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信息流的互联网信息空间网络分析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王宁宁1,2,, 陈锐1,, 赵宇1
1.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190
2.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

Analysis of the provincial information space network basted o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flow

WANGNingning1,2,, CHENRui1,, ZHAOYu1
1.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2. Institute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CAS, Beijing 100190, China
通讯作者:陈锐(1975- ),男,湖南张家界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战略、城市运行与发展管理、区域经济与公共治理。E-mail: chenrui@casipm.ac.cn
收稿日期:2015-06-4
修回日期:2015-10-28
网络出版日期:2016-01-23
版权声明:2016《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K27B00)国家质检公益性科技计划专项课题(Y300571801)中国科学院重大任务专项(Y201161Z04)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宁宁(1988- ),女,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运行管理与城市复杂网络。E-mail: wangningningustb@163.com



展开

摘要
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不断扩展加深了信息要素对于区域发展的作用,因此基于信息要素视角下的信息空间研究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为信息化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从信息流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互联网信息流要素的信息空间测度方法,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区域信息空间的格局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信息空间呈现“异质”发展趋势,省份的信息影响力呈现“东—中—西”三层递减态势。国家发展战略对信息空间的格局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中东部省份中,北京、上海和广东省连接了中国南北以及东部地区,形成稳定的“三角格局”,现阶段中国的信息空间格局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理空间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部分依赖于地域分布。

关键词:信息空间;复杂网络;社会网络分析;信息流
Abstract
Informatization, networking and globalization have intensified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formation elements to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refor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lement is significant to regional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can help the government make scientific decisions for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 industrial layout. In this paper, a new method of information space measurement based on internet information flow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new method, information spatial networks respectively based on internet flow rate and flow speed are discussed and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 is used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 of information space distribution pattern. With the tool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verall network structure, cohesiveness and centrality are researched. Thus, the provincial information loop, information nuclear and information field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Furthermore, the whole network model, the trunk network model and the backbone network model are respectively discussed. Some core and important provinces are foun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ub - network. Some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as follows. The information space shows a "heterogeneous" trend, decreasing from east to west. The information influence of provinces presents an eastern-central-western tiered decreasing trend. The core provinces of the information space a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oastal developed regions, which are the potential area of th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ilk Road have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information space. Beijing, Tianj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s are the core area of information space. What's more, some eastern provinces and Beijing, Shanghai and Guangzhou connect the north, the south and east of China, which forms a stable "triangle pattern". As the backbone of the western provinces, Sichuan and Inner Mongolia cross the western region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driving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information space with the pattern models of "one axis and two dots". At the same time, the powerful mobility of information space makes up the separatist nature of physical space, weakening the constraints of space and artificial isolation, reducing the communication costs and improving the accessibility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However, we find that the information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 at this stage is not completely out of the constraints of geographical space, but, to a certain extent, still partly dependent 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Keywords:information space;complex network;social network analysis;information flow

-->0
PDF (14960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王宁宁, 陈锐, 赵宇. 基于信息流的互联网信息空间网络分析[J]. , 2016, 35(1): 137-14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1012
WANG Ningning, CHEN Rui, ZHAO Yu. Analysis of the provincial information space network basted o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flow[J]. 地理研究, 2016, 35(1): 137-14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1012

1 引言

省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聚集体[1],省市由于地理临近性,物质、能量、信息的数量及行为在地理范畴中的广延性存在,构成区域地理空间,具体表现形式是区域各组成要素的空间组合格局。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和扩张,传统的区域空间开始重构,地理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信息要素作为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开始对区域地理空间产生影响,由此产生的信息空间逐渐成为人们交流和活动的新场所。
信息空间本质上是建立在地域空间基础上的,以信息要素为主要构成要素,由信息流实现区域信息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虚拟空间[1]。信息空间不同于传统的静态地理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相互关联的三维流动空间,具体表现为空间通信网络、数据库和信息的融合,进而创造“区域网络生态”,逐渐拓展原有的物质空间,为人们在网络生态环境下从事各种活动创造条件。因此信息要素流动视角下的区域信息空间日益成为当前国际区域研究的重要领域[2]
国内外对信息空间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研究视角从属性走向关系,由等级走向网络,由封闭系统走向开放系统,逐渐聚焦网络关系层面上的区域空间体系与特征[3,4]。国外研究中,Abramson等利用全球城市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城市网络连接关系,从基础设施角度研究城市信息空间的网络体系问题[5,6]。TeleGeography研究小组通过采用国际交易电话量等表征信息流的关系性数据建立国家之间的信息流网络,探讨了国家之间信息网络的特征[7]。国内研究中,张捷等早在1997年就对信息时代地理空间的历史定位及空间连通性展开研究[8],开创了信息空间研究的先河。汪明峰等将视角聚焦网络信息空间与城市发展,从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城市****研究网络信息空间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扩展了网络信息空间测度方法和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9]。张捷等以旅游网站为切入点,开展了对互联网信息空间的分异研究,包括网络地理空间分异,流动空间分异等信息化下的新的空间形态与布局[10-17]。随着信息技术的作用凸显,有关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不断涌现,包括信息时代的空间形态、空间效应、信息技术与旅游等,丰富了信息地理学的发展[18-21]。徐静等基于系统科学原理,从信息视角研究城市系统的信息要素和信息空间,进而以北京市为例,对其信息空间及演进情况进行实例分析[1]。孙中伟等根据2008年全球互联网地图,利用网络分析方法,计算了城市节点的整体可达性和最短距离可达性,并结合总带宽和连线数据,对世界互联网城市进行了等级划分[22]。董志良等以CERNET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区域信息流的等级结构和流动模式,揭示了中国互联网网络结构的空间特征[23]。汪明峰等从信息基础设施切入,建立了一种评价中国互联网城市可达性的方法,并对五大骨干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节点可达性进行了分析[24]
总体上,目前信息空间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侧重于静态基础设施所构造的实体网络,以及基于静态统计信息构造的区域信息网络[25-28],但较少关注区域间信息流动以及流动空间的整体分布格局和特征,很难完整地反应区域信息空间的差异性和动态特点。研究方法集中于决策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及组合数学模型等[29,30]。随着复杂网络和复杂系统的兴起,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区域空间分析逐渐得到广泛应用[31,32],尤其是作为流动空间的信息空间实际上就是对信息空间中个体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因此,从信息流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流要素的信息空间测度方法,分别从互联网流速和互联网信息质量流两方面建立省域尺度下的区域信息空间联系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探讨信息空间网络的整体特征,进一步研究信息空间下信息势分布以及信息场和信息核格局,从全网络、主干网络和骨干网络三个层面研究信息空间的节点重要性和区域空间体系特征,为区域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进一步的科学支撑。

