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NG:FeO的超高压相变及其对系外行星内部的启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在过去数十年里,数以千计的系外行星被发现,其中包括许多比地球体积更大、内部温度压力更高的岩质系外行星。目前,大多数描述这些岩质系外行星内部成分的模型都是基于地球分层结构的缩放版本,即由硅酸盐为主的幔包围着铁核。虽然这些模型便于我们理解岩质系外行星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却忽略了大型岩质系外行星(比地球体积或质量大)中极端温度和压力条件所造成的物质属性变化。例如,Unterborn and Panero (2019)认为,即便岩质系外行星的半径很可能被限制在小于1.5倍地球半径之内,其最大预期的核-幔边界压力和绝热温度仍可以达到630 GPa和5000 K。这些极端高压和高温条件下系外行星内部物质的性质,实验数据仍然非常缺乏。
  FeO是岩质系外行星内部可能的重要组成矿物端元。McCammon et al. (1983)依据有限的实验数据提出,FeO的高压相变可以阻碍其与B1-MgO形成固溶体。而新的实验表明,FeO和MgO在高达150 GPa的地球地幔压力下可完全混溶,此时(Mg Fe)O为B1相,并且不经历任何结构变化(Deng et al., 2017)。但是,在更高的压力和温度下,FeO和MgO是否完全混溶,或者是否会发生类似McCammon等人早年提出的相分离呢?
  带着这个问题,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科学系等单位的****,利用激光驱动动高压技术,结合原位纳秒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FeO在超高压和高温条件下的晶体结构和状态方程(Coppari et al., 2021)。该研究表明,FeO的相图要远比MgO复杂(图1):除了前人得到的若干种相对低压相之外,在300-700 GPa范围内FeO为B2相,其相变压力远低于MgO的B1-B2相变压力(600GPa以上)。与此同时,相同温压条件下FeO的密度要远大于MgO(图2)。作者认为,FeO和MgO在B1-B2结构转变压力的差异可能影响MgO-FeO系统的混合行为,从而对2–5倍地球质量(M⊕)岩质系外行星 (图2中的白色背景)的内部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图1 FeO超高压相图(Coppari et al., 2021)。阴影区域对应FeO不同结构的稳定域,高于300 GPa(蓝色椭圆形)的数据与大型岩质系外行星的地幔条件有关(灰色曲线表示5M岩质系外行星内部的温度压力曲线,其核-幔边界条件约为650 GPa/5500K)

图2 (Mg,Fe)O及其端元的压力-密度关系(Coppari et al., 2021)。B2-FeO的密度值(蓝色圆圈)与金刚石压腔实验得到的不同结构FeO密度值(B1:红色三角形、正方形、右三角、菱形;B8:黄色三角形、菱形、正方形;B2:蓝色正方形),阴影带表示FeO化学计量可能变化的密度范围;MgO的压力-密度关系(B1:红色点-虚线;B1/B2:红色和蓝色空心菱形);不同成分(Mg, Fe)O的压力-密度关系 (交叉圆圈和正方形)。红色和蓝色背景表示相同结构MgO和FeO的压力范围。右轴显示了岩质系外行星的不同质量尺度,左轴显示了对应质量尺度的类地行星核-幔边界的压力
  为了论证他们的观点,Coppari等人进一步地采用理想混合模型试图定量地阐明(Mg, Fe)O在超高压下的混合特性,得到了4000K时二元MgO-FeO系统的相图(图3a)。可以看到,B1/B2结构共存区域存在于270 GPa和600 GPa之间(分别是两端元在4000K时的B1-B2相变压力,具体取决于成分)。红色箭头表示具有B1结构的代表性样品(Mg0.6, Fe0.4)O固溶体随压力升高的演变路径。在约430 GPa时,固溶体分解成富含B1-MgO的相和富含B2-FeO的相,其组成随着压力的进一步增加而改变,如图3a虚线所示。在530 GPa以上,二元体系恢复初始组成,同时两端元完全转变为B2结构。这意味着铁方镁石的B1-B2相变是通过成分的逐渐变化进行的,B2富Fe相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出现。这意味了岩质系外行星的核幔边界之上,可能存在新的分层(如图3b所示)。
  作者还提出,具有B2结构区域的形成可能极大地影响该行星深部地幔的流变和动力学行为。由于B1-B2相变的发生时,阳离子的配位数由6增加到8,导致其扩散速率大幅增加,从而降低了空位扩散的能垒,将增强其扩散蠕变性。因此,从B1结构到B2结构的转变可能导致粘度大幅下降,最高可达100倍或更多(甚至达到10,000倍)。最近的地球流变学模型也认为富Fe的(Mg, Fe)O比铁方镁石具有更低的粘度(Reali et al., 2019)。由于超高压条件下富Fe的B2相粘度的明显降低,联系到最近的地球动力学模拟(Shahnas et al., 2018),作者推断大型岩质系外行星的深部地幔可能在核幔边界附近形成分层对流,这对行星热和动力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图3 MgO-FeO二元系相图和5M岩质系外行星的内部结构(Coppari et al., 2021)。(a)随着压力的增加,含60%MgO的(Mg, Fe)O固溶体的B1-B2相转变过程。在400 GPa以上,最初的B1-(Mg, Fe)O固溶体按照红色虚线分解成富含B1-Mg和富含B2-Fe的组分。(b)根据图a描绘出的5M岩质系外行星地幔的示意图(Bm: 布里基曼石; pPv:后钙钛矿),红线显示了这种类似地球成分的行星的压力分布
  Coppari et al. (2021)的研究,表明行星内部物质的超高温高压性质可能会极大地影响系外行星的内部结构。当然,该研究主要还是基于其新的高温高压实验数据对系外行星内部做的模式化探讨。未来新的深空探测数据将对行星的结构和物质组成给出更多约束,在这些约束下将对实验、模拟和建模工作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不断推动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认识行星及其演化规律。  
  主要参考文献
  Coppari F, Smith R F, Eggert J H, et al.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a phase transition in magnesium oxide at exoplanet pressures[J]. Nature Geoscience, 2013, 6: 926-929.
