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的责任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mathjax/2.7.2-beta.0/MathJax.js?config=TeX-AMS-MML_HTMLorMML"></script> <script type='text/x-mathjax-config'> MathJax.Hub.Config({ extensions: ["tex2jax.js"], jax: ["input/TeX", "output/HTML-CSS"], tex2jax: {inlineMath: [ ['$','$'], ["\\(","\\)"] ],displayMath: [ ['$$','$$'], ["\\[","\\]"] ],processEscapes: true}, "HTML-CSS": { availableFonts: ["TeX"] }, TeX: {equationNumbers: {autoNumber: ["none"], useLabelIds: true}}, "HTML-CSS": {linebreaks: {automatic: true}}, SVG: {linebreaks: {automatic: true}} }); </script> 陈明星1,, 周素红2, 何深静3, 叶超4, 汪明峰5, 孙威1, 王开泳1, 刘艳军6, 朱晟君7, 马海涛1, 姚华松8, 马仁锋9, 张华10, 余建辉1, 吴康11, 王丰龙12, 黄耿志13, 赵荣钦14, 郝庆15, 刘春腊16, 郑捷17, 刘海猛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 510275
3.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香港 999077
4.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5.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241
6.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
7.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
8. 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 510405
9.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宁波 315211
10. 环境遥感与数字城市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 100875
1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
12.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 200062
13. 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 510070
14.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郑州 450045
15.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16.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17. 嘉兴港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嘉兴 314201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Responsibilities of young scholars

CHENMingxing1,, ZHOUSuhong2, HEShenjing3, YEChao4, WANGMingfeng5, SUNWei1, WANGKaiyong1, LIUYanjun6, ZHUShengjun7, MAHaitao1, YAOHuasong8, MARenfeng9, ZHANGHua10, YUJianhui1, WUKang11, WANGFenglong12, HUANGGengzhi13, ZHAORongqin14, HAOQing15, LIUChunla16, ZHENGJie17, LIUMeng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y Science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999077, China
4.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5. School of Urban and Regional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6.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7.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8. Guangzhou Developmental Academy,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405, China
9.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Angers Joint Institute at Ningbo,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Zhejiang, China
10.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Remote Sensing and Digital Cities,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11. College of Urban Econom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12. Institute of Urban Develop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13.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 China
14.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5, China
15. 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 Economics, Beijing 101149, China
16.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8, China
17. Jiaxing Por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JPEDZ, Jiaxing 314201, Zhejiang, China
收稿日期:2018-02-23
修回日期:2018-03-2
网络出版日期:2018-03-15
版权声明:2018《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25,41430636,41530634)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QYZDY-SSW-SYS00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秉维”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5RC20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陈明星(1982- ),男,安徽巢湖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获得者,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研究方向是城市化与区域发展。E-mail:chenmx@igsnrr.ac.cn。其他作者共同为第二作者

周素红,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综合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等奖项。主要从事城市地理等研究工作。

何深静,香港大学城市规划及设计系副教授,担任《Urban Studies》期刊编辑、《Journal of Urban Affairs》等多个期刊国际编委,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城市地理委员会指导委员、中国城市研究网络(UCRN)指导委员、亚太住房研究网络(APNHR)指导委员、国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IACP)指导委员。2015-2018连续四年被Elsevier出版集团评为高被引中国****(社会科学类)。

叶超,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第十三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和文化地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城镇化与空间生产、地理学思想、文化地理学。

汪明峰,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与城市经济。

孙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规划研究。

王开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为行政区划与城市治理。

刘艳军,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

朱晟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全球化与区域发展、产业升级和产业演化。

马海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网络与创新。

姚华松,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

马仁锋,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系主任。主要从事创意经济与城市空间演化、海洋经济与港口城镇人居环境研究。

张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口地理与区域发展。

余建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王丰龙,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和地理学思想。

吴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群与多中心城市网络、城市的增长与收缩、城市大数据分析与模拟等。

黄耿志,广州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与非正规经济、流动人口、劳工地理以及全球化和世界城市。

赵荣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系主任,兼任河南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

郝庆,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规划与空间治理。

刘春腊,湖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方向。

郑捷,嘉兴港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高级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区域发展与规划。

刘海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城市复杂系统演化。



展开

摘要
2018年1月27-28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青年论坛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的责任与行动”为主题。莅临会场的院士、前辈和主管部门领导纷纷表示鼓励、支持和关怀青年人才的更快更好的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这次青年论坛主题为题,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责无旁贷,追寻地理学家的精神,集中探讨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展示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的思考和风采。

关键词: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责任;行动;传承;创新;新时代
Abstract
On January 27-28, 2018, the Youth Forum of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and the 2nd Youth Forum of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ere successfully held in China National Convention Center. The theme of the Youth Forum i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Responsibilities and Actions of Young Scholars". The academicians, predecessors and heads of departments who came to the venue all expressed their encouragement, support and care for the faster and better growth of young talents. Under such a background, with the theme of this youth forum, it is imperative for young scholars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humanitie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in a new era. Young scholars should pursue the spirit of geographers, focus on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actions of young scholars, and show thinking and demeanor of young geographers of humanities and economics.

Keywords: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young scholars;responsibility;action;inheritance;innovation;new era

-->0
PDF (2366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陈明星, 周素红, 何深静, 叶超, 汪明峰, 孙威, 王开泳, 刘艳军, 朱晟君, 马海涛, 姚华松, 马仁锋, 张华, 余建辉, 吴康, 王丰龙, 黄耿志, 赵荣钦, 郝庆, 刘春腊, 郑捷, 刘海猛.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的责任[J]. 地理研究, 2018, 37(3): 449-47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03001
CHEN Mingxing, ZHOU Suhong, HE Shenjing, YE Chao, WANG Mingfeng, SUN Wei, WANG Kaiyong, LIU Yanjun, ZHU Shengjun, MA Haitao, YAO Huasong, MA Renfeng, ZHANG Hua, YU Jianhui, WU Kang, WANG Fenglong, HUANG Gengzhi, ZHAO Rongqin, HAO Qing, LIU Chunla, ZHENG Jie, LIU Meng.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Responsibilities of young scholar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3): 449-47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03001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的责任与行动

2018年1月27-28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青年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青年论坛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的责任与行动”为主题。多位院士及国内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知名科学家出席了论坛,会议共吸引来自全国100余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的青年****370余人报名参会。围绕“人地关系与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与‘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城市”“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人口与交通地理”“人文与经济地理新进展与旅游地理”等六大主题,论坛共设置12个分会场。陆大道院士、周成虎院士、夏军院士等冒着严寒莅临会场致辞讲话,就是希望能够对青年人鼓励和叮嘱几句,希望能够帮助青年人才更好的成长。多位知名地理学家作大会报告,传授和分享学科前沿动态;中国地理学会、基金委和地理资源期刊出版界领导在致辞讲话中,也纷纷鼓励、支持和关怀青年人才的成长。
青年论坛的顺利召开,报名参会的规模远超过组委会会前估计,会议地点也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会议室置换到了国家会议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的参会热情也深深地让人感动,有因大雪京沪高铁停运而采取各种办法周转到北京来参会的代表,有完全从工资里自掏腰包支付交通和住宿等费用来参会的代表,有推掉年底其他繁忙的工作事务挤出时间来参会的嘉宾和代表……。这次论坛的举办让许多参会者都看到并坚信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美好未来,而又促使进一步思考青年****在学科发展中的角色位置与责任担当。
在这样背景下,面对各界和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辈的期望,面临继续传承与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学科使命[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以这次青年论坛主题为题,集中探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如何看待学科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展示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的思考和风采。因为报名参加笔谈的青年****人数较多,在依据学科相关、主题相关、有一定学术积累等作了一定遴选后,仍需分两期笔谈刊出。这也说明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青年****很有学科热情,也有担当意识。其中,第一期侧重对学科发展综合视角的思考,重点围绕“青年****的责任”展开;第二期将重点围绕“青年****的行动”展开。

核心观点:传承和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责无旁贷。---主题主持人:陈明星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此同时,中国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也快速发展。在以胡焕庸先生、李旭旦先生、吴传钧先生和陆大道先生等为代表性人物,以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辈和中年****的带领下,学科先后经历了复兴、特色和深化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空间结构、国土开发、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等领域和方向取得了一些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的重要进展,在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实际需求方面更是做出了突出贡献。对青年****而言,传承和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必然是责无旁贷的。如何肩负起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
第一,学习、继承和发扬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辈的精神和知识。青年****需要加强学习,既要向西方学术同行学习方法论等前沿进展,更要向国内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界前辈们学习。在虚心学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继承和发扬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辈的精神和知识体系,这也是学科得以持续创新和不断前进的基础。“经世致用”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价值理念,既要研究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研究人和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尊重自然的规律,综合考虑不同尺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青年****要充分了解基本国情,需要综合地掌握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的基本数据,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有些自己的专业判断,才能基本具备面向国家和社会发展并为之服务的能力和责任担当。
第二,新时代又赋予了这一代青年人新的责任。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型国家、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全面开放、脱贫攻坚战、健康中国与人口发展战略、社会治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等一系列新的部署,这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也正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所擅长的领域,也为新时代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任务和方向。城镇化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国家印发《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这是众多****长期以来针对城镇化开展研究探索的集体智慧推动的结果。从十九大报告来看,在已经确立新型城镇化方向的基础上,新型城镇化研究方向和需求就进一步细化了,例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群、就业质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社会治理等。
第三,新时代背景下学科的创新发展,需要具有良好学术素养和熟悉新时代社会需求的青年****(德才兼备)尽快成长起来。每个学科都面临着代际演化和代际转移的问题,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也不例外。每一代人都有其不同的成长和发展环境,这个变化非常大,但是不变的是学科可持续发展需要培养和扶持一代又一代热爱并坚持学科方向、有责任和有担当的青年****,以传承学术和发展学科。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前辈们不遗余力的呼吁与推动,也离不开中青年一代的传承与发扬,学科因此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好的发展以及更多话语权,并为国家、为社会、为地理学科发展做出持续更大贡献。