2 基于互联网信息流速的信息空间分析

2.1 数据来源

省域之间信息流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以短信通话为主的电信流和以电子邮件以及社交网站交互为代表的互联网信息流等。采用的信息流参考借鉴互联网信息流,以省域间互联网流速作为衡量信息联系的主要因素。省域间互联网流速数据主要来自世界网络测速网站,借助于其覆盖全国各省份的网速测试站点进行数据样本采样统计,所有测试点按照测试者地区平均速度统计,时间节点为2014年11月。数据采集的具体操作是登陆世界网速网络,在测速窗口输入网络测试的省份,选择按照地区测试平均速度测试以及时间节点选择2014年11月得到测试地区与其他省份的互联网流速平均值,在采集省域间互联网流速数据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测试服务器,为了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选择使用频率最高的服务器测试点。根据搜集的数据构建信息流传输矩阵 D=(dij),其中 dij为省份 i到省份 j的互联网信息流速,单位是 KB/s,由于不同省份的测试点服务器不同,对不同测试地点的测速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 D*=(dij*)

2.2 基于单一信息流信息空间网络分析

单一信息流指的省域间的某一种信息流,比如省域间的电信流或者互联网信息流。鉴于数据获取的全面性和公开性,单一信息流主要采用基于互联网流速表现形式的互联网信息流。以省份为网络节点,以省域间互联网信息流速作为连边构建复杂网络,将分散独立的省份紧密的联系起来。从拓扑结构看,基于互联网信息流速的省市网络是完备网络,省域之间都存在信息联系,由于不同省份之间的信息流速不同,因此省域之间的信息联系强度不同(图1)。
Tab. 1
表1
表1基于互联网信息流速的信息空间中心度分析指标
Tab. 1The centrality indicators of the provincial information space based on Internet information flow
省份信息流出强度省份信息流入强度
北京8.706天津23.133
天津7.864北京14.942
广东7.306上海11.718
上海7.109安徽10.37
浙江7.026广东9.923
四川6.918贵州9.502
内蒙古6.878湖南8.873
江苏6.767甘肃7.58
山东6.59浙江7.467
湖北6.502福建6.406


新窗口打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基于互联网信息流速的信息空间网络
-->Fig. 1The provincial information space network based on Internet information flow
-->

网络邻接矩阵是非对称性矩阵。采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信息空间网络进行中心性分析。信息空间联系网络的中心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化核心省份情况。权重网络的节点度计算参考公式 ,式中:v(i)是节点i的邻居节点集合。从网络的出度和入度省份排名看,信息空间中的核心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以及部分中部发达地区,是信息化发展的潜力区域,对带动整体信息空间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在信息空间的作用也逐渐表现出来,北京和天津的信息流动力最强,主导京津冀地区的信息流动,是信息联系的核心层,在全国层面具有引导性作用。在西部地区,内蒙古和甘肃信息流速虽然不及东部省份,但依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优势地位。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信息空间也并非均质发展,但总有若干群体发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表现为群体内的信息交流比较频繁,信息联系强度大,而群体之间的交流强度相对较弱。将这种群体定义为省份信息圈。省域之间的信息流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省域之间的信息联系比较紧密,相关性较大,因此将省份信息流强度矩阵作为相关矩阵导入UCINET进行凝聚子群分析,将全国省份划分为4个信息圈,(表2)。
Tab. 2
表2
表2信息圈划分
Tab. 2City information circle
信息圈省份
1北京、天津
2上海、福建、云南、湖北、江苏、浙江、重庆、广东、安徽
3黑龙江、山西、江西、河北、湖南、广西、辽宁、山东
4四川、内蒙古、贵州、吉林、河南、甘肃


新窗口打开
图2可看出,同一信息圈内的省份在地理分布上并不具有绝对的地理临近性,说明信息空间强大的流动性弥补了物质空间的割据性,削弱了空间距离摩擦和人为隔离对空间相互作用的制约,使沟通成本降低,传统意义上的可达性提高。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信息圈的地理分布
-->Fig. 2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ity information circle
-->

2.3 信息势能分析

根据省域间信息流速数据建立省域信息联系强度矩阵 S=(sij), sij为省份 i与省份 j的信息联系强度。以标准化处理的省域间互联网信息流速作为信息联系强度。由于信息联系强度是矢量数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此信息联系强度矩阵为非对称矩阵,即一般情况下当 ij, sijsji,而势能并非矢量变量,因此对信息势 Ei定义如下:
Ei=Eiin+Eiout(1)
Eiin=si1×si2×si3××sij××sinn(2)
Eiout=s1i×s2i×s3i××sji××snin(3)
S=s11s12?s1j?s1n-1s1ns21s22s2j?s2n-1s2n???????si1si2?sij?sin-1sin???????sn-11sn-12?sn-1j?sn-1n-1sn-1nsn1sn2?snj?snn-1snn(4)
式中: Ei为省份 i的信息势; Eiin为省份 i的流入信息势能; Eiout为省份 i的流出信息势能; sij为省份 i到省份 j的信息联系强度,用互联网信息流速进行信息强度测度; n为省份总数。根据信息势计算得到各省份的信息势具体数值(表3)。
Tab. 3
表3
表3各省份信息势能计算结果
Tab. 3The potential energy of each province
省份信息势数值省份信息势数值
北京1.726782河北0.612071
天津1.693736山西0.595832
吉林1.03292湖南0.57822
广东0.831861江西0.577792
上海0.793486安徽0.572961
山东0.776981福建0.555358
浙江0.741837河南0.527045
辽宁0.687475内蒙古0.51874
甘肃0.679103黑龙江0.516953
江苏0.656804云南0.475327
湖北0.614614贵州0.453959


新窗口打开
信息势能可以表征区域信息化的影响潜力,信息势越高,区域的信息影响力越大。从表3看到,北京作为首都信息势能最高,其次是天津。京津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领头城市在京津冀一体化国家重大战略中从信息空间的层面支撑着经济的发展,信息空间和经济空间相辅相成。甘肃省的信息势在全国省份中也处于优势地位,这与甘肃的区位优势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息息相关。信息势分布不均衡,整体上呈现螺旋状态。信息影响力呈现“东—中—西”三层递减态势,信息空间格局呈现东部向西部阶梯分布,这进一步证实信息空间与经济空间的相关性。

2.4 信息势与互联网用户分析

省份信息空间是复杂的流动空间,流动空间中的关系不仅仅与互联网的流速相关,而且与省份节点的信息响应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即信息空间节点的属性和边的属性共同决定了空间的性质。为了更加全面探讨信息空间的属性特征,将省份的互联网用户数作为补充研究,讨论互联网用户数与信息势的相关关系。
以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自变量,地区信息势为因变量进行简单线性回归(为了减少多重共线性和消除量纲的影响,对原始数据分布作对数处理),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Tab. 4
表4
表4信息势回归统计指标及结果
Tab. 4The area information potential regression indicators and results
回归方程RFSignificance Ft-互联网普及率
Ei=2.032IPR-0.5260.875949.389263.67472E-077.028


新窗口打开
地区信息势回归方程中,R约为0.9,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的F统计量均远远大于对应的P值,说明地区信息势与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检验显著,地区信息势与互联网普及率正向相关,较高的互联网普及率提升了地区的信息影响力,因此对区域信息空间的测度不仅需要考虑区域的信息流动等动态属性,还需要考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响应等静态属性。

