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引力模型的经济空间结构时空演变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齐梦溪1,, 鲁晗2, 曹诗颂1, 王文娟3, 邵静1, 赵文吉1,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8
2.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成都 611130
3.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46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A case of Henan province, China

QIMengxi1,, LUHan2, CAOShisong1, WANGWenjuan3, SHAOJing1, ZHAOWenji1,
1.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Key Laboratory of Beijing,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2. College of Resources,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赵文吉(1967- ),男,河南邓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环境遥感。E-mail: zhwenji1215@163.com
收稿日期:2017-12-15
修回日期:2018-03-25
网络出版日期:2018-05-20
版权声明:2018《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所有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458,4157115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齐梦溪(1992- ),女,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方向为GIS方法与应用。E-mail: Qmengxi21@163.com



展开

摘要
基于经济引力模型与空间自相关理论,运用空间—时间热点分析方法,系统收集2001年至2014年间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和外商在豫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等经济指标,对位处中原地带的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时空演变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全省各市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相关性,以郑州市为中心形成了经济发展核心带动区,并对其辐射范围内相邻城市经济,表现出明显正向带动效应。而东南部地区城市间,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城市经济彼此之间带动作用不显著,因此,在全省范围内最终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经济空间结构。② 人均GDP以市为单位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全省中西部为高水平经济发展集聚区,而东部经济发展水平则普遍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准。③ 在该研究区域内,各市经济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随时间的变化整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演变状态,且与人均GDP的演化趋势、外商和港澳台商在豫直接投资情况,均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全省经济发展的地域演变方向与国家出台的经济政策具有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经济空间结构;引力模型;时空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集聚效应;河南省
Abstract
Based 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ory and economic gravity model, using the method of spatial statistics analysis, we collected the economic indicators such as per capita GDP,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and capital actually used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 Henan by foreign countires, as well as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Further,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trajectories of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in Henan Province.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as an economic link among each city. Zhengzhou, as the economic center of Henan,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urrounding cities. The economic links among cities were weak in southeastern Henan. Therefore, the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rovince showed a typical "Core-Peripheral" feature. (2) Per capita GDP of each city presents stro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Cities in central-western Henan had become a region of high-level economic agglomeration, while eastern Henan was generally lower than the province's aver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3) Within the study area, the economic growth showed a certain degree of stability in the process of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process of urban economic agglomeration showed a good consistency with the evolution trend of GDP per capita and FDI. Finall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of Henan provi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policies that have been released by the government.

Keywords: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gravity model;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spatial autocorrelation;agglomeration effect;Henan province

-->0
PDF (13574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齐梦溪, 鲁晗, 曹诗颂, 王文娟, 邵静, 赵文吉. 基于引力模型的经济空间结构时空演变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5): 883-89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05003
QI Mengxi, LU Han, CAO Shisong, WANG Wenjuan, SHAO Jing, ZHAO Wenji.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A case of Henan province,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5): 883-89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05003

1 引言

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也就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因为经济增长的快慢通常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好坏的标准之一,所以本文选其作为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着力点。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一方面,经济活动日益显现的差异性会在空间上产生相应的职能分化,从而进一步带动社会形态在地理格局上的分化,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1];另一方面,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在空间上产生较为明显的集聚现象,也就是外部经济,它在空间上表现为一种生产的集中,是与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相联系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地域上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经济结构空间格局,并产生相应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2,3]。因此,对一个地区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是了解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演变趋势的有效手段。
国外****对于经济空间结构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是基于区位论而展开的,主要包括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理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创立的工业区位理论、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提出的中心地理论以及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等[4,5]。国内经济空间结构理论自1984年陆大道的点—轴理论开始[6],之后相关****分别从经济空间结构模式、空间结构形态、空间结构定量测度、空间结构演化驱动力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比如:陆玉麟等提出的区域双核结构理论[7]。纵观以往空间经济结构的研究,共同的不足点在于国内****的研究尺度[8,9,10]主要基于地级市和县,且研究区域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很少有人从经济引力模型的视角出发分析欠发达地区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状况。
本文以河南省2001-2014年14个时间断面为例,选择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宏观研究,主要考量到中原城市群现已成为国家级别的城市群之一,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第四增长极。从战略角度出发,河南省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密集的人口规模等对实现中部崛起、带动中西部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通过研究河南省内部经济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路径,对未来全省各市经济发展重点的规划与重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1]
通过构建经济引力模型对河南省各市经济质量和经济重心迁移变化情况进行概要论述,分析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空间格局,并从经济时空集聚的角度研究各市经济之间动态交互作用。全文对GDP、进出口总额等几个主要的经济指标进行处理与分析,在时间尺度下,对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变格局进行宏观把握,发掘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外部带动与制约因素,掌握该地域单元经济时空分异过程,本文结论能为河南省经济政策的制定与侧重点的区划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促进该区域经济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选取河南省18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其中济源市为省直辖市,其余城市均为地级市。研究区如图1所示,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和黄河中下游,其大部分城市分布在黄河以南,是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结合的典型中部区域,全省人均GDP在中国处于较落后的水平,经济发展也长期处在欠发达级别。其总面积占中国总面积的1.73%,地势西高东低,中部和东部为黄淮海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就河南省地级市分布情况而言,城市地域面积最大的是位于西南部的南阳市,面积最小的是位于西北部的鹤壁市。而近几年各市常住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城市为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近年来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交通枢纽。河南省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拥有丰富的劳动资源与较大的消费市场,且因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等自然条件良好,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研究区地理位置图
-->Fig. 1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s of Henan province
-->

2001年以来全省18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近14年来,由于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均衡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对位处中东部地区的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影响最为明显的政策主要有:2006年实施的“中部崛起战略”和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全省经济借助两次强劲的东风得到显著提高,并取得长足发展。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本文主要的数据包括:国家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的市级边界,地理矢量数据采用北京1954高斯克吕格投影形成的地理地图。经济指标主要包括:GDP、人均GDP、进出口额以及外商在豫投资实际利用额(来源于2001-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郑州海关公开统计表),各城市间最短道路距离数据通过百度API进行提取的。