核心观点:青年****需要捕捉和理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内涵。---周素红

在新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等虚拟空间的发展、海量时空大数据的产生、人工智能等新方法的渗透以及多学科理论的交叉,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城市领域的研究被赋予新的内涵,孕育了新的研究方向。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综合体。虚拟与现实空间的叠加、新的流与网络空间的构设、新型空间与场所的产生等都给城市综合体增添了新的要素,强化了综合性特征。探讨上述新要素之间以及新要素与原属性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将产生一系列新的研究对象和问题。与此同时,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的渗透与时空大数据的支持,也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综合研究的方向。相关研究将形成“格局—过程—机理—基于过程的格局模拟”的闭环。从传统的主要关注土地利用模式、城市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等格局要素与格局规律,探讨时空演化过程及演化机理,向进一步结合模拟,分析基于过程的格局效应等研究领域拓展。相关应用领域也将更加广泛,从主要面向城市规划应用,向更广泛的公共服务应用,如交通组织、公共安全、公共健康,以及个性化服务支持,如个体交通出行规划、个体健康服务等领域拓展,这些都是综合性的重要表现。
与前述空间相关性对应的,城市现象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即:某些要素在一个地域空间呈现的特征和相互作用规律与在另一个地域空间呈现的并不相同,这决定了城市地理学研究也具有区域性特征。互联作用下新的共区位(Co-location)现象、现实与虚拟空间关系互动及其区域差异现象、多主体交互作用的时空异质现象等新的区域性现象为城市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产生一系列新的研究问题。此外,在多元数据的支持下,城市研究的多时空尺度以及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异质性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城市要素和现象是动态演化的,决定了城市研究具有时空动态性特征。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特别是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海量的开源时空数据的产生为探索城市的时空动态性和时空关联性提供支持。这将使城市研究领域得到一步拓展,包括对城市时空格局的描述、城市犯罪等特定城市问题时空临近重复现象的揭示、多主体时空行为的交互作用与效应的研究、个体微观时空行为的宏观效应与宏观时空地理暴露对个体的影响等。

核心观点:尝试关联性城市主义(conjuctural urbanism)思路,探索基于中国现实却超越地区局限性的城市研究理论与方法。---何深静

近期,知名城市理论家Peck教授提出了conjuctural urbanism的理念[29]。这可以理解为关联性城市主义,也可以理解为关键点的城市研究方法。他指出城市****一方面应该对宏观理论概念有着准确的把握,另一方面不应受限于这些理论,对过于强调普适性或是地方性的理论都应该持怀疑态度。而中观的(midlevel)理论则是连接和贯通两者的有效方式。Conjuctural approach作为关键节点的意义则体现为将每个城市研究课题视为一个独特的但并非偶然的、不同尺度的理论、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在特定地理和历史维度上的结合点。这一方法需要充分考虑具体的情境和宏观结构性的条件,在情境内外、时空间尺度之中游离自如,并对情境式的复杂性进行刨根问底,创造并不断修改可以运用于不同案例和地点的理论和概念。这种分析方法在普适性理论[30]和地方性理论[31]难以调和的争论之间提出了关联性的研究取向和关键节点的研究定位。毕竟,普适性的、决定性的理论并不存在,甚至理论也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而是作为一种工具,在不同的关键节点(conjucture)被适时运用,城市理论也由此得到不断的修正[32,33]
我非常认同Peck教授对关联性、关键点的方法和理论的倡议。在我不太长的研究生涯中,城市社会不平等及其替代性的(alternative)对策是我长期关注的研究课题。一方面我试图结合宏观的政治经济分析方法来解读中国城市的不均衡发展,例如对中国新自由主义城市化的剖析,另一方面我尝试用扎根的(grounded)方法来分析社区和个体的能动性(agency),例如对城市权利、社会流动性的研究。目前,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不同的课题。第一个课题关注中国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及其社会空间效应。该研究结合全国和区域尺度的空间分析以及对医疗移民社区的人类学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呈现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空间规律及其成因,并就其对个体家庭和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第二项研究以成都为例,分析了2008年以来政府主导的金融化政策对城市更新改造的影响,具体包括更新项目的融资渠道及其社会空间影响。第三项研究关注中国大城市小产权房的定价机制及其对中低收入群体社会流动性的影响。该研究提出了连续性的可量化的产权理论,并用小产权房价数据对此进行检验。
尽管这三项研究差异性很大,其共同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就研究视角和方法而论,一方面需要对外在的结构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状况有着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和准确的了解在地的情境、个体的和微观的调节作用以及随机的效应,并透过两方面的结合点来解读具体的城市现象(实证的关键节点)。从理论视角而言,这些研究一方面需要与“经典的”(很遗憾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是来自与西方的)理论进行对话但应避免落入“洋为中用”的“案例研究”的俗套,另一方面需要在“普适性理论”和“地方特殊性”之间的无数种(理论和实证的)可能性中上下求索,找到恰当的研究切入点(理论的关键节点)。以上是近期的一些研究动态和个人的一些浅见,以期抛砖引玉,与诸位城市****共同探讨基于中国现实但超越地区局限性的城市研究方法。

核心观点:永不停息的记录:地理****的精神。新时代的青年人文地理****需要传承与创新。勇气和精神对青年****至关重要。需要追寻地理学家的精神。尽管理论和方法各异,所有人文地理****都在坚持和翻新对不同尺度的“世界”与地方的“记录”。新时代的青年****要进行新的书写和“记录”。---叶超

传承与创新实为一体。古今中外的人文与经济地理****虽然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但其精神主旨都是“记录”。什么是地理****的精神?这在当下以及之前的中国地理学界,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埃拉托色尼发明了“geography”这个词,意为记录地球,这是对地理****最低的,也许也是最高的要求。无论是记录,还是地球,其实都有着非常复杂、深刻的意涵。就记录而言,“谁”的记录?记录什么?为“谁”以及为何记录?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法记录?记录的是真是假?有何意义?这一连串问题,伴随着地理学的起源一直到现在,答案莫衷一是。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单纯的“记录”。记录往往混杂着不同的感情、地点、时间、记忆、概念、场景、人物、故事等,是一个变化旋转着的多棱镜或多面体,而不是单一的、静止的镜面。它可能集中在一个人、事、物上,却蕴含、衍生和反射出源源不断的关系和故事。这也是西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近五十年来变化繁复、不断推陈出新的主要原因。现实或生活已经变了,而且变得复杂和多元,我们还能安之若素吗?也许利益比思想更顽固,使得人们往往多言创新而实行老路,但正如凯恩斯所说,重要的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勇于创新,则虽年老亦青年;故步自封,则虽青年如暮年。
新时代下,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地涌现,还有什么比如实地、不断地记录我们的生活更重要?记录不是简单地浮现生活,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描述和再现生活,也是在创造生活,这是“记录”的平凡与不凡之处。所以,地理****的精神,正在于以其对地方乃至地球的经验和抽象,不断记录并更新着记录,由此而记录和更新着生活。不管任何记录,归根结底是一种属于自我的事情。国内学界往往把“自我”看得很低,或者把它视为“科学”或“客观”的大敌,避之唯恐不及。这种倾向正在慢慢发生转变。即使对“科学”研究而言,自我不也是最真实的一种“客观存在”吗?尤其在现代人文地理学中,自我与他者的话题成为讨论的焦点。后现代地理学对地点、自我、身体、想象、叙事、个体的关注与阐发,既是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与回应,更是自我意识的必然回归与觉醒。跳出这些名词或“主义”之争,不回避,面向“真实”或错综复杂的现实,才是真正“科学”的或者学术的态度。
也许,记录的权利在于作者,但一旦记录出来,它就不可避免地被分享、评价、延伸乃至误读,这是读者的权利。对作者而言,更重要的是继续记录。永不停息地记录,既是我们的志趣,也是我们的责任。因此,让我们继续,再继续。

核心观点:青年****的首要责任是创造知识。在学科建设中,青年****的首要责任是创造知识,尤应瞄准新兴领域,注重社会实践,勇于理论创新,为构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知识体系贡献力量。---汪明峰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相对年轻并在蓬勃发展的学科。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趋势为这一学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青年****应该首当其冲迎接挑战,担负起学科建设的重任,而首要的责任则是创造知识。
首先是瞄准新兴领域。当今世界尤其在中国,全球化、技术进步、社会转型等趋势及其带来的空间变化日新月异,“时空压缩”效应更加明显。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战略政策不断迭代更新,产业和商业的空间组织日趋复杂多样,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然而,学术界的已有认知和研究却远远滞后于现实世界的这些变化。作为青年****,具备接受新事物的先天优势,应该更多地尝试新的方法手段,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其次是注重社会实践。“经世致用”是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一大特色。我们的研究往往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研究结果也更多地服务于解决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支撑,研究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情况的了解。一方面,统计数据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另一方面,地理学本身就是一门研究空间差异的学科,与其他主流学科不同,地方的空间特点正是我们挖掘学术议题的重要源泉。尤其对青年****而言,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多跑一家企业,多走一个社区,尽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摸清实际情况是开展研究的“立地”之本。
第三是勇于理论创新。青年****在传承的同时,尤应恪守相对独立性和批判性,进行超前思考,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国内以往研究中,相关的学术概念和理论往往借鉴于西方发达国家。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青年****的理论创新需进一步面向世界,提出和创建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理论,为整个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核心观点:青年****应树立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自信。---孙威

1949年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农业区划、工业布局、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发挥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交叉学科的性质和不合理的学术生态环境,其学科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导致在领军人才、杰出人才等方面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国际影响力小,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学科边界日益模糊等问题。
青年****应树立“学科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学科在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各级各类规划编制研究和评估、高端智库建设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和各级政府的认可度,如编制完成了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高质量完成了国务院审批的第一部区域规划项目“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圆满完成了汶川、玉树、舟曲、芦山、鲁甸等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任务等。在中国地域开发空间组织方式的建议、遏制冒进式城镇化及空间失控的政策建议等方面得到中央采纳并转变为政府决策行为。2016年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前主席Ronald F Abler高度评价了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中国过去和现在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世界人文与经济地理****如何有力指导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杰出榜样,是世界各国更好实践的表率。近年来,国外人文地理学开始转向针对重大社会需求的研究,美国科学院出版的《理解正在变化的星球: 地理科学的战略方向》就证明了这一点。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年****要在坚持“以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方向中勇于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进一步挖掘学科的内核,构建学科的核心理论体系和学界普遍认可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范式。一是,聚焦学科的理论建设,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为核心,以解决地球表层不同空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目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理论体系。二是,主动提出和积极组织国际性的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向世界展示中国地理学的伟大成就,在《未来地球: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国际框架文件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呼吁建立更加完善的交叉学科评价体系,如全面推行代表作制度、在人才资助项目中给予适当倾斜等;四是,加强数据、方法、技术等基础建设,提升学科的动态监测、预测模拟、分析判断等服务能力。