3 基于质量信息流的信息空间测度与分析

根据物理量质量的定义,流体质量流指的是流体通过封闭管道有效截面的流体质量。从信息角度看,信息流的质量流是信息流速和信息流量的复合量,省域间信息联系强度一方面与信息传递速度有关,另一方面与各省份的信息接收能力和信息辐射能力有关。因此对信息空间的度量只考虑信息流速是不全面的。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将省份节点的信息能力属性考虑进去,建立以质量流为标准的信息空间测度模型。

3.1 测度模型建立

信息空间的密度指的是单位信息空间所承载的信息量[1],具体计算公式为:
ρ=IV(5)
式中: I为信息空间所承载的信息量; V为区域信息空间规模。
从物理学的角度,单位面积通过的质量流 M=ρ×v,根据信息空间的特点,基于互联网信息,定义省份间的质量流 Mijinternet
Mijinternet=ρiρj×vij(6)
ρi=-PiweblnPiwebIPRi(7)
Piweb=Niweb/N(8)
式中: ρi, ρj为区域 i和区域 j的信息密度; vij为区域 ij的互联网流速; NiwebPiwebIPRi分别为区域 i的网页数、互联网网页数目占全国比重以及互联网普及率。
根据建立的质量流测度模型,以省份为节点,省域之间的信息质量流为联系建立省级区域信息流动空间的网络模型。网络模型的邻接矩阵如下:
D=M11internetM12internet?M1jinternet?M1n-1internetM1ninternetM21internetM22internet?M2jinternet?M2n-1internetM2ninternet???????Mi1internetMi2internet?Mijinternet?Min-1internetMininternet???????Mn-11internetMn-12internet?Mn-1jinternet?Mn-1n-1internetMn-1ninternetMn1internetMn2internet?Mnjinternet?Mnn-1internetMnninternet(9)

3.2 网络建立与分析

互联网相关指标包括省域间互联网流速、各省份的网页数、各省份互联网网页数目占全国比重以及各省份互联网普及率数据,其中各省份的网页数和各省份互联网网页数目占全国比重以及各省份互联网普及率数据基础数据采用国家2013年的统计数据,主要通过在国家统计局网站查询2013年统计年鉴的分省年度数据获取,例如在数据查询中输入“2013北京互联网”关键词,得到北京2013年度互联网统计指标。由于数据不完整,研究区域仅限4个直辖市、22个省(不包括台湾省)及3个自治区(不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3.2.1 全网络分析 基于信息质量流的省份信息空间网络是完备网络(图4),节点的大小代表各省份信息质量流的总强度,连线的粗细代表联系的强度。从图4可以看出,信息空间的全网络格局基本呈现三层次结构,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江苏作为核心层在全国信息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信息流量最大,与其他省份的联系最紧密。山东、浙江、福建、天津等沿海发达省份以及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中部较发达省份组成了信息空间的中间层,是信息空间联系网络的纽带层,衔接核心层与西部省份以及部分中部省份组成的边缘层。从核心层到边缘层,信息质量流总强度逐渐变小,联系也逐渐稀疏,同时北京、上海、江苏以及广东四个省份以梯形的结构影响着中东部的信息空间格局,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梯形的结构将被打破,不断有新的节点加入到核心层,隔断梯形的长底边,强化对中西部省份的影响作用。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基于信息流属性的信息空间网络(a流出,b流入)
-->Fig. 4Provincial information space-based network based on information flow properties (a-out and b-in)
-->

3.2.2 主干网络分析 全网络结构展示的信息空间总体情况,部分细节将被忽略。因为信息空间网络的主干网络更容易受到关注,因此对省域间的信息联系强度进行阈值限定,剔除信息流 Mijinternet<0.025的联系,由此得到信息空间的主干网络 Ntrunk图5)。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信息空间主干网络
-->Fig. 5Provincial trunk network of information space
-->

广西、贵州、云南以及甘肃4个省份被剔除,由此可见在主干网络中西部省份依旧不占优势,信息空间的格局由中东部省份主导。此外从主干网络中可以明显看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在信息空间的三足鼎立地位,北上广发达省份子群连接了中国南北以及东部地区,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格局。
3.2.3 骨干网络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信息空间网络中的骨干省份,根据邻接矩阵的稀疏性以及保留关键节点信息,调整信息联系强度的阈值 ,得到省份信息空间的骨干网络(图6)。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信息空间骨干网络
-->Fig. 6Provincial backbone network of information space
-->

信息空间骨干网络剔除了绝大部分的西部省份,骨干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作为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的主导区域,北京、上海以及广东在信息空间的核心地位不可撼动,此外吉林省和辽宁省作为骨干省份对信息空间的东北格局具有良性辐射作用。进入骨干网络的中部省份为河南、安徽以及山西,可以带动中部地区信息空间的格局优化,信息空间的西部骨干省份为四川省与内蒙古,纵向贯穿西部南北地理空间,以“一轴双点”的格局模式带动西部信息空间发展。总体上看,信息空间的骨干网络实际上是“枢纽—网络”骨干网络的节点其实是信息空间的枢纽省份,枢纽省份之间相互连通,并不是隔离的,其他省份根据自身的信息空间发展特点自主选择依附枢纽省份。
3.2.4 信息核分析 信息空间的信息核定义衍生于计算机术语,代表信息空间中最主要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部分。信息空间网络中对省份核心性的度量主要是网络的中心度指标,UCINET计算出的中心度指标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和江苏作为中心性最强的五个省份是信息空间的核心,是整个信息空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省份,其他省份将依附核心省份而发展。从信息空间网络中去掉五个核心省份,得到大量信息孤岛省份(图7),因此信息核起着信息流动沟通的枢纽作用和先驱主导作用,是连接其他省份,构造整体信息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去核心省份的信息空间网络结构
-->Fig. 8Information network structure removing the core city
-->

Tab. 5
表5
表5基于信息质量流的信息空间网络中心度指标
Tab. 5Centrality indexes of provincial information space network
省份度值省份度值
北京0.059内蒙古0.012
上海0.034浙江0.012
天津0.029辽宁0.011
江苏0.029河南0.008
广东0.029吉林0.007
河北0.02四川0.007
山西0.016安徽0.004


新窗口打开
3.2.5 信息场分析 信息场是指信息要素在信息空间中的分布情况。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基于质量信息流的省份邻接矩阵作为相关关系矩阵输入到UCINET软件进行分析,得到4组基于相似度的信息场(图8)。相同场内的省份信息空间发展格局和地位相似,信息联系比较紧密,不同场之间的信息空间地位具有可识别的差异性。结合省份的地理位置和地域空间以及划分的信息场,发现相同的信息场内的省份并不完全具有地理临近特性,例如上海场中,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分布于上海周围,但是依然存在黑龙江和吉林等与上海距离较远的省份。同样不同的信息场内的省份也可能具有地理临近性,例如北京场与河北场。综上所述,信息空间作为流动空间所构筑的二元网络将弥补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不足,削弱了地理空间的割据性,使传统意义上的可达性大为提高。虽然信息空间理论上突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但是目前中国的信息空间格局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理空间的制约,在一定的程度上依旧依赖地域因素。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8信息空间网络的信息场分布
-->Fig. 8Information field distribution of provincial information space network
-->

