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植物所与基因组所合作研究发现mRNA m5C修饰调控水稻高温敏感性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3

全球气温变暖带来的异常高温常常影响水稻的生产。耐受温度胁迫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受到多基因遗传控制以及DNA和组蛋白等修饰的表观遗传调节。mRNA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后调控方式,它调控mRNA的成熟、加工、三维结构形成、运输、翻译及稳定性等过程,其中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的研究比较深入,而对5-甲基胞嘧啶(m5C)修饰的生物学功能了解较少。
  中科院植物所种康院士团队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杨运桂研究员团队合作,完成了水稻的mRNA m5C甲基化图谱,并鉴定到了mRNA m5C甲基转移酶——OsNSUN2。osnsnu2缺失突变体表现出明显的温度敏感表型,通过比较分析野生型和突变体的mRNA m5C甲基化图谱,发现了527个OsNSUN2依赖的m5C位点,其中的三分之一位点都分布在编码叶绿体蛋白的mRNA上。转录组、蛋白组鉴定以及生理学分析表明,在36°C条件下,osnsnu2突变体的叶绿体功能紊乱,进而导致光依赖的活性氧积累。核糖体印迹测序和荧光素酶技术发现m5C修饰能够提高mRNA翻译效率。这些结果说明甲基转移酶OsNSUN2通过调节水稻mRNA的m5C修饰,以维持水稻在较高温度下的正常生长。
  该研究成果于2020年4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Developmental Cell。植物所博士后唐永严和北京基因组所博士生高纯纯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种康院士和杨运桂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534580720301933?via%3Dihub
  (分子生理实验室供稿)
  
  A,OsNSUN2调控水稻高温适应过程的工作模式图;B,osnsun2叶片类病斑表型;C,osnsun2植株对高温的敏感性,三叶期植株36°C处理两周并恢复培养三周后。标尺为5 cm。
  
相关话题/植物 论文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植物所科研人员在个体差异和景观异质性对物种共存的影响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物种共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代物种共存理论将物种共存的机制归结为形成生态位差异的稳定化机制(Stabilizing)和减少平均适合度差异的均等化机制(Equalizing)。已有研究证实了个体差异和生境异质性在决定物种间竞争结果方面的重要性,空间竞争理论的最新进展认为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冬季增雪对温带草地群落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调控机制
    干旱和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中,水分是调控植物生产力、物种组成以及群落稳定性的关键因素,而冬季降雪是下一年植物生长早期的重要水分来源。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半干旱和干旱地区冬季降雪呈现上升趋势,但冬季降雪的变化对于生长季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却尚不清楚。  中科院植物所刘玲莉研究组以内蒙古温带典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植物所科研人员发现相分离驱动叶绿体内蛋白分选的新机制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是十亿年前蓝藻被真核生物吞噬后经内共生演化而来,共有3000个左右的蛋白,其中95%以上由核基因编码。核基因编码的叶绿体蛋白在细胞质中合成后,通过叶绿体内、外被膜和类囊体膜转运通道运输到叶绿体内的不同区域使叶绿体行使光合作用功能。因此,研究叶绿体蛋白跨膜运输方式对于探讨叶绿体的生物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生物钟调控植物光周期依赖性生长的新机制
    陆生开花植物自种子破土而出开始,便需要对生存环境中昼夜节律性的光温环境信号变化不断做出适当反应,以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钟对于植物感知光周期变化并以此决定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昼夜节律性生长动态具有重要作用。双子叶植物幼苗的下胚轴在光周期条件下显示出强劲的生长节律,而且下胚轴的长度与日长呈负相关,这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植物所科研成果上榜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月27日,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京发布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科院植物所的研究成果“破解藻类水下光合作用的蛋白结构和功能”从终选的4个学科组共30个候选进展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这一成果率先破解了硅藻、绿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结构和功能之谜,不仅对揭示自然界光合作用的光能高效转化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植物所科研人员阐明驱动CBL和CIPK基因家族互作产物间剂量平衡的进化策略
    重复基因可通过全基因组加倍、串联重复、逆转录转座等机制形成,为生物新功能和新性状的产生提供了原始遗传材料,通常被认为是进化的加速器。基因组加倍或多倍化,同时复制基因组中所有的基因,是重复基因的一个重要来源。多项研究表明,多倍化后重复基因的保留具有偏好性,且与基因的功能密切相关。特别是一些参与编码大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叶绿体核糖体RNA甲基化修饰的机制和功能
    核糖体RNA(rRNA)的甲基化修饰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录后修饰机制,可以改变rRNA分子的局部空间结构,从而优化核糖体的蛋白翻译效率。不同物种之间的rRNA甲基化程度存在明显差别,是rRNA进化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叶绿体是高等植物中重要的细胞器,由蓝细菌经过内共生过程演化而来,具有自己的核糖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植物所科研人员在灌丛化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库变化方面取得新进展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灌丛化现象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发生,并深刻影响了区域碳循环。早前研究多关注灌丛化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而忽视了对于土壤无机碳库的影响。同时有研究表明,一些地区草原灌丛化导致土壤酸化,进而影响这些地区的无机碳储量,但灌丛化对土壤无机碳的影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植物所科研人员在亚洲季风与青藏高原花粉沉积耦合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众多证据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制约着亚洲季风系统的演化。花粉作为可以随风传播的重要媒体,有极大潜力可以发展成为衡量季风活动的风力和方向的代用指标,用于青藏高原上的古季风活动的检测和评估。因此,有必要建立对现代花粉沉降模式的正确认识。然而,前人的研究仅关注了青藏高原表土孢粉沉降与区域植被的耦合及建立花粉-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植物所研究人员揭示树木冠层构型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机制
    树木冠层构型是枝干在空间上的分配方式,其与叶片和主干性状共同定义了一棵树的空间表现形式和特点。冠层构型可以调节树木冠层对光的截留并最终影响树木的碳水循环过程,其时空变异性反映了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竞争机制以及对气候条件变化的防御机制。因此,深入探讨冠层构型的时空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是进一步理解树木生长在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