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不仅承载了绝大部分的陆地生态系统,还扮演着陆气之间水分循环,能量平衡 “调节器”的主要角色,其重要性体现在能够“记忆”来自大气的异常变化信号并反馈到大气中,从而影响气候和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角度出发,早期已经形成了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概念(SPAC),提出了水分的土壤-植被-大气传输方案(SVAT),在这些理论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量化描述陆面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反馈作用的陆面模型。土壤湿度对气候异常的“记忆”特性是除海洋外影响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过程。然而,受观测数据不足的制约,有关研究进展相对缓慢。近年来,观测技术、数据质控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值模式的发展为土壤湿度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明星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开展了土壤湿度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有关土壤湿度的陆面模式发展和应用,及其在气候研究中的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如下的进展。
1.陆面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当前,陆面模式已成为研究区域土壤湿度变化的重要工具,其对土壤湿度模拟的准确性主要依赖于驱动模式的气象数据的质量和模式物理过程描述的完备性。为了提高陆面模式对中国区域土壤湿度的模拟能力,我们利用台站观测的降水量、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建立了中国区域陆面模式大气驱动场(0.5o×0.5o, 1951-2008年),同时综合遥感产品和观测数据优化了中国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部分土壤参数,在土壤水参数化方案中引入了土壤孔隙度概念来描述土壤孔隙大小变化对水分运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区域长时间的陆面过程模拟数据集(1951-2008年),与当时已有的陆面模拟数据相比,新驱动场和模式改进显著地提高了陆面水文过程的模拟能力,尤其是土壤湿度的模拟,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区域土壤湿度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建立了高质量的数据基础 (Li and Ma, 2010; 李明星, 等, 2011)。这一工作也充分说明了利用台站观测气象资料构建驱动场在提高陆面模式模拟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图1)。
图1. 基于陆面模式CLM3.5的站点观测数据驱动场构建、陆面数据更新、土壤水参数化方案改进的陆面过程模拟框架图
2.基于土壤湿度的中国区域干湿变化研究
区域的干湿变化研究传统上多以大气过程的变量为指标,例如降水量、潜在蒸散等,主要表征的是气候的干湿变化。然而地表环境的干湿特征同时受大气过程和陆面过程及土壤、地形等的共同作用,且对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及管理具有更加直接的指示作用。土壤是连接生物圈-大气圈的界面,土壤湿度变化能够更加直接表征地表环境的干湿状况。过去,由于受观测数据缺乏和土壤湿度模拟数据质量的限制,基于土壤湿度的地表干湿检测工作还很薄弱。为此,基于前期陆面过程模式模拟的数据集和观测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区域地表干湿变化。我们发现,土壤湿度气候态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降水一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但土壤湿度的湿中心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江淮流域,与降水量的高值中心分布并不重合,这主要是地形,土壤质地,植被分布等对降水、产流、入渗等陆面水平衡过程的影响所致(图2a)。还发现西北干旱区降水的增加引起了土壤湿度的变湿趋势;但干湿过渡带显著的变干趋势更值得关注(图2c, d)。由于这些区域土壤湿度变化强烈,同时植被生态系统对土壤湿度的变化也更加敏感。总体变干趋势和增加的干旱频率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系统的水分胁迫,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李明星 等, 2011;Li et al. 2017)。
以土壤湿度为指标的分析表明,我国气候的干湿变化呈明显的西北-东南向带状演变的特征(图2),而在气候干湿过度带,土壤湿度的显著干化趋势和干旱频率增加 (李明星 和 马柱国, 2015)导致了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向半湿润区扩张 (图3P1,李明星 和 马柱国, 2012),以及这一区域能量平衡的变化 (Li and Ma, 2015)。同时,土壤湿度的“记忆性”相应也在这些区域延长,干旱信号持续性增强,尽管如此,土壤湿度变化仍可过滤掉部分气候干旱化的高频信号,使得根层生长季的土壤干旱化扩张弱于大气干旱导致的旱区(Drylands)扩张(图3P2,Li, et al., 2020)。土壤湿度与大气指标(如AI指数)所表征的气候变化特征的时空一致性和差异性表明了陆面对大气系统异常既响应又调制的过程,既响应气候变化的信号又体现了土壤、植被、水文等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从全球尺度来看, RCP8.5排放情境下,未来气候增暖会导致旱区面积扩张,尤其高纬度冻土所固定的土壤水分会逐渐流失,陆地水循环过程发生了变化,土壤湿度大概率向较干旱的气候带过渡 (图3P3,Li, et al., 2021),这不利于高纬度植被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提高,这似乎与我们的期望相悖,也预示着我们需要从陆地水循环的角度更深入研究气候变暖对高纬度水文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图2. 1990-1999年夏季(6-8月)平均模拟(a)和观测(b)土壤湿度比较及1951-2008年土壤湿度线性趋势(c)和月尺度土壤干旱次数(d)的变化趋势
图3. P1. 基于土壤湿度的半干旱、半湿润区东部边界线变化,a)半干旱、半湿润边界沿北纬43度线东西移动,b)半干旱、半湿润边界线沿东经111和115度线南北变化;P2. 2010年代与1980年代相比,生长季(5-9月份)气候干旱指数(AI,年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之比)表明旱区面积扩张了72万平方公里,根层(1 m)土壤湿度指标扩张了50万平方公里,而青藏高原的收缩现象土壤湿度指示不明显;P3. RCP8.5情景下总土壤含水量定义的旱区2090年代相对于1976-2005时期的面积变化(a)及时间演变(b),曲线代表了模式参数扰动模拟的不同成员。
