起伏变化大,是中国台湾岛与菲律宾吕宋岛和太平洋之间的天然分界线。
综上南海西部、南部和东部3组断续线与下伏海底地形之间的关系可见,断续线主要位于南海东、南、西部大陆坡、大陆架区域,部分位于海沟、海槽、海峡之中(表4)。在具有较大地形变化的区域,断续线起着划分两种特殊地形单元的作用。
Tab. 4
表4
表41947年南海断续线的下伏地形名称
Tab. 4Underlying landforms of the Dotted Lin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1947
断续线编号下伏地形名称断续线编号下伏地形名称
第1段北部湾盆地第7段北婆罗洲大陆坡
第2段北部湾盆地第8段巴拉望岛西侧大陆架
第3段中南半岛大陆坡北部第9段西、北吕宋海槽
第4段中南半岛大陆坡南部第10段巴士海峡
第5段巽他大陆架第11段台湾岛东侧海沟
第6段巽他大陆架


新窗口打开

4 讨论与结论

(1)研究表明,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400万《南海诸岛位置图》中划定的南海断续线具有明显依据中国的大陆架、大陆坡海底地形划界的特征。断续线主要位于南海东、南、西部大陆坡、大陆架区域,部分位于海沟、海槽、海峡之中。在具有较大地形变化的区域,断续线起着划分两种特殊地形单元的作用。
(2)在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400万《南海诸岛位置图》上,断续线有长短之分,间距有大小之别。最长段为第1段,最短段为第11段,具有西部长,东部短的特征。间距最大为第8与第9段,间距最小为第10与第11段,总体呈东西稀疏,南北紧密的分布特点,推测断续线下伏海底地形特征是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重要影响因素。
(3)断续线形态及分布与南海周围大陆架大陆坡的位置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位于北部湾内的两段断续线处于大陆架堆积平原之中,水浅且地形变化和缓;位于中南半岛大陆架东侧的两段断续线,位于陆坡上,走向与陆坡边缘相平行,断续线所在水域水深较大;位于巽他大陆架上的两段断续线靠近纳土纳群岛及婆罗洲,所处位置水深较浅,地形变化平缓;位于南海东南侧的五段断续线,沿台湾岛南部至吕宋岛,直至巴拉望岛、巴士海峡,于岛架边缘近似NS向分布。由于岛坡受到NS向的断裂控制,断续线所处海底地形具有槽沟交替更迭的形态特征。
(4)1947年中国政府内政部印制的1∶400万《南海诸岛位置图》在划定第2、3、4、7、9段断续线时,充分考虑了下伏地形,分别沿海台边缘、海槽边缘、海盆边缘、海槽中线等标志性地形部位进行划分。推测当时在划定这11段断续线时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 在大陆架浅海盆地(北部湾)、海峡处,通常沿两国岸线中点、海峡中线进行划分,与目前划界工作中最广泛使用的“等距离中间线原则”相吻合。
② 在具有明显地形变化的部位,例如南沙海槽、西北吕宋海槽等,实为地形单元分界带所在,通常沿海槽坡麓或海槽槽沟中线进行划分。
③ 在中南半岛东侧陆坡区及南侧巽他大陆架区,通常结合岸线走向及下伏地形特征进行划分。断续线一般落在同一种地形之上,使之具有完整性、连续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Li Jinming.The legal status of the U-shaped lin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istoric waters, maritime boundary or a line of islands ownership? South Asian Affairs, 2010(4): 22-29.URL [本文引用: 1]

[李金明. 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 历史性水域、疆域线、抑或岛屿归属线? 南海问题研究, 2010(4): 22-29.]URL [本文引用: 1]
[2]Jia Yu.On the law status of Duanxuxian of South China Sea.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2005(2): 112-120.URL [本文引用: 1]

[贾宇. 南海“断续线”的法律地位. 中国边疆地史研究, 2005(2): 112-120.]URL [本文引用: 1]
[3]Sun Kuan-Ming.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wards the South China Sea: Recent developments
. Marine Policy, 1995, 19(5): 403-404.
https://doi.org/10.1016/0308-597X(95)00016-Y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aiwan) has recently adopted a policy o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main purpose of which is to consolidate the ROC's territorial claims in the area. While welcoming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policy on an issue long ignored by the ROC government, the author highlights certain problems. First,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policy are outlined, including its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Second, problematic areas are examined,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istoric waters' argument. Third,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cy in the hope that the ROC government will produce an amended document embodying a more practicable policy.
[4]Song Yann-huei, Yu Peter Kien-hong. China's 'historic water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 analysis from Taiwan, R.O.C
. American Asian Review, 1994, 12(4): 86-89.
[本文引用: 1]
[5]Jiang Li, Li Linghua.Nine traditional discontinuous boundary li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maritime delimitatio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6): 7-8.URL [本文引用: 1]