2.3 研究方法

2.3.1 引力模型 经济地理学中的引力模型[12,13,14,15]来源于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模型,在地理学中根据研究问题的差异性,经数代经济地理学家的拓展与完善,对该模型采用不同的假设,逐渐形成了如今较为丰富的经济引力理论体系。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出发,引力模型可以测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从而揭示经济增长过程的引力因素。公式如下[16]
Tij=GMiMjDijb(1)
式中: Tij为两地区之间的引力值; MiMj分别为两地区的经济“质量”; Dij为两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 b为距离之间的摩擦系数,表征的是距离的影响程度,一般取 b=2, G为引力常数,本文取 G=1。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达经济的引力作用,城市间的距离不能单纯的考虑欧式空间距离,本文借用百度地图API工具,获取城市道路之间的最短交通距离与最短时间成本[17],用两者的复合距离来代替欧式空间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Dij=dij×tij(2)
式中: Dij为两地区之间的综合距离,是由最短交通距离 dij与最短时间成本 tij组成的,对最短交通距离与最短时间距离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通过专家打分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求得综合距离,本文定义为经济距离,即衡量该研究区域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距离参数。
在一般的经济引力模型中,质量 MiMj通常为单一要素变量,如GDP或人均GDP,但也有****从综合指标的角度来综合评定,比如:孙晶等对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的经济质量共选取了16项指标来综合评定[18],梁任敏等在对经济地理重塑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的分析过程中筛选了4个与经济距离相关的指标[19],为了更加准确地测定河南省各市经济活动的联系强度与潜在的发展实力,本文在参考前人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的经济发展类型以及地理区位条件,在单要素引力模型基础上,采用多指标综合核算的经济引力模型。为了对经济质量进行较为准确的衡量,选取以下3个经济指标:GDP、出口总额和外商在豫直接投资利用额来综合核算区域经济质量,对2001-2014年间3个指标分别归一化处理,并对处理后的数据采用均值法进一步综合核算,结合经济距离,求得河南省各市的经济吸引力,在得到各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基础上,经过对每个城市的经济吸引力进行加总计算,得到城市经济发展的潜能值,从而有效地估算各市经济发展的潜力,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依据。
2.3.2 经济空间集聚分析 全局Moran's I指数是对区域内空间数据属性值的全局自相关特性的描述。该方法主要同时依托要素位置与要素值两个属性来度量空间自相关性,公式为[20]
I=ns0×i=1nj=1nwijzizji=1nzi2(3)
式中: Zi是要素 i的属性与其平均值 xi-x?的偏差; wij是要素 ij之间的空间权重; s0是所有空间权重的聚合,且 s0=i=1njinwij; n为要素样本总数,即空间位置的个数。全局Moran's I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 1],当 ij空间位置越临近时 wij越接近于1,这时区域经济的自相关性越强,经济交流越密切,反之, wij=0时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通常采用标准化统计量 Z来检验研究区内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 Z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Z=\frac{I-E(I)}{\sqrt{Var(I)}}$(4)
式中: E(I)Var(I)分别为其数学期望和变异系数。数学期望 EI=-1n-1,变异系数 Var(I)= EI2-E(I)2。当 Z>0且显著时,表明存在空间正自相关,即相似的高或低观测值趋于空间集聚;当 Z<0显著时,表明存在明显的空间负自相关关系,相似的观测值趋于分散分布;当 Z=0时,观测值则呈独立随机分布。研究过程中,全局Moran's I指数计算是基于ArcGIS操作平台实现的[21]
热点分析(局部Getis-Ord Gi*)是识别局部空间是否具有显著性的热点与冷点的方法,它采用 Z得分与 P值来度量研究区域特定属性值的显著性,可以得到研究区某要素在空间上发生聚类的位置分布信息。其中 Z得分是标准差的倍数, P值表示在该方法中观测到的空间模式的随机性的概率。当 Z得分较高且 P值较小时,表示有一个高值空间聚类(热点区);当 Z得分较低为负数且 P值较小,此时会有一个低值空间聚类(冷点区);当 Z得分接近于零时不存在明显的空间聚类,最终通过制图判断高值或是低值在空间上发生聚类的位置。热点分析局部统计的公式为[22]
Gi*=j=1nwi,jxj-x?j=1nwi,jS[nj=1nwi,j2-(j=1nwi,j)2]n-1(5)
式中: xi是要素 j的属性值; wi,j是要素 i和要素 j之间的空间权重值; n为所有要素总和,且其统计量检验值公式为: x?=j=1nxjn为平均值, s=j=1nxj2n-x?2是空间权重聚合公式。

3 结果分析

3.1 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变动分析

由全省GDP与人均GDP柱状图(图2)的增长趋势可以明显的看出,2001-2014年河南省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在2007年前后GDP与人均GDP增长速度最快,两者之间的变动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且人均GDP历年增长幅度较总体的GDP而言,前者对于经济增长的表现力较为突出。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2001-2014年河南省经济指标时间截面变动图
-->Fig. 2Economic indices changes of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1-2014
-->

判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态是否具有潜在活跃度[23],通常地区自身所具备能够吸引外来投资的条件的优越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如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与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等。分析全省对外来投资的实际利用额的折线图(图2)可知:(1)自2001年起,外来投资实际利用额呈递增趋势,其间主要有两个波动幅度较为明显的增长点,分别在2006年与2010年,结合2001-2014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分析,该经济指标随时间变动的趋势与经济政策出台的时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4]
(2)从各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走势来看[25,26]图3),与全省总投资量的变动趋势总体符合,至2014年全省18个城市中,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与三门峡市4个城市吸引外资量相对较多。其中郑州市与洛阳市自2005年以后,吸引外来投资并实际利用能力特别突出,2014年外资投资量在2个城市分别达到了363002万美元和241025万美元(数据来源于2015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成为河南省18个城市中吸引外资最多的两个城市。结合实际情况,郑州与洛阳在研究区域内,两者地理位置均为全省交通枢纽地带,近年来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吸引外资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河南省各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额
-->Fig. 3The actual use of foreign capital amount in different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

从宏观角度分析河南省进出口总额与失业率,可以看出:一方面,在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贸易顺差(当年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的差值)通常被作为GDP核算的一个重要指标,即净出口与GDP呈正相关。全省进出口总额整体呈上升趋势,期间有两个主要波动时间点,分别是2008年与2009年(图4)。在2001-2008年的8年间,进出口额均出现稳定的小幅增长,到2009年全省进出口额有了一个较为明显的下降,直到2009年年底进出口的情况才开始逐渐好转,从2010年起进出口额增长率增加较快,到2014年达到一个峰值,全省经济贸易活力较为强劲。分析图5可以看出,河南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在2005年前后有小幅度下降,自2010年起开始大幅度增长,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在总经济核算中所占比例增加,河南省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来看,省内经济存在的风险逐年升高。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2001-2014年河南省贸易额历年变动
-->Fig. 4Trade amount changes of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1-2014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2001-2014年河南省进出口总额占GDP比例
-->Fig. 5Proportions of imports and exports in GDP in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1-2014
-->

另一方面,通常失业率可以反映地区经济的整体状况,作为对经济反应最为敏感的社会指标,一般失业率下降可以表示研究区经济发展状况整体良好,反之,则经济发展状态不理想。由图6可知,全省登记失业率与城镇失业率均在2005年以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以2005年为转折点,失业率开始逐年下滑,两者波动趋势较一致,其中城镇人口2001-2014年来一致呈递增状态。在图7中,失业率下降较为明显的城市分别为郑州、鹤壁、漯河与信阳,但如焦作和周口失业率随时间却是增高的。以上数据可以说明,各市经济发展不均衡但全省经济总体态势走向良好。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2001-2014年河南省历年失业率
-->Fig. 6The unemployment rates of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1-2014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河南省各城市人口登记失业率
-->Fig. 7Registered unemployment rates in different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

通过对全省各项指标(历年GDP、人均GDP、外商和港澳台商在豫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进出口总额与失业率)的微观动态分析与对比,在其相互印证中,从宏观上把握近14年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演变方向。

3.2 基于引力模型的空间结构分析

在对多项经济指标综合处理的基础上,得到全省各市历年经济联系强度状况[27,28]的引力值核算数据表。本文选取2001年、2005年、2010年与2014年4个年份城市单向引力值数据分别制作成曲面图,以直观表征各个城市的经济在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强度(图8)。利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城市经济发展潜能、关联程度、溢出效应等进行了动态分析(图9),从而客观地估算出该研究区经济是否具有较为良好的发展状态,以及比邻城市之间是否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辐射带动作用。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8河南省城市间经济引力曲面图
-->Fig. 8Economic gravity among the cities of Hennan province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92001-2014河南省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对比
-->Fig. 9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s in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1-2014
-->