4 结论

将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信息空间分析中,通过互联网信息流速和质量流两组不同的信息空间测度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省份信息空间的网络结构的整体性、凝聚性、中心性等特征进行深入探讨,识别出省份信息圈,信息核以及信息场,进一步研究了信息空间的全网络模型、主干网络模型以及骨干网络模型,从枢纽—网络角度找出了信息空间的枢纽省份。本研究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为区域信息化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
研究结论:① 信息空间中的核心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以及部分中部发达地区,是信息化发展的潜力区域,对带动整体信息空间格局的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及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对信息空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② 信息空间呈现“异质”发展趋势,整体上呈现螺旋状态。信息影响力呈现“东—中—西”三层递减态势,与经济空间的发展呈现一定程度的正向相关性。③ 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是信息空间的核心区域,北上广发达省份子群连接了中国南北以及东部地区,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格局。四川省与内蒙古作为西部骨干省份,纵向贯穿西部南北地理空间,以“一轴双点”的格局模式带动西部信息空间发展。④ 目前中国的信息空间格局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理空间的制约,在一定的程度上依赖地域因素。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8][Li Yijun, Ma Yaofeng, Yang Min.Study on the Theory of tourism internet information field and its leading mechanism of tourism flow.
Journal of Information, 2008, 27(12): 8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1965.2008.12.02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趋突 出,最近的研究发现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引导游客旅游的主要信息源之一。基于场理论,提出了旅游网络信息场、旅游网络信息场场强及旅游网络信息引导力的概念和 计算模型,主要为旅游虚拟营销和旅游信息化建设服务。以陕西省国内旅游为实证,借助Web记录数据研究了陕西省国内旅游网络信息场强度、引导力及其导流机 制。发现旅游网络信息场是影响旅游流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推动旅游流流动的重要力量;旅游网络信息场测量主要要考虑干扰源、目的地的网络信息量以及客 源地距目的地的距离;旅游网络信息引导力可以反映潜在客源情况,对于挖掘市场潜力非常有效;场强是综合指标,受到干扰源、网络信息引导力、距目的地的距离 等影响,其可以反映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
[19]甄峰, 魏宗财, 杨山, . 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出行特征的影响: 以南京为例
.地理研究, 2009, 28(5): 1307-1317.
Magsci摘要
<p>信息技术在城市生产、生活与管理中的加速应用不仅促使城市空间结构正在发生转型,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论文基于社会调查,以南京为例,考察了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行为特征的影响。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居民家庭在接入信息技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接入互联网能力迈入快速增长期。但由于各城区间、各郊区间的信息接入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必然会影响居民的出行行为。研究表明:在家办公的出现减少了日常的工作出行。信息网络对居民日常出行的引导作用日益突出,并出现了部分替代。城市居民家庭的交通通讯费用大幅增长,上网时间增长较快,而城区更为明显。</p>
[Zhen Feng, Wei Zongcai, Yang Shan.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sident travel: Case of Nanjing.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5): 1307-1317.]
Magsci摘要
<p>信息技术在城市生产、生活与管理中的加速应用不仅促使城市空间结构正在发生转型,也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论文基于社会调查,以南京为例,考察了信息技术对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行为特征的影响。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居民家庭在接入信息技术上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接入互联网能力迈入快速增长期。但由于各城区间、各郊区间的信息接入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这必然会影响居民的出行行为。研究表明:在家办公的出现减少了日常的工作出行。信息网络对居民日常出行的引导作用日益突出,并出现了部分替代。城市居民家庭的交通通讯费用大幅增长,上网时间增长较快,而城区更为明显。</p>
[20]金凤君. 我国航空客流网络发展及其地域系统研究
. 地理研究, 2001, 20(1): 31-39.
Magsci摘要
<p>&ldquo;极化&rdquo;效应是高速交通网络引导客货流演进的空间表象,由此导致空间作用关系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化。轴心&mdash;附属式的&ldquo;轴&mdash;辐&rdquo;空间模式已经成为航空客流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本文以航空客流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我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特征,以及高速运输网络发展的社会经济意义。结果表明,我国大陆航空客流的网络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产生了以三个一级枢纽为核心的&ldquo;轴&mdash;辐&rdquo;系统,即北京、广州和上海系统,以及两个相对独立的次级系统&mdash;&mdash;乌鲁木齐和昆明系统;航空客流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绝大部分客流发生的距离在2400km之内;超大城市是航空客流的集聚地,以其为枢纽的航空网络的合理组织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p>
[ Jin Fengjun. A study on network of domestic air passenger flow in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1, 20(1): 31-39.]
Magsci摘要
<p>&ldquo;极化&rdquo;效应是高速交通网络引导客货流演进的空间表象,由此导致空间作用关系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演化。轴心&mdash;附属式的&ldquo;轴&mdash;辐&rdquo;空间模式已经成为航空客流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本文以航空客流为分析对象,探讨了我国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特征,以及高速运输网络发展的社会经济意义。结果表明,我国大陆航空客流的网络体系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分异现象,产生了以三个一级枢纽为核心的&ldquo;轴&mdash;辐&rdquo;系统,即北京、广州和上海系统,以及两个相对独立的次级系统&mdash;&mdash;乌鲁木齐和昆明系统;航空客流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规律,绝大部分客流发生的距离在2400km之内;超大城市是航空客流的集聚地,以其为枢纽的航空网络的合理组织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p>
[21]林岚, 康志林, 甘萌雨, . 基于航空口岸的台胞大陆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
. 地理研究, 2007, 26(2): 403-413.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为克服缺乏研究分析所需的各源点(旅游目的地)间旅游流的流量、流向数据,本文基于网络分析原理的数据库分析技术,对航空口岸选择变化所引起的台胞大陆旅游流空间场效应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发现,以广州-广州,上海-上海为入出境口岸的客流联系比较发育,其次是北京-北京、上海-广州(或广州-上海),而选择北京-上海(或上海-北京),北京-广州(或广州-北京)为入出境口岸的旅游流空间场发育较为薄弱。造成这种空间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旅游资源区位供给、旅游者市场需求(如产品偏爱,旅游时间限制)、旅游交通(航空网络连接强度和紧密度)及旅行社营销等共同影响。研究结果为入境台胞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Lin Lan, Kang Zhilin, Gan Mengyu, et al.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field effects of tourist flow of Taiwanese visiting Mainland China based on airport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7, 26(2): 403-413.]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为克服缺乏研究分析所需的各源点(旅游目的地)间旅游流的流量、流向数据,本文基于网络分析原理的数据库分析技术,对航空口岸选择变化所引起的台胞大陆旅游流空间场效应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发现,以广州-广州,上海-上海为入出境口岸的客流联系比较发育,其次是北京-北京、上海-广州(或广州-上海),而选择北京-上海(或上海-北京),北京-广州(或广州-北京)为入出境口岸的旅游流空间场发育较为薄弱。造成这种空间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旅游资源区位供给、旅游者市场需求(如产品偏爱,旅游时间限制)、旅游交通(航空网络连接强度和紧密度)及旅行社营销等共同影响。研究结果为入境台胞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2]孙中伟, 路紫, 贺军亮. 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及其组织机理
. 人文地理, 2009, 24(4): 43-49.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和组织 机理是信息地理研究的重要命题。通过获得87个国家的信息流、互联网质量、人口与GDP、技术流、资金流、物流和人流等7大类16项指标数据,利用洛仑兹 曲线和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分布格局、组织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美国为中心,欧盟和东亚为两 翼的"中心两翼"型;组织由ICANN、国家、国际大都市和跨国企业4个层面实现;格局形成主要是各国GDP总量的反映,同时受到其他多因素影响;"流动 空间"中的5种流态间是相互作用的。
[1]徐静, 陈秀万. 现代城市系统及其信息空间分析: 以北京市为例
. 开发研究, 2013, (2): 19-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4161.2013.04.005URL [本文引用: 4]摘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城市空间虚拟含义.基于系统科学原理,从信息视角研究城市系统的信息要 素、信息流和信息空间,认为城市信息空间是以城市地域空间为基础,以城市信息要素为载体,借由信息流实现城市信息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虚拟空间.进而以北 京市为例,对其信息空间及演进情况进行实例分析.
[Xu Jing, Chen Xiuwan.Analysis of modern cit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ase study of Beijing.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2013, (2): 19-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4161.2013.04.005URL [本文引用: 4]摘要
信息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城市空间虚拟含义.基于系统科学原理,从信息视角研究城市系统的信息要 素、信息流和信息空间,认为城市信息空间是以城市地域空间为基础,以城市信息要素为载体,借由信息流实现城市信息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虚拟空间.进而以北 京市为例,对其信息空间及演进情况进行实例分析.