核心观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理论支撑与时代责任。---王开泳

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要为国家发展大局和发展战略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十九大报告中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空间治理体系。地理学具有空间、区域研究、人地关系和地球科学四大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地理学新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地理****应该主动担当,有所作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落实生态文明、完善乡村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和创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在空间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地理****应该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探索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以及城市空间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划分的科学依据。以实现“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为导向,探索空间规划编制的技术规程与方法体系。以用途管制为导向,探索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作用与作用机制,研究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路径和方法。在绿色发展和区域治理方面,地理****应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指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探索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转型路径与产业支撑体系。按照地理学因地制宜的科学思维,探索区域差异化治理的思路和提高区域治理效率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方面,首先应该进行乡村类型的划分研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乡村应该实行不同的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为导向,积极探索乡村空间规划与管控、土地流转、多元化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为城乡一体、联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在社会治理和社区治理方面,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为导向,探索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参与机制,优化社会治理中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空间布局。从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和加强行政管理的角度,完善街道、乡镇的空间布局与优化重组,推进社会治理向基层转移,划分管辖幅度合理的社区治理单元,推进扁平化、精细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
地理学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担当新使命,特别是青年地理****,更应该不负新时代赋予地理学的新命题,展现地理****在生态文明和空间治理体系方面的新作为,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开启新征程,为实现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核心观点:新时代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需要打造学术共同体。---刘艳军

2018年1月27日-28日,主题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传承与创新:青年****的责任与行动”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为全国从事人文与经济地理及其相关学科的青年****搭建了一个高起点的交流平台,并初步建立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论坛的常设机构,力求实现青年论坛活动的常态化运行、品牌化发展,成为凝聚全国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的可持续平台,这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发展进程中也具有标志性意义。
青年强则学科兴。当前,国内大量青年****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学科传承、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这为青年****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使命。实现学科的新发展,需要全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及相关学科****的共同努力,同时也需要青年****的不懈追求、团结合作和使命担当。
实现新时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新发展,并进一步强化青年人在学科发展建设中的作用,需要在中国地理学会、相关科研院所、其他支撑机构和平台以及广大地理工作者等多方共同支持下,打造与构建富有创造力、凝聚力的青年****学术共同体。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青年****学术交流平台,围绕某一具体研究领域、某一地理研究区域或应用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某一研究方法等,广泛整合资源,形成具有共同学术追求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青年****学术共同体,共同追踪学科前沿、交流科学思想、借鉴研究方法、开展合作研究、沟通学术信息、进行讨论争鸣,基于交流、协作、争鸣形成内在的学术驱动力,凝练产生新的学术方向和研究领域,并围绕明确的学术话题或国外研究热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等探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拓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研究的深度、宽度和广度,以此推动青年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支撑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未来发展。

核心观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转变带动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变化,以及对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的反思。---朱晟君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凭借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和原材料等,中国的低端、外向型制造业快速发展,掀起了一轮翻天覆地的产业重构,并在沿海形成了一系列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集群。中国的经济地理****在研究这一轮产业重构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指出了“中国经验”对西方经典理论的驳斥和丰富。进入21世纪后,上述工业化模式的弊端凸显,促使着中国制造业的新一轮产业重构。经济地理****,尤其是青年****,应当积极地投身到这些新变化、新现象和新机制的研究中去,再次彰显出“中国经验”在国际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中的巨大作用。中国经济的体量、区域差异和新发展也为青年****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验室,在新时期提出发源于中国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首先,与西方市场经济下产业重构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不同地区的制度环境与政策法规不同。在上一轮产业重构中,经济地理****已经指出了政策环境在中国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在新世纪,中国的产业政策和制度环境更加多元、复杂和区域不均衡,通过关注不同尺度、不同区域制度环境的作用差异,青年****们必将能够更好的完善当前基于西方提出的“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
其次,中国的产业重构不同于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因其幅员辽阔,产业重构一方面可以发生在国家之间,同时也可能发生在中国一国内部。因此对我们构建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企业等多尺度产业重构分析框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再次,伴随着新一轮产业重构,中国的国内市场迅速崛起,这也是之前很多东亚小国家和经济体崛起过程中不具备的要素。中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巨大的国内市场实现产业重构也是值得青年****们重点关注的。
最后,目前很多西方经典的地理学理论都是基于西方视角,将发达国家的企业定义为主导企业,掌握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话语权,决定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命运,但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已经出现本土企业突破西方大企业的限制实现了产业升级。中国的经验揭示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不是被动的国际秩序的接受者,反而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它们依托各级政策支持、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地理空间纵深、内部创新等走出了独特的创新和升级之路,中国企业的崛起也在改变全球化的格局,逐渐从被动全球化向主动全球化过渡。这也是青年****们可以研究的,并借此重塑以西方经验为中心的“主流”经济地理学理论。
中国经济地理****利用中国的研究为世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背景下,中国的青年****们应当继承这种优良传统,继续在国际经济地理舞台发出中国的声音。青年****们担负的责任是艰巨而意义重大的,我们不仅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会议、讨论和学术合作,直接发出“声音”,将“中国经验”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介绍给世界,还应当从本质上重塑学科的图景,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青年****应当行动起来,一方面像前辈们一样继续挑战和丰富基于“西方经验”的经济地理学理论,另一方面要更积极地参与学科话语的构建,搭建源发于中国的经济地理学的新理论、新框架、新 视角。

核心观点:努力将时代精神融入学科发展。---马海涛

青年****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的未来,因此青年****不仅要扎实掌握学科基础、明晰发展脉络,更要与时俱进,不断涉猎学科前沿,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将时代精神融入个人学术发展之中,通过坚持不懈和点滴积累,为学科发展做出一份应有贡献。
首先要审时度势,预判学科发展未来走向。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她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政治变更、文化传承和环境演变都存在紧密关系。学科的良性发展应在服务当前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上做出贡献。因此,可以通过推测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方向来思考学科未来可能走向。
其次应博采众长,知晓学科发展未来重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博大精深,包含众多分支学科,各分支学科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框架下既独成体系又相互联系,而且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联系渐趋密切。青年****要扩大视野,广泛了解多领域最新进展,深入学习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这是与时代接轨的基础。
第三可顺势而为,明确个人学科发展定位。每个年轻****都会碰到选题问题,不管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位论文写作,还是进入工作单位后的科学基金申请,这关系到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在多学科间飘忽不定,研究定位几年一换,可能会造就旷世奇才;但多数人恐将难以产出有影响的成果。结合国内发展趋势,从学科的国际热点和前沿中选题是一种捷径,有助于把握主流方向。
最后需苦心孤诣,坚定个人学术研究主线。能够做出好成绩的****,往往是长期坚持不懈、始终不断思考、潜心深入钻研的结果。学科贡献不能一日而言,是长期思考、点滴积累的结果。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了,总会在自己的小领地有所贡献;只要大家都坚持了,学科将来就会有大发展;如果青年****们长期在前沿领域全心长期投入,相信我们学科会有更好的未来。
学科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青年****更要具有时代精神。学科的未来发展需要现在的青年****肩负其责任,更需要当前脚踏实地的行动。

核心观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应更加强调“人”的作用。---姚华松

学界基本达成以下基本共识:① 基于科学主义、规范主义和普世规律探寻的西方研究范式对于中国研究走出国门及开展国际对话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② 基于中国特色生境的“中国研究”或“中国模式”的构建越来越呼之欲出,作为“东方主义”的范畴也罢,作为“中国崛起”的理论创新需求也罢。换言之,基于西方国家特定经济社会与文化体系的知识生产体系(范式)在解释转型期的“中国现象”“中国问题”时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中国的集前工业化、工业化、后工业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于一体的“时空并置”(time-spatial juxtaposition)现象异常明显,复杂性和多元化程度超乎想象。这要求中国的理论研究一定不能对西方研究照搬照抄,不能停留在西方理论的中国验证层面,而应该扎根于中国本土,对中国的自然与人文差异、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人和中国疆域的地方性与独特性时刻保持警觉与敏感。更进一步,我们要关注矛盾的普适性,更要关心矛盾的特殊性;我们要关注数字,更要关注数字背后的运行机制;我们要关注空间差异,更要关注空间中的使用者的主观感受;我们要关注事物发展与演化的抽象性与普适性规律,更要关注特定人地关系组合条件下的具象性与差异性特质。
结合自己近年的研究体会,我认为新时期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应更加强调 “人”的作用,具体有四条路径:
(1)强调人的作用与能动性,不能只有“空间”没有“人”,人要细分,要族群化,要有阶层指向,要探究不同人如何影响和作用于地理空间,进而建构在地性的人地关系。
(2)强调空间的发生学视角,要从“空间中的生产”转向“空间生产” ,空间不是空洞乏味的背景与容器,应关注空间修复和空间生产的过程,注重分析“微空间”的空间生产与建构机制。
(3)关注“日常生活世界”的理论视角,关注城市底边群体和底边社会,关注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空间逻辑,凸显“人文”特性,让研究更生活化、更有温度、更具 情怀。
(4)方法论层面,除了量化分析和数字化表达外,提倡更多采借“民族志”“深度访谈”“扎根理论”“文本分析”“空间句话”“口述史”等质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总之,新时期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需要青年****以更加宽阔的国际化视野、更加刻苦的钻研精神、更加广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的新 发展。

核心观点:国家—学校—****关系与高校地理学科兴衰:浙江个案。国家(地方)、学校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土壤,****是高校学科发展主体。浙江省高校地理学科兴衰历程深受三者关系演化导控,亟待通过凝练人才培养、****研究与咨政的地理学核心与话语特色,重塑地理学的“国家(地方)—学校”政学发展语境,构筑“育才—研究—咨政”协同增长的学科发展机制,将是培育浙江地理学高地的使命与责任。---马仁锋

浙江省近代地理学科高等教育肇始于竺可桢于1936年在浙江大学创建史地系,几经院系调整、专业废立,至2016年撤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与地理学一级硕士点,并在地质学一级学科设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二级硕士、博士学位点。与此同时,浙江省属院校宁波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分别于1982年、1983年筹建地理系并于次年招生地理教育专业,前者于1996年并入宁波大学后发展缓慢至2017年获批地理学一级硕士点,后者顾及城乡规划、环境科学发展于2011年获批地理学一级硕士点。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分别依托林学、工商(旅游)管理学科于2000年后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但是至2016年仅剩浙江农林大学继续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民国时期曾经无限风光的浙江地理学高等教育,时至今日较兄弟省份显然非常落寞,原因在于:第一,竺可桢等知名****意识到地理学之于地方发展的科学效用及其人才培养的迫切性,创建的浙江大学地理学科被国家院校布局、学科评估、“双一流”折腾至“消亡”。第二,省属院校鉴于地方城市化、工业化、外贸化发展的人才需求,2000年后争相设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关院系地理学师资队伍以中老年、副高职称为主且总数在15人左右。如此境况一旦遭遇学科评估,便激发高校管理者压缩甚至撤并地理学专业的各种言论。第三,受国内外院校人文地理学博士培养的人文、社会倾向,浙江高校应用经济、工商管理、农学等学科吸纳了大批地理学出身的博士,造成地理学社会认知进入“万金油”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地理学”学科核心与特色,强化高校领导停办地理学的决心。
浙江高校地理学科生存与发展困境,既有国家主导学科设置及评估的积弊,又有地方人才需求压力与大学治理行政化及****倾向“科学”或“实用”诱发的后续增长机遇丧失。
青年****当前要务在于:第一,深耕“山—海耦合发展”的地方综合研究及其地理学方法创新,生产海洋、陆海通量带、陆域的浙江样带地理学知识,提升浙江地理学的科研生命力、地方咨政的学科积淀与特色。第二,推进地理学前沿理论与技术融合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平台建设,彰显地理学在生态环境治理与减灾防灾、全球变化与海岸海洋城镇规划、一带一路与港航空间治理等领域的理论支撑度和社会功能显示度。第三,提振高校和政府领导层的学科认知,构建“人才培育、基础研究、社会咨政”三螺旋发展路径,破解“SCI/SSCI论文、国家基金、学生竞赛获奖”等评判指标传导的学科发展投入机制,提升浙江地理学科发展环境。

