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Nature:中大西洋中脊下方减薄的地幔过渡带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地球是一个多圈层系统,理解不同层圈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认识地球演化的关键。板块俯冲将地球浅表物质带到深部地幔,地幔柱上涌则将核幔边界的物质和能量输送到地表,两者共同构成上、下地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循环系统。而Agius et al.(2021)最新研究表明,除俯冲带和地幔柱外,洋中脊是上、下地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另一重要通道,对理解地幔对流模式、地球内部物质交换和能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地幔对流模式是理解板块运动、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交换等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基础。长期以来,地幔对流模式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分岐主要集中在“分层对流”还是 “全地幔对流”(Tackley, 2008)。地球化学研究中观测到的上地幔不相容元素亏损,常解释为上、下地幔“分层对流”;而地球物理观测到的连通上、下地幔的俯冲板片和地幔柱,则提供了“全地幔对流”的结构证据。介于二者之间的 “混合对流”模式则认为,上、下地幔对流速率不同,且上、下地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是有限、不均一的(图1)。

图1 混合地幔对流模式图(Tackley, 2008)
  地幔过渡带是指地下 410-km 和 660-km 间断面之间的地幔部分,是联系上、下地幔的纽带,是理解地幔对流模式、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键(Helffrich and Wood, 2001)。410-km和660-km间断面主要由橄榄石的相变引起,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级间断面,在地震学中表现为地震波速度和密度不连续面。受温压状态和物质组分的影响,410-km和660-km间断面的深度起伏、粗糙程度等结构特性也会随之变化。对地幔过渡带结构的精细地震学研究(Bercovici and Karato, 2003; Wu et al., 2019),特别是对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下方地幔过渡带结构的约束,成为深入认识地幔对流这一地球演化过程中最基本的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内容。
  洋中脊是贯穿全球大洋洋底的山脉,是洋底扩张的中心和新洋壳产生的地带,与板块发生消亡的俯冲带共同构成了地球上最长的构造边界。地幔热物质在洋脊处不断上涌、减压熔融并快速冷却为洋中脊玄武岩,随着板块运动参与到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中。然而,与联通上、下地幔的板块俯冲活动不同,现有地球化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总体支持洋中脊处的对流活动仅局限于上地幔软流圈部分,并不与下地幔直接相关。例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洋中脊玄武岩具有明显的亏损地幔特点,与夏威夷等热点(hotspot)所表现出的富集类型显著不同,因此洋中脊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亏损上地幔。而Agius et al. (2021) 最新的洋中脊下方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发现,洋中脊下方可能还存在着上、下地幔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基于2016-2017年布设在赤道附近中大西洋洋中脊的海底地震仪观测数据(图2),Agius等利用接收函数方法分析发现,洋中脊下方660-km间断面隆起10±4公里,410-km间断面下沉5±4公里。地幔过渡带厚度变薄,且减薄区域横向跨度约600公里,与地震层析成像中观测到的地震波低速异常区相吻合,可能反应了热物质从下地幔到上地幔的运移通道(图3)。Agius等还对洋中脊和热点的显著地球化学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来自下地慢的上涌物质在洋中脊下方可能比热点地区温度更低,上涌速率更小,从而在上地幔有更充分的时间相互作用,导致富集地幔信号减弱。其次,热点地区的上涌物质可能来源于相对富集、高粘滞度并且流动迟缓的下地幔布里奇曼对流区域,而洋中脊下方的上涌物质则来自相对亏损和低粘滞度的下地幔,因此两者在源头上可能有差异。最后,洋中脊上涌物质更多地受到了上地幔内小尺度对流混合的影响,这一推论也可解释为什么中大西洋洋中脊观测到的富集地幔信号呈零散分布。

图2 研究区域及海底地震仪(绿色三角)分布 (Agius et al., 2021)