3.土壤湿度表征的区域尺度陆-气耦合强度与气候变化
土壤湿度的变化能够改变陆-气之间水分、能量等交换过程,两者之间耦合强度的时空变化对气候变化及其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研究发现,土壤湿度与降水变化在我国东部及干湿过渡带耦合强度较大,且在月时间尺度上呈同步变化;在西南和西北部分山区两者耦合强度较小,且时间变化并不同步,这与降水和下垫面特征及地形等因素有关。夏季,除高原地区和东部局部区域受气温变化的主导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陆-气耦合主要由水分过程控制。而在水分和能量控制的区域,大气或者陆面过程主导变湿或变干过程也存在区域上的差异(图4),这些复杂的区域特征与土壤湿度(θCRIT)变化密切联系 (Li, et al., 2017),土壤湿度变化不失为这些地区气候预测的重要前兆信号。
图4. 土壤湿度和降水量相关系数表示的陆气耦合强度的空间分布(a),土壤湿度和气温变化识别的水分或能量主导的夏季陆-气耦合的空间分布(b),土壤湿度变化影响陆气耦合过程变化的机制(c).
随着观测资料的不断丰富和同化系统的完善,再分析资料描述土壤湿度温度变化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且具备合理的水-热物理自洽性和季节性,这为更深入研究土壤湿度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提供了数据基础(Li, et al., 2020)。近年来,尽管土壤湿度研究在不同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相对其在气候、水文、生态等领域的重要性,相关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仍需加强气候、水文、生态、农业等领域跨学科合作并积极推进土壤湿度相关的观测、机理和模式研究。
Li, M.X., P. L., Wu, David M. H. Sexton, Z.G. Ma. (2021). Potential shifts in climate zones under a future global warming scenario using soil moisture classification. Climate Dynamics. doi:10.1007/s00382-020-05576-w
Li, M.X., Wu, P.L., & Ma, Z.G. (2020).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oil mois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from third‐generation atmospheric and land reanalysis data s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40(13), 5744-5766. doi:10.1002/joc.6549
Li, M.X., Wu, P.L., Ma, Z.G., Lv, M.X., & Yang, Q. (2020). Changes in Soil Moisture Persistence in China over the Past 40 Years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Journal of Climate, 33(22), 9531-9550. doi:10.1175/jcli-d-19-0900.1
Li, M.X., Ma, Z.G., Gu, H.P., Yang, Q., & Zheng, Z.Y. (2017). Production of a combined land surface data set and its use to assess land-atmosphere coupling in Chin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122(2), 948-965. doi:10.1002/2016jd025511
Li, M.X., Ma, Z.G., & Lv, M.X. (2017). Variability of modeled runoff over China and its links to climate change. Climatic Change, 144(3), 433-445. doi:10.1007/s10584-015-1593-x
李明星, 马柱国. (2015). 基于模拟土壤湿度的中国干旱检测及多时间尺度特征.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45(07), 994-1010. (Li, M. X., & Ma, Z. G. (2015). Soil moisture drought detection and multi-temporal variability across China.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58(10), 1798-1813. doi:10.1007/s11430-015-5076-8)
Li, M.X., & Ma, Z.G. (2015).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 Variability and Response to Dry-Wet Soil Moisture Zones Across China.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154(1), 157-170. doi:10.1007/s10546-014-9963-x
李明星, 马柱国. (2012). 中国气候干湿变化及气候带边界演变:以集成土壤湿度为指标. 科学通报(Z2), 2742-2756. (Li, M.X., & Ma, Z.G. (2013). Soil moisture-based study of the variability of dry-wet climate and climate zones i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8(4-5), 531-544. doi:10.1007/s11434-012-5428-0)
李明星, 马柱国, 牛国跃. (2011). 中国区域土壤湿度变化的时空特征模拟研究. 科学通报, 56(16), 1288-1300. (Li, M.X., Ma, Z.G., & Niu, G.Y. (2011). Model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oil moisture i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6(17), 1809-1820. doi:10.1007/s11434-011-4493-0)