核心观点:近年来人口地理学研究有偏向社会学特别是人口学的趋势,作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青年****有责任坚持并发扬人口研究的地理学特色,突出地理学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张华

人口地理学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自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地理学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一样取得了很大进展,特别是在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城镇化、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等方面。但是,人口地理研究有偏向社会学特别是人口学的发展趋势,导致人口地理学在中国地理学界被认为是“发展势头不尽如人意”的学科之一[32]。作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应回归和坚持地理学的研究特色。青年****应肩负起这一责任,结合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加强人口要素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人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要素之一,地理****关于人口分布、人口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德国著名地理学家、近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拉采尔(Ratzel)在1882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中,详细分析了地球表面的人口分布、人类迁移和民族特性及其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33]。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胡焕庸先生在1935年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中,在全国分县地图上做出了中国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提出了著名的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由此可见,人口地理学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历史传承,在地理学中的学科地位是不容质疑的。
但是,当前的人口地理学研究有偏向社会学特别是人口学的发展趋势,在人口学的显示度要高于地理学。成立于1957年并由胡焕庸先生担任主任的人口地理研究室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也是现今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前身。较多的人口地理****在大学的社会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参加中国人口学会而不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学术交流,主要申请社会科学基金而不是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也主要发表在人口学或相关社会科学期刊而不是地理学期刊。这些现象体现了人口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性质,也体现了人口地理学的发展存在着危机。
因此,人口地理****有责任坚持并发扬人口研究的地理学特色。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研究的特色所在,人口地理学研究应体现人口现象的区域性规律和人口与其他地理要素的综合性特征。一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且正处于人口结构快速变动时期,人口现象在各地区有不同的体现形式,人口地理学研究应关注人口现象的空间差异性,如城市人口增长和乡村人口减少的地域体现、成因及其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要素的变化不是孤立的现象,不仅与人文、经济要素的变化息息相关,也离不开自然要素的影响,人口地理学研究应汲取地理学的营养,发挥地理学的要素研究和综合思维优势,关注人口要素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核心观点:发挥经世致用的学科特点,青年****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大有可为。---余建辉

资源型城市是中国工业革命的摇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和能源战略保障基地,为建立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有效健康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国内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大部分发端于苏联“一厂一市”的建设模式,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运行脆弱度高、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程度严重、历史遗留问题多、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问题突出,具有显著的全球性、地方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特征,新常态背景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中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阶段的发展过程。在建设发展新中国的背景下,老一辈地理学家关于矿业开发、矿产基地建设以及随之出现的“三矿问题”的分析为资源型城市研究积累了丰厚的理论成果与研究经验,揭示了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发展机制、演化阶段等发展规律,并对国家发展战略制定、资源型城市建设等实践应用提供了扎实的科技支撑,形成了从理论架构到案例分析,再到实践指导的完整研究及应用框架,深刻诠释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学以致用”的学科传统。青年地理****在继承老一辈地理学家研究积累的同时,面临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转变与新时代下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适应研究中的新变化,在资源型城市研究的理论传承下勇于创新,站在前辈的高度上进一步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质。同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理学家“学以致用”的优秀传统,一定坚持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深入结合,形成我们独到的学科特色。
在具体行动上,面向新时代资源型城市转型需求,青年****需要结合多源数据和多种技术手段加强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尺度的资源型城市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在城市经济与产业、生态环境、社会民生以及体制机制等的转型与创新方面重点研讨,对诸如资源型城市的资源诅咒效应、城市发展的空间策略、城市接续替代产业的培育路径、城市环境的脆弱性与协同治理、城市建设与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等具体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与拓展,同时对独立工矿区、采矿沉陷区等特殊区域给予特殊关注。

核心观点:借鉴新视角新方法新数据做既有趣也有用的人文与经济地理研究。---吴康

地理学的突出特点是综合性和包容性,这是地理学不断吸收借鉴引入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及最近20多年研究成果在相关行业领域落地转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突出体现在最近10多年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实践中。综合性和包容性促使地理学的影响力不断壮大,活力也不断提升。在当下,中国地理学的队伍不仅存在于传统狭义的地理学研究领域,还广泛分布在国土资源、生态环境、住建规划、发改经管、测绘信息甚至社会文体等行业领域,地理学培养的学生“出口”越来越宽,地理学培养的青年高学历人才可以在土地、农林、环境、规划、经管等相关学科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找到一席之地并开辟新天地,而地理学的包容又给予了这些转入相关学科行业的地理青椒们极大的学术支持和发展鼓励。
地理学强调经世致用,但学科自身存在的一些危机又使得地理学的二元性明显。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外地理学博士的学成归国,中国的人文经济地理研究愈发显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又面临着两条差异显著的发展路径:面对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试验场,国内的人文经济地理通过广泛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和城乡规划实践发出声音并为不同层面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以科学院系统为代表;另一方面,成熟稳定的工业化和城市建成环境使得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地理学发展走向了关注非物质空间和理论思辨,注重讲好微观视角的故事,这以海外的地理学训练为代表。实际上,除了少部分继续留在科学院系统工作的青年地理****,国内和海归地理学博士更多流向了高校,而广大青年地理****所在的(地方)高校往往平台和资源有限,在保证教学工作的同时,并不能像科学院或中规院等国立研究机构那般有如此多的机会和资源参与到部省级甚至国家层面的空间实践。久而久之,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难免陷入一种二元分割的局面:即高校的研究尺度比较小、精致理论化;以科学院为代表的研究尺度相对宏观、注重落地。
避免以上二元化的加剧,青年****尤其是在高校系统的人文与经济地理青椒在捕捉国际理论前沿和新方法新数据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研究的经典命题,并与国家和地方实际需求相结合,构建充实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理论框架,讲好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的故事;另一方面,积极参与空间实践项目,不厚此薄彼,注重实地调研和一手数据的收集和解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做既有趣也有用的人文与经济地理研究。

核心观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应该多思考一些“大”问题。---王丰龙

个人的学术成就存在生命周期特征,学术团体的研究重点也存在年龄分布差异。因此,作为青年地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研究精力的分配,合理把握自身的研究方向。受限于外界的职称考核压力和自身的研究话语权,目前青年地理****从事的研究以“小”的实证分析为主,较少思考学科发展等“大”问题,也往往不敢提出原创性理论。不过,笔者认为青年****应该适当加强对后两类问题的思考。原因有三。
首先,很多知名地理学家的经典著作和重要理论都完成于青年阶段。如约翰斯顿(Ronald John Johnston)在40岁之前就完成了《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学词典》两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哈维(David W Harvey)在34岁时出版了《地理学中的解释》这部引领地理学方法论的专著;保继刚在26岁即开始构建旅游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9]。这些****的研究经历告诉我们,在青年阶段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对一些大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产生一些原创性成果。
其次,“自古英雄出少年”。一般认为,青年****在研究经历和理论积淀方面尚存在欠缺,因此可能不太擅长理论系统集成。但是,青年人接受新事物更快、创新型思维更强、闯劲更足,这使得青年****在开创学科新的发展方向、构建新的理论视角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大有可为。
最后,学科特征和发展规律要求我们思考和讨论一些“大”问题。一方面,人文地理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将不同研究者对细分研究对象的结论完美整合,而需要对不同尺度的过程有综合的理解:如“立足地方,放眼全球”。因此,青年****从事微观的研究时也需要有宏观的视野。另一方面,人文地理学立于学科之林中需要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基本贡献”,否则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人文地理学需要积极响应不断变化的人文社会现象、紧密跟随时代发展的政治经济需求,不能固守前人开创出来的领域。因此,从学科长久发展的角度看,青年****不能回避对新方向和大需求的思考与回应。
综上,只有不断思考重要问题才能有所成就,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并做出原创性理论贡献才能推动学科进步。而青年****在接受新事物和产生新思想方面具有优势,能够对一些学科发展的“大”问题进行创新性思考。因此,青年****虽然在成果考核和话语权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但不能放弃对“大”问题的思考。

核心观点:加强科学哲学基础学习和运用,致力提升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引领性。---黄耿志

虽然过去30年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全球范围看,西方国家仍在许多研究领域占据着引领学科方向的地位[30]。这与西方国家现代科学起步早、综合国力强、科技水平高等有关系。但我认为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西方地理学注重汲取哲学思想的营养,以新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开创新的研究方向。与以“任务带学科”为特点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相比,西方的学科发展更多受到社会科学思潮演变的影响。以下通过几位领军人物的案例说明哲学思想的运用对提出引领性研究方向和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20世纪70年代末,发源于文艺领域、后被发展为一种社会科学哲学的批判现实主义开始被运用到西方人文地理学,在经济地理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视角。例如,Peck在1996年提出的劳动力市场的社会管制就是建立在批判现实主义认识论基础上,他批评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管制理论,提出劳动力市场管制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的运作过程受到地方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由此开拓了地方劳动力管控体制的研究方向,加深了经济地理学对地方发展中劳动力供给机制的认识。此后从Henderson等提出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视角到Brenner等对新自由主义的地理学解释都可看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与此同时,对西方人文地理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另一股哲学思潮是与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紧密相连的后殖民主义,在城市研究领域激发了许多创新研究。例如,Robinson从后殖民主义的差异和多样性思想出发,批判了霸权性的全球城市概念,提出更具包容性的普通城市(ordinary cities)研究议程。沿着相同的思想脉络,Roy批判了西方国家在全球理论生产中的霸权地位,借助非正规性这一来自南方国家的概念,提出了新的城市主义和城市规划认识论,强调南方国家经验在城市理论构建中的重要性。Robinson和Roy提出的研究议题吸引了一大批追随者,成为后殖民城市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
上述典型案例意在说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对提出引领性的概念、理论视角和研究方向的重要性。与西方地理****相比,我们在科学哲学基础的训练方面较弱,学术思维较多以实践为导向。在中国日渐走向世界的新时代,我们青年****在继续坚持服务国家发展需求的导向下,需要在提升学科的国际引领作用方面更加努力。我们需要加强科学哲学基础的学习和运用,提高理论思辩和探索能力,将中国丰富的人文与经济地理现象概念化,并凝炼为能够吸引国际同行跟随的研究议程。30年来,前辈的付出为我们提供了学科发展基础和环境,我们青年****有责任为继续推动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成为符合国情、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地理科学而努力奋斗!