图3 洋中脊下方地幔流(Agius et al., 2021)。(a)研究区域,背景图为地幔过渡带附近地震层析成像结果,粉色点为地幔柱热点位置。(b)接收函数和层析成像结果。洋中脊下方地幔过渡带局部减薄区与层析成像观测到的地震波低速异常区相吻合,预示着洋中脊下方存在下地幔向上地幔物质的运移通道  
  通常认为,俯冲带是地表物质输送到深部地幔的主要场所,而地幔柱则是大尺度深部物质和能量传回地表的主要通道,两者共同构成了上、下地幔物质和能量最主要的循环系统。Agius等藉由对地幔过渡带结构的探测,认为洋中脊下方热物质相对集中地从下地幔输运至上地幔,表明洋中脊可能是上、下地幔物质能量交换的另一重要通道。考虑到大洋中脊系统的长度和寿命,这意味着“全地幔对流”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为普遍,对理解地幔对流模式,地球内部物质交换和能量平衡有重要意义。
  当然,Agius等人观测到的地幔过渡带减薄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针对下地幔上涌物质量的准确估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受限于海底地震仪布设难度和成本,现有采样区域相对全球长达约八万公里的洋中脊来说仍然十分有限,过渡带减薄现象是否广泛存在于洋中脊下方还缺乏认识。其次,下地慢上涌物质量的准确估计,发生深度及其对上、下地幔物质总体混合效率的影响还缺乏定量研究。因此,更广泛的海洋下方地震学结构及相应动力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Agius M R, Rychert C A, Harmon N, et al. A thin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he equatorial Mid-Atlantic Ridge[J]. Nature, 2021, 589(7843): 562-566.(原文链接
  Bercovici D, Karato S. Whole-mantle convection and the transition-zone water filter[J]. Nature, 2003, 425(6953): 39-44.
  Helffrich G R, Wood B J. The Earth's mantle[J]. Nature, 2001, 412(6846): 501-507.
  Tackley P J. Layer cake or plum pudding?[J]. Nature Geoscience, 2008, 1(3): 157-158.
  Wu W, Ni S, Irving J C E. Inferring Earth’s discontinuous chemical layering from the 660-kilometer boundary topography[J]. Science, 2019, 363(6428): 736-740.  
(撰稿:王新李娟/地星室,吴文波/加州理工学院)
相关话题/物质 地球 交换 观测 结构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20·总第3辑)
    文章序号 《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20·总第3辑) 作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弹性性质的实验进展
    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着地幔的动力学过程,不仅控制了地幔内部的行为,对地表板块构造的性质同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因此,准确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有助于我们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历史。然而,地球深部的不可入性是对其进行研究的最大难题,人们主要通过反演地震观测数据来约束深部地幔的物质成分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PNAS:地球地壳的硅含量至少从太古宙早期开始一直保持恒定
    地球拥有两种在组成和形态上截然不同的地壳——被海洋覆盖的以玄武质成分为主的洋壳和具有较高硅含量的陆壳,这在太阳系行星中是唯一的。地球洋壳与太阳系其它硅酸盐星球的地壳成分类似,而长英质陆壳则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主要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地幔熔融并经过一系列的分异演化而成。很多研究者认为密度较小、酸性的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地核可能是地球内部最大的氢储库
    地球内部水/氢的含量和分布一直都是备受关注但又富有争议的科学问题。最近的一些研究提出地球在演化早期就从星云中获得了大量的氢,并且在核幔分异过程中,这些氢可能会进入地核(Wu et al., 2018),前提是氢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具有亲铁性。近两年的实验研究表明低温低压下(~2000 K,5-20 GP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C:由古地磁观测和发电机数值模拟推断历史上地磁场的快速变化
    地球磁场能够阻挡绝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宇宙射线的侵害。目前普遍认为地球的主磁场是在地球的液态外核中通过磁流体发电机过程产生的,并且已经维持了至少有35亿年左右。在过去的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磁研究表明地磁场平均每几十万年会倒转一次,倒转的过程可能持续数千年。这期间,磁场整体强度将显著降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6600万年来天文定年的地球气候变化记录及其可预测性
    过去6600万年以来,大型恐龙绝灭,被子植物、哺乳类和鸟类繁盛,是地质历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两极没有冰盖,晚期两极出现大规模冰盖。温室气体浓度一度超过2000ppmv,而到末次冰期不足200ppmv。古气候学家一直希望获得新生代以来的气候变化记录,来理解现代的地球气候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整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地球的水可能来自顽火辉石球粒陨石
    地球水的来源一直是地球科学和行星科学研究的热点。氢同位素组成是示踪地球水来源最为重要的依据。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太阳系中天体的氢同位素组成有巨大的差异:太阳、木星和土星具有相似的氢同位素组成(δD约为 -865‰),且与星际气体的氢同位素组成相同,该值被认为是太阳星云的初始值;而类地行星、球粒陨石和彗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G:地下水-河水交换带——地下水砷的集散地
    砷,元素周期表的第33号元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化合物三氧化二砷即为砒霜,毒性很强。无机砷化合物被称为饮用水中的“隐形杀手”,长期饮用高砷地下水对人体健康影响显著。在前不久的Science杂志上,瑞士联邦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Joel Podgorski和Michael Berg撰文指出,全球高砷暴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NREE:基于地震波场的跨尺度地球内部成像
    地震方法是如今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人类了解地球深部构造的唯一方法。借助地震成像方法,地球物理学家将复杂的地震波波形信息转化为易懂的地球模型参数,如地球内部的速度结构。因此地震成像方法的精度直接决定了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程度。  现今精度最高的地震成像方法是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
  • Science: 三维断层结构控制震群的动态发展
    理解一个地震如何发生及为何开始发生是地震科学的最大挑战之一。考虑到大地震和小地震的发生频度不同,理解断层带地震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通过对破坏性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研究,以及中小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过程开展高分辨率探测等途径加以实现。通常认为,断层的结构会控制地震破裂的起始、传播和停止,且断层形态在地下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