分析河南省从2001-2014年城市间经济吸引力的变动趋势,从宏观角度观察,全省经济联系强度随年份的递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就具体城市在空间上的经济交流情况分析,全省出现了一个经济核心区,即以郑州为核心的中部地区,两个经济副关联发展区,即以安阳—鹤壁为代表的北部地区和以许昌—漯河为焦点的东南部地区。在四幅图中,峰值越高,城市之间的经济引力越大,显然从2001年起至2014年,郑州市对其周边5个城市(开封,洛阳,焦作,新乡和许昌)经济发展的引力值始终居高不下,最终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经济增长带动辐射区。经济集聚现象由此产生并逐渐明显,究其形成的原因,显然综合了多种因素[29]:首先,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机遇多、势头好,而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政府整合各种资源的条件显然也比其他城市便利。另外,自然环境适宜、劳动力集中等多种有利条件,促使该城市经济发展越来越好,而其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也越来越强。安阳、鹤壁、新乡和濮阳4个城市之间经济关联性也保持着较高水平,安阳与鹤壁两个城市之间经济交流十分密切,究其原因主要是安阳与鹤壁地理位置毗邻,两地多数自然资源共享(如煤炭、河流等),因此大量经济生产活动是两地区人民协同进行的,因此城市间经济联系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势头。除此以外,经济往来较为密切的城市明显为焦作、许昌与漯河,即峰值区域随着时间上升明显。从图中各市之间的引力值来看区域经济交流的密切程度,经分析可知,经济发展突出的城市对其周围城市均存在着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带动作用日益明显。郑州虽对周边大范围城市经济带动力显著,但显然与其距离较远的城市如信阳、周口等之间的经济交流并不频繁,因此可以推论,经济引力值与城市间彼此联系的密切性成正比。
本文通过经济引力模型,在空间上直观表现了2001-2014年来,河南省各市经济之间相互往来的密切程度,并通过对各个城市经济吸引力的综合加总得到各市经济发展潜能,从而预估了各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在活力。在全省经济走向的总体趋势演变图中(图9),经济发展潜能以及经济关联程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对比以上4年时间截面中研究区经济潜能值的动态变化状况,可以看出,从2001-2005年变化最为显著的城市有焦作、洛阳与许昌,在同等量级条件下3个城市的经济潜能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且均位于郑州附近,说明在这5年间,全省中西部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经济活力不断提升,其余城市经济潜能相对增长较慢。到2010年郑州与许昌之间经济交流频率明显下降,而许昌与漯河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频繁,城市经济发展潜能仍处于较高水平。至2014年河南省作为欠发达地区[30,31],经过近15年的发展,经济活力逐渐增强,在空间上形成以中北部为核心的集聚区,并在时间维度中不断的向周边辐射,产生了较为显著地经济溢出效应。而位于河南省外围区域的信阳、濮阳、济源等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度较低,经济发展潜能值不显著,经济活力严重缺乏,显然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单核心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模式[32]
纵观14年间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走势,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始终保持,在该区域形成经济增长极,且以其为中心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始终很强,即经济溢出效应明显。不难看出,郑汴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自2010年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在以郑州为中心的经济缓冲区周围,焦作、洛阳、许昌和新乡的经济发展潜能和城市经济引力作用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具备经济交流空间上的条件的前提下,经济的联动作用十分明显,形成了全省经济的集聚区域。这也印证了将郑州作为构建“一核四轴四区”空间分布格局核心区政策的正确性。
通过对河南省经济引力值和潜能值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未来几年该地区省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契合实际的研究意义。

3.3 基于自相关的空间结构分析

3.3.1 全局 Moran's I 将全省各市2001-2014年人均GDP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结果如图10所示。历年人均GDP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且由于历年 P值均小于0.1,具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Z得分又均大于1.65,为正值,则可以选择在拒绝零假设的前提下,将置信度设置为90%,认为在该研究区域内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两极(高水平或低水平地区)均存在空间同质现象,且邻近的地域单元具有很强的相似性[33]。比较全局Moran's I指数历年变化,指数值在2007年以前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长,即经济在空间演变过程中相对集聚程度逐年增强,研究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缩小趋势[34],从2007年以后,Moran's I指数出现逐年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小,空间集聚效应稍有减弱,空间异质性有所增强。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0全局Moran's I指数变化趋势图
-->Fig. 10Global Moran's I index
-->

3.3.2 局部Getis-Ord Gi*分析 如图11所示,在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热点区和冷点区时,通常情况下,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热点区,其要素在具有高值的同时,该区域会被同样具有高值的其他区域所包围,冷点区也具有同样的特性。具体分析历年人均GDP热点演变图时发现:热点区集中在河南省的西北部,以济源、焦作、郑州3个城市为中心,向周围延顺,且可以观察到自2006年起三门峡市逐渐受到热点中心区域带动,经济发展状态逐渐好转,并趋于稳定,结合2006年“中部崛起”政策正式开始实行,可以推定经济集聚的时序变化与空间演变是相吻合的[35];冷点区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东部沿省界一带,分析图中颜色变化,东南部冷色调区域逐年变浅,整体过度较为平缓[36],至到2014年热点区向周边扩大,冷点区范围缩小,全省经济出现了一次明显的发展,考虑到2013年9月中旬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再次印证了经济发展与政策实施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在研究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的迁移变化过程中,从时间维度分析,研究区域的空间格局会在特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规律性变化,从而在空间上分化出较显著的热点区与冷点区。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12001-2014年河南省各市人均GDP热点分析演变图
-->Fig. 11Spatial hot maps of GDP in Henan province during 2001-2014
-->

全省高值簇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地区,形成比较明显的集聚热点区域,低值簇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地区,形成了较突出的集聚冷点区域。近15年来,热点区经济集聚现象有所加强,并以郑州、焦作、济源为中心向外延扩散。冷点区集聚范围变动较小,但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在基于自相关的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分析中,本文所选取的数据主要为河南省各市2001年至2014年的人均GDP。在经济学领域中,通常采用人均GDP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它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也是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程度的测度标准,所以在多数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中,人均GDP通常会作为主要的研究数据[37]