[22][Sun Zhongwei, Lu Zi, He Junliang.Research on spatial pattern and organization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 internet information flows.
Human Geography, 2009, 24(4): 43-49.]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和组织 机理是信息地理研究的重要命题。通过获得87个国家的信息流、互联网质量、人口与GDP、技术流、资金流、物流和人流等7大类16项指标数据,利用洛仑兹 曲线和多元回归方法,探讨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分布格局、组织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世界互联网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美国为中心,欧盟和东亚为两 翼的"中心两翼"型;组织由ICANN、国家、国际大都市和跨国企业4个层面实现;格局形成主要是各国GDP总量的反映,同时受到其他多因素影响;"流动 空间"中的5种流态间是相互作用的。
[23]董志良, 路紫, 白翠玲. 中国网络信息流的空间结构模式分析
. 地球信息科学, 2005, 7(3): 5-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5.03.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信息流在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尤其是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CERNET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信息流的等级结构和流动模式,揭示了我国互联网网络结构的空间特征,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初步的设想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和方法的一些建议.
[2]曹子威, 罗震东, 耿磊. 基于信息流的城市区域关系比较研究: 以马鞍山和芜湖为例
. 经济地理, 2013, 33(5): 47-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767X.2014.06.17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信息流的角度,选取电信话务 量和网络发帖量两组信息流数据,以马鞍山和芜湖为例,进行同一区域中不同中心城市所具有的差异化城市—区域关系特征的比较研究,探索了城市区域关系研究的 新方法。数据分析认为:尽管芜湖和马鞍山是两个发展特征相近的区域中心城市,但其区域联系特征具有鲜明的差异性;马鞍山构建的区域联系分布集中,对个别城 市依赖度高,而芜湖构建的区域联系分布分散,区域联系结构层次丰富;马鞍山表现出和邻近城市建立强联系,联系跨度较小,区域辐射影响力小,而芜湖在建立邻 近联系的同时,能与较远区域的城市形成较强联系,联系跨度大,区域辐射影响范围大。
[Cao Ziwei, Luo Zhendong, Geng Lei.Information-flow based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urban-region relations: A case study of Ma'anshan and Wuhu.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5): 47-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767X.2014.06.17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信息流的角度,选取电信话务 量和网络发帖量两组信息流数据,以马鞍山和芜湖为例,进行同一区域中不同中心城市所具有的差异化城市—区域关系特征的比较研究,探索了城市区域关系研究的 新方法。数据分析认为:尽管芜湖和马鞍山是两个发展特征相近的区域中心城市,但其区域联系特征具有鲜明的差异性;马鞍山构建的区域联系分布集中,对个别城 市依赖度高,而芜湖构建的区域联系分布分散,区域联系结构层次丰富;马鞍山表现出和邻近城市建立强联系,联系跨度较小,区域辐射影响力小,而芜湖在建立邻 近联系的同时,能与较远区域的城市形成较强联系,联系跨度大,区域辐射影响范围大。
[23][Dong Zhiliang, Lu Zi, Bai Cunling.The spacial character of Chinese network's framework: Take CERNET as an example
.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5, 7(3): 5-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5.03.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信息流在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尤其是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CERNET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信息流的等级结构和流动模式,揭示了我国互联网网络结构的空间特征,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变化提出了初步的设想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和方法的一些建议.
[24]汪明峰. 城市的网络优势: 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
. 地理研究, 2006, 25(2): 193-203.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过去十余年,中国的互联网得到飞速发展,新的基础设施空间架构也已经基本形成。本文在回顾有关通信网络与城市体系的文献基础上,尝试建立一种评价中国互联网城市可达性的方法,并对五大骨干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节点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整体上趋于均衡,节点可达性基本遵循原有的城市等级体系;北京、广州和上海三大国家交换中心和几大区域核心节点城市的可达性位列顶层;节点可达性的高低与城市地理区位存在紧密联系。</p>
[3]甄峰, 刘晓霞, 刘慧.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区域城市网络: 城市研究的新方向
. 人文地理, 2007, 11(2): 76-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7.02.01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 新技术范式的出现对城市与区域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城市网络的研究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伴随着90年代以来的数字技术革命,信息与创新等概念 被广泛纳入到了城市与区域研究框架中,新的范式或概念不断涌现。论文对西方关于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网络研究观点进行了梳理,同时比较了我国****关于城市 网络的研究,并指出了中国今后城市网络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Zhen Feng, Liu Xiaoxia, Liu Hui.Regional urban network influenc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directions of urban studies.
Human Geography, 2007, 11(2): 76-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7.02.01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 新技术范式的出现对城市与区域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城市网络的研究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伴随着90年代以来的数字技术革命,信息与创新等概念 被广泛纳入到了城市与区域研究框架中,新的范式或概念不断涌现。论文对西方关于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网络研究观点进行了梳理,同时比较了我国****关于城市 网络的研究,并指出了中国今后城市网络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24][Wang Mingfeng.The network advantage of cities: 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 and node accessibility of internet backbones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2): 193-203.]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过去十余年,中国的互联网得到飞速发展,新的基础设施空间架构也已经基本形成。本文在回顾有关通信网络与城市体系的文献基础上,尝试建立一种评价中国互联网城市可达性的方法,并对五大骨干网络的空间结构和节点可达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整体上趋于均衡,节点可达性基本遵循原有的城市等级体系;北京、广州和上海三大国家交换中心和几大区域核心节点城市的可达性位列顶层;节点可达性的高低与城市地理区位存在紧密联系。</p>
[25]Townsend A M.Network cities and the glob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1, 44(10): 1697-1716.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12195799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Cit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s center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Urban scholars note that a handful of dominant financial services centers—so-called global cities—has dominated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Yet, these and others have failed to understand how new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particularly the Internet, are enabling a far broader diffusion of international interurban connectivity, a far more complex global web than in earlier eras. This article presents evidence on the Internet backbone in which traditionally dominant urban hub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London, New York, and Tokyo—are increasingly being supplemented by other hubs within their regions. The glob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 reflects a shift in the geography of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network of network cities. To cope with this challenge, urban planners are urged to address three issues: dependency on other cities and urban areas, accessibility to global Internet backbone networks, and proficiency wit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4]Rutherford J, Gillespie A, Richardson R.The territoriality of Pan-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backbone networks.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2004, 11(1): 1-34.
[本文引用: 1]
[5]Abramson B D.Internet globalization indicators.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0, 24(1): 69-74.
https://doi.org/10.1016/S0308-5961(99)00072-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We examine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an X factor in RPI-X (or price cap) regulation. After providing a basic guideline, we explain how to modify this guideline to account for: (1) limited spans of regulatory control; (2) anticipate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regulated industry, such as a strengthening of competitive forces; (3) major impacts of the pricing decisions of the regulated firm on the economy-wide rate of price inflation; and (4) imperfect competition outside of the regulated sector. (C) 2000 Elsevier Science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6]Rood H.Indicators for band width demand.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2000, 24(3): 263-270.
