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介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考研论坛/2013-11-18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介绍
2011-07-16


  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Ordos Sandland Ecological Research Station, CAS), (39°29′37.6″N,110°11′29.4″E),海拔高度:1300 a.s.l.,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的东北缘,处于一个多层次,即包括大气环流系统、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与自然地带、生物区系、产业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复杂生态地理过渡带。这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敏感。鄂尔多斯高原曾经是水草丰美的优良草场,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但近两千年来,尤其是近50年来,毛乌素沙地荒漠化非常严重,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沙尘来源之一。同时,该区目前是我国最大的能源基地,矿区的开发产生了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生态站的建立对生态地理过渡带(北方农牧交错带)理论研究和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我国西部大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现有生态研究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生态站现包括两个研究基地:石灰庙基地与石龙庙基地。生态站和石灰庙基地是于1990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内蒙古伊克昭盟共同建立的。早在1986年生态站的研究人员就开始了有关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包括野外调查、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的研究。生态站正式成立以后,对植物水分生理生态、SPAC的研究更加深入。

  为了更好地开展矿区开发、荒漠化治理和扩大试验示范规模,从1995年开始了靠近矿区的石龙庙基地的建设,1996年完工。整个试验基地的设计按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治理与持续利用的“三圈”模式理论设计。根据毛乌素沙地具有沙丘、梁地与滩地相间环状分布的景观结构,结合各景观元素不同的生态特点,建立沙地绿色工程的“三圈”模式。

  经过10多年的工作,生态站已拥有两个总面积达10000(具有当地旗人大颁发的长期土地科研使用的正式文件)多亩的研究基地。现有国产自动气象站、径流场、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固定观测样地等试验设施,静态气孔计、ADC-LCA4光合作用仪、植物水分生理分析仪、张力计、温湿度自动控制温室、计算机等试验设备,总面积达1,550平米的工作与生活用房。

  生态站的研究包含下列几方面

  ●长期监测温带半干旱区灌草生态系统,揭示生态系统及其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因。
  ●半干旱区(沙化草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研究沙化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与重建机理及其相关的生态学过程;研究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模式,并提出区域产业带形成方案。
  ●半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利用鄂尔多斯“灌木王国”特有的丰富、优良的野生灌木资源建立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独特的灌木种质资源与活基因库,为种质资源基因保存、科学研究与生产服务。
  ● 半干旱区植物的生态适应:强调以生活史为线索,对植物多方面特征的适应性进行整合,揭示反应植物的综合适应性的植物对策。重点研究克隆植物和/或沙生灌木。

  因此,生态站的科学目标寓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科学目标定位和中科院植物所科学目标定位中,是其在半干旱区沙化草地区域的具体体现。   生态站具体的研究包括生态学的各领域,主要是: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生理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保护生态学;生态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领域,如:景观、区域尺度的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

2014考研政英短期抢分特训班 迅速提高分数!



相关话题/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