3.4 政策启示

河南省“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现已正式启动,其中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制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GDP达到发展预期目标之余,全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有一个显著性提高,同时结构性改革也要取得实质性进展;除此之外,还要推动城镇化建设,建设地区副中心城市与人口集中的“县改市”[38]。因此,很明显经济集聚将会促使该地区空间结构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演化[39,40],从而成为预期规划目标实现的主要推动力。在对区域经济的时间与空间变化分析中,发现其演变规律,不但可以作为经济规划的辅助手段,也可以有依据的预测未来经济发展的侧重点,这样才会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产业结构的最合理化。如本文研究发现,未来想要提高全省GDP总量,应依据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与全省交通网的完善程度,在实现对西北部(以郑州市为核心区)周边地区经济带动的同时,加大对东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可以综合地域资源丰富程度、产业结构、劳动力集中程度等多方面因素,选取并制定东部地区侧重扶持区域,重点发展,进而使之具备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潜能,为全省经济均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经众多国内外****研究发现[41,42,43,44],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最为明显的外部表征方式是空间集聚,而经济集聚程度通常可以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活力的标准,同时也是研究一个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发展最为契合的方向。而本文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的河南省全域经济发展状态,进行多种方法分析得出,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在地域上表现为一种集聚现象,经济活力较强的地区在空间上对周边地区经济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经济集聚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会逐渐成为研究区范围内的增长极(如郑州是河南省经济的增长极),从而带动该地区周边经济的显著发展,即经济溢出效应产生。
在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的研究中,本文对2001-2014年间的经济数据,采取从全局到局部逐渐细化的分析方式,在对不同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相互比对中发现,全省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局部新特征,同时在全省范围内经济结构随着时间的推进发生了规律性的演变。主要结论有:全省经济结构在空间上表征出集聚效应,最终形成了“中心—外围”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中部地区以郑州市为核心的周边范围内具有明显的经济溢出效应,而外围城市经济发展明显滞后,缺乏活力[45,46]。全省的经济发展潜力逐年上升,城市间经济交流日益紧密,在空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自相关性,且在近几年里,研究区域经济集聚空间格局演变态势趋于不稳定,可以看出出现了新的集聚与发展契机。
通过经济引力模型与局部热点分析可以看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阶梯式的发展模式,其中西北部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郑州作为增长极在其周围形成了经济核心发展区,而其周边城市如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和洛阳则形成了经济发展第二核心圈,位处该圈层的城市基于空间自相关原则,对其外围经济活力不足的城市(如商丘、周口、信阳等)产生经济带动作用,最终在全省形成了三圈层式的经济空间结构布局。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冯兴华, 钟业喜, 陈琳, . 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 经济地理, 2016, 36(6): 18-25.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6.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Mann-Kendall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进行突变点分析,结合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在Arc GIS、Geo Da等软件支持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多视角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北—西南格局,重心迁移以东西方向为主、南北方向变化较小,在主半轴方向上阶段性特征明显,辅半轴则呈持续收缩趋势;县域经济格局具有两极分化、圈层扩散、地域差异等特征;1990—2003年区域县域经济呈集聚分布态势,2003—2013年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减弱,热点区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带;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法则,其发展状况呈分散均衡型,其演变格局表明各类型县域比例差异较小,东部经济地带以先升后降型为主,中部经济地带以下降型县域为主导,西部经济地带主要为持续上升型;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产业布局与全球化水平、城市等级体系状况、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Feng Xinghua, Zhong Yexi, Chen Lin, et al.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county regional economy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6): 18-25.]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6.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基于Mann-Kendall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进行突变点分析,结合数理统计及空间分析方法,在Arc GIS、Geo Da等软件支持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多视角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北—西南格局,重心迁移以东西方向为主、南北方向变化较小,在主半轴方向上阶段性特征明显,辅半轴则呈持续收缩趋势;县域经济格局具有两极分化、圈层扩散、地域差异等特征;1990—2003年区域县域经济呈集聚分布态势,2003—2013年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态势有所减弱,热点区主要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区集中分布于中西部地带;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满足位序—规模法则,其发展状况呈分散均衡型,其演变格局表明各类型县域比例差异较小,东部经济地带以先升后降型为主,中部经济地带以下降型县域为主导,西部经济地带主要为持续上升型;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产业布局与全球化水平、城市等级体系状况、国家政策导向等因素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县域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2]朱丽霞, 敖荣军. 基于GIS的区域化外部经济研究
. 经济地理, 2011, 31(8): 1264-1269.
[本文引用: 1]

[Zhu Lixia, Ao Rongjun.Empirical study on regionally external economies based on GIS
.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8): 1264-1269.]
[本文引用: 1]
[3]Chen G, Yin X G, Pan Y.Social capit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a
.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200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By using cross-sectional data in 2000,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influence of trust index in every area in China on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The results shows that trust index in every area has remarkably effected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Thereby,it proves that social capital advances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accelerat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of social capital level between the area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4]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15-78. [本文引用: 1]

[Lu Dadao.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Structure.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5: 15-78.] [本文引用: 1]
[5]李小建, 樊新生. 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 地理科学, 2006, 26(1): 1-6.
[本文引用: 1]

[Li Xiaojian, Fan Xinsheng.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economic structure in the less developed region and its effects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he case of Henan provinc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 26(1): 1-6.]
[本文引用: 1]
[6]陆大道. 京津唐地区的区域发展与空间结构
. 经济地理, 1985, (1): 37-43.
[本文引用: 1]

[Lu Dadao.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structure in Beijing-Tianjin-Tangshan area
. Economic Geography, 1985, (1): 39-45.]
[本文引用: 1]
[7]厉敏萍, 曾光. 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综述
. 经济体制改革, 2012, (6): 53-5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与区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存在不同理解,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加强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很有必要。
[Li Minping, Zeng Guang.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ion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ory were reviewed
.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2012, (6): 53-56.]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与区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存在不同理解,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加强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很有必要。
[8]樊新生, 李小建.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2): 70-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05.02.01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ArcView GIS 3.2软件为分析工具,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分析河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建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从经济要素投入、经济结构转换角度分析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20世纪80和90年代豫西北、豫中地区经济相继崛起,形成强大的经济中心,而其它地区相对落后,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了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2)1980年以来,工业化作为主导力量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差异及其空间变化是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直接动力;3)河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工业化程度空间差异与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这与河南省资源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密切关联.
[Fan Xinsheng, Li Xiaojian.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of Henan Province.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5, 21(2): 70-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0504.2005.02.01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ArcView GIS 3.2软件为分析工具,将县域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结合,分析河南省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建立线性回归分析模型,从经济要素投入、经济结构转换角度分析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20世纪80和90年代豫西北、豫中地区经济相继崛起,形成强大的经济中心,而其它地区相对落后,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形成了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2)1980年以来,工业化作为主导力量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空间差异及其空间变化是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直接动力;3)河南省的经济空间结构、工业化程度空间差异与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这与河南省资源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密切关联.
[9]米楠, 卜晓燕, 米文宝. 宁夏六盘山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
. 经济地理, 2015, 35(4): 40-46.
[本文引用: 1]