核心观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应该更关注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重点关注并揭示“中国现象”产生的根源、时空过程、影响机制及未来演化趋向,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赵荣钦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种人文与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扩散、演化及其影响机制的一门科学。其分支学科众多,过去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旅游地理、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等传统分支学科。近年来,尽管出现了不少关于行为地理、地缘政治、信息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但总体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体系相对分散,不同学科方向缺乏深度融合;二是自然与人文视角的相对分化;三是缺乏中国特色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四是在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建议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例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及影响机制,城市化的资源环境效应,农村人文关怀及乡村转型,城市化发展质量与公民共享,老龄化趋势,公共服务设施及教育资源的配置等问题。应以社会主要矛盾为主线,从地理学的视角为区域均衡发展献计献策,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这能够推动地理学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结合,并进一步提升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2)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要更进一步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是要素之间的关系;二是人地关系;三是区域差异。比如针对某一人文要素或社会经济问题,我们不能脱离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而要分析该要素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其与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揭示该要素的区域特征与分布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地理学的学科优势,并强化不同学科分支的融合。
(3)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中国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差异明显,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变和突出的人地矛盾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研究素材。因此,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应该重点关注并揭示“中国现象(或中国模式、中国问题)”产生的根源、时空过程、影响机制及未来演化趋向,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只有植根于中国经济社会,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才能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走向世界、引领全球。

核心观点:发挥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特点,弥补“筒仓思维”缺陷,减少区域发展中的科学缺失和决策失误,提升学科精准服务能力。---郝庆

未来国内的国土空间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和形式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从经济增长模式上看,由资源环境高负荷的赶超型增长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创新驱动增长转变;从社会治理看,由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市场、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从行政管理看,由以“自上而下”的层层指令性、计划性管理向“上下结合”、更多发挥地方政府管理主动性转变;从国土开发形态看,由以往的大开发、大建设向注重内部挖潜、建设美丽国土转变。过去的发展模式,尽管表现为资源环境高负荷下的剧烈国土开发,但是发展的方向、路径、结果,甚至可能出现的问题都是相对可预测的。新的发展模式下,尽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会有大的调整,但是各地发展的方向、路径、结果和潜在的问题是难以预测的,无法用过去的模式思考未来发展,也难以套用外地的经验指导本地的发展。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需要由“通识化”逐步走向“个性化”阶段,从研究事物的普遍真理转向将普遍真理与特定区域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科精准服务能力。未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能够参与国家宏观决策,固然可喜。但是投身到中、微观的区域发展和基层治理则更有价值。需要青年****将“沉下来”和“提上去”结合起来。所谓“沉下来”就是要发挥学科“区域性”的特征,针对某一具体区域(领域)的特征,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根据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和资源环境约束,从科学的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支撑;所谓“提上去”就是要发挥学科“综合性”的特性,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提升眼界、拓宽视野、开拓思路,综合多种要素和多元价值,弥补“筒仓思维”下行政管理部门化、碎片化的缺陷,提升综合分析和统筹解决问题的能力。
青年地理****需要传承老一辈地理学家的优秀品质,借鉴国内外理论,把握中国区域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的特征,投身于服务区域发展之中,结合综合视角和区域视角开展研究,减少地方国土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科学缺失和决策失误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形成中国模式和中国理论,服务宏观决策和微观治理,促进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核心观点:高校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的责任与行动——“三结合”模式的实践。---刘春腊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如何进一步促进其在高校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值得青年****深思。“教学+科研”“领域+地域”“个人+团队”的“三结合”模式是有益的实践。
(1)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研相长,是大学青年教师的立身之本。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更需要将知识传授与自由探索有机结合起来。《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核心课程更是如此。比如,在讲授《人文地理学》“聚落”“文化景观”等课程内容时,适当讲解个人在“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等方面的研究心得,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课程研究性学习环节,也有一批学生以“传统聚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开发”“传统聚落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等为主题、结合案例区,开展探索,学生的获得感明显。
(2)领域与地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大学青年教师的创新之源。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更是一门以实践任务带动理论发展的学科。“传统聚落”“文化景观”“区域生态补偿”等是现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需要结合具体地域开展案例分析。比如,本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村镇文化景观保护性补偿机理及途径构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区域生态补偿的绩效格局及弹性机理研究”研究中,立足湘西地区、长株潭绿心地区等典型地域,也吸引了一批本科生、研究生开展相关的探索,效果良好。
(3)个人与团队相结合。个人积极融入团队,是大学青年教师的成长之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一门需要团队协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区域生态补偿”“文化地理”等是现代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协同创新的重点。例如如,本人在开展个人研究中,积极融入湖南省水利厅课题“洞庭湖流域水生态补偿定量技术研究”等相关团队协作课题,得到了同行的好评,展示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在其他领域的认可度。
以上所提的“三结合”模式,有利于助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也是高校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青年****的责任担当与具体行动。

核心观点:履行新时期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责任,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一轮更高要求的“以任务带学科”。---郑捷

作为来自地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工业系统的代表,有幸出席本次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论坛,得以与广大学术界同仁交流。在此,谨以政府管理部门和公共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角度谈一下青年****在新时期的责任、行动和可为之处,以及学科发展与地方治理相结合的突破之处。
在过去,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主要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与发展规划、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两大主要领域,以承担地方委托课题、委托评估的形式为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长期贡献。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同时也是新时期青年****的责任: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为全社会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文与经济地理青年****在解决本身学科重大理论问题的同时,应该主动服务于地方产业转型和区域发展规划。这一行动有别于以往被动式的承接,而以主动性姿态服务祖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
学科发展和学科服务一直是较为敏感,也是融合的难点。究其原因无非是高校科研机构与公共部门及社会组织承担着不同的职能,有着不同的业绩考核,往往导致在两个频道上对话的现象。素来“以任务带学科”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除了将研究成果发表在SCI、SSCI高水平期刊之上,还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发挥新时期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经世致用价值。针对“中国制造2025”及相关行业规划、行动指南在地方层面的落实提出具体性建议。当然,公共部门尤其是中央和地方工业系统在招录、选调工作人员方面也应重点吸收人文与经济地理专业毕业生,鼓励广大青年学子投身国家工业建设事业之中,籍此保持与学界的良性互动和业务联系。最后希望,明年的论坛能够邀请更多的“跨界”****。

核心观点:面向未来,青年人文与经济地理****应聚焦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刘海猛

未来3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阶段,也是青年人学术生涯的黄金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将面临老龄化、智能化、生态化、局部收缩化、网络一体化等发展趋势。作为研究城市的青年人文与经济地理****,如何未雨绸缪,主动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聚焦未来中国城市问题,既为国家战略提供科学支撑,又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发展贡献力量,分享几点思考:
(1)拥抱大数据与智能革命,推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21世纪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期,产生的具有时空属性的大数据将爆炸式增长,这必将推动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型,甚至颠覆传统的理论方法。青年****面向未来城市,熟悉相应的计算机语言与数据挖掘技术。
(2)运用复杂性科学解决越来越复杂的城市系统问题。未来城市将更趋复杂,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为地理学发扬综合性思维提供了有力武器,包括标度率、自组织临界相变、复杂适应系统等理论;发展了元胞自动机、多智能体、复杂网络等先进方法;越来越多的在多中心规划、空间管治、城市设计等实践中应用。
(3)从地理学视角积极寻求应对和适应人口收缩与老龄化的策略。未来30年,中小城市的人口收缩会越来越普遍,老龄化问题将非常突出。地理学不仅可以识别、预测人口收缩与老龄化的严重区域,探究人口收缩与老龄化内部机理及其与产业升级、资源转型等的耦合规律,还可以提出应对和适应策略,包括宏观的城镇体系调整、产业区域转移,城市内部医疗、交通、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优化等。
(4)重视未来城市的网络与流格局演变及效应。随着快速交通、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的迅猛发展,形成了不同尺度的网络与流格局:城市内部人与人、人与地形成极其复杂的网络联系;城市群区域的网络结构将进一步演化为高级的城市-区域一体化;在跨国公司、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推动下北京、上海等逐渐成为全球城市。青年****有责任加强该领域的研究,这将对区域不平等、城市管治、交通拥堵等问题做出开创性成果。

主题主持人总结

这次笔谈主题鲜明,聚焦青年****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传承创新中的责任与行动。参加这次笔谈的20余位青年****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思考、各抒胸臆,从不同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很好地展示了青年****的思考与担当,以及青年****的视野与风采。基本达成如下共识:一是青年****勇于肩负起新时代责任。建立学科自信,追寻地理学家精神,将新时代需求融入学科发展,创造新知识并加强学科知识溢出。二是捕捉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内涵。面向国际前沿,加强科学哲学基础对学科的指导,探索基于中国现实却超越地区局限性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地位。三是坚持地理学特色,根植于中国国情和地方特性讲好中国故事。四是坚持学科发展、服务社会和人才成长相结合。五是加强青年****间的交流与协作,打造学术共同体。
近年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蓬勃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各层次国家级人才队伍中比例和规模却不容乐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学科发展亦然如此。相信在前辈们的关怀与指导下,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一定能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陆大道.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 地理科学, 2017, 37(5): 641-650.
[本文引用: 1]

[Lu Dadao.The changing humanistic and 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37(5): 641-650.]
[本文引用: 1]
[2]陆大道. 地理科学的价值与地理****的情怀
. 地理学报, 2015, 70(10): 1539-155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10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强调了前辈地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的观点。从中国国家需求及当代国际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地理科学的学科对象、学科性质及区域性、综合性、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特别突出地阐述了地理科学与纯自然科学或纯社会科学的诸多不同点。提倡地理学家要十分关注中国的环境变化及带来的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发挥综合和交叉研究的优势。此外还指出中国地理学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
[Lu Dadao.The valu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the feelings of geographers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10): 1539-155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510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强调了前辈地理学家提出的关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的观点。从中国国家需求及当代国际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地理科学的学科对象、学科性质及区域性、综合性、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特别突出地阐述了地理科学与纯自然科学或纯社会科学的诸多不同点。提倡地理学家要十分关注中国的环境变化及带来的严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发挥综合和交叉研究的优势。此外还指出中国地理学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
[3]傅伯杰. 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
. 地理学报, 2017, 72(11): 1923-1932.
[本文引用: 1]

