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 empirical research be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Shizheng Yanjiu? With a classific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TANG Maolin,1,2, HUANG Zhan3收稿日期:2020-08-17修回日期:2020-11-10网络出版日期:2020-12-20
基金资助: |
Received:2020-08-17Revised:2020-11-10Online:2020-12-2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汤茂林(1967-),男,江苏沭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学方法论、地理学思想史、教材教学、城市化、区域发展。E-mail: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PDF (1889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汤茂林, 黄展. Empirical Research到底是实证研究还是经验研究?——兼论学术研究的分类. 地理研究[J], 2020, 39(12): 2855-2860 doi:10.11821/dlyj020200791
TANG Maolin, HUANG Zhan.
编者按
学术研究涉及****、科研院所、编辑、出版等多个环节,研究成果多种多样,目前学术界一般重视学位论文、专著和期刊论文。作为发表地理研究成果重要园地的地理期刊,多以经验研究论文为主,也有些围绕特定专题而组织的论坛,而诸如有深度的视点、评论、书评、****访谈等形式的成果因不受重视而很难见到。为全面反映和记录地理学家的思考结晶,本刊特开设一个不定期新栏目:学术论评。这将为****们针对地理研究、教学、服务的历史、现状、问题、方法(论)等方面的思考成果,尤其是思辩性的文章,提供发表的园地。我们期待大家的支持和投稿。
1 导言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国外。学术界也一样,大量翻译国外的学术著作,但由于稿酬、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适合翻译的人不愿意从事学术翻译工作,除了少数有担当的****之外还有许多初****参与学术翻译,致使翻译作品的品质泥沙俱下。有关学术误译问题,国内学术界已经有了许多讨论[1,2,3,4,5,6];相对而言地理学界几无讨论,只在书评或论文中偶尔提及[6,7,8,9],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理学术翻译一定就很好。这种缺少对话和批评的氛围不利于学术进步[6,10]。2020年初在阅读一本译著时,仍然遇到把“empirical research”译成“实证研究”的情况。之前在地理学科的中文论著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翻译和使用,尤其是期刊论文题目中经常用“实证研究”而相应的英译却用“empirical research”。
在中文世界,对实证研究一词存在很多的误解。就我们自己有限的阅读来看,在多个学科,都存在这种对“实证研究”一词的误译① (①如格致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郎金焕和李井奎的译著——《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 实证研究指南》(原作者:乔舒亚?安格里斯特,约恩-斯特芬?皮施克),原著副标题“An Empiricist's Companion”应译为“经验研究者指南”。 )或误用。误译指把“empirical research”译为“实证研究”和把“实证研究”译成“empirical research”或“empirical study”,误用是指把不是实证研究的工作算作实证研究。有不少人误以为有数据或有案例的研究就是实证研究,很多研究生就有这样的想法。甚至有方法论著作出版的徐云杰也有误用:收集数据对理论进行论证的过程就是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11]。这样误用的学人大约把理论研究之外的研究都算作实证研究。很多同行在这样用的时候可能是想当然的,并没有对“实证研究”这个概念本身作应有的思考。尽管此前已有同行初步指出这一点[8],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感觉有必要专门写篇文章来深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及相关问题,以期中文世界能够尽快消除误解。其实,这是个事关知识生产和方法论的重要问题,因为概念问题很要紧[12]。
2 相关的研究分类问题
“科学的目标是在尽可能广泛的领域内达成理性意见的共识。”[13]科学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来实现的,“研究是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系统方法”[14]17。研究的本质是寻求解释。对研究进行分类的标准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把研究分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前者试图在一个研究领域确定或建立基本事实和关系,后者“为获得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信息所进行的特定研究”[14]21。
基于使用方法的不同,研究又可分为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和混合研究(mixed research)。****们还常将研究分成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15]48。
定量研究是以数量化为主要手段进行的学术研究。地理学定量研究可以分为3个层次:① 原始资料数据的计量化处理和转化,如平均值、均方差、离散度等统计学基本概念的应用;② 地理数据的分析,如多元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多元判别分析、聚类分析、趋势面分析、马尔可夫分析、地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的应用;③ 地理模型研究,如引力模型、区位模型、投入-产出模型、成本-效益模型、空间扩散模型等[16]。
质性研究是相对于定量研究而言的。传播****邓津(Norman K. Denzin)和教育****林肯(Yvonna S. Lincoln)②(②他们也是塞奇出版公司《质性研究手册》第5版(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Sage, 2017)的编者。) 认为质性研究是指“在自然情境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观察、交流、体验与解释的过程”[17]293;教育****陈向明认为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7]293。
在中文语境中,****们常用“定性研究”来指代“质性研究”,并把一些其实是规范研究(normative research)的工作也归入“定性研究”[18]48。
理论研究是指不依赖于实验、操控变量或经验证据的研究③(③Christine Jax. How to Form a Theoretical Study of a Dissertation.