[Mi Nan, Bu Xizoyan, Mi Wenbao.Research on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Liupan Mountainous Area in Ningxi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4): 40-46.]
[本文引用: 1]
[10]刘东东, 钟韵. 转型期广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对策
. 经济问题探索, 2011, (7): 49-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912.2011.07.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四大经济区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主要依据,分别从经济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潜力等不同角度研究了广东区域经济 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特征,得出结论广东经济空间已形成核心-边缘结构,2005年之前经济空间结构中以极化作用的持续增强为主,之后进入到一个稳定过渡的 阶段,部分特征显示出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扩散作用开始显现.最后,结合广东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提出了在转型期优化广东经济空间结构的措施.
[Liu Dongdong, Zhong Yun.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Guangdong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countermeasures
.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1, (7): 49-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2912.2011.07.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四大经济区1995~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主要依据,分别从经济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潜力等不同角度研究了广东区域经济 空间格局的演变及其特征,得出结论广东经济空间已形成核心-边缘结构,2005年之前经济空间结构中以极化作用的持续增强为主,之后进入到一个稳定过渡的 阶段,部分特征显示出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扩散作用开始显现.最后,结合广东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提出了在转型期优化广东经济空间结构的措施.
[11]苗长虹, 王海江.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 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 地理研究, 2006, 25(2): 222-23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2.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河南省省辖市之间以及它们与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河南省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方面的具体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公路、铁路客运之间确实有着极强的线性相关性,由此建立了通过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所占比例的大小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由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全部经济联系强度的比例来量化表征经济地理位置的思想,通过河南省区内和区际城市经济联系主要方向和强度的具体计算,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形成及其与外部城市群的对接有其客观的人流联系基础。
[Miao Changhong, Wang Haijiang.On the direction and intensity of urban economic contacts in Henan Provinc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2): 222-23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2.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河南省省辖市之间以及它们与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河南省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方面的具体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公路、铁路客运之间确实有着极强的线性相关性,由此建立了通过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所占比例的大小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由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全部经济联系强度的比例来量化表征经济地理位置的思想,通过河南省区内和区际城市经济联系主要方向和强度的具体计算,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形成及其与外部城市群的对接有其客观的人流联系基础。
[12]李陈, 靳相木.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心镇空间联系测度研究: 以浙江省金华市25个中心镇为例
. 地理科学, 2016, 36(5): 724-73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10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根据中心镇之间经济社会要素空间流动特征,对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进行改进与整合,形成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心镇空间联系测度方法体系,并将其应用于金华市25个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和空间引力范围的定量测度。结果显示:<i>① </i> 金华市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组团化空间格局,中心镇发展可进行“两轴线、四组团”的空间整合;<i>② </i>市域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需采取差别化的措施促进中心镇协同发展;<i>③ </i>金华市中心镇空间引力范围差异较大,中部中心镇组团空间引力范围最大,东南部、西部组团次之,北部组团最小;<i>④ </i>中心镇与断裂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可作为判断中心镇组团内核心中心镇及关键节点中心镇的重要依据。</p>
[Li Chen, Jin Xiangmu.Measurement of spatial interaction between central towns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l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5): 724-732.]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5.010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根据中心镇之间经济社会要素空间流动特征,对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进行改进与整合,形成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心镇空间联系测度方法体系,并将其应用于金华市25个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和空间引力范围的定量测度。结果显示:<i>① </i> 金华市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组团化空间格局,中心镇发展可进行“两轴线、四组团”的空间整合;<i>② </i>市域中心镇空间联系强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规律,需采取差别化的措施促进中心镇协同发展;<i>③ </i>金华市中心镇空间引力范围差异较大,中部中心镇组团空间引力范围最大,东南部、西部组团次之,北部组团最小;<i>④ </i>中心镇与断裂点之间的距离关系,可作为判断中心镇组团内核心中心镇及关键节点中心镇的重要依据。</p>
[13]钱春蕾, 叶菁, 陆潮. 基于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研究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237-24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2.01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科学合理地划分城市经济联系是完善城市圈功能布局、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引入相对引力常量、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探讨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结果如下:①改进的引力模型能客观反映城市间不相等的相对引力现状;②武汉城市圈呈现出经济辐射型、经济依赖型、经济复合型3类城市经济联系结构,武汉市是城市圈内唯一的强经济辐射型城市;③根据城市经济联系结构,将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为以孝感—武汉—咸宁为中心,黄石—鄂州—黄冈和仙桃—天门—潜江为两翼的城市组团。
[Qian Chunlei, Ye Jing, Lu Chao.Gravity zoning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an improved urban gravity model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2): 237-245.]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5.02.01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科学合理地划分城市经济联系是完善城市圈功能布局、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通过引入相对引力常量、改进城市引力模型,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探讨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结构及引力格局划分方法。结果如下:①改进的引力模型能客观反映城市间不相等的相对引力现状;②武汉城市圈呈现出经济辐射型、经济依赖型、经济复合型3类城市经济联系结构,武汉市是城市圈内唯一的强经济辐射型城市;③根据城市经济联系结构,将武汉城市圈引力格局划分为以孝感—武汉—咸宁为中心,黄石—鄂州—黄冈和仙桃—天门—潜江为两翼的城市组团。
[14]蒋天颖, 谢敏, 刘刚. 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 地理科学, 2014, 34(11): 1320-1326.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与探讨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根据最大引力线数量与区域创新产出联系总量确定了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的中心城市,并结合断裂点公式测度了中心城市的创新产出辐射范围。研究发现,与2005 年相比,2011 年各县、市区的区域创新产出联系量与区域创新产出联系总量有明显增加,但区域创新产出联系的空间格局并未有显著变化,联系密集区主要集中于杭州、宁波两地;二、三级节点城市发生明显变化,而杭州市辖区始终是浙江区域创新产出联系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辐射区范围增大,除宁波市辖区外,中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辐射效果均略有增强。基于此,提出加大区域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城市、县市间道路建设,加强信息发展,缩短区域之间的硬距离与软距离,增强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联系等政策建议。</p>
[Jiang Tianying, Xie Min, Liu Gang.Spatial linkag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output based on gravity model: A case study in Zhejiang Province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11): 1320-1326.]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与探讨基于引力模型的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根据最大引力线数量与区域创新产出联系总量确定了区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的中心城市,并结合断裂点公式测度了中心城市的创新产出辐射范围。研究发现,与2005 年相比,2011 年各县、市区的区域创新产出联系量与区域创新产出联系总量有明显增加,但区域创新产出联系的空间格局并未有显著变化,联系密集区主要集中于杭州、宁波两地;二、三级节点城市发生明显变化,而杭州市辖区始终是浙江区域创新产出联系的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辐射区范围增大,除宁波市辖区外,中心城市对节点城市的辐射效果均略有增强。基于此,提出加大区域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城市、县市间道路建设,加强信息发展,缩短区域之间的硬距离与软距离,增强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联系等政策建议。</p>
[15]段七零, 毛建明. 基于引力模型与0-1规划模型的省域经济区划: 以江苏省为例
. 经济地理, 2011, 31(8): 1239-124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借助2008年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法得到江苏各地级城市综合质量指数值;根据运输的时间成本与货币成本,计算江苏地级城市间经济距离;运用引力修正模型计算江苏地级城市间相互引力,并结合0-1规划模型划分经济区;依据经济区内县域间三次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位置邻近性,划分经济亚区。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可分为宁镇扬泰、苏锡常通、徐连宿、淮盐等4大经济区和15个经济亚区。②各城市连接的地区个数遵循Zipf定律,作为一、二级节点的南京和苏州统领全省经济空间网络,而南通、宿迁、盐城没有显著的联系对象。③江苏经济区空间分布逐渐由南北向格局转为南部呈东西向、北部呈南北向的格局。④各经济区内城市间的引力相差悬殊,南部较大,北部较小。省域尺度的经济区划,可为我国将来划分标准经济区奠定基础,也可为优化全省劳动地域分工格局提供依据。
[Duan Qiling, Mao Jianming.On economic regionalization in provincial scope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l and 0-1 programm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8): 1239-124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借助2008年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法得到江苏各地级城市综合质量指数值;根据运输的时间成本与货币成本,计算江苏地级城市间经济距离;运用引力修正模型计算江苏地级城市间相互引力,并结合0-1规划模型划分经济区;依据经济区内县域间三次产业结构差异度与位置邻近性,划分经济亚区。研究表明:①江苏省可分为宁镇扬泰、苏锡常通、徐连宿、淮盐等4大经济区和15个经济亚区。②各城市连接的地区个数遵循Zipf定律,作为一、二级节点的南京和苏州统领全省经济空间网络,而南通、宿迁、盐城没有显著的联系对象。③江苏经济区空间分布逐渐由南北向格局转为南部呈东西向、北部呈南北向的格局。④各经济区内城市间的引力相差悬殊,南部较大,北部较小。省域尺度的经济区划,可为我国将来划分标准经济区奠定基础,也可为优化全省劳动地域分工格局提供依据。
[16]杜相佐, 王成, 蒋文虹, . 基于引力模型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 以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
. 经济地理, 2015, 35(12): 154-160.
[本文引用: 1]