[Fu Bojie.Geography: From knowledge, science to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7, 72(11): 1923-1932.]
[本文引用: 1]
[4]樊杰, 孙威. 中国人文:经济地理学科进展及展望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 1459-146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2.00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过去5年,是中国人文&mdash;经济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面向中国健康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国家重大地域规划研制和战略咨询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府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科的理论方法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文&mdash;经济地理****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方面有所突破,科技论文和学术专著数量与质量有所提升,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科学奖励有所进展.近年中国人文&mdash;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交叉科学的定位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人文&mdash;经济地理学科架构已经成型、基于人地系统研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面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方向有所加强、GIS 技术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人文&mdash;经济地理学人文化倾向并不十分突出、面向政府决策层的服务能力走在前列,但国际交流强度不足、特别是前沿的学术思想研究与系统的理论创新还有待加强.未来中国的人文&mdash;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必须在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手段、基础理论建设和学科结构优化、完善数据采集和空间模拟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Fan Jie, Sun Wei.Recent progress and outlook of human-economic geography in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12): 1459-1469.]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2.00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过去5年,是中国人文&mdash;经济地理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以面向中国健康城市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国家重大地域规划研制和战略咨询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府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科的理论方法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文&mdash;经济地理****在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方面有所突破,科技论文和学术专著数量与质量有所提升,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以及科学奖励有所进展.近年中国人文&mdash;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交叉科学的定位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人文&mdash;经济地理学科架构已经成型、基于人地系统研究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面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兴领域和方向有所加强、GIS 技术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人文&mdash;经济地理学人文化倾向并不十分突出、面向政府决策层的服务能力走在前列,但国际交流强度不足、特别是前沿的学术思想研究与系统的理论创新还有待加强.未来中国的人文&mdash;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必须在交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手段、基础理论建设和学科结构优化、完善数据采集和空间模拟分析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5]李小建.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思考
. 经济地理, 2016, 36(5): 1-8.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5.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由于研究思维方式和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机理不同,有些国家可以形成富有国家特色的经济地理学。反映发展中大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地理特殊事实并给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解释,基于地理科学的研究框架并吸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强调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经济地理现象的重要影响,可构成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的三个重要基点。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在研究中重视学科的地理学属性,重视国家需求导向,重视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重视人地和谐。对中国独特的经济地理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凝聚理论创新。
[Li Xiaojian.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geograph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5): 1-8.]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5.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由于研究思维方式和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形成机理不同,有些国家可以形成富有国家特色的经济地理学。反映发展中大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地理特殊事实并给出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解释,基于地理科学的研究框架并吸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强调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经济地理现象的重要影响,可构成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的三个重要基点。在此基础上,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在研究中重视学科的地理学属性,重视国家需求导向,重视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重视人地和谐。对中国独特的经济地理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凝聚理论创新。
[6]顾朝林. 转型中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 地理学报, 2009, 64(10): 1175-1183.
[本文引用: 1]

[Gu Chaolin.Chinese human geography in transition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64(10): 1175-1183.]
[本文引用: 1]
[7]宋长青. 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1): 1-3.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1.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地理学主要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不同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本文在思考以往地理学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将地理学研究范式概括为: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对不同地理科学问题应选取不同的范式加以研究,对有些复杂科学问题应采用多种研究范式加以解决。
[Song Changqing.On paradigms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6, 35(1): 1-3.]
https://doi.org/10.18306/dlkxjz.2016.01.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地理学主要关注陆地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针对这一复杂系统的不同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式。本文在思考以往地理学研究方式的基础上,将地理学研究范式概括为:地理经验科学研究范式、地理实证科学研究范式、地理系统科学研究范式和地理大数据研究范式。对不同地理科学问题应选取不同的范式加以研究,对有些复杂科学问题应采用多种研究范式加以解决。
[8]冷疏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地理学项目研究特征简析
. 地理学报, 2013, 68(10): 1307-131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0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2007-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地理学代码(D0102)的申请书作为样本,对申请代码、重点研究领域以及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中国人文地理学近期发展特征。分析认为,科学问题综合与学科间交叉研究的增加使人文地理学学科边界呈现模糊化的趋势;研究方向体现了时代特点且各研究方向之间申请数量比较均衡;研究关键词大量涌现但共识性表述相对较少;选题颇具本土应用特点但学科体系建设意识逐步增强。
[Leng Shuying.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geographical proposals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10): 1307-1315.]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310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以2007-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文地理学代码(D0102)的申请书作为样本,对申请代码、重点研究领域以及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中国人文地理学近期发展特征。分析认为,科学问题综合与学科间交叉研究的增加使人文地理学学科边界呈现模糊化的趋势;研究方向体现了时代特点且各研究方向之间申请数量比较均衡;研究关键词大量涌现但共识性表述相对较少;选题颇具本土应用特点但学科体系建设意识逐步增强。
[9]薛德升, 王立. 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进展
. 地理学报, 2014, 69(8): 1117-1129.
[本文引用: 1]

[Xue Desheng, Wang Li.Progress of urban geography research in China since the 1980s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8): 1117-1129.]
[本文引用: 1]
[10]刘卫东, 金凤君, 张文忠, . 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 1479-148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2.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学科"来概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派"经济地理学.近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规划导向、综合导向、"区域主义"、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愈来愈普遍、国际化趋势明显.在研究方向上,除了传统优势领域得到强化外,出现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包括功能区划分、能源与碳排放、全球化与外资外贸、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以及农区地理与农户区位研究等.在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新因素与新格局,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外资,交通运输地理与空间组织,资源型城市及老工业城市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海洋经济地理,地域空间规划方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在国家重大地域空间规划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包括主体功能区划、东北振兴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部崛起规划、资源枯竭型城市规划、生态区域建设规划,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未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既拥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理论总结和人才培养.
[Liu Weidong, Jin Fengjun, Zhang Wenzhong, et al.Progress in Economic Geography (2006-2011)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12): 1479-1487.]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2.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用"以任务带学科"来概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派"经济地理学.近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表现为:规划导向、综合导向、"区域主义"、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表达愈来愈普遍、国际化趋势明显.在研究方向上,除了传统优势领域得到强化外,出现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包括功能区划分、能源与碳排放、全球化与外资外贸、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以及农区地理与农户区位研究等.在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新因素与新格局,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全球化、跨国公司及外资,交通运输地理与空间组织,资源型城市及老工业城市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海洋经济地理,地域空间规划方法等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在国家重大地域空间规划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包括主体功能区划、东北振兴规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部崛起规划、资源枯竭型城市规划、生态区域建设规划,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区域规划.未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既拥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在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理论总结和人才培养.
[11]贺灿飞, 郭琪, 马妍, . 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
. 地理学报, 2014, 69(8): 1207-1233.
[本文引用: 1]