[姜丽, 李令华. 南海传统九段线与海洋划界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7-8.]URL [本文引用: 1]
[6]Wang Ying, Ge Chendong, Zou Xinqing.Evidence of China's maritime bounda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4, 36(10): 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4193.2014.10.001URL [本文引用: 3]摘要
追溯探查历史图件,根据 1946年内政部方域司编制的一组"南海诸岛位置图"(南海诸岛位置图,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永兴岛及石岛,南沙群岛太平岛)和 194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分析,南海诸岛外围的断续线段是我国在南海的海疆国界线;当时划定,是与陆域国界相连的,海上国界是陆域国界的延 伸,以断续线段表示是国际地图上对海疆国界线通用的表示方法,当时即获国际认可。上述结果为南海划界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颖, 葛晨东, 邹欣庆. 论证南海海疆国界线
. 海洋学报, 2014, 36(10): 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0253-4193.2014.10.001URL [本文引用: 3]摘要
追溯探查历史图件,根据 1946年内政部方域司编制的一组"南海诸岛位置图"(南海诸岛位置图,南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永兴岛及石岛,南沙群岛太平岛)和 1948年出版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分析,南海诸岛外围的断续线段是我国在南海的海疆国界线;当时划定,是与陆域国界相连的,海上国界是陆域国界的延 伸,以断续线段表示是国际地图上对海疆国界线通用的表示方法,当时即获国际认可。上述结果为南海划界提供了科学依据。
[7]Wang Ying, Ma Jinsong.Characteristics of submarine geomorphology, natural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border intermittent line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2003, 39(6): 797-805.
https://doi.org/10.3321/j.issn:0469-5097.2003.06.008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根据南海海底的成因与地形特征,并通过建立和分析南海海底数字地形模型,将南海的海底分为中央的深海盆地、两侧的阶梯状大陆坡、以及周边亚洲大陆延伸的大陆架3个地貌单元.再据1947年“南海诸岛位置图”精确计算出二战后依据波茨坦公告为国际认可的断续线疆界的经纬度坐标,阐述了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历史延续性.最后,论述了南海区位与资源的优势,论证了其海域具体位置与巨大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王颖, 马劲松. 南海海底特征、资源区位与疆界断续线
. 南京大学学报, 2003, 39(6): 797-805.]
https://doi.org/10.3321/j.issn:0469-5097.2003.06.008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根据南海海底的成因与地形特征,并通过建立和分析南海海底数字地形模型,将南海的海底分为中央的深海盆地、两侧的阶梯状大陆坡、以及周边亚洲大陆延伸的大陆架3个地貌单元.再据1947年“南海诸岛位置图”精确计算出二战后依据波茨坦公告为国际认可的断续线疆界的经纬度坐标,阐述了中国对南海主权的历史延续性.最后,论述了南海区位与资源的优势,论证了其海域具体位置与巨大的经济政治战略意义.
[8]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Domain Division. Location map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1947. [本文引用: 1]

[民国内政部方域司. 南海诸岛位置图, 1947.] [本文引用: 1]
[9]Fu Jiaojin, Zheng Ziyue.Geography Records of Island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47: 3-33. [本文引用: 1]

[傅角今, 郑资约. 南海诸岛地理志略.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47: 3-33.] [本文引用: 1]
[10]Yao Bochu.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meaning of Zhongnan-Lile Fault. Geological Research of South China Sea, 1995(7): 1-14.URL [本文引用: 1]

[姚伯初. 中南—礼乐断裂的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南海地质研究, 1995(7): 1-14.]URL [本文引用: 1]
[11]Feng Wenke, Bao Caiwang.Topographic and ge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 China Sea.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 1982(4): 80-93.URL

[冯文科, 鲍才旺. 南海地形地貌特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2(4): 80-93.]URL
[12]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port on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Spratly Islands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Vol. 1).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9: 11-106.

[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上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11-106.]
[13]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Report on the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Spratly Islands and Its Adjacent Sea Area (Vol. 2).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9: 15-53. [本文引用: 1]

[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调查研究报告(下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15-53.] [本文引用: 1]
[14]Yao Bochu, Wan Ling, Liu Zhenhu.Tectonic dynamics of 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and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arth Science. 2004, 29(5): 543-54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2383.2004.05.00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通过对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场特征、盆地生储盖层发育等方面对比研究,讨论南海南北部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分布特征,为在南海进行油气勘查指明方向.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究其原因,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张性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较小,而南部挤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大;北部的地热流较南部小,因此地温梯度也较小,如北部陆架上的珠江口盆地的热流值在53~87mW/m2之间,平均67mW/m2,而南海南部大曾母盆地平均热流值达97mW/m2,最大值达130mW/m2,故南部边缘烃源岩的成熟度比北部高;由于南部边缘处于挤压构造环境,因此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挤压构造,而北部边缘一直处于张性构造环境,形成的构造较少且较小;同时,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烃源岩生烃与构造形成在时间上搭配较好.因此,在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大型油气田,而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大型油气田较少,中小型油气田较多.这就是为什么南海南部边缘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的地质原因.
[姚伯初, 万玲, 刘振湖. 南海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及其油气资源
. 地球科学, 2004, 29(5): 543-549.]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2383.2004.05.00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通过对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场特征、盆地生储盖层发育等方面对比研究,讨论南海南北部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分布特征,为在南海进行油气勘查指明方向.目前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究其原因,南海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张性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较小,而南部挤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盆地的烃源岩体积大;北部的地热流较南部小,因此地温梯度也较小,如北部陆架上的珠江口盆地的热流值在53~87mW/m2之间,平均67mW/m2,而南海南部大曾母盆地平均热流值达97mW/m2,最大值达130mW/m2,故南部边缘烃源岩的成熟度比北部高;由于南部边缘处于挤压构造环境,因此在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挤压构造,而北部边缘一直处于张性构造环境,形成的构造较少且较小;同时,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烃源岩生烃与构造形成在时间上搭配较好.因此,在南海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形成了许多大型油气田,而南海北部边缘沉积盆地中,大型油气田较少,中小型油气田较多.这就是为什么南海南部边缘的油气资源比北部丰富的地质原因.
[15]Zhao Huanting.Physical Geography of Nansha Islands.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6: 35-60. [本文引用: 2]