https://doi.org/10.1016/S0308-5961(00)00015-XURL
[27]陈映雪, 甄峰, 王波, . 基于微博平台的中国城市网络信息不对称关系研究
.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12): 34-43.
https://doi.org/10.11867/j.issn.1001-8166.2012.12.1353URL摘要
网络信息空间的空间关系及信息 流研究为信息化影响下的地理空间演变研究奠定基础。借助微博这一新兴网络信息传播平台获取中国城市间网络信息联系数据,采用流分析方法呈现城市间网络信息 联系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网络信息关系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空间极化不对称格局。网络空间不对称格局与地理距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密切关联 性,表现为:城市对外网络信息总不对称度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对城市间网络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的距离衰减性;城市间网络信 息不对称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相对一致性;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网络信息不对称关系与经济发展梯度的相对一致性。
[6]Mitchelson R L, Wheeler J O.The flow of information in aglobal economy: The role of the American urban system in1990.
Annals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94, 84(1): 87-107.
https://doi.org/10.1111/j.1467-8306.1994.tb01730.x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Information circulation and availability have always been funda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even when their employment base depended on manufacturing. With the rise of the informational city, and the global economy, the creation and exchange of highly specialized information has become vital for a metropolitan center's success. This paper, accordingly, examines the contemporary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of higher-order information that occurs among and between American cities and reveals how ongoing globalization has affected the position of these cities in the system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 paper introduce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combining processes of uncertainty, deregulation, globalization, demassification, and vertical disintegration and deploys that framework in an empirical analysis. An analysis of 1990 flow data provided by Federal Express Corporation measures flows among 47 major U.S. centers and selected foreign places and reveals a three-tiered hierarchical system, with New York at the top. Domestic information flows are modelled using a competing-destinations model. The role of population size is paramount and the distance parameter is relatively weak. Centers whose domestic information flows are underestimated by the competing-destinations model, e.g., New York, Los Angeles, Atlanta, and Dallas, had large absolute volumes of international exports, whereas centers that are overpredicted had lower volumes, e.g., Cleveland, Pittsburgh, Rochester. Using the expansion method, the distance exponent associated with domestic flows of information is found to vary with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movement in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fashion. Command-and-control and related producer services have continued to concentrate in select cities throughout the 1980s and to strengthen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based on information flows. The largest volume of international flows is destined for Europe (Brussels and London), Canada, and Asia (Hong Kong and Tokyo), with New York accounting for 36 percent of all international origins.
[7]Townsend A M.Network cities and the glob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1, 44(10): 1697-1716.
https://doi.org/10.1177/0002764012195799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Cit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s centers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 Urban scholars note that a handful of dominant financial services centers—so-called global cities—has dominated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Yet, these and others have failed to understand how new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particularly the Internet, are enabling a far broader diffusion of international interurban connectivity, a far more complex global web than in earlier eras. This article presents evidence on the Internet backbone in which traditionally dominant urban hubs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s—London, New York, and Tokyo—are increasingly being supplemented by other hubs within their regions. The global structure of the Internet reflects a shift in the geography of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the emergence of a network of network cities. To cope with this challenge, urban planners are urged to address three issues: dependency on other cities and urban areas, accessibility to global Internet backbone networks, and proficiency with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27][Chen Yingxue, Zhen Feng, Wang Bo, et al.A study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asymmetry relations among Chinese cities based on the micro-blog platform.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s, 2012, 27(12): 34-43.]
https://doi.org/10.11867/j.issn.1001-8166.2012.12.1353URL摘要
网络信息空间的空间关系及信息 流研究为信息化影响下的地理空间演变研究奠定基础。借助微博这一新兴网络信息传播平台获取中国城市间网络信息联系数据,采用流分析方法呈现城市间网络信息 联系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网络信息关系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空间极化不对称格局。网络空间不对称格局与地理距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密切关联 性,表现为:城市对外网络信息总不对称度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对城市间网络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的距离衰减性;城市间网络信 息不对称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相对一致性;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间网络信息不对称关系与经济发展梯度的相对一致性。
[28]Borgatti S P, Mehra A, Brass D J, et al.Network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Science, 2009, 323(5916): 892-895.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65821URLPMID:19213908 [本文引用: 1]摘要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re has been an explosion of interest in network research across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For social scientists, the theory of networks has been a gold mine, yielding explanations for social phenomena in a wide variety of disciplines from psychology to economics. Here, we review the kinds of things that social scientists have tried to explain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provide a nutshell description of the basic assumptions, goals, and explanatory mechanisms prevalent in the field. We hope to contribute to a dialogue among researchers from across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who share a common interest in understanding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network phenomena.
[8]张捷, 周寅康, 都金康, . 信息时代地理空间的历史定位及空间连通性初探
. 经济地理, 1997, 16(10): 10-17.
[本文引用: 1]