[Du Xiangzuo, Wang Cheng, Jiang Wenhong, et al.Rural settlements restructuring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gravity model at village level: The case of Dazhu village, Chongqing,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12): 154-160.]
[本文引用: 1]
[17]靳海攀, 郑林, 张敬伟. 基于时间距离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联系变化网络分析研究
. 经济地理, 2013, 33(6): 148-15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利用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市县间公路交通的时间距离,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县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经济联系,然后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市县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县间经济联系差异显著并呈现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环形”路网骨架分布;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复杂,但经济联系强度还不强,区域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由中间中心度分析可知市县间经济联系正渐趋均衡。进一步分析可知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市场经济的引导、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开发区建设共同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影响因子。
[Jin Haipan, Zheng Lin, Zhang Jingwei.Network analysis of economic contacts variability in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based on travel time cost
.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6): 148-15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利用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获取市县间公路交通的时间距离,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并测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市县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经济联系,然后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分析市县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县间经济联系差异显著并呈现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环形”路网骨架分布;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复杂,但经济联系强度还不强,区域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由中间中心度分析可知市县间经济联系正渐趋均衡。进一步分析可知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市场经济的引导、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开发区建设共同构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影响因子。
[18]孙晶, 许崇正.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引力”模型的构建与运用: 以2010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数据为例
. 经济学家, 2011, (7): 37-4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家在空间经济一体化发展领域不断放松假设条件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经验验证和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同时也富含许多政策含义,但是大多只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得出结论。本文尝试利用引力模型结构,通过对"经济质量"和"经济距离"内涵的界定,构建一个基于空间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引力"模型。同时,本文以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上海为重心,运用该模型对长三角部分城市的"经济引力"进行定量测度,为各城市的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Sun Jing, Xu Chongzheng.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conomic gravity" model on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economics: Example from the economic data of Yangtze River Delta in 2010
. Economist, 2011, (7): 37-4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家在空间经济一体化发展领域不断放松假设条件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经验验证和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同时也富含许多政策含义,但是大多只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得出结论。本文尝试利用引力模型结构,通过对"经济质量"和"经济距离"内涵的界定,构建一个基于空间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引力"模型。同时,本文以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上海为重心,运用该模型对长三角部分城市的"经济引力"进行定量测度,为各城市的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19]梁任敏, 蒙昱竹, 李振东. 经济地理重塑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
. 广西社会科学, 2017, (1): 74-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6917.2017.01.01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框架下测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距离、密度、分割的动力机制予以论证,发现其实证经验论证结果与2009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的经济地理重塑动力机制相一致,并得出了以下结论:经济距离的缩短、经济密度的提高以及分割问题的减少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地理重塑的主要动力机制;为促进经济地理重塑与地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需要大力兴修基础设施,发挥国际贸易优势,发展对外开放政策,减少贸易壁垒与关税壁垒,大力利用国际FDI。
[Liang Renmin, Meng Yuzhu, Li Zhendong.Re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2017, (1): 74-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6917.2017.01.01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框架下测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距离、密度、分割的动力机制予以论证,发现其实证经验论证结果与2009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的经济地理重塑动力机制相一致,并得出了以下结论:经济距离的缩短、经济密度的提高以及分割问题的减少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地理重塑的主要动力机制;为促进经济地理重塑与地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需要大力兴修基础设施,发挥国际贸易优势,发展对外开放政策,减少贸易壁垒与关税壁垒,大力利用国际FDI。
[20]曾庆泳, 陈忠暖.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
. 经济地理, 2007, 27(4): 558-5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4.00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选取广东省各地市1990年、1995年和2000—2004年7个年份的人均GDP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各地市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结果表明其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揭示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正在逐年增大,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最后通过对各研究年份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特点。
[Zeng Qingyong, Chen Zhongnuan.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based on GIS spatial analysis
.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27(4): 558-5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4.00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选取广东省各地市1990年、1995年和2000—2004年7个年份的人均GDP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对经济发展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各地市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结果表明其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揭示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正在逐年增大,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二元结构。最后通过对各研究年份空间联系局域指标(LISA)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时空变化特点。
[21]魏晓峰, 吴健平. 基于ArcGIS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的开发与应用
.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5, 28(6): 77-80.
[本文引用: 1]

[Wei Xiaofeng, Wu Jianping.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based on ArcGIS
. 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5, 28(6): 77-80.]
[本文引用: 1]
[22]A Peeters, M Zude, J K?thner, et al.Getis-Ord's hot-and cold-spot statistics as a basis for multivariate spatial clustering of orchard tree data
. Computers &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2015, 111(C): 140-150.
https://doi.org/10.1016/j.compag.2014.12.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Precision agriculture aims at sustainably optimizing the 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fields by addressing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found in crops and their environment. Spatial variability can be evaluated using spatial cluster analysis, which partitions data into homogeneous groups, considering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features and their spatial relationships. Spatial clustering methods evaluate the degree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between features and quantify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identified clusters. Clustering of orchard data calls for an approach which is based on modeling point data, i.e. individual trees, which can be related to site-specific measurements. We present and evaluate a spatial clustering method using the Getis–Ord Gi65 statistic to the analysis of tree-based data in an experimental orchard. We examine the robustness of this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hot-spots” (clusters of high data values) and “cold-spots” (clusters of low data values) in orchards and compare it to the 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a widely-used aspatial method. We then present a novel approach which accounts for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data in a multivariate cluster analysis by combining the spatial Getis–Ord Gi65 statistic with k-means multivariate clustering. The combined method improved results by both discriminating among features values as well as representing their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refore represents a superior technique for identifying homogenous spatial clusters in orchards. This approach can be used as a tool for precision management of orchards by partitioning trees into management zones.
[23]Deichmann J I.Origin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roatia: Application of an expanded gravity model
. Physica-Verlag HD, 2013, (2): 3-21.
https://doi.org/10.1007/978-3-7908-2873-3_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rigin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into the Republic of Croatia,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gravity effects. The gravity model posits that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countrie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mass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Six expanded gravity models are set forth to analyze FDI into Croatia, with dependent variables defined as cumulative FDI value from 2000 to 2009, FDI during the global recession (2008鈥2009), and FDI measured by the number of transactions. Results show that Croatia fits a distinctive transition economy scenario that favors follow-the-leader firms from nearby (especially EU) origins. Another key finding is the role of shared history, which favors firms from the successor states of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and Yugoslavia.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include a call for government action to enhance FDI facilitation and overcome remaining barriers for foreign firms.
[24]梅志雄, 徐颂军, 欧阳军. 珠三角县域城市潜力的空间集聚演化及影响因素
. 地理研究, 2014, 33(2): 296-309.
[本文引用: 1]