[He Canfei, Guo Qi, Ma Yan, et al.Progress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West: A literature review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8): 1207-1233.]
[本文引用: 1]
[12]宁越敏. 建设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进展评述
. 人文地理, 2008, 23(2): 1-5.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地理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最近的三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主要评述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城市体系和城市经济与社会地理的研究进展.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起飞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转型,这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城市地理学巴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特别是在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研究方面巴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并具有高度的实践性.
[Ning Yuemin.Construction of urban geography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commentary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a's Urban Geography
. Human Geography, 2008, 23(2): 1-5.]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地理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最近的三十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主要评述198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在城市化、城市体系和城市经济与社会地理的研究进展.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起飞导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转型,这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中国城市地理学巴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特别是在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研究方面巴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论,并具有高度的实践性.
[13]保继刚, 尹寿兵, 梁增贤, . 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 1506-151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2.00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中国旅游地理学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地理学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经过30 年的发展壮大,旅游地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思想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近年来,旅游地理学一方面从研究规范的讨论到问题意识的强调,学科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和旅游流与空间结构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卓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涉及领域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平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广泛参与到省域及重点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践和世界遗产保护中,并致力于中国旅游标准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化的实践.旅游地理学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传统优势,不断壮大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力量;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升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国际化水平.
[Bao Jigang, Yin Shoubing, Liang Zengxian, et al.Development report on tourism geography in China (2005-2011)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12): 1506-151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2.006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地理学是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的综合性分支地理学科.中国旅游地理学在20 世纪80 年代的地理学大发展中应运而生,经过30 年的发展壮大,旅游地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地理学中发展最快,成果最丰,思想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近年来,旅游地理学一方面从研究规范的讨论到问题意识的强调,学科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社区旅游、事件旅游、遗产旅游、城市旅游和旅游流与空间结构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卓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学科涉及领域趋于多元化,研究方法不断创新,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平台不断扩大,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逐渐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广泛参与到省域及重点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践和世界遗产保护中,并致力于中国旅游标准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化的实践.旅游地理学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展望未来,中国旅游地理学一方面将继续发挥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传统优势,不断壮大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力量;另一方面需不断加强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升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国际化水平.
[14]朱竑, 郭隽万果, 吴伟. 国际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发展与启示: 基于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论文统计分析
. 地理研究, 2017, 36(10): 1981-199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001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简称为SCG)是国际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旗帜性刊物.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辅助运用Citespace、Histcite等分析软件,在讨论社会文化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关系的基础上,从发文作者、研究区域空间、研究热点、研究理论基础、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及展现形式等方面,对SCG创刊以来所有文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发现:SCG作为一个国际性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刊物,其载文量持续上升且研究区域与文章来源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在研究热点方面,由空间、地方、文化等传统话题向物质文化地理学、少数群体及公共政策等方面的转向较为明显,权力、认同、记忆、家、流动性、种族、宗教、性别、音乐、食物、教育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主要采用访谈、民族志(人种志)、参与式观察与焦点小组等资料收集方法和文本分析、分析性比较、例证法等资料分析手段.在资料佐证形式表达方面,相比于中国,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中资料表现更趋于多元,文字资料、照片、地图等都是使用较多的佐证资料.希望通过对西方经典杂志相关文献梳理,从研究热点到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能够对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Zhu Hong, Guo Junwanguo, Wu Wei.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t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 Toward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ublished articles in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0): 1981-199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001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Social and Cultural Geography(简称为SCG)是国际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旗帜性刊物.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辅助运用Citespace、Histcite等分析软件,在讨论社会文化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关系的基础上,从发文作者、研究区域空间、研究热点、研究理论基础、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及展现形式等方面,对SCG创刊以来所有文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发现:SCG作为一个国际性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刊物,其载文量持续上升且研究区域与文章来源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在研究热点方面,由空间、地方、文化等传统话题向物质文化地理学、少数群体及公共政策等方面的转向较为明显,权力、认同、记忆、家、流动性、种族、宗教、性别、音乐、食物、教育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以定性为主,主要采用访谈、民族志(人种志)、参与式观察与焦点小组等资料收集方法和文本分析、分析性比较、例证法等资料分析手段.在资料佐证形式表达方面,相比于中国,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中资料表现更趋于多元,文字资料、照片、地图等都是使用较多的佐证资料.希望通过对西方经典杂志相关文献梳理,从研究热点到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能够对中国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15]方创琳, 周尚意, 柴彦威, .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12): 1470-147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2.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Fang Chuanglin, Zhou Shangyi, Chai Yanwei, et al.Updated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discipline of Human Geography in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12): 1470-147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12.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16]刘彦随, 严镔, 王艳飞. 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
. 经济地理, 2016, 36(7): 1-8.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7.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域空心化、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剖析了引发和加剧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农业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亟需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业—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统筹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探索差别化的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
[Liu Yansui, Yan Bin, Wang Yanfei.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trans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in the new period in China
.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7): 1-8.]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6.07.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不同视角解析了城乡发展研究新进展与新特点,深入分析了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半城镇化现象严重、农村地域空心化、土地资源配置矛盾显化、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剖析了引发和加剧这些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快速城镇化路径、农业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约束等方面。新时期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亟需着眼于城乡地域系统人—业—地协同转换的科学思路,统筹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探索差别化的城乡发展的科学路径,加快创新城乡土地配置与管理制度,全面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
[17]杜德斌, 段德忠, 刘承良, . 1990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
. 地理研究, 2015, 34(2): 199-21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2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地缘政治学脱胎于政治地理学,这种血缘关系决定了地理学在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和国家地缘战略的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基于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原理,运用地理学空间思维和现代组织行为学等理论,探讨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修正地缘战略和树立地缘目标的重要性,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需要地缘大思维,而地理学尤其是世界地理学,应首当其冲担当重任。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地理学的地缘政治学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精彩纷呈,并在重大领域有所突破。但其发展依然存在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学科定位不清晰、优秀成果不足、过度依附西方思维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未来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努力方向。
[Du Debin, Duan Dezhong, Liu Chengliang, et al.Progress of geopolitics of Chinese geography since 1990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2): 199-212.]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2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地缘政治学脱胎于政治地理学,这种血缘关系决定了地理学在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和国家地缘战略的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首先基于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原理,运用地理学空间思维和现代组织行为学等理论,探讨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修正地缘战略和树立地缘目标的重要性,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需要地缘大思维,而地理学尤其是世界地理学,应首当其冲担当重任。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地理学的地缘政治学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学术成果精彩纷呈,并在重大领域有所突破。但其发展依然存在理论体系尚不完整、学科定位不清晰、优秀成果不足、过度依附西方思维等问题。鉴于此,提出了未来中国地理学在地缘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努力方向。
[18]陆玉麒. 人文地理学科学化的总体目标与实现路径
. 地理学报, 2011, 66(12): 1587-159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2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无论如何,科学化应是人文地理学的基调,是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无论是学科属性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的目标而应该成为我们的主动追求。其基本目标有2个:一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发现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构建中心地等级体系演化模型,以及从类型学和发生学2个角度梳理不同空间结构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二是构建一套相对成型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并进一步分解为点状、线状和面状3大要素,寻找处理这3大要素各自及相互之间内在空间耦合的表达技术,成为本文展开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其中,可达性分析技术的拓展、计量经济模型与空间分析技术的融合、综合性时空谱系空间分析方法体系的构建、依赖于空间概念拓展的新的空间分析技术的出现等,则是未来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的重要领域。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融合资源环境基础、基于发生学视角的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等。
[Lu Yuqi.The major objective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for human geography toward the tendency of physical scienc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12): 1587-1596.]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2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但无论如何,科学化应是人文地理学的基调,是中国人文地理学未来发展的基本选择和必由之路。无论是学科属性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求,人文地理学科学化不仅不是一个被动的目标而应该成为我们的主动追求。其基本目标有2个:一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需要进一步发现新的区域空间结构模式、构建中心地等级体系演化模型,以及从类型学和发生学2个角度梳理不同空间结构模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等;二是构建一套相对成型的空间分析方法。将区域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并进一步分解为点状、线状和面状3大要素,寻找处理这3大要素各自及相互之间内在空间耦合的表达技术,成为本文展开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理论框架的基本思路。其中,可达性分析技术的拓展、计量经济模型与空间分析技术的融合、综合性时空谱系空间分析方法体系的构建、依赖于空间概念拓展的新的空间分析技术的出现等,则是未来人文地理学空间分析的重要领域。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融合资源环境基础、基于发生学视角的历史过程的长时段分析,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技术等。
[19]甄峰, 秦萧, 席广亮. 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
. 地理科学, 2015, 35(1): 11-18.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问题,包括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方法革新、流动空间分析的框架、人地关系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等内容。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积极吸纳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构建信息时代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与特色,紧扣国家战略,增强人文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面向问题的综合应用研究。

[Zhen Feng, Qin Xiao, Xi Guangliang.The innovation of Geography and Human Geography in the information er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 11-18.]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分析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创新问题,包括基于大数据应用的方法革新、流动空间分析的框架、人地关系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等内容。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方面要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积极吸纳相关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构建信息时代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与特色,紧扣国家战略,增强人文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面向问题的综合应用研究。
[20]柴彦威, 塔娜. 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进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9): 1362-137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9.006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自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引入中国以来的近20年间,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重要领域。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关注城市空间重构的描述与解释,试图从行为角度解释中国城市社会转型,强调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居民个体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视日常生活、生活质量、社会公正、低碳社会、智慧城市等热点问题,探索在城市交通、旅游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中的实践应用。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形成了以解读城市转型为目标、以规划应用为导向的鲜明特点,为理解中国城市制度与空间转型背景下人类行为模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依然面临着理论发展滞后、实践应用需要突破等挑战。本文是对时空行为研究近年来发展的综述性文章,从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演进、实证研究与规划应用进展等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致力于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时空间行为研究自身的发展。
[Chai Yanwei, Ta Na.Progress in space-time behavior research in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3, 32(9): 1362-1373.]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3.09.006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自时间地理学和活动分析法引入中国以来的近20年间,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的重要领域。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关注城市空间重构的描述与解释,试图从行为角度解释中国城市社会转型,强调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与居民个体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视日常生活、生活质量、社会公正、低碳社会、智慧城市等热点问题,探索在城市交通、旅游和城市规划等领域中的实践应用。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已经形成了以解读城市转型为目标、以规划应用为导向的鲜明特点,为理解中国城市制度与空间转型背景下人类行为模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但是,中国时空间行为研究依然面临着理论发展滞后、实践应用需要突破等挑战。本文是对时空行为研究近年来发展的综述性文章,从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演进、实证研究与规划应用进展等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中国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致力于推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时空间行为研究自身的发展。
[21]周尚意, 戴俊骋. 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 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
. 地理学报, 2014, 69(10): 1521-153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0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梳理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需要说明近年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或著述与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1990-2005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主要从五个文化地理学主题开展研究。然而这五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十分清晰,也没有说清主要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首先搭建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方和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目标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地方"的形成机制。本文将这个研究目标作为文化地理学"学科树"的主干,此外建立了"层间关系"和"尺度转换"两个分支,它们是探究地方性的两类方法。本文其次将文化地理学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分别挂在主干和两个分支上,并努力呈现出主要概念和理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揭示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程。本文最后用"学科树",分析了中国大陆主要文化地理学研究者自己提出的代表性著述。分析的结果是:第一,关于地方形成机制的案例类型多样,多是基于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分析。第二,关于层间关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自然与文化两层关系的分析,延展到文化各层之间的关系。第三,在不同尺度文化区转换的领域研究较薄弱。
[Zhou Shangyi, Dai Juncheng.Logic analysis of concept and theory of cultural geography: Progress in cultural geography in China's Mainland during the past decad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10): 1521-1532.]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10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梳理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需要说明近年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或著述与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1990-2005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主要从五个文化地理学主题开展研究。然而这五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十分清晰,也没有说清主要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首先搭建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方和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目标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地方"的形成机制。本文将这个研究目标作为文化地理学"学科树"的主干,此外建立了"层间关系"和"尺度转换"两个分支,它们是探究地方性的两类方法。本文其次将文化地理学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分别挂在主干和两个分支上,并努力呈现出主要概念和理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揭示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程。本文最后用"学科树",分析了中国大陆主要文化地理学研究者自己提出的代表性著述。分析的结果是:第一,关于地方形成机制的案例类型多样,多是基于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分析。第二,关于层间关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自然与文化两层关系的分析,延展到文化各层之间的关系。第三,在不同尺度文化区转换的领域研究较薄弱。
[22]韩增林, 张耀光, 栾维新, . 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 地理学报, 2004, 59(S1): 183-19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4.z1.02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分支,作者分析了海洋经济地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并阐释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地域范围.目前国内外****已经在海岸带管理、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沿海城市经济研究、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多学科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作者提出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将集中在海洋经济地理理论研究、海洋经济地理方法研究、海洋经济地理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尺度研究、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海洋软科学研究及现有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Han Zenglin, Zhang Yaoguang, Luan Weixin, et al.The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study on marine economic geography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S1): 183-190.]
https://doi.org/10.3321/j.issn:0375-5444.2004.z1.02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新兴的经济地理学分支,作者分析了海洋经济地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并阐释了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地域范围.目前国内外****已经在海岸带管理、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沿海城市经济研究、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多学科集成研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作者提出海洋经济地理学是一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主要将集中在海洋经济地理理论研究、海洋经济地理方法研究、海洋经济地理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相互渗透研究、海洋经济地理尺度研究、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海洋软科学研究及现有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23]刘云刚, 李志刚, 黎斌.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评述与借鉴: 面向知行合一的中国人文地理学
. 地理学报, 2014, 69(8): 1224-123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801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走出“精致的平庸”,走向“精致的创 新”.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要厘清当前研究中学术与应用间的梗阻,使学术研究回到创新的源点:理论与现实的相互激发,并破除对西方人文地理研究的模仿和 迷信.为此,需要借鉴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并使之根植于本土的问题和制度;需要完善本土研究机制,包括区分学会和协会、区分学术和应用、区分学 术地理和应用地理;要倡导真正的科学精神,对已有研究保持批判性;让知识体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并适应本土知识生产的需求;让研究实事求是、根植于地,在 理论与现实之间深度交流.只有这样,中国入文地理学方能实现知行合一,走出殖民地理的陷阱,走上真正自主的知识生产之路.
[Liu Yungang, Li Zhigang, Li Bin.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methods of Western human geography: A combination of knowing and doing for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8): 1224-1233.]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801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需要走出“精致的平庸”,走向“精致的创 新”.而要实现这一点,关键是要厘清当前研究中学术与应用间的梗阻,使学术研究回到创新的源点:理论与现实的相互激发,并破除对西方人文地理研究的模仿和 迷信.为此,需要借鉴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并使之根植于本土的问题和制度;需要完善本土研究机制,包括区分学会和协会、区分学术和应用、区分学 术地理和应用地理;要倡导真正的科学精神,对已有研究保持批判性;让知识体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并适应本土知识生产的需求;让研究实事求是、根植于地,在 理论与现实之间深度交流.只有这样,中国入文地理学方能实现知行合一,走出殖民地理的陷阱,走上真正自主的知识生产之路.
[24]何金廖, 黄贤金. 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定量分析与挑战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1): 112-124.
URL [本文引用: 1]

