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与浙江大学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吴殿星研究组合作,在抗性淀粉合成机理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水稻高抗性淀粉突变体的研究,分离鉴定了一个新的抗性淀粉基因SSIIIa(Soluble starch synthase,可溶性淀粉合酶),该基因突变后显著提高了水稻胚乳中抗性淀粉、直链淀粉、脂类、直链淀粉-脂质复合体含量以及糊化温度,降低淀粉粘性。进一步研究发现,SSIIIa和Waxy(颗粒结合淀粉合酶)共同参与抗性淀粉的合成,SSIIIa对抗性淀粉的调控依赖于Waxy基因的高表达,在ssIIIa突变体背景下降低Waxy的表达导致抗性淀粉含量下降,直链淀粉-脂质复合体的减少。综合已有研究结果,该文提出SSIIIa突变后破坏了其与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淀粉合酶SSIIa和淀粉分支酶SBEIIa、SBEIIb复合体的形成,通过对AGPase和PPDK活性的影响,分别促进直链淀粉和脂类的合成,最终通过形成直链淀粉-脂质复合体提高了胚乳中抗性淀粉含量。该研究揭示了抗性淀粉合成的分子机理,并为培育高抗性淀粉水稻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的遗传资源与新途径。

图1:水稻抗性淀粉合成分子机制
上述研究成果于2016年10月18日在线发表在Proc Natl Acad Sci USA杂志(DOI: 10.1073/pnas.1615104113),李家洋研究组博士后周红菊、副研究员刘贵富和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王利军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家洋研究员和吴殿星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PNAS同时登载了菲律宾水稻研究所R. Ordonio研究员与日本名古屋大学M. Matsuoka教授撰写的专文评述(DOI:10.1073/pnas.1616053113),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该项工作的理论意义与潜在应用价值。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以及中科院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