[Mei Zhixiong, Xu Songjun, Ouyang Jun.Spatial agglomeration pattern evolvemen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potential at county level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2): 296-309.]
[本文引用: 1]
[25]徐晓虹.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浙江1983-2004年时间序列
. 经济地理, 2007, 27(3): 375-3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3.00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1980年代以来浙江的外商直 接投资迅猛发展。文章利用1983—2004年时间序列,分二个时段就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段时间 里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超前2年的浙江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长期供给溢出效应作用大于当年的浙江外商 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短期需求拉动作用。无论从短期效应看还是对长期效应而言,后时段(1992—2004年)比前时段(1983—1992年)作用 大。最后提出进一步吸引外资、促进浙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Xu Xiaohong.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the economic growth: A case of ZheJiang
.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27(3): 375-3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3.00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1980年代以来浙江的外商直 接投资迅猛发展。文章利用1983—2004年时间序列,分二个时段就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段时间 里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增长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超前2年的浙江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长期供给溢出效应作用大于当年的浙江外商 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短期需求拉动作用。无论从短期效应看还是对长期效应而言,后时段(1992—2004年)比前时段(1983—1992年)作用 大。最后提出进一步吸引外资、促进浙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26]Huang H, Wei Y D.Spatial inequalit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Institutional change,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market access
. Applied Geography, 2015, 69: 99-111.
https://doi.org/10.1016/j.apgeog.2014.12.01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 spatial inequalit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can intensify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proceeds, foreign investors are changing their behaviors in FDI location, based on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equality, this research employs spatial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to examine the change in the spatial inequality of FDI among regions and among prefectural cities, and uses regression models and spatial regime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equality from 1990 to 2010. The spatial diffusion of FDI clusters from the eastern/coastal region to the interior shows the trend of FDI convergence among regions. However, increasing numbers of FDI clusters and hot spots show the increasing divergence among cities within three regions. Agglomeration effects have replaced institutional factors to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DI inequality among cities. Additionally, special economic zones, coastal open cities, provincial capital cities, and development zones lost their advantages in FDI as more reforms set in. The spatial regime analyses further indicate the significance of market size in FDI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FDI in capitals and municipalities.
[27]郑良海, 邓晓兰, 侯英. 基于引力模型的关中城市间联系测度分析
. 人文地理, 2011, 26(2): 80-8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为提升关中城市群整体实力,需要对关中城市间经济联系度进行科学测量,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解决对策。本文借鉴国内外****分析城市间联系测度的方法,以标准引力模型为基础,在对关中城市的中心等级进行科学划分和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测量了关中城市间的联系程度,找出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从行政区划适当调整、发展规划与组织协调、财政体制完善、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来促进关中城市群发展。
[Zheng Lianghai, Deng Xiaolan, Hou Ying.A measurement analysis of economic connection between Guanzhong cities based on gravity model
. Human Geography, 2011, 26(2): 80-84.]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进程中,为提升关中城市群整体实力,需要对关中城市间经济联系度进行科学测量,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解决对策。本文借鉴国内外****分析城市间联系测度的方法,以标准引力模型为基础,在对关中城市的中心等级进行科学划分和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测量了关中城市间的联系程度,找出关中城市群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从行政区划适当调整、发展规划与组织协调、财政体制完善、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来促进关中城市群发展。
[28]陈彦光, 刘继生.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 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
. 地理研究, 2002, 21(6): 742-75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2.06.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重要概念,引力模型是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函数之一,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实际应用有局限.本文首先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推导出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使其从一个经验模型上升为理论模型;进而引入时变函数和时滞参数将引力模型推广为更为一般和更加实用的形式,为发展城市引力过程的空间互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借助19 49~1998年50年的人口演化数据,以北京-天津的空间相互作用为实例,对基于城市引力关系的空间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从而提供了城市网络空间相互作用广义引力分析的典型范例.
[Chen Yanguang, Liu Jisheng.Deriv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 urban gravitational model using fractal idea with an application to the spatial cross-correla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ianjin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2, 21(6): 742-75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2.06.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空间相互作用是先于城市体系而存在的重要概念,引力模型是描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函数之一,但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不明确而且实际应用有局限.本文首先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推导出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使其从一个经验模型上升为理论模型;进而引入时变函数和时滞参数将引力模型推广为更为一般和更加实用的形式,为发展城市引力过程的空间互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借助19 49~1998年50年的人口演化数据,以北京-天津的空间相互作用为实例,对基于城市引力关系的空间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从而提供了城市网络空间相互作用广义引力分析的典型范例.
[29]樊新生, 李小建.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研究
. 经济经纬, 2007, (4): 4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1096.2007.04.01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首先论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的原理,然后利用Arcview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从全球化、国家、地方多个尺度分析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目标和措施。
[Fan Xinsheng, Li Xiaojian.A study of the spatial economic structure reorgan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 Economic Survey, 2007, (4): 48-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6-1096.2007.04.01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首先论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的原理,然后利用Arcview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从全球化、国家、地方多个尺度分析了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调控目标和措施。
[30]周玉翠, 万克勇, 邓祖涛, . 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空间结构比较研究: 以江苏和湖南为例
. 经济地理, 2015, 35(2): 77-83.
[本文引用: 1]

[Zhou Yucui, Wan Keyong, Deng Zutao, et al.Comparative research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human urbanization of developed region and undeveloped region: A case of Jiangsu and Hunan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2): 77-83.]
[本文引用: 1]
[31]乔志霞, 贾海波, 张艳荣. 欠发达省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 以甘肃省为例
. 经济地理, 2014, 34(9): 13-1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甘肃省为欠发达省份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剖析了其1995、2002、2010年14个市级单元基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格局。结果显示:1995-2010年,研究区以嘉峪关-兰州-金昌-酒泉为中心区,以平凉-天水-武威-白银-张掖为过渡区,以甘南-庆阳-陇南-定西-临夏为外围区的梯度式经济空间结构已逐步形成。但由于中心区辐射作用弱、经济中心数量增加缓慢,甘肃中部、河西与东南部的老区、干旱区、民族区"西强南弱"格局明显,中心区集聚力远大于外围区。据此,应通过培育中心-外围六大城市群,完善外围区基础设施,调整区域金融与政策投向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Qiao Zhixia, Jia Haibo, Zhang Yanrong.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underdeveloped provinces: A case study of Gansu Provinc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9): 13-1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甘肃省为欠发达省份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剖析了其1995、2002、2010年14个市级单元基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结构演变特征与格局。结果显示:1995-2010年,研究区以嘉峪关-兰州-金昌-酒泉为中心区,以平凉-天水-武威-白银-张掖为过渡区,以甘南-庆阳-陇南-定西-临夏为外围区的梯度式经济空间结构已逐步形成。但由于中心区辐射作用弱、经济中心数量增加缓慢,甘肃中部、河西与东南部的老区、干旱区、民族区"西强南弱"格局明显,中心区集聚力远大于外围区。据此,应通过培育中心-外围六大城市群,完善外围区基础设施,调整区域金融与政策投向优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32]孙博文, 李雪松, 张雨迪. 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研究
. 区域经济评论, 2016, (6): 86-9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单中心“中心一外围”模式,导致城市急剧扩张、资源过度集聚、圈域内城市联系度弱化,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多中心城市集群发展与区域多中心联动协作发展模式,对于摆脱旧有以武汉为强核中心的痼疾,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结合“中心一外围”理论、共生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关联度、城市首位度、断裂点区位测度与评价,并最终提出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前瞻战略。
[Sun Bowen, Li Xuesong, Zhang Yudi.Research on multi-center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Wuhan City Circle
.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6, (6): 86-9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优化城镇规模结构,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部崛起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然而,武汉城市圈空间结构的单中心“中心一外围”模式,导致城市急剧扩张、资源过度集聚、圈域内城市联系度弱化,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多中心城市集群发展与区域多中心联动协作发展模式,对于摆脱旧有以武汉为强核中心的痼疾,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研究结合“中心一外围”理论、共生理论以及协同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关联度、城市首位度、断裂点区位测度与评价,并最终提出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协同发展的前瞻战略。
[33]王建康, 谷国锋, 姚丽, .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 地理科学, 2016, 36(1): 63-71.
https://doi.org/10.1329/j.cnki.sgs.2016.01.008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对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对其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深刻剖析。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权重矩阵,检验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9312;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总体呈东高西低态势,且不断向内陆地区扩展,大城市水平明显高于中小城市;&#9313;中国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劳动力、投资水平、经济发展、政府能力、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结构均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且经济发展、劳动力与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他几个变量均为负溢出。&#9314;估计效果最好的SDM模型显示不仅是本地区解释变量,还包括周边地区的相关变量都会影响各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Wang Jiankang, Gu Guofeng, Yao Li, et al.Analysis of new urbanization's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1): 63-71.]
https://doi.org/10.1329/j.cnki.sgs.2016.01.008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对中国2003~2012年285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对其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深刻剖析。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权重矩阵,检验空间相关性,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9312;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总体呈东高西低态势,且不断向内陆地区扩展,大城市水平明显高于中小城市;&#9313;中国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劳动力、投资水平、经济发展、政府能力、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结构均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且经济发展、劳动力与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他几个变量均为负溢出。&#9314;估计效果最好的SDM模型显示不仅是本地区解释变量,还包括周边地区的相关变量都会影响各城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34]Li F, Zhou C.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y of northeast economic region in China
.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 Environment, 2013, 7(2): 27-31.
https://doi.org/10.1080/10042857.2009.1068492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Popular regional inequality indexes such as variation coefficient and Gini coefficient can only reveal overall inequality, and have limited ability in revealing spatial dependence or spatial agglomeration. Recently some methods of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such a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have provided effective tools to analyze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cluster, which can reveal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inequality.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t county level to get refined spatial pattern of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ese northeast economic region over 2000 2006 (2001 absent).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basic trend of regional economy is an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growth among counties in northeast economic region, and there are two 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poorer counties including the counties in western Liaoning Province and adjacent counties in Inner Mongolia, poorer counties of Heihe, Qiqihar and Suihua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is article also reveals that we can use the methods of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as the supplementary analysis methods in regional economic analysis.
[35]王彬, 王宜强.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重心格局演变及其空间差异
. 地理研究, 2011, 30(10): 1882-1890.
[本文引用: 1]

