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考研论坛/2013-11-18

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介绍
2012-03-05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0月获得批准建设,2009年12月通过专家建设验收。实验室前身为1989年11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200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2006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方精云院士,实验室主任黄耀研究员。

  实验室围绕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开展植被对环境变化的多尺度响应、变化环境下植物的适应对策、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与保护途径、植被结构与功能的优化调控和植被格局与动态等五个方面的研究。

  近年,实验室承担包括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主要科研任务150余项;近五年发表SCI论文430篇。多年来,实验室通过主持多项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科学院的科研项目,在五个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绩:建立了中国东北森林-草原全球变化研究样带;揭示了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并建立了适应性管理模式;建立了中国森林多样性监测网络,初步揭示了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变化与维持机制;阐明了干旱、半干旱区植物对变化环境的适应对策与机制;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制。实验室在生物多样性和全球变化生态学等一些重要方面的研究已占据世界重要地位,成为研究中国植被与植被图、中国草地生态科学研究的优势单位,并为学科发展和国家生态与环境建设做出了贡献。

  实验室现由18个研究组构成研究主体,主要依托分析测试中心和10个野外基地及其大型实验平台开展研究工作,其中包括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时,实验室也是CERN生物分中心的依托单位。

  实验室高度重视优秀研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实验室已在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变化与保育和植物适应与进化四个重要领域形成包括张新时、韩兴国、马克平和董鸣在内的学科带头人。目前,实验室有工作人员14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8名。有研究生170名。

  分析测试中心拥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凯氏定氮仪、激光粒度仪、流动分析仪、荧光成像系统、纹理密度测量仪等主要仪器设备余600台套,总价值4000多万元。近年,实验室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瑞士、法国、荷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以及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同时积极主办和参与相关的学术会议。实验室野外基地已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部分野外基地还成为科普教育活动基地、夏令营活动场所,为公众和大中小学生普及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科学知识发挥重要作用。

  在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全力指导和支持下,实验室将始终以坚持自身的研究方向,参与国际学术前沿发展,规范地组织科学研究,引导重大原始创新性工作,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造就该领域的优秀团队和国际知名学者,建成国际一流的实验室为发展目标而不断努力。

2014考研政英短期抢分特训班 迅速提高分数!



相关话题/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