Li, M.X., & Ma, Z.G. (2010). Comparisons of Simulations of Soil Moisture Variation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Driven by Various Atmospheric Forcing Data Sets.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7(6), 1289-1302. doi:10.1007/s00376-010-9155-7
附件下载: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土壤湿度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独特作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2
相关话题/土壤 过程 数据 大气 观测
AAS: 大气所联合全球13家单位发布全球海洋变暖2020年度报告
1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全球13个研究单位的20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Prof. M. Mann、AAAS/AGU/AMS会士Prof. K. Trenberth等),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AAS)以N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AAS: 气温、积雪和土壤记忆性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土壤温度是陆面过程的重要参量,直接反映了陆地的热状况,它可通过“记忆”不同气象要素的异常信号,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产生影响。研究不同气象要素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各层土壤温度异常的来源。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柱国研究员课题组,利用观测的地表气温、积雪和土壤温度资料以及非线性因果分析方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GRL: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污染过程区域输送特征研究
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具有区域性和爆发性的特征,区域输送在重污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掌握不同气溶胶输送的时空尺度、 区分二次气溶胶本身及其前体物输送的影响是了解京津冀区域污染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可为合理制定管控措施提供科学支持。 基于自主发展的三维空气质量数值模式NAQPMS,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GCB: 北极苔原春秋过渡季冻融过程差异对甲烷排放的影响机制
甲烷(CH4)是大气中最丰富的碳氢化合物,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北极苔原是北冰洋海岸与泰加林之间广阔的冻土沼泽带,其贡献着北极地区所有甲烷源排放的约45%,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北极的变暖速率比全球其它区域更快,温度升高加速苔原冻土中有机碳的分解,导致更多的甲烷排放。尤其是最近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GMD: 大气所自主研发模型估算全球自然湿地甲烷排放
甲烷(CH4)是全球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而自然湿地是大气CH4的最大自然排放源。精准定量全球自然湿地CH4排放是当前“全球碳项目”(Global Carbon Project)研究的核心之一。然而由于对排放过程的认识不足等原因,目前全球范围的自然湿地CH4排放定量估算存在着极大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AE: HONO来源机制揭示华北大气氧化能力被严重低估
大气亚硝酸(HONO)是对流层氢氧自由基(HOx=OH+HO2)的重要来源。白天HONO光解对OH自由基的贡献可高达60%以上,在加速气相化学反应的同时,可导致硝酸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等爆发性增长从而促进重霾污染发生。但气态亚硝酸来源尚未完全厘清,尤其是其非均相形成过程,探索其来源已成为大气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JGR-A: PV-Q观点揭示冬季青藏高原影响下游天气过程的新机制
在大气科学领域的众多成果中,垂直运动方程和位涡理论是中纬度天气、气候动力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成就。近期,我所吴国雄院士团队通过提出一个新的准地转垂直运动方程,将垂直速度的发展与非绝热加热和准地转位涡平流联系在一起,并以2008年1月18-22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为例,解释了冬季青藏高原大地形如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NCC: 大气所研究解析半世纪以来海洋层结变化及其三维结构
9月28日,中科院大气所联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宾州州立大学、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组成的国际团队在《Nature Climate Change》上发表题为“Increasing Ocean Stratification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国际上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JC: IAP海洋盐度数据正式发布:显示海洋咸、淡差异加剧,全球水循环加速
2020年9月9日,《Journal of Climate》刊发了题为“Improved estimates of changes in upper ocean salinity and the hydrological cycl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一套更为准确的长时间序列(>60年)全球海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ACP: 北京市大气黑碳气溶胶微物理特征研究取得新进展
黑碳气溶胶是大气中最主要的吸收性气溶胶,是除了CO2以外最重要的温室效应因子之一。 此外,存在于边界层上部的黑碳气溶胶能够加热边界层上部,抑制边界层发展,从而加剧污染。因此,对黑碳气溶胶光学特性(如吸收、散射)的认知对于准确的评价其气候与环境效应十分重要。大气黑碳气溶胶的光学特性主要受其微物理特性(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2-01-02