  Coppari F, Smith R F, Wang J, et al. Implications of the iron oxide phase transition on the interiors of rocky exoplanets[J]. Nature Geoscience, 2021, 14: 121-126.(原文链接
  Deng J, Lee K K M. Viscosity jump in the lower mantle inferred from melting curves of ferropericlas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997.
  McCammon C A, Ringwood A E, Jackson I. Thermodynamics of the system Fe-FeO-MgO at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and a model for formation of the Earth’s core[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983, 72:577-595.
  Reali R, Jackson J M, Van Orman J, et al. Modeling viscosity of (Mg, Fe)O at lowermost mantle conditions[J].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2019, 287: 65-75.
  Shahnas M H, Pysklywec R N,Yuen D A. Penetrative convection in super-Earth planets: consequences of MgSiO3 postperovskite dissociation transi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super-Earth GJ 876 d[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018, 123:2162-2177.
  Unterborn C T, Panero W R.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limits of likely rocky exoplanet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019, 124(7): 1704-1716.  
  (撰稿:牛笑光,张志刚/地星室)
相关话题/结构 地球 实验 高压 数据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Science:火星壳的厚度和结构
    导言:2018年11月26日,洞察号(Insight)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赤道附近。本次探测任务的最大亮点是在火星表面布设了首台火震仪SEIS,开启了人类对火星内部结构直接探测的新篇章。经过两年多的运行,SEIS记录到了数百次有效火震信号,其中震级2-4级的火震事件近50次。经过国际多个科研团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石英包裹体揭示下地壳与高压熔体有关的地震活动
    俯冲带区域地震活动频繁,震源深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对应了非常广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在地震过程中,两个相邻岩块之间发生快速相对位移,伴随剧烈摩擦,并在摩擦面上可以形成一层较薄的高温摩擦熔体。地震结束后这些摩擦熔体快速冷却并形成过冷熔体,最终凝结为玻璃状或细粒的深色岩脉,即假玄武玻璃(Pseudot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早期火星的多期变暖、氧化和地球化学转变的耦合模式
    类地行星的大气成分和演化主要分原始大气和次生大气。原始大气来自行星形成过程中吸积的宇宙物质,以氢气(H2)和氦气(He)为主。早期太阳的太阳风和太阳超紫外辐射都很强,类地行星的原始大气很快就被太阳风剥蚀逃逸掉了。原始大气逃逸掉后,类地行星的地质和火山等排气活动产生了次生大气。次生大气的成分主要由行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PNAS:金伯利岩揭示早期地球分异的残留地幔储存在核幔边界的LLSVPs
    地幔是地球上体积占比最大的圈层,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分异和演化过程的重要信息。前人通过对大洋玄武岩(包括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和洋岛玄武岩OIB)的研究提出存在不同的地幔储库,包括亏损地幔(DMM),富集I型地幔(EM-I)、富集II型地幔(EM-II)、高238U/204Pb地幔(HIMU)等(Zi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PNAS:W同位素制约地球早期地幔对流模式
    冥古宙和太古宙的地球具有与现代板块构造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地球早期构造样式研究是近年来固体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之一。早期地幔性质及其对流模式是揭示地球早期构造样式关键。最近发表的关于太古宙岩石样品的W同位素研究表明太古宙地幔主要以局部的、相对独立的小规模对流为主(Mei et al., 202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PNAS:在生命起源前地球协同形成多孔二氧化硅和多肽
    地球演化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生命。但是生命起源于何因、何时、何处、何物,长期以来是自然科学尚未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一般认为,地球早期的非生物有机反应是生命起源的前奏。从溶液中的小分子(单体)过渡到低聚物以形成蛋白质和其他大型固体分子组装体,对生命的起源与发展至关重要。  多孔二氧化硅是一种工业上普遍使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前沿论坛+Science】海底光纤地球物理学研究
    摘要:占地表面积70%的海洋是地球内部结构和震源研究的空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詹中文等利用现有海底通信光缆,在不添加新设备、不影响正常光纤通讯的情况下,发展了探测地震和海浪运动的新方法。该方法的提出有望填补海洋地球物理观测的空缺,推动建立更经济、更广泛的全球海底地球物理监测网,助力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地球富氧大气的未来寿命
    科学家利用下一代空间和地面的望远镜寻找宜居地外星球,对发现具有可能生命特征的光谱寄予厚望(NASEM, 2019)。无疑,O2和它光化学产物O3仍是遥感生命探测的首选。现在,地球生物圈的光合作用每年向海洋-大气系统提供大约9×1015 mol O2,使O2占大气体积的~20%(Houghton et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20·总第3辑)
    文章序号 《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20·总第3辑) 作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弹性性质的实验进展
    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着地幔的动力学过程,不仅控制了地幔内部的行为,对地表板块构造的性质同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因此,准确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助于我们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历史。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对其进行研究的最大难题,人们主要通过反演地震观测数据来约束深部地幔的物质成分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