[Zhang Jie, Zhou Yinkang, Du Jinkang, et al.On information geography: Focus on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o and the spatial connectivity of the geographical space in information period.
Economic Geography, 1997, 16(10): 10-17.]
[本文引用: 1]
[29]顾朝林, 庞海峰. 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
. 地理研究, 2008, 27(1): 1-16.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主要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有运用图论原理进行Rd链分析。近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复杂、数据不易得到。本文试图运用重力模型方法对中国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计算,据此刻画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状态和结节区结构。从研究结果看,所得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p>
[Gu Chaolin, Pang Haifeng.Study on spatial relations of Chinese urban system: Gravity Model approach.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1): 1-16.]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城市体系空间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主要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也有运用图论原理进行Rd链分析。近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异常复杂、数据不易得到。本文试图运用重力模型方法对中国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计算,据此刻画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联系状态和结节区结构。从研究结果看,所得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p>
[9]汪明峰, 宁越敏. 网络信息空间的城市地理学研究: 综述与展望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6): 855-86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1-8166.2002.06.00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也重构了全球城市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网络信息空间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有关城市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也不断涌现。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入手,在已有文献资料基础上,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网络信息空间与城市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首先界定网络信息空间的概念及其相对于物理空间的各种特征,然后总结城市****研究网络信息空间的几种理论方法,并从三个空间层次分别评述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网络信息空间的测量方法和关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展望。</p>
[Wang Mingfeng, Ning Yuemin.The urban geography of cyberspace: Review and prospect.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 2002, 17(6): 855-863.]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1-8166.2002.06.00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系统和经济结构,同时也重构了全球城市的物理和虚拟空间结构形式。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网络信息空间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有关城市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学研究也不断涌现。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入手,在已有文献资料基础上,对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网络信息空间与城市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首先界定网络信息空间的概念及其相对于物理空间的各种特征,然后总结城市****研究网络信息空间的几种理论方法,并从三个空间层次分别评述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网络信息空间的测量方法和关于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展望。</p>
[30]张楠楠, 顾朝林. 从地理空间到复合式空间: 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
. 人文地理, 2002, 17(4): 20-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2.04.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分析了城市在地理空间、网络空 间上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这二者之间复杂作用关系 ,说明网络空间并非地理上城市空间功能的简单延伸 ,也并非现实空间的简单镜像 ;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是一种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复合式空间。城市空间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理学意义 ,地缘上的差异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
[Zhang Nannan, Gu Chaolin.From geographical space to composite space: The urban spa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Human Geography, 2002, 17(4): 20-2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2398.2002.04.00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分析了城市在地理空间、网络空 间上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这二者之间复杂作用关系 ,说明网络空间并非地理上城市空间功能的简单延伸 ,也并非现实空间的简单镜像 ;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是一种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复合式空间。城市空间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理学意义 ,地缘上的差异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
[10]张捷, 顾朝林, 都金康, . 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 地理科学, 2000, 20(4): 368-374.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探讨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而带来的网络虚拟信息空间的地理研究、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这一崭新问题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较广的综述,并提出近期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近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Zhang Jie, Gu Chaolin, Du Jinkang, et al.Geographical approach to cyberspace: Review and prospect.
Science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20(4): 368-374.]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探讨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而带来的网络虚拟信息空间的地理研究、尤其是人文地理学研究这一崭新问题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较广的综述,并提出近期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方法、近期研究的重点问题。
[31]王林, 戴冠中. 复杂网络的Scale-free性、Scale-free现象及其控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https://doi.org/10.7666/d.y118997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复杂网络是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大量的复杂网 络。自从1998年、1999年在“Nature”和“Science”两个刊物上发表了关于小世界网络和Scale-free网络的两篇文章以 来<'[8,32]>,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究其原因是因为过去关于复杂网络的一些重要结论是不妥的,而今开始了崭新 的研究。 此后几年来,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包括大多数实际网络中的Scale-free性质的发现、复杂网络的Scale-free性质对于传 播动力学和同步动力学的深刻影响、复杂网络上的社区发现、复杂网络的演化等等。更令人感兴趣的是,研究...
[Wang Lin, Dai Guanzhong.Scale-free Nature of Complex Networks, Scale-free Phenomenon and its Control.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https://doi.org/10.7666/d.y118997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复杂网络是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大量的复杂网 络。自从1998年、1999年在“Nature”和“Science”两个刊物上发表了关于小世界网络和Scale-free网络的两篇文章以 来<'[8,32]>,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究其原因是因为过去关于复杂网络的一些重要结论是不妥的,而今开始了崭新 的研究。 此后几年来,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包括大多数实际网络中的Scale-free性质的发现、复杂网络的Scale-free性质对于传 播动力学和同步动力学的深刻影响、复杂网络上的社区发现、复杂网络的演化等等。更令人感兴趣的是,研究...
[11]章锦河, 张捷, 李娜, . 中国国内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
. 地理研究, 2005, 24(2): 293-303.
Magsci摘要
<p>从空间场效应的角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1999-2003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国内旅游流的产生、分配、集聚、扩散的基本特征以及旅游流空间网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经济是旅游流产生的主要驱动力,旅游资源是旅游流空间分配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国内已形成4大旅游流产生地和5大旅游流集聚地;(2)旅游集聚场与扩散场的等级结构受市场原则作用,表现为K=3序列的空间模式;(3)旅游集聚场地域结构呈&quot;U&quot;型特征,而旅游扩散场呈&quot;三级阶梯&quot;状格局;(4)&beta;、&gamma;指数揭示旅游流空间网络相关性较差。今后加快长江、黄河流域旅游带以及南部沿海、北部沿海和东北旅游区等&quot;二带三区&quot;的旅游网络化建设,是我国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区域,是实现旅游流空间流向合理调整与流量结构优化的关键。</p>
[Zhang Jinhe, Zhang Jie, Li Na, et al.An analysis on spatial field effect of domestic tourist flows i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5, 24(2): 293-303.]
Magsci摘要
<p>从空间场效应的角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利用1999-2003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分析国内旅游流的产生、分配、集聚、扩散的基本特征以及旅游流空间网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经济是旅游流产生的主要驱动力,旅游资源是旅游流空间分配的主要驱动力; 目前国内已形成4大旅游流产生地和5大旅游流集聚地;(2)旅游集聚场与扩散场的等级结构受市场原则作用,表现为K=3序列的空间模式;(3)旅游集聚场地域结构呈&quot;U&quot;型特征,而旅游扩散场呈&quot;三级阶梯&quot;状格局;(4)&beta;、&gamma;指数揭示旅游流空间网络相关性较差。今后加快长江、黄河流域旅游带以及南部沿海、北部沿海和东北旅游区等&quot;二带三区&quot;的旅游网络化建设,是我国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区域,是实现旅游流空间流向合理调整与流量结构优化的关键。</p>
[32]刘军. 整体网分析讲义: UCINET软件实用指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本文引用: 1]