从方法论角度看,经验研究有采用归纳法的,也有采用演绎法的(图1,核心是正、负反馈两条线包括起来的部分),一般把采用演绎法的经验研究称为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提供有关“是什么”的系统性知识。经验研究的对象是实然世界。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1学术研究的演绎法[19]
Fig. 1The deductive approach of academic research
归纳是从可观察到的实在(事实、数据)中得出新的概括的经验过程,它不依赖于以前的知识[20]5,转引自[14]85。归纳最常见的形式是从若干个别案例进行概括,得出一般性论述;有时这种论述不一定正确,这就是归纳法的局限性。每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
3 国内“实证研究”概念误用的原因分析
许多同行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称为实证研究,导致中文世界所谓实证研究的泛化。这可能隐含着不少同行认为实证研究比经验研究高明的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国人重实用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人重实用、轻理论早就被历史学家陈寅恪总结为“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于实事之利害得失观察过明而乏精深远大之思[21]。如果从国际上来看,其实人文地理学同行更看重理论研究。这是文化和价值论层面的原因。笔者之一利用讲课等机会,已经对“实证”一词的误用做了小范围的纠正和普及的工作。这种对实证主义的误解还与我们对经验主义的误解有关。经验主义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哲学,特别是在地理学中,它强调知识最重要的来源是人们的经验(experience)和感知(sense perception),认为那些不可观察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或毫无意义的[23]893,这其实也是一种认识论。而实证主义(positivism)通常是指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logistic positivism),是在对经验主义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主张严格的外在事实依据,即“经验”要能够被科学验证(特别是能够经得起数理验证)才有意义,强调科学性,排斥形而上学。应用于研究方法时,用实证研究这个词就意味着该研究强调数据(一般偏量化),结论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能够给人一种“科学客观”的感觉。而且在理念上,实证研究追求价值中立,即在研究中要避免个人价值观的影响,争取做到客观公正。但是,实际上,人文地理学的实证研究多少会受研究者的价值观和情感的影响,难以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和客观,所以不能认为实证研究就一定中立、客观、公正。在很多时候,我们选择的研究问题本身就是价值观的一种反映。正如哈维在批评实证主义时所说的:“严格的科学绝不中立于人类事务;试图将自身置于历史之外,最好不过就是产生出严格意义上的善意的伪科学,实证主义便是最好的例子。”[23,24]
在很多情况下同行们提到的那些所谓“实证”研究,大多属于经验研究之范畴。这便是对“实证研究”一词的误用。作为研究方法的经验主义进路(empirical approach),也是要建立在观察和实验之上的,把“经验”归纳并上升为理论的过程同样涉及不同形式的数据搜集和分析。但是,用“经验”(empirical)这个词,如果配上“经验主义”(以经验为依据)的直译,容易给大家造成一种经验研究“不那么科学、有主观色彩”的印象。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许多学科的****们就都统一将“empirical research”或“empirical studies”翻译成了“实证研究”。
直到见到考德威尔(Bruce J. Caldwell)提到“实证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共识”(positivist-empiricist consensus)这个说法[25]48,我们才确定无疑地断定,把“empirical research”译为“实证研究”是一种误译。这是中文世界较为普遍的误译,留洋归来的那些博士们大多也未能免疫。实证主义者-经验主义者共识[25]48这种说法证实了我们之前的预想,即实证主义是经验研究的一种范式(paradigm)。
4 结论与讨论
把empirical research译为“实证研究”是中文世界普遍的一种误译。与此相关的还有对“经验研究”概念的误解。经验研究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质性的。质性研究常被当作是主观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质性研究也是对质性数据的分析来得出研究结论的,所以这属于经验研究。其实,在多数情况下,相关的误解是源于我们的实用主义文化传统和对功利的过分重视,而对理论问题尤其是哲学问题视而不见或不思。对人文地理****而言,只要认真读一下《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这样的本学科哲学论著,或者《科学究竟是什么》[26]这样的科学哲学论著,或者《人文地理学野外方法》这样的本学科方法著作,或者《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这样的经济研究方法论著作,就可以消除有关的许多误解。对地理学的哲学问题,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对地理知识生产至关重要。