[Wang Bin, Wang Yiqiang.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ravity center and spatial difference of economy in Fujian from 1989 to 2008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10): 1882-1890.]
[本文引用: 1]
[36]朱士松, 李满春, 刘永学, . 基于名义尺度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测度方法研究
.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7, 24(1): 69-71.
[本文引用: 1]

[Zhu Shisong, Li Manchun, Liu Yongxue, et al.Measurement method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dex based on nominal scale
.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 2007, 24(1): 69-71.]
[本文引用: 1]
[37]陶永亮, 李旭超, 赵雪娇.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
. 经济问题探索, 2014, (7): 1-7.
[本文引用: 1]

[Tao Yongliang, Li Xuchao, Zhao Xuejiao.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4, (7): 1-7.]
[本文引用: 1]
[38]吴玉鸣, 徐建华.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集聚的空间统计分析
. 地理科学, 2004, 24(6): 654-6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4.06.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空间统计和计量经济学Moran I指数法及时空数据(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忽视空间效应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和计量结果的非科学性;②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③外商直接投资、国际与区际贸易、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Wu Yuming, Xu Jianhua.A spatial analysis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clustering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24(6): 654-65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4.06.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空间统计和计量经济学Moran I指数法及时空数据(Panel Data)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增长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现象,区域经济增长在时空上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忽视空间效应将造成模型设定的偏差和计量结果的非科学性;②空间相关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国内贸易及外资等经济活动频繁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31个省域区际经济增长的空间不均衡,空间集聚使得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地理区位(距离)产生的空间成本降低,但地理特征将深刻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的中心和外围关系;③外商直接投资、国际与区际贸易、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因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重要,但它却不能轻易改变经济地理的规则,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集聚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39]Lu Yu qi.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Chines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5): 468-476.
https://doi.org/10.1007/s11769-002-0045-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 school of space has become one of four modern geography schools since classic location theory began to analyze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ory, it is decid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of geography, namely regionality. Although regionality determinates the status of geography in knowledge, there has inherent a logistic conflict between the regionality itself and the abstract of theoretical models. Therefore, peeling off extensity from regionality has become the precondition of abstracting theoretical model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However, extensity can not solve the whole problem of research on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We think that the basic theoretical problem of the research on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is harmoniz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space and region correctly. Since China put in forces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Chinese geography kingdom has not only accumulated decade demonstrative analyses but also woken up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dequately. Therefore, Chinese geography kingdom has acquired a lot of research fruits in the induction and abstract of spatial structure model.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domains and the research ways of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future, which are based on systemic analyses above. Moreover, the author thinks that spatial structure model, spatial thinking, analytical technology, and regional application form four domains of research on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and ways of forming spatial structure model in physical geograph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abstract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model may develop in the pedigree from level to uprightness and from space to region. Moreov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ability and necessity of form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patial school.
[40]Zhang P, Yang Q, Zhao Y.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labor productivity of core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2, 22(2): 221-231.
https://doi.org/10.1007/s11769-012-0522-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Dalian, Shenyang, Changchun and Harbin are the four core cities which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erms of promot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n labor productivity is explored by making comparisons among these four cities. The model used for analysis is a classical model derived from previous studies. Some indicators, such as population density and economic density, were selected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on the lab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time-series data for the four cities from 1990 to 2007. The four main conclusions are: 1) The promotion from the growth rate of population density on the growth rate of labor productivity is limited. 2)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growth rate of employment density and the growth rate of labor productivity. 3) Agglomeration effect exists in the four cities, the highest one is Dalian, Shenyang takes the second place, followed by Changchun and Harbin, and the predominant promotion exerted on the labor productivity is the output density.
[41]蒋子龙, 樊杰, 陈东. 2001-2010年中国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均衡特征分析
. 经济地理, 2014, 34(5): 9-13.>
[本文引用: 1]

[Jiang Zilong, Fan Jie, Chen Dong.Analysi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equilibrium characteristics for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in China during 2001-2010
.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5): 9-13.]
[本文引用: 1]
[42]陆大道.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265-270.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Lu Dadao.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cluster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5, 34(3): 265-270.]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
[43]郭腾云, 徐勇, 马国霞, .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1): 111-11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1.015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 世纪初-20 世纪40 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 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 世纪80 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 段,以及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 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 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 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 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 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 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 与RS 技术的结合 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p>
[Guo Tengyun, Xu Yong, Ma Guoxia, et al.A review of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for regional economic spatial structure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9, 28(1): 111-11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9.01.015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 世纪初-20 世纪40 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 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 世纪80 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 段,以及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 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 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 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 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 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 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 与RS 技术的结合 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p>
[44]马丽, 刘毅. 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评述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2): 270-276.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1-8166.2003.02.01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近50年以来,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以往许多限制生产活动区位选择的本地化生产要素丧失了固有的垄断性,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降低了资本流通的障碍,标准化生产减少了对工人特殊技能的依赖,因此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活动,但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又极大地突出了地区企业集聚、地区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期,生产活动的空间区位呈现出复杂的集聚或扩散趋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表现为特殊的形式和规律。在最近20年的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空间结构的讨论。以跨国公司对生产活动空间区位的影响为主线,对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经济全球化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和观点予以综述。</p>
[Ma Li, Liu Yi.Review of regional spatial restructure under economic globalization
.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3, 18(2): 270-276.]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1-8166.2003.02.018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近50年以来,交通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以往许多限制生产活动区位选择的本地化生产要素丧失了固有的垄断性,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降低了资本流通的障碍,标准化生产减少了对工人特殊技能的依赖,因此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组织生产活动,但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又极大地突出了地区企业集聚、地区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时期,生产活动的空间区位呈现出复杂的集聚或扩散趋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表现为特殊的形式和规律。在最近20年的地理学研究中,出现了大量关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区域空间结构的讨论。以跨国公司对生产活动空间区位的影响为主线,对近10年来国内外关于经济全球化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热点问题和观点予以综述。</p>
[45]陈修颖, 于涛方. 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最新发展及空间集聚合理度判断
. 经济地理, 2007, 27(3): 447-4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3.02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由计划空间向外向型空间转化的转型阶段。区域经济空 间结构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基本形成了具有城市等级体系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但网络结构和辐射轴还不健全。经过20余年的开放,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增 长功能的空间单元。从多方面考察,长江三角洲区域仍然是我国未来重要的空间集聚区域,集聚仍然是主要的空间结构过程。
[Chen Xiuying, Yu Taofang.The new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judgments of the economic space structure of Yangtze River Delta
.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27(3): 447-4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7.03.02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进入了由计划空间向外向型空间转化的转型阶段。区域经济空 间结构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基本形成了具有城市等级体系的核心-外围空间格局,但网络结构和辐射轴还不健全。经过20余年的开放,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增 长功能的空间单元。从多方面考察,长江三角洲区域仍然是我国未来重要的空间集聚区域,集聚仍然是主要的空间结构过程。
[46]王家庭, 毛文峰, 杨禄.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研究
. 区域经济评论, 2016, (3): 39-47.
[本文引用: 1]

[Wang Jiating, Mao Wenfeng, Yang Lu.A study on the economic spillover effect of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upporting reform pilot area
.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6, (3): 39-47.]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经济 空间 城市 区域经济 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