[He Jinliao, Huang Xianjin.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challenges of Chinese human geography in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a since 2000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7, 36(1): 112-124.]
URL [本文引用: 1]
[25]汤茂林.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 地理研究, 2009, 28(4): 865-88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9.04.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我国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入手,切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自1970年代以来,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逐步多样化,这可以作为我们发展人文地理学方法的一个参考。正是基于对实证主义地理及其方法论局限性的认识,结构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化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继登场。中国作为一个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地理格局异常复杂。结果是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问题并肩前行,发达和欠发达有关的问题同时存在。对这样复杂的地理景观所进行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较多地采用了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空间科学传统,对塑造这一景观的人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迫切需要方法论和方法的多元化。
[Tang Maolin.The diversification of research approaches in human geography in Chinese Mainland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4): 865-88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9.04.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我国地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入手,切入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自1970年代以来,欧美人文地理学研究范式和方法论逐步多样化,这可以作为我们发展人文地理学方法的一个参考。正是基于对实证主义地理及其方法论局限性的认识,结构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化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相继登场。中国作为一个向现代社会全面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地理格局异常复杂。结果是现代性问题与后现代问题并肩前行,发达和欠发达有关的问题同时存在。对这样复杂的地理景观所进行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较多地采用了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空间科学传统,对塑造这一景观的人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迫切需要方法论和方法的多元化。
[26]冯健.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传承与发展
. 地理研究, 2017, 36(11): 2029-204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1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密切结合城市规划实践,以城市规划需求为目标导向;(2)建立了引进、吸收和转换的机制;(3)积极推进城镇化研究的国际合作;(4)以全球视野促进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与西方的接轨;(5)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强化对生态环境问题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关注,促进了很多分支学科的发展。中青年城市地理****在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新趋势、城市产业演化、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城镇化格局的重塑、中国发展模式的新解释、大数据的应用、定性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探讨。未来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应该继续强调服务于城市规划实践;吸收其他学科优势,总结中国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地理****应当掌握对国家城市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的话语权;继续加大国际合作研究力度,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Feng Jian.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geograph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1): 2029-2046.]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11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密切结合城市规划实践,以城市规划需求为目标导向;(2)建立了引进、吸收和转换的机制;(3)积极推进城镇化研究的国际合作;(4)以全球视野促进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与西方的接轨;(5)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强化对生态环境问题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关注,促进了很多分支学科的发展。中青年城市地理****在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新趋势、城市产业演化、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城镇化格局的重塑、中国发展模式的新解释、大数据的应用、定性方法的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探讨。未来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应该继续强调服务于城市规划实践;吸收其他学科优势,总结中国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地理****应当掌握对国家城市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的话语权;继续加大国际合作研究力度,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27]陈明星, 樊杰, 金凤君, .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2016年学术年会暨首届青年****论坛综述: 兼论青年地理****的责任与担当
. 经济地理, 2016, 36(11): 192-198.
[本文引用: 1]

[Chen Mingxing, Fan Jie, Jin Fengjun, et al.Review on 2016 Annual meeting and first forum for young scholars of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ith a discussion on responsibility and undertaking of young geographic scholars
. Economic Geography, 2016, 36(11): 192-198.]
[本文引用: 1]
[28]陈明星, 龙花楼, 王成金, . 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回顾与展望: 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 地理学报, 2016, 71(8): 1456-147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8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2016年1月22-23日,"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的30余位专家就近年来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进展、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面临的发展机遇、学科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发展的主要重点方向与前景等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和研讨。近年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蓬勃发展,当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重要机遇,未来发展有着广阔空间。建立学术共同体,针对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兼容本土化特色与国际化道路,促进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走向世界;推动各系列人才梯队建设和中青年人才成长。
[Chen Mingxing, Long Hualou, Wang Chengjin, et al.The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The overview of "High level foru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uman and Economic Geograph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ang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8): 1456-1471.]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8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2016年1月22-23日,"变化大背景下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的30余位专家就近年来我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主要进展、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面临的发展机遇、学科发展的国际化道路、发展的主要重点方向与前景等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和研讨。近年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蓬勃发展,当前面临着一系列发展的重要机遇,未来发展有着广阔空间。建立学术共同体,针对重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兼容本土化特色与国际化道路,促进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走向世界;推动各系列人才梯队建设和中青年人才成长。
[29]Peck J.Transatlantic city, Part 1: Conjunctural urbanism
. Urban studies, 2017, 54(1): 4-30.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16679355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As the first installment of a two-part article exploring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in metropolitan governance in the wak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turns of the 1980s and subsequent waves of neoliberalisation and financialisation, a case is outlined here for a ‘conjunctural’ approach to urban analysis. This can be considered to be complementary to, but at the same time distinct from, some of the concurrent approaches to comparative urbanism, in that it explicitly problematises the relative positioning of cities in the context of uneven development and multiscalar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dialogic connections between case studies, midlevel concepts and revisable theory claims. Taking a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the current financial and political crisis in Atlantic City, the New Jersey casino capital, the article historicises the concep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city, placing this in the context, successively, of the evolving ‘commonsense’ of neoliberal governance, the emergence of austerity urbanism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financialised restructuring. In tracing an arc from more abstract theory claims through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contemporary urban restructur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 sets the stage for the more granular and concrete analysis of ‘late-entrepreneurial’ Atlantic City to follow in Part 2. To the exten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ome of this staging, this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reflects on some of the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a conjunctural approach to urban studies.
[30]Robinson J, Roy A.Debate on global urbanisms and the nature of urban theory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16, 40(1): 181-186.
https://doi.org/10.1111/1468-2427.12272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Abstract Urban studies is undergoing a phase of rich experimentation, with a proliferation of paradigms and exploration or invention of various methodologies inspired by the diversity and shifting geographies of global urbanization. In particular, there has been an effort to rethink the Euro-揂merican legacy of urban studie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al multiplicities, diverse histories and dynamic connectivities of global urbanisms. Such a task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at a time when significant urban transformations are underway in the global South. From the remaking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at the urban scale to fierce struggles over land, housing and urban services to ambitious visions of the world-class city, these urban processes cannot be understood as simply a postscript to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s of the North Atlantic.
[31]Storper M, Scott A J.Current debates in urban theory: A critical assessment
. Urban Studies, 2016, 53(6): 114-1136.
https://doi.org/10.1177/0042098016634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Urban studies today is marked by many active debates. In an earlier paper, we addressed some of these debates by proposing a foundational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form as a way of identifying a common language for urban research. In the present paper we provide a brief recapitulation of that framework. We then use this preliminary material as background to a critique of three currently influential versions of urban analysis, namely, postcolonial urban theory, assemblage theoretic approaches, and planetary urbanism. We evaluate each of these versions in turn and find them seriously wanting as statements about urban realities. We criticize (a) postcolonial urban theory for its particularism and its insistence on the provincialization of knowledge, (b) assemblage theoretic approaches for their indeterminacy and eclecticism, and (c) planetary urbanism for its radical devaluation of the forces of agglomeration and nodality in urban-economic geography.
[32]Hall S, Massey D.Interpreting the crisis
. Soundings, 2010, 44: 57-71.
https://doi.org/10.3898/136266210791036791URL [本文引用: 2]
[33]Roman L G.Conjunctural thinking 'pessimism of the intellect, optimism of the will': Lawrence Grossberg remembers Stuart Hall
. Discourse, 2015, 36(2): 185-199.
https://doi.org/10.1080/01596306.2015.1013250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Lawrence Grossberg, a key figure in Cultural Studies, both in the USA and internationally, reminisces about Stuart Hall as a political intellectual and teacher. He talks about Stuart Hall's impact on him, as well as on Cultural Studies, education, and the Left more generally. The interview traces how Hall and Cultural Studies have been taken up, not only in the UK and the USA but also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Grossberg points out some of the misunderstood aspects of Hall's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ontributions, and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how Hall taught him and others on the Left to think and act conjuncturally, defining new practices of intellectual work as cultural politics. Grossberg, together with Leslie G. Roman, thinks about the difficult state and future of Cultural Studies and education in the current context. The interview concludes with a moving homage about Hall's legacies as an extraordinary teacher and public intellectual.
[34]封志明, 李鹏. 20世纪人口地理学研究进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2): 131-14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2.001URLMagsci摘要
20世纪之前的人口地理学只是从属于传统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进入20世纪,人口地理研究尚未从人文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上延续了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思想;二战以后,人口地理研究逐步向人口地理学纵深发展,50年代人口地理学逐步成形。20世纪后半叶,人口地理学得 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出生率与老龄化、迁移与流动、人口与脆弱性等世界性人口问题成为热点研究主题。未来人口地理学家仍将关注人口差异、脆弱性及空间分析,加强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方法研究,从不同地理尺度与地理维度应对人口地理学的新挑战。
[Feng Zhiming, Li Peng.Review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in the past century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1, 30(2): 131-140.]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1.02.001URLMagsci摘要
20世纪之前的人口地理学只是从属于传统地理学的人口地理研究。进入20世纪,人口地理研究尚未从人文地理学中独立出来,内容上延续了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思想;二战以后,人口地理研究逐步向人口地理学纵深发展,50年代人口地理学逐步成形。20世纪后半叶,人口地理学得 到了持续快速发展:出生率与老龄化、迁移与流动、人口与脆弱性等世界性人口问题成为热点研究主题。未来人口地理学家仍将关注人口差异、脆弱性及空间分析,加强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方法研究,从不同地理尺度与地理维度应对人口地理学的新挑战。
[35]朱宇, 丁金宏, 王桂新, . 近40年来的中国人口地理学: 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的进展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4): 466-482.


[Zhu Yu, Ding Jinhong, Wang Guixin,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population geography in China in recent 40 years: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7, 36(4): 466-482.]

[36]保继刚.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旅游地理学的若干理论和方法初步研究”(1990-1991).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旅游地理学的若干理论和方法初步研究”(1990-1991). .
URL

[Bao Jiga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or youth "A Preliminary Study of Som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ourism Geography"
(1990-1991).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for youth "A Preliminary Study of Som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ourism Geography" (1990-1991). .]
URL
[37]冷疏影. 地理科学三十年: 从经典到前沿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Leng Shuying.The Geographical Sciences During 1986-2015: From the Classics to the Frontiers. Beijing: The Commecial Press, 2016.]
相关话题/学科 地理 人文 城市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