[Liu Jun.Handouts of Overall Network: UCINET Software Practical Guide. Shanghai: Shanghai People's Press, 2007.] [本文引用: 1]
[12]巴凯斯, 路紫. 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 论西方****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
. 地理学报, 2000, 55(1): 104-110.


[Baris H, Lu Zi.The change from the geographical space to geocyberspace: Review on the western scholars on regional effort by telecommunic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0, 55(1): 104-110.]

[13]路紫, 白翠玲. 旅游网站的性能极其发展态势
. 地理信息科学, 2001, 4(1): 63-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1.01.015URL摘要
本文对旅游网站的基本概念的内 涵及我国旅游网站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剖析 ,通过由 Yahoo搜索的我国旅游网站的资料 ,对我国现状旅游网站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内容、方式、功能、规模”四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中国旅游网站的联邦式的“一统”化中的三个结合趋势、依托传统行业实体和专业产业资源后盾发展电子商务 ,在信息化基础上提高对使用关系的管理水平进行了展望。旅游网站作为网络经济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武器 ,已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固有壁垒带来冲击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Lu Zi, Bai Cunling.Tour website and trend of China tour website
.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1, 44(1): 63-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560-8999.2001.01.015URL摘要
本文对旅游网站的基本概念的内 涵及我国旅游网站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剖析 ,通过由 Yahoo搜索的我国旅游网站的资料 ,对我国现状旅游网站的类型进行了划分 ,“内容、方式、功能、规模”四大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中国旅游网站的联邦式的“一统”化中的三个结合趋势、依托传统行业实体和专业产业资源后盾发展电子商务 ,在信息化基础上提高对使用关系的管理水平进行了展望。旅游网站作为网络经济形势下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武器 ,已对我国旅游市场的固有壁垒带来冲击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14]王杨, 路紫, 孙中伟, . 中国户外运动网站信息流对人流生成的导引机制分析
. 地球信息科学, 2006, 8(1): 84-90.


[Wang Yang, Lu Zi, Sun Zhongwei, et al.The guiding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flow to people flow of self-relying outdoor sports club websites: The case of leyou outdoor sports club website
.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06, 8(1): 84-90.]

[15]张秋娈, 朱苏加, 路紫, . 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分异特征及其与网站功能的关系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28(4): 94-99.
URL摘要
应用10个样本旅游网站日均访 问量的空间分布数据及网站功能资料,对样本旅游网站日均访问量与实际距离进行空间关系逆曲线拟合,进行距离衰减形态分异及其与网站功能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发现:1)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分异特征和地方性分异特征,随着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波动性分异特征从显著性到不显著性的变化, 其距离衰减程度依次增强,其逆曲线衰减的符合程度依次上升;而随着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地方性分异特征由显著性到不显著性的变化,其距离衰减程度依次减 弱,其逆曲线衰减的符合程度依次下降。表明不同网站间信息流距离衰减存在多样性变化。2)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的分异特征与旅游网站的主要功能之间 关系密切:信息发布为主兼有预订功能的旅游网站距离衰减形态较为复杂;预订为主兼有信息发布的旅游网站和论坛为主的旅游网站距离衰减形态基本一致,波动性 较小、地方性显著;政务为主的旅游网站距离衰减形态表现为波动性较大、地方性不显著的特征。依据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的规律,可指导旅游网站服务功 能的建设和组织不同距离上的旅游流。
[Zhang Qiuluan, Zhu Sujia, Lu Zi, et al.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tance attenuation form of tourism website information flow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and website function. 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2, 28(4): 94-99.]
URL摘要
应用10个样本旅游网站日均访 问量的空间分布数据及网站功能资料,对样本旅游网站日均访问量与实际距离进行空间关系逆曲线拟合,进行距离衰减形态分异及其与网站功能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发现:1)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具有显著的波动性分异特征和地方性分异特征,随着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波动性分异特征从显著性到不显著性的变化, 其距离衰减程度依次增强,其逆曲线衰减的符合程度依次上升;而随着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地方性分异特征由显著性到不显著性的变化,其距离衰减程度依次减 弱,其逆曲线衰减的符合程度依次下降。表明不同网站间信息流距离衰减存在多样性变化。2)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的分异特征与旅游网站的主要功能之间 关系密切:信息发布为主兼有预订功能的旅游网站距离衰减形态较为复杂;预订为主兼有信息发布的旅游网站和论坛为主的旅游网站距离衰减形态基本一致,波动性 较小、地方性显著;政务为主的旅游网站距离衰减形态表现为波动性较大、地方性不显著的特征。依据旅游网站信息流距离衰减形态的规律,可指导旅游网站服务功 能的建设和组织不同距离上的旅游流。
[16]吴士锋, 陈兴鹏, 路紫, . 网站信息流对旅游人流增强作用研究
. 现代情报, 2009, 29(11): 215-2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0821.2009.11.063URL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流对旅游人流作用问题,逐渐为国内外****所关注,对其定性研究的成果日渐丰富,但定量研究一直是个难点,作者以中国五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为数据基础,参考前人相关成果,构造了两者的定量模型并进行了部分印证。
[Wu Shifeng, Chen Xingpeng, Lu Zi, et al.The research of the website information flow strengthens the function to the tourist flow.
Modern Information, 2009, 29(11): 215-2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8-0821.2009.11.063URL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流对旅游人流作用问题,逐渐为国内外****所关注,对其定性研究的成果日渐丰富,但定量研究一直是个难点,作者以中国五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为数据基础,参考前人相关成果,构造了两者的定量模型并进行了部分印证。
[17]路紫, 匙芳, 王然, . 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
. 地理科学, 2008, 28(5): 602-6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5.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对传统的地理空间和新的计算机网络空间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省域为单元的联系频 率、基于主干网的联系形式和城市节点间的联系速度三个方面:分别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两个空间对应的若干基本类型以及特征;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两个空间 各自的联系形式进行了归纳;应用网络服务器距离衰减方法整理了从全国5个网络测试站返回的程序测算数据,对中国两个空间的联系速度进行了规律性认知。
[Lu Zi, Shi Fang, Wang Ran, et al.Comparison of realistic geo-space and virtual cyberspace in Chin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 28(5): 602-60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8.05.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对传统的地理空间和新的计算机网络空间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省域为单元的联系频 率、基于主干网的联系形式和城市节点间的联系速度三个方面:分别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两个空间对应的若干基本类型以及特征;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两个空间 各自的联系形式进行了归纳;应用网络服务器距离衰减方法整理了从全国5个网络测试站返回的程序测算数据,对中国两个空间的联系速度进行了规律性认知。
[18]李君轶, 马耀峰, 杨敏. 旅游网络信息场理论及其导流机制研究
. 情报杂志, 2008, 27(12): 8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1965.2008.12.02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趋突 出,最近的研究发现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引导游客旅游的主要信息源之一。基于场理论,提出了旅游网络信息场、旅游网络信息场场强及旅游网络信息引导力的概念和 计算模型,主要为旅游虚拟营销和旅游信息化建设服务。以陕西省国内旅游为实证,借助Web记录数据研究了陕西省国内旅游网络信息场强度、引导力及其导流机 制。发现旅游网络信息场是影响旅游流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推动旅游流流动的重要力量;旅游网络信息场测量主要要考虑干扰源、目的地的网络信息量以及客 源地距目的地的距离;旅游网络信息引导力可以反映潜在客源情况,对于挖掘市场潜力非常有效;场强是综合指标,受到干扰源、网络信息引导力、距目的地的距离 等影响,其可以反映旅游市场的基本情况。
相关话题/信息 空间 网络 城市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