早在1960年代晚期,尤尔根·哈贝马斯就把科学分成三类,即经验-分析科学、历史-诠释科学和批判科学[27]。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确保科学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前进。埃里克·谢泼德针对(人文)地理学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划分(图2④(④ 文献[8]对此图的引用因忙中出错,将“观念论”误为“实在论”,现予更正。))[28]1117。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是图2中椭圆型里面的内容,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研究早已不是主流。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2埃里克·谢泼德的认识论三角
Fig. 2The epistemological triangle by Eric Sheppard
《论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期望拙文在消除对“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概念的误译和误解上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任重道远。
致谢:
专家1指出了相关研究的未来方向;专家2的建议使文章结构更合理,也使原来一部分表达不清的地方得以澄清,一些枝蔓得以消除。复审专家的建议使我们修改了文中有关研究分类的两处不当表达或引用,扩充并完善了摘要,并获得了研究方向方面的启示。真诚感谢三位匿名评审专家的付出。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
URL [本文引用: 1]
翻译西方学术著作,特别是大师之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外语基础过硬外,还要吃透所译之全书的思想脉络,而要吃透全书则要吃透全人--其人的整个思想体系.这是准确翻译西方学术著作的一个基本前提.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3]
[本文引用: 3]
,
URL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3]
[本文引用: 3]
,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
URL [本文引用: 1]
从我国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入手,切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自1970年代以来,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逐步多样化,这可以作为我们发展人文地理学方法的一个参考。正是基于对实证主义地理及其方法论局限性的认识,结构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化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继登场。中国作为一个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地理格局异常复杂。结果是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问题并肩前行,发达和欠发达有关的问题同时存在。对这样复杂的地理景观所进行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较多地采用了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空间科学传统,对塑造这一景观的人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迫切需要方法论和方法的多元化。
[本文引用: 1]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1]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引用: 1]
,
URL [本文引用: 1]
主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镇化"与"城市化"等一系列基本概念的混乱,提出我国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以强调规范城市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本文引用: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引用: 1]
朱钢译.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4]
Translated by Zhu Gang.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本文引用: 4]
,
DOI:10.1177/030913259101500104URL [本文引用: 1]
左大康主编.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本文引用: 1]
In: Zuo Dakang, ed. ,
[本文引用: 1]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本文引用: 2]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本文引用: 2]
,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xi-xii.
[本文引用: 2]
北京: 商务印书馆,
[本文引用: 1]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本文引用: 1]
,
DOI:10.1093/ajae/75_Special_Issue.48URL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
DOI:10.1080/00045608.2015.1064513URL [本文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