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植物所科研人员揭示氮素调控冻土碳动态的新机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23

冻土生态系统约占北半球陆地面积的1/4,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冻土生态系统储存着大量碳,气候变暖引起的冻土融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冻土热融塌陷是一种剧烈的融化形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导致植被、土壤和水文等过程发生剧烈变化,进而可能对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强烈影响。以往研究显示,热融塌陷会导致土壤氮可利用性增加,也可能会改变土壤中的碳输入,进而可能会改变“土壤碳激发效应”(即外源碳输入对原有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然而,目前学术界尚不清楚冻土融化导致的土壤氮可利用性增加对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影响及其微生物机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杨元合研究组依托在青藏高原冻土区建立的热融塌陷研究平台,利用冻土融化形成的自然氮梯度,结合室内氮添加实验以及稳定碳同位素标记技术,揭示了土壤氮可利用性在调控冻土区土壤碳激发效应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土壤碳激发效应的强度沿冻土融化形成的自然氮梯度呈现下降趋势,且该梯度的变异主要取决于微生物代谢效率,但不受微生物胞外酶活性调控。研究人员基于室内氮添加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野外氮梯度上观察到的“土壤氮素通过调控微生物代谢效率影响土壤碳激发效应”的现象。
  该研究并不支持学术界以往关于“激发效应强度主要受微生物酶活影响”的认识。研究成果揭示了氮素调控土壤碳激发效应的新机制,相关结果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对冻土碳循环及其与气候变暖之间反馈关系的认识。
  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杨元合组副研究员陈蕾伊为论文第一作者,杨元合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此外,该团队近期还揭示了土壤CH4和N2O通量沿冻土融化序列的变化及其微生物机制,相关成果以两篇系列论文的形式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上述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6232-y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7b04979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st.8b02271
  (植被生态实验室供稿)
  
  科研人员沿典型冻土融化序列开展系统调查
  
  氮素通过调控微生物代谢效率影响土壤碳激发效应
相关话题/土壤 微生物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植物所科研人员在草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植物与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二者在土壤中的积累直接影响着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然而,由于分析手段的限制,植物与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分布格局及积累机制尚不清楚,在近几年引起了较大的学术争议。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冯晓娟研究组与白永飞研究组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展开合作,借助中国-蒙古温带草地样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3
  • 刘振刚研究组在生物质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振刚研究组在生物质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综合性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9;685:1201-1208)和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9;288:121593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
  • 邓晔研究组在功能微生物类群多样性检测研究上取得进展
    在高度复杂的环境微生物群落中,承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特定功能微生物类群往往也具有高度的多样性,这种功能上的冗余使得微生物群落面对环境剧烈变化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然而,以单一16S rRNA基因或者以功能基因为主的高通量测序均无法实现特定微生物功能类群的多样性检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
  • 土壤分子生态学研究组在环境抗性组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从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开始,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世界上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然而近年来,抗生素的环境效应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抗生素滥用导致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累积并威胁公共健康,尤以养殖场、农田、河流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环境最为典型。事实上,在抗生素被人类使用之前,自然界中生物来源的抗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
  • 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植被-土壤水关系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半干旱地区植被-土壤水关系是国际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焦点,也是半干旱区水资源植被承载能力的核心,目前主要采用地面观测和模型模拟的方法开展研究。受地面观测能力和植被-土壤水相互作用模型发展不足等因素的局限,在区域尺度上研究结果不确定性较大。而全球土壤水监测在传感器和反演算法上不断更新,由于缺乏土壤水地面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
  • 史文娇等在大尺度土壤粒径空间插值和土壤质地分类方面取得新进展
    土壤质地是影响土壤性质的最重要属性之一,土壤粒径是众多土壤、水文、生态系统和环境评估等大型陆表过程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在大尺度范围内,提高其空间预测精度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土壤物理、水文、生态和环境等过程机制。系统比较五种机器学习模型结合土壤粒径原始数据及三种对数比转换数据在土壤粒径插值和土壤质地分类中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
  • 廖晓勇课题组揭示喀斯特地貌地区土壤重金属的人为-自然因素交互机制
    喀斯特地貌地区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集中强降雨、地形复杂、地质灾害多发、地下河系发达、地表水渗漏大)耦合近年来频繁的工矿业活动(选矿、冶炼、不合理开采等)导致区域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因此,定量化喀斯特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因子并识别其主控因素,揭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之间的交互耦合机制,对于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
  • 廖晓勇课题组在《Geoderma》和《JGS》发表土壤污染物刻画和污染成因探索的最新成果
    1. 污染场地土壤复合型污染较为常见,但关于复合型污染物的三维精细刻画研究长期来受到3方面的制约:①关注污染物三维插值结果的可视化表征;②场地土壤质地对污染物刻画的影响和污染物各向异性特征;③污染场地具有“污染土体深,污染物空间变异大,钻井点位少”的特点。砷和多环芳烃是场地中常见的污染物,两者共存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
  • 方红亮课题组研制一个新的土壤反射率模型
    土壤反射率是表征土壤的基本物理特性之一,也是冠层辐射传输模型和陆面过程模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单元。土壤反射率模型通过若干特征反射率向量的组合变换,来模拟世界上千变万化的土壤光谱反射率。土壤反射率的模拟精度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冠层辐射传输建模和陆表关键参数的遥感反演精度。土壤反射率模型的研究一直是定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
  • 廖晓勇研究团队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面取得系列科研进展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国家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2016年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近期出台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等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发的支持。由于我国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起步较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