[赵焕庭. 南沙群岛自然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35-60.] [本文引用: 2]
[16]Liu Zhaoshu, Zhao Huanting, Fan Shiqing, et al.Geology of South China Se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2: 22-102. [本文引用: 1]

[刘昭蜀, 赵焕庭, 范时清, . 南海地质.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22-102.] [本文引用: 1]
[17]Chen Shijian.The natural survey of Spratly Islands.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1982(1): 52-58.URL [本文引用: 1]

[陈史坚. 南沙群岛的自然概况. 海洋通报, 1982(1): 52-58.]URL [本文引用: 1]
[18]Zhao Huanting.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of The Nansha Islands
. Tropical Geography, 1996, 16(4): 304-309.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本文综述了自然区划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南沙群岛为例,论述了海陆兼备的区域自然区划,但这里存在深海区的垂直带谱问题.文中提出了南沙群岛地区自然区划方案,同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1985)的全国自然区划的五级方案衔接,在三级区域(自然区)下划分2个四级区域(自然亚区),再细分4个五级区域(自然小区.论述了各自然亚区和自然小区的主要特征.</p>
[赵焕庭. 南沙群岛自然区划
. 热带地理, 1996, 16(4): 304-309.]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本文综述了自然区划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以南沙群岛为例,论述了海陆兼备的区域自然区划,但这里存在深海区的垂直带谱问题.文中提出了南沙群岛地区自然区划方案,同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1985)的全国自然区划的五级方案衔接,在三级区域(自然区)下划分2个四级区域(自然亚区),再细分4个五级区域(自然小区.论述了各自然亚区和自然小区的主要特征.</p>
[19]Wang Ying. China Marine Geography.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6: 74-87. [本文引用: 1]

[王颖. 中国海洋地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74-87.] [本文引用: 1]
[20]Feng Wenke.Topographic and morphologic haracteristics of South China Sea
. Marine Geological Research, 1982, 2(2): 82-85.
URL [本文引用: 1]

[冯文科. 南海地形地貌特征
. 海洋地质研究, 1982, 2(2): 82-85.]
URL [本文引用: 1]
[21]Zeng Chengkai, Wang Xiaobo.Distribution and genesis of the seamounts and hill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Donghai Marine Science, 1987, 5(1/2): 1-9.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根据1983年国家海洋局南海中部海区地形测深资料,描述了南海海盆海山、海丘的分布状况,并对两种不同性质的海山、海丘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曾成开, 王小波. 南海海盆中的海山海丘及其成因
. 东海海洋, 1987, 5(1/2): 1-9.]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根据1983年国家海洋局南海中部海区地形测深资料,描述了南海海盆海山、海丘的分布状况,并对两种不同性质的海山、海丘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22]Liu Zhaoshu.Geotectonics and Hydrocarbon Resourc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 Quaternary Sciences, 2000, 20(1): 70-77.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1-7410.2000.01.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对南海海盆的边缘构造、盆内的断裂构造以及岛弧与弧后盆地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南海海盆喜马拉雅期构造层、基底及盖层特点。根据陆缘扩张观点将珠江口盆地的沉积盖层在扩张陆缘演化阶段划分为第1扩张旋回(K2-E3^1)、第2扩张旋回(E3^2-N1^1)和第3扩张旋回(N1^2)。上述3个旋回控制着生、储、盖的分布。东沙断隆亦是如此。南沙断块区的礼东断块盆地以及曾母地堑带的曾母地暂盆地和万安堑盆地
[刘昭蜀. 南海地质构造与油气资源
. 第四纪研究, 2000, 20(1): 70-77.]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1-7410.2000.01.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对南海海盆的边缘构造、盆内的断裂构造以及岛弧与弧后盆地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论述。指出南海海盆喜马拉雅期构造层、基底及盖层特点。根据陆缘扩张观点将珠江口盆地的沉积盖层在扩张陆缘演化阶段划分为第1扩张旋回(K2-E3^1)、第2扩张旋回(E3^2-N1^1)和第3扩张旋回(N1^2)。上述3个旋回控制着生、储、盖的分布。东沙断隆亦是如此。南沙断块区的礼东断块盆地以及曾母地堑带的曾母地暂盆地和万安堑盆地
相关话题/自然 